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11)

1. 不能食

傷食則惡食,已詳飲食門,此舉他證言之耳。大抵不能食由於胃滿,而致滿非一。有寒氣滯於胃而滿者,有熱氣壅於胃而滿者;有濕痰不運而滿者;有命門火衰致脾胃虛寒而滿者;有腎水不足,虛火上衝而滿者。寒滯者,六君子(見氣)加乾薑。熱壅者,石膏、白芍、枳實、黃連、陳皮之屬。

濕者,除濕湯(見中濕)、平胃散(見傷食)。痰者,二陳湯(見痰)。痰積痞隔,皂筴燒存性研末,酒調服一錢。腎火虛者,八味丸(見虛損)、二神丸。腎水虛者,六味丸(見虛損)。其有飢而不能食者,脾熱則消穀而飢,本欲食,因胃脘枯槁不能納,或火熱上衝,或痰涎上壅,食不得下也。若緣脾胃衰敗之極,欲食不能,則殆矣。

熱則消穀善飢,乃熱而能運行者,若壅滯不行,則不能食矣。

白話文:

吃壞東西就會不想吃東西,這個在「飲食門」裡已經詳細講過,這裡只是舉一些其他證據而已。總的來說,不能吃東西是因為胃部脹滿,而脹滿的原因有很多。有可能是寒氣停滯在胃裡導致的,也可能是熱氣阻塞在胃裡導致的;有可能是濕痰不流通導致的;也可能是命門火衰導致脾胃虛寒而脹滿的;還有可能是腎水不足,虛火上衝導致脹滿的。

寒氣停滯的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乾薑。熱氣阻塞的,可以用石膏、白芍、枳實、黃連、陳皮之類的藥材。

濕氣重的,可以用除濕湯或平胃散。痰多的,可以用二陳湯。如果痰積聚在胸膈,可以把皂莢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服用一錢。

腎火虛的,可以用八味丸或二神丸。腎水虛的,可以用六味丸。

有些人雖然很餓,但卻吃不下東西,這是因為脾胃有熱,消化食物的速度很快,所以很快就餓了,本來想吃東西,卻因為胃脘枯槁,不能容納食物,或者火熱上衝,或者痰涎阻塞,導致食物無法下嚥。如果因為脾胃衰敗到極點,想要吃東西卻吃不下,那就很危險了。

食物消化很快,總是餓,是因為有熱氣,但如果熱氣阻塞不流通,就吃不下東西了。

2. 勞倦傷

勞則氣耗,以喘而汗出。喘則氣內越,汗出則氣外越,故氣耗也。又勞則動火,火動則氣益散,氣愈虛而火愈炎矣。(氣盛則運而不積,縱有火亦能行散,不見其為火。氣虛則不能運而火聚,聚故炎也。)然非特勞為然也,七情過甚,色欲過度,飲食不時,皆能傷其真氣,皆能生火。

火為元氣之賊,壯火食氣,一盛則一衰。火聚於中,脾胃受熱則困倦,四肢疰悶,(疰,住也,注也。言四肢㾓悶,住而不去,或走注也。)無氣以動,動即喘乏。脾失健運之常,(陰陽和平乃運,一有偏勝則不運矣。寒固有之,熱亦宜然。)即不思食,口不知味,飲食日少,穀氣不盛。

白話文:

勞累會導致氣息消耗,引起喘息和出汗。喘息是因為氣息在內部逸出,出汗則是氣息從外部逸出,因此造成了氣息的消耗。此外,勞累也會引發內火,內火興起使氣息更加散失,氣息變得更加虛弱,火勢反而更加熾烈。

氣息充足時,身體能夠順利運作而不會積聚,即使有火,也能夠自行消散,不容易表現出火象。氣息虛弱時,身體無法順利運作,火勢會聚集,聚集後就會產生熾熱。然而,不只是勞累會造成這樣的問題,情緒過度、性慾過度、飲食不規律等行為,都能傷害到真正的氣息,都能引發內火。

