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0)
卷之二·雜症 (10)
1. 短氣少氣
二者古人不甚分別。如東垣謂二者皆氣不足。戴復庵謂短氣者,呼吸不來,語言無力,宜補虛。於進藥外,選壯