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29)
卷之一·雜症 (29)
1. 氣鬱有七
上疏發熱之理,至熱分臟腑、經絡、三焦、晝夜、血氣、虛實,詳後。
一熱分臟腑經絡
東垣云:五臟有邪,各有身熱,其狀各異。(脈皆洪數,而有浮沉之別。)以輕手捫之則熱,重按之則不熱,(王海藏謂:皮膚如火燎,重按則不甚熱。然則東垣所云不熱,非全不熱也,特不甚熱耳。下仿此。)是熱在皮毛血脈也。在皮毛者屬肺熱,申酉尤甚。(肺金氣旺時也。
)症見喘咳,灑淅惡寒,輕者瀉白散,重者涼膈散、白虎湯、地骨皮散之類治之。白晴赤,煩渴,黃芩一物煎湯,丹溪清金丸,即黃芩為末,粥丸。二方瀉肺中血分之火,瀉白散瀉肺中氣分之火。在血脈者屬心熱,日中益甚。症見煩心,掌中熱,以黃連瀉心湯瀉丁,導赤散瀉丙,火腑丹(見淋)丙丁俱瀉,硃砂安神丸(見煩躁)、清涼飲子(見傷燥)之類治之。重按至筋骨之分,則熱蒸手極甚,輕摸之則不熱,是熱在筋骨間也。
在筋者(肌肉之下,骨之上也)屬肝熱,寅卯間甚。(或寅申間發。)症見胸脅滿悶,便難,轉筋,多怒善驚,四肢困熱,筋痿不能起床,瀉青丸、柴胡飲(見虛損)之類治之。或當歸龍薈丸(見脅痛)、左金丸。在骨者屬腎熱,亥子尤甚,骨蒸,酥酥然如蟲蝕,困熱不任,亦不能起於床,滋腎丸(見小便不通)、六味地黃丸(見虛損)主之。輕捫重按俱不熱,不輕不重按之而熱,是熱在肌肉也,屬脾熱,遇夜尤甚。
(脾陰土,夜屬陰。)症見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無氣以動。實熱,以瀉黃散、調胃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治之。虛熱,以人參黃耆散、補中益氣湯(見氣)治之。胃中熱則消穀,令人懸心,(心神被火灼,故懸懸不寧也。)善飢,臍以上皮熱,(胃居臍上也。)腸中熱則出黃如糜,(糜粥也。
)臍以下皮熱。(腸居臍下也。)由是推之,肝膽熱,則脅亦熱,心肺熱,則胸背亦熱,腎熱,則當腰亦熱矣。兩手太熱,如在火中,為骨厥,灸湧泉穴三壯立愈。手足心熱,梔子、香附、蒼朮、白芷、半夏、川芎、為末,神麯糊丸。五心煩熱,火鬱脾中,火鬱湯。三物黃芩湯(見煩躁)治婦人四肢煩熱。
熱時發時止,知不在表,(在表則常熱也。)大小便如常,知不在裡,非表非里,是在經絡也。
一熱分三焦
熱在上焦,咽乾口爛,梔子、黃芩。熱在中焦,心煩口渴,黃連、芍藥。熱在下焦,便閉溺赤,黃柏、大黃。
一熱分晝夜血氣(詳惡寒篇末)
晝熱夜靜,是陽邪(即熱邪)自旺於陽分也。(陽分者表也、腑也、氣也。陽邪在陽分,遇陽時故熱作。)晝靜夜熱,是陽邪下陷於陰分也。(觀熱入血室症,日輕夜重可見。詳《傷寒·少陽篇》。)晝夜俱熱,煩躁,是重陽無陰,當亟瀉其陽,峻補其陰。晝熱在氣分,柴胡飲(見虛損、)白虎湯,以瀉氣中之火。
白話文:
氣鬱有七
一、熱在臟腑經絡的分辨
東垣說:五臟有邪氣,各自會引起發熱,而且表現的症狀各不相同。(脈象通常是洪大而數快,但也有浮沉的區別。)用手輕輕觸摸覺得發熱,用力按壓反而不熱,(王海藏說:皮膚像被火燒過一樣,用力按壓則不太熱。那麼東垣所說的不熱,並非完全不熱,只是不那麼熱而已。以下皆同。)這表示熱在皮膚、毛髮和血脈之中。熱在皮膚毛髮的,屬於肺熱,在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和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尤其明顯。(因為申酉時是肺金之氣旺盛的時候。)