內火是元氣的敵人,強烈的火勢會消耗氣息,一旦內火旺盛,氣息就會衰減。內火聚集在體內,脾胃受到熱力影響,會使人感到疲憊睏倦,四肢沈重(「疰」字在此處的意思是停留、阻塞,描述四肢沈重得停滯不去,或者有時會有疼痛感)。缺乏足夠的氣息來活動,活動就會讓人感到喘息乏力。脾胃失去正常運轉的能力,(陰陽調和才能運轉,一旦出現偏勝就不會運轉了。寒冷固然存在,熱力也應該如此。)就會失去胃口,嘴巴感覺不到食物的滋味,進食量逐漸減少,食物的營養吸收也不足。

(氣衰則資於飲食,乃穀氣又衰,則愈不運而鬱積矣。)以故氣不能升而上焦不行,不能下降而下脘不通,止鬱於脾胃之中而作熱。熱氣上蒸於胸,外透於表,以故氣喘,心煩,頭痛而渴,或不渴,(津液或存或亡之故。)表熱自汗,或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,脈浮大而虛,春夏劇,秋冬瘥,謂之陽虛內熱。

病者首宜安心靜坐,以存養其氣,而以酸味收其散越,甘溫補其虛衰,(按東垣云:《經》曰: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。又曰:溫能除大熱,是也。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胃氣。王安道駁之曰:《經》謂勞者溫之,溫乃溫養之謂,凡調其飲食,適其起居,與用藥調養皆是,非寒溫之溫。損者溫之,《經》原作損者益之。

白話文:

當人體的元氣衰弱時,就需要靠飲食來補充,但如果五穀之氣也衰敗了,就會造成氣血運行不暢,停滯積聚。因此,氣無法上升到上焦,上焦的功能就會受阻;氣也無法下降到下脘,下脘也無法通暢,最終氣滯在脾胃中,導致發熱。熱氣向上蒸發到胸部,向外透出體表,因此出現氣喘、心煩、頭痛和口渴,或者沒有口渴(因為津液的多少不定)。體表發熱,容易出汗,或者皮膚不能忍受風寒而出現寒熱交替,脈象浮大而虛弱,春夏季節症状加重,秋冬季節症状減輕,這就是陽虛內熱的表現。

治療這種疾病,首先要讓患者安心靜坐,以養護元氣,同時用酸味的食物收斂散失的氣血,用甘溫的食物補益虛弱的體質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,以免損傷胃氣。

溫能除大熱,遍考《內經》無此語。又曰:溫能除熱,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耳。蓋溫能益氣,甘能緩火也。愚謂安道此論甚是,可為妄用附、桂者當頭一棒。)又以甘寒瀉其熱火。東垣特立補中益氣湯。(見氣。)中者何?胃也。氣生於胃,蓋天元真氣雖五臟皆具,而必得後天水穀之氣充養,乃能生生不息。

胃獨為水穀之海,飲食入胃,其精氣遊行淫溢,藉脾之運行,以上輸於肺,而充營衛,布周身,故言氣必歸之胃也。胃氣虛則下陷於肝腎,故用參耆以補其虛。黃耆又能益肺固表,不令自汗以泄元氣。甘草能瀉脾胃之火。(火性急,甘以緩之,即為瀉也。)若脾胃太虛,腹中急痛,甘草宜多用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中說溫能除大熱,但遍查《內經》卻沒有這個說法。溫能除熱,也只有氣溫且味道甘甜的藥物才能做到。因為溫能益氣,甘能緩火。我認為安道這個論點非常正確,可以作為妄用附子、桂枝的人當頭一棒。另外,用甘寒的藥物來瀉掉熱火。東垣特立了補中益氣湯,這見於氣虛的症狀。中指的是胃,氣生於胃。雖然天元真氣存在於五臟,但必須靠後天水穀之氣的充養才能生生不息。

胃是水穀之海,飲食進入胃後,其精氣遊行散布,依靠脾的運行,向上輸送到肺,充養營衛,佈滿全身,所以說氣必須歸於胃。胃氣虛弱就會下陷於肝腎,因此用人參、黃耆來補虛。黃耆還能益肺固表,防止自汗而損耗元氣。甘草能瀉脾胃之火,因為火性急,甘味能緩和它,這就是瀉法。如果脾胃太虛,腹中急痛,就應該多用甘草。

升麻、柴胡二物味薄,陰中之陽,從地昇天者也,能引清氣上行,以舉其下陷,兼引參、耆、甘草等甘溫之氣上升,以補衛氣之解散而實表。清濁相干,(清不升則濁不降,反混於清陽之位。)用去白陳皮以理之,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。白朮苦甘溫,除胃中熱,利腰臍間血。

(脾得補則氣盛,而濕行熱泄,血氣流通也。)火盛則血虧,血中有火,日漸煎熬,血減則心無所養,致心煩亂,病名曰悗。悗者煩悶不安也,故以當歸補血,又得人參補陽,為陽生陰長之用。(以上補中益氣方,共八味。)火雖屬心,而起於下焦腎中之陰火也。火旺則腎水虛,少加黃柏以瀉陰火救腎水。

白話文:

升麻和柴胡這兩種藥性溫和,屬於陰中之陽,它們能從地昇天,引導清氣上行,以提振下陷的氣機。同時,它們還能引導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等甘溫藥物的氣向上升,以補充衛氣,讓表層氣血充盈。清濁之氣相互影響,清氣不升則濁氣不降,會混淆清陽之氣的位置,因此去白陳皮來調理,也能幫助陽氣上升,散開停滯之氣。白朮味苦甘溫,能清除胃中熱氣,促進腰部和臍周的血液循環。

脾氣充足則氣盛,濕氣消散,熱氣下降,血氣流通。火氣旺盛則血氣虧虛,血液中帶有火氣,日復一日地煎熬,血氣減少,心臟得不到滋養,就會出現心煩意亂的症狀,稱為「悗」。悗就是指煩悶不安,因此用當歸補血,再用人參補陽,使陽氣生長,陰氣滋潤。以上補中益氣的方子,共八味。火雖然屬於心臟,但實際上起於下焦腎臟的陰火。火旺盛則腎水不足,因此再加黃柏來瀉陰火,救腎水。

如煩猶不止,加生地黃以滋腎,腎水旺則心火自降。如氣浮心亂,別以硃砂安神丸(見煩躁)鎮固之。若更煩亂,血不足也;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,血不足而澀滯也,加當歸身五分或一錢。如精神短少,加人參五分、五味子十二個。頭痛加蔓荊子三分,痛甚加川芎五分,頂腦痛加藁本五分、細辛三分,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。若兼頭上熱(風熱上盛。

白話文:

如果煩躁不安持續不減,可以加入生地黃滋養腎陰,腎水充盈就能夠降心火。如果氣息浮動,心神不寧,就不要使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,因為它可能加重症狀。

若煩躁不安加劇,可能是血虛所致;如果腹部或全身有刺痛感,也可能是血虛導致血液運行不暢。這時可以加入當歸,每次五分或一錢。

如果精神萎靡,可以加入人參五分、五味子十二個。頭疼的話,可以加入蔓荊子三分,疼痛劇烈者可加川芎五分。頭痛位於頭頂者,可以加藁本五分、細辛三分,各種頭痛症狀,只要使用這四味藥就足夠了。

如果伴隨頭部發熱,說明是風熱上攻所致。

)則此不能治,別以清空膏(見頭痛)主之。如頭痛有痰,沉重懶倦,乃太陰濕土痰厥頭痛,加半夏五分、生薑三分。耳鳴目黃,頰頷腫,頸、肩、臑、肘、臂外後廉痛,面赤,脈洪大者,(皆風熱上攻也,屬手太陽經。)羌活二錢,防風、藁本各七分,甘草五分,通其經血:(風熱上壅,經脈不行,故腫痛也。

)加黃連、黃芩各七分,以清熱消腫;人參五分,黃耆七分,益氣而瀉火,(氣旺則運行,而火散。)另作一服與之。嗌痛頷腫,加黃芩、甘草各三分,桔梗七分。口乾嗌乾,(胃中津液不升。)加葛根五分。升胃氣以上潤之、久病痰嗽,肺中伏火,去人參,初病勿去之。(初病指未嗽時言。

白話文:

如果頭痛是因為體內寒氣或濕氣導致,不能用清空膏治療。如果頭痛伴隨有痰、沉重、懶倦,屬於太陰濕土痰厥頭痛,可以加半夏五分、生薑三分。如果耳鳴、目黃、頰頷腫、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、面赤、脈洪大,這是風熱上攻,屬於手太陽經,可以用羌活二錢、防風、藁本各七分、甘草五分來通經血,因為風熱上壅導致經脈不通,所以腫痛。