症狀可見喘咳、微微發冷,輕微的可以用瀉白散治療,嚴重的可以用涼膈散、白虎湯、地骨皮散等藥方治療。如果眼睛發紅,煩躁口渴,可以用黃芩單味煎湯服用,或用丹溪清金丸,也就是將黃芩研成粉末,做成粥丸服用。這兩個藥方是用來瀉肺中血分之火,瀉白散則是瀉肺中氣分之火。熱在血脈的,屬於心熱,在中午的時候最明顯。症狀可見心煩、手掌發熱,可以用黃連瀉心湯來瀉心火,用導赤散來瀉小腸火,火腑丹(參見淋病)則能同時瀉心和小腸的火,硃砂安神丸(參見煩躁)和清涼飲子(參見傷燥)等方劑也可以使用。如果用力按壓到筋骨部位,感覺發熱更明顯,但輕輕觸摸反而不熱,這表示熱在筋骨之間。
熱在筋的(肌肉之下,骨頭之上),屬於肝熱,在寅時(凌晨三點到五點)和卯時(早上五點到七點)之間尤其明顯。(有時在寅時和申時發作。)症狀可見胸脅脹滿、大便困難、抽筋、容易發怒、容易驚嚇、四肢困倦發熱、筋脈萎弱而無法起床,可以用瀉青丸、柴胡飲(參見虛損)等藥方治療。或者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(參見脅痛)、左金丸。熱在骨的,屬於腎熱,在亥時(晚上九點到十一點)和子時(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)尤其明顯,會有骨蒸潮熱、感覺骨頭酥麻像蟲子啃咬一樣、困倦發熱難以忍受,也無法起床,可以用滋腎丸(參見小便不通)、六味地黃丸(參見虛損)等藥方治療。如果輕輕觸摸和用力按壓都不熱,不輕不重地按壓才感覺發熱,這表示熱在肌肉之中,屬於脾熱,晚上尤其明顯。(因為脾屬陰土,晚上也屬陰。)症狀可見身體疲倦、喜歡躺臥、四肢無力、沒有力氣活動。如果是實熱,可以用瀉黃散、調胃承氣湯(參見大便不通)治療。如果是虛熱,可以用人參黃耆散、補中益氣湯(參見氣)治療。胃裡有熱會消化很快,讓人感到心神不寧,(因為心神被火燒灼,所以心神不定。)容易感到飢餓,肚臍以上的皮膚發熱,(因為胃在肚臍上方。)腸道有熱則會排出像粥一樣的黃色糞便,(糜就是粥。)肚臍以下的皮膚發熱。(因為腸道在肚臍下方。)由此推論,肝膽有熱,那麼脅部也會發熱;心肺有熱,那麼胸背也會發熱;腎有熱,那麼腰部也會發熱。如果兩手熱得像在火中一樣,這是骨厥,可以用艾灸湧泉穴三壯,立刻就好。如果手腳心發熱,可以用梔子、香附、蒼朮、白芷、半夏、川芎等藥材研成粉末,用神麯糊做成藥丸服用。如果五心煩熱,是火鬱在脾中,可以用火鬱湯治療。三物黃芩湯(參見煩躁)可以治療婦女四肢煩熱。
如果發熱時有時無,表示熱不在表面,(熱在表面會持續發熱。)大小便正常,表示熱不在內部,不在表面也不在內部,那表示熱在經絡之中。
二、熱在三焦的分辨
熱在上焦,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口舌潰爛,可以用梔子、黃芩治療。熱在中焦,會出現心煩口渴,可以用黃連、芍藥治療。熱在下焦,會出現大便閉結、小便赤黃,可以用黃柏、大黃治療。
三、熱在白天、晚上和氣血的分辨(詳細內容參見惡寒篇末尾)
白天發熱,晚上安靜,這是陽邪(也就是熱邪)在陽分(也就是體表、六腑和氣)旺盛的表現。(陽邪在陽分,遇到陽氣旺盛時就會發熱。)白天安靜,晚上發熱,這是陽邪下陷到陰分的表現。(可以觀察熱入血室症,白天輕微晚上加重。)白天晚上都發熱,而且煩躁不安,這是重陽無陰的表現,應該趕緊瀉其陽氣,並大力補其陰氣。白天發熱在氣分的,可以用柴胡飲(參見虛損)、白虎湯等藥方來瀉氣中的火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