可以加黃連、黃芩各七分來清熱消腫;人參五分、黃耆七分來益氣瀉火,氣旺則運行,火氣就能散去。另外再煎一帖藥給病人服用。如果咽喉痛、頷腫,可以加黃芩、甘草各三分、桔梗七分。如果口乾、咽乾,是因為胃中津液不升,可以加葛根五分來升胃氣,潤滑喉嚨。久病痰嗽、肺中伏火,要減去人參,初期患病則不要減去人參。

正藉參以補氣,故不可去。若肺熱而嗽,則當去之。)冬月或春寒秋涼,加不去根、節麻黃五分。如春令大溫,只加佛耳草、款冬花各五分。夏月加五味子三五枚、去心麥冬五分。夏月不嗽,亦加人參三二分,並五味、麥冬救肺受火邪也。如舌上白滑胎者,(舌上涼滑白潤。

)是胸中有寒,勿用麥冬、五味。食不下,乃胸中胃上有寒,或氣澀滯,加青皮、木香各三分,陳皮五分,此三味為定法。如冬月加益智仁、草豆蔻各五分;如夏月加黃連、黃芩各五分;如秋涼加檳榔、草豆蔻、白豆蔻、縮砂各五分;如春寒少加辛熱之品,以補春陽之不足,益智仁、草豆蔻可也。胸中氣滯宜青皮,如氣促氣少,去之。

白話文:

因為要藉由人參來補氣,所以不能去除。如果肺部有熱氣而咳嗽,就應該去除。冬天或春天寒冷、秋天涼爽時,加入不去根、節的麻黃五分。如果春天氣溫很高,只加佛耳草、款冬花各五分。夏天加五味子三五枚,去心麥冬五分。夏天不咳嗽,也要加人參三二分,並用五味子、麥冬來救治肺部受熱邪所傷。如果舌頭上白滑苔,代表胸中有寒,不要使用麥冬、五味子。如果食慾不振,是胸中胃上有寒,或氣滯塞,加入青皮、木香各三分,陳皮五分,這三味藥是固定的。如果冬天加益智仁、草豆蔻各五分;如果夏天加黃連、黃芩各五分;如果秋天涼爽加檳榔、草豆蔻、白豆蔻、縮砂各五分;如果春天寒冷,少加一些辛熱的藥物,來補春陽不足,益智仁、草豆蔻就可以。胸中氣滯宜用青皮,如果氣短氣少,就去除。

心下痞,有寒有熱。(二者皆能使氣不運而痞。)如覺寒熱兼者,加附子、黃連各一錢;寒痞不能食,加生薑、陳皮各一錢;熱痞能食,加黃連五分、枳實三分。脈緩有痰而痞。加半夏、黃連各一錢。脈弦、四肢滿悶、便難(肝熱滯於脾,不運不達之故也)而痞,加柴胡七分、黃連五分、甘草三分。痞而夯悶,加芍藥、黃連各一錢。

痞而腹脹,加枳實、木香、縮砂各三分,厚朴七分。如天寒,少加薑、桂。腹中痛者,加白芍五分、炙甘草三分。(肝熱散滿腹中,急脹而痛,故用白芍寒斂其熱,甘草緩其急而扶脾。)如惡寒冷痛,加桂心三分。如惡熱喜寒而痛,於已加白芍、甘草中,更加生黃芩三二分。

白話文:

胸口感到堵塞,可能是寒症或熱症。(兩種症狀都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胸悶。)如果感覺既有寒症也有熱症,就加上附子、黃連各一錢;如果是寒症引起的胸悶,吃不下東西,就加上生薑、陳皮各一錢;如果是熱症引起的胸悶,能吃東西,就加上黃連五分、枳實三分。脈象緩慢,有痰,並且胸悶,就加上半夏、黃連各一錢。脈象弦緊,四肢發脹,排便困難(這是因為肝火熱氣滯留在脾胃,氣血運行不暢),並且胸悶,就加上柴胡七分、黃連五分、甘草三分。胸悶並且胸部沉悶,就加上芍藥、黃連各一錢。

胸悶並且腹部脹滿,就加上枳實、木香、縮砂各三分,厚朴七分。如果天氣寒冷,就再加一些薑、桂。腹部疼痛,就加上白芍五分、炙甘草三分。(這是因為肝火熱氣散布到整個腹部,造成急性的脹痛,所以用白芍寒涼來清熱,甘草緩解疼痛,並扶助脾胃。)如果怕冷,並且疼痛,就加上桂心三分。如果怕熱,喜歡寒冷,並且疼痛,就在已經加了白芍、甘草的基礎上,再加生黃芩三二分。

夏月腹痛,雖不惡熱,亦然治時熱也。(苦惡寒則不可加矣。)如天涼時,惡熱而痛,於已加白芍、甘草、黃芩中,更少加桂。如天寒,去芍藥,加益智仁三分,或加半夏五分、(取其辛溫。)生薑三片。如腹痛、惡寒、脈弦,是木剋土,奔豚主之,內芍藥味酸,於土中瀉木為君。

(寒證而用芍藥之寒何也?蓋取其收斂肝之散滿,且有桂可制其寒也。)如脈沉細,腹中痛,理中湯(見中寒),乾薑辛熱,於土中瀉水為主。(此是腎寒反克。)脅下痛,或縮急,俱加柴胡三五分、甘草三分。臍下痛,(血虛。)加熟地五分,立止。如不止,乃寒也,更加桂三二分。

白話文:

夏月腹痛的治療

夏季腹痛,即使不感到很熱,也要按照夏季的熱證治療。(但如果患者感到寒涼,就不能加入寒涼的藥物。)

如果天氣涼爽,患者感到惡寒且腹痛,可以在原本的芍藥、甘草、黃芩中,再少加一些桂枝。如果天氣寒冷,就去除芍藥,加入益智仁三分,或加入半夏五分(取其辛溫特性),生薑三片。

如果腹痛、惡寒、脈象弦緊,這是木克土,奔豚病引起的,芍藥性酸,在土中瀉木,是主藥。

(為何寒證也要使用芍藥這種寒涼藥物呢?因為芍藥可以收斂肝氣,減少肝氣的散滿,而且還有桂枝可以制約芍藥的寒性。)

如果脈象沉細,腹中疼痛,這是理中湯證(屬於寒證),乾薑辛熱,在土中瀉水,是主藥。(這是腎寒反克的情況。)

如果脅肋下方疼痛,或感到腹部縮緊,都需要加入柴胡三五分、甘草三分。如果臍下疼痛(血虛),加入熟地五分,就能馬上止痛。如果仍然止不住疼痛,就是寒證,需要再加入桂枝三二分。

如脈緩,體重節痛,腹脹自利,米穀不化,濕也,平胃散。(見傷飲食。)身體重者,濕,加去桂五苓散一錢。(見傷濕。)如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,加羌活七分,防風、藁本根各五分,升麻、蒼朮各一錢。勿用五苓,為風藥已能勝濕也。別作一服與之,病去勿再服。小便遺失,肺氣虛不能攝也,宜安臥養氣,黃耆、人參補之。

不愈,是熱也,(熱下迫也。)加黃柏、生地各五分。如臥而多驚,小便淋者,邪在少陽、厥陰,宜太陽經所加之藥,(指羌、防、藁本等味,肝火鬱故用風藥以升發之。)更添柴胡五分。如淋,(觀此二字,知上文只就臥而多驚言。)加澤瀉五分,此下焦風寒合病也。(風寒猶云肝腎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緩慢,身體沉重關節疼痛,肚子脹滿卻容易拉肚子,吃米飯也不消化,這是濕氣重的表現,可以用平胃散治療。如果身體很沉重,可以加上去桂五苓散一錢。如果風濕互相影響,全身疼痛,可以加入羌活七分、防風、藁本根各五分、升麻、蒼朮各一錢。不要用五苓散,因為風藥已經能祛除濕氣了。另外再做一劑給病人,病好了就不要再服藥。如果小便失禁,是肺氣虛弱不能收攝,應該臥床休息養氣,用黃耆、人參補氣。如果病症沒有好轉,說明是熱症,可以加入黃柏、生地各五分。如果病人睡覺時經常驚醒,小便淋漓不斷,說明邪氣在少陽、厥陰,需要加入太陽經的藥物,比如羌活、防風、藁本等等,因為肝火鬱結,所以用風藥來疏通。可以再加柴胡五分。如果小便淋漓,可以加澤瀉五分,這是下焦風寒合病。

)《經》云肝腎之病同一治,為俱在下焦也。非風藥行經則不可,(故宜太陽經所加藥。)乃受客邪之濕熱也,(肝腎受熱,故臥而多驚。受熱不行,故淋也。)宜升舉發散以除之。(風藥能散熱除濕也。)大便秘澀,加當歸梢一錢、(潤而下行,血藥也。大便有形屬血分,血燥故大便秘。

)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。仍不行者,煎成正藥,先用清者一口,調元明粉五分或一錢,得行即止,不宜大下,致變凶證。腳膝痿軟,行步乏力或痛,乃肝腎伏熱,(熱則軟弱,寒則堅勁,凡物皆然。)加黃柏五分,空心服。不已,更加漢防己五分。脈緩,沉困,怠怠無力者,加蒼朮、澤瀉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(以治濕熱。

白話文:

《經》書上說肝腎的病症,治療方法相同,因為它們都位於下焦。如果沒有風藥行經,則無法治療,(因此應該選用太陽經的藥物。)這都是因為受到外來的濕熱邪氣的侵襲。(肝腎受熱,所以臥床時容易驚悸;受熱而無法排泄,所以會出現尿淋。)應該採用升舉發散的方法來去除濕熱。(風藥可以散熱除濕。)

如果大便秘結,可以加入當歸梢一錢,(當歸梢潤滑而下行,屬於血藥。大便成形屬於血分,血燥就會導致大便秘結。)再用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。如果還是不行,就把它煎成正藥,先用清湯一口,調和元明粉五分或一錢,只要能通便即可,不宜過度瀉下,以免造成凶險的病情。

如果腳膝痿軟、行走无力或疼痛,這是由於肝腎伏熱所致。(熱則軟弱,寒則堅勁,萬物皆是如此。)可以加入黃柏五分,空腹服用。如果仍然沒有效果,可以再加漢防己五分。

如果脈象緩慢、沉重困倦、疲乏无力,可以加入蒼朮、澤瀉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,(用來治療濕熱。)

)五味子。(利濕防瀉氣,故以此收之且清熱也。)上補中益氣一方加減,(觀此句,則上文所云加減,俱就補中益氣一方而言。)初病熱中則可用,若寒中則不可用。(勞役傷氣,有熱中、濕熱、暑熱、火鬱、寒中之分。)蓋此為甘酸之劑,適足以益其病耳,如參、耆、甘草、芍藥、五味子之類是也,不能治寒也。(甘滯酸斂,皆不能行散寒氣也。

按陽虛內熱,與外感風寒之證相類,其辨別處,詳四診問寒熱條中。夫內傷脾胃,乃傷其氣,外感風寒,乃傷其形。(營衛血脈,乃形也。)傷其外則為有餘,(邪氣有餘。)有餘者瀉之,吐汗下皆瀉也。傷其內則不足,(正氣不足。)不足者補之,溫和調養皆補也。誤治則有實實虛虛之禍矣。

白話文:

五味子能利濕防瀉氣,因此用它來收斂藥性並清熱。上面提到的補中益氣方可以加減藥材,這句話的意思是,之前提到的加減都是針對補中益氣方來說的。初期病症有內熱時可以用這個方子,但如果體內是寒症就不適合。勞役傷氣會導致不同的病症,包括熱中、濕熱、暑熱、火鬱和寒中。因為五味子屬於甘酸性的藥材,正好可以滋補這些病症,就像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芍藥、五味子等藥材一樣,不能治療寒症。甘味滞留,酸味收敛,这些特性都无法驱散寒气。

陽虛內熱和外感風寒的症狀很相似,要區分兩者,需要詳細觀察四診,特別是問寒熱這一項。內傷脾胃會損傷氣,外感風寒則會損傷形。營衛血脈屬於形。損傷外在則為邪氣有餘,有餘就要瀉之,吐汗下瀉都是瀉法。損傷內在則為正氣不足,不足就要補之,溫和調養都是補法。如果治療錯誤,就會出現實實虛虛的後果。

若內傷而兼外感,亦只用補中益氣湯一二服,得微汗即已,非正發汗,乃陰陽和,(猶雲氣充。)自然汗出也。

又有時當夏令,兼受暑邪,肌膚壯熱,煩躁悶亂,惡熱,大渴引飲,氣上喘促,目赤面紅,身體疼痛,日西譫語,證似傷寒陽明經白虎證者,誤服白虎湯(見發熱)必死。白虎證脈洪大有力,此洪大而虛,重按全無,氣血兩虛也。經曰:血虛則脈虛而發熱。宜清暑益氣湯(見傷暑),或當歸補血湯。(見血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內傷同時又感染外邪,只需要服用補中益氣湯一兩劑,稍微出點汗就夠了,這不是真正的發汗,而是陰陽調和,就像氣機充盈,自然而然地出汗。

還有些時候,在夏季,同時受到暑邪的侵襲,皮膚發熱,煩躁不安,感到燥熱,口渴想喝水,呼吸急促,眼睛紅腫,臉色發紅,身體疼痛,傍晚神志不清,症狀類似傷寒陽明經的白虎證,如果誤服白虎湯(因為會發熱)就一定會死。白虎證的脈象洪大有力,而這種情況下,脈象雖然洪大,但用力按壓就沒有了,這是氣血兩虛。經書上說:血虛則脈虛而發熱。應該服用清暑益氣湯(針對中暑),或者當歸補血湯(針對血虛)。

寒中者,乃水來侮土,寒濕之證,腹脹,(寒濕不運。)胃脘當心而痛,(亦氣不運所致。)膈噎不通,或涎唾。(寒濕上泛。)或清涕,(肺寒涕冷)或多溺,(氣虛寒濕盛不能攝。)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,(足寒氣不運,故痛也。)骨乏無力,(腎虛。)兩丸多冷,陰陰作痛,或妄見鬼狀,夢見亡人。

(陽虛見鬼,無非陰象。)腰背皆痛,不渴,脈遲細,或盛大以澀,(盛,弦勁有力之意。盛大,寒實也,如寒痰冷食之類。寒滯氣血不行,故澀也。)治用神聖復氣湯、(見腹痛。)白朮附子湯、草豆蔻丸,(見心痛。)或用理中湯(見中寒)加減。臍下築者,腎氣動欲作奔豚也,氣壅而不行則築築然動跳,白朮壅滯,去之,而加肉桂以溫散之。吐多亦因氣壅而逆,去白朮,加生薑。

白話文:

身體冰冷,是水氣侵犯脾土所致,寒濕症狀包括腹部脹滿、胃脘疼痛,這是因為氣機不暢,胸口氣悶,甚至出現唾液增多、清鼻涕、小便頻繁,都是寒濕上泛的表现。腳底疼痛,无法正常行走,是因为脚部寒凉气血不通。骨头酸软无力,是肾虚所致。兩手冰冷,阴阴作痛,甚至出现幻觉,夢到亡者,都是阳虚的表现。腰背疼痛,口不渴,脉象迟缓细弱,或者有力而涩,这是寒实所致,寒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。治疗可以用神圣復氣湯、白朮附子湯、草豆蔻丸,或者理中汤加减。脐下跳动,是肾气不稳,气机壅滞不通,可以用白术去滞,加入肉桂温散。呕吐过多也是气机壅滞逆上,去掉白术,加入生姜。

若瀉多則留白朮,正取其壅補,使氣不下泄。且瀉者多濕,朮又能勝濕也。心悸者加茯苓,飲聚則心神被水寒所迫,不安故悸,茯苓以利之。渴者倍白朮,水濕凝滯,氣不布化,則津液不生,故渴。術除濕,濕去則氣行而津生也。腹痛加人參,氣虛則不運,不通而痛,故加參以補氣。

寒加乾薑。腹滿去白木加附子,附子味辛熱,熱能勝寒,辛能散滿。或用建中湯,飴糖、甘草以益土;薑、桂以散寒,且辛潤能通營衛;芍藥酸收,津液不通,收而行之,(既不通,何以用酸收,蓋氣散漫不行,故津液不流通,收聚其氣,而後津液能行也。)性微寒以濟薑、桂之熱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腹瀉頻繁,就加上白朮,白朮能固補脾胃,防止氣機下泄。而且腹瀉多半是濕氣過盛,白朮又能祛濕。如果心悸,就加上茯苓,因為飲水過多會導致心神被寒濕所迫,不安而心悸,茯苓能利水消腫。如果口渴,就加倍白朮,因為水濕停滯,氣機不暢,津液無法生成,所以口渴。白朮能除濕,濕氣去除後,氣機暢通,津液就能生成。如果腹痛,就加上人參,氣虛則運化失調,不通則痛,所以加人參補氣。

如果體寒,就加上乾薑。如果腹部脹滿,就去除白朮,加上附子,附子性味辛熱,熱能克服寒邪,辛能散滿。也可以使用建中湯,飴糖、甘草補益脾土;薑、桂散寒,且辛潤能通暢營衛;芍藥酸收,津液不通,收斂後能使津液運行。(雖然津液不通,為何用酸收,這是因為氣散漫而不流通,所以津液不能暢通,收斂其氣,然後津液才能運行。)芍藥性微寒,能緩解薑、桂的熱性。

使不傷陰氣也。嘔家不可用此湯,以甜也。(甜則滯而滿悶。)

內傷氣虛多汗,調中益氣湯,即補中益氣湯加白芍、五味也,以收耗散之氣。又補中益氣湯除當歸、白朮,加木香、蒼朮,亦名調中益氣湯,有濕而氣滯者宜之。若濕多熱少,清陽為濕所郁不得上升,其證身重而痛,二便不調,洒洒惡寒,(陽不外達。)慘慘不樂,(陽不外伸。

)升陽益胃湯(見惡寒。)若過食寒涼遏火,陽鬱於脾,肌膚困熱烙手,惡寒,脈沉數,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。(見發熱。)若熱多濕少,陰火困脾,陽不上升,補中益氣湯去白朮、當歸、陳皮,加石膏、黃芩、黃連、蒼朮、羌活。若腎火上蒸,時顯燥熱,加生地、黃柏。

白話文:

這樣才能避免傷及陰氣。嘔吐的人不能服用這種湯藥,因為它太甜了。甜會導致停滯,讓人感到滿悶。

內傷氣虛,容易出汗,可以用調中益氣湯,也就是補中益氣湯加上白芍和五味子,可以收斂散失的氣。也可以將補中益氣湯中去掉當歸和白朮,加入木香和蒼朮,這也是一種調中益氣湯,適合濕氣重、氣滯的人。如果濕氣重而熱氣少,清陽被濕氣困住而無法上升,就會出現身體沉重、疼痛、二便不調、輕微畏寒(陽氣不能外達)、心情鬱悶(陽氣不能外伸)等症狀。可以服用升陽益胃湯(見畏寒)。如果過食寒涼食物,導致陽氣被遏制,陽氣鬱積於脾,就會出現肌膚發熱、手心灼熱、畏寒、脈象沉而數等症狀,可以服用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(見發熱)。如果熱氣多而濕氣少,陰火困住脾臟,陽氣無法上升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去掉白朮、當歸、陳皮,加入石膏、黃芩、黃連、蒼朮、羌活。如果腎火上蒸,偶爾出現燥熱,可以加入生地、黃柏。

凡言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,及味之薄者,乃助春夏之升浮,即瀉秋冬之收臟也。凡言瀉之以酸苦寒涼之劑,及淡滲之味者,乃助秋冬之沉降,即瀉春夏之升浮也。(心肝同春夏論,肺腎同秋冬論。)

白話文:

所有提到使用辛、甘、溫、熱的藥物或味道輕微的,這是幫助春季和夏季的生長和上昇,實際上是減緩秋季和冬季的收斂內臟的功能。所有提到使用酸、苦、寒、涼的藥物,或是味道淡滲的,這是幫助秋季和冬季的下墜和穩定,實際上是減緩春季和夏季的生長和上昇功能。

(對於心和肝來說,我們是以春季和夏季為主來討論;對於肺和腎來說,我們是以秋季和冬季為主來討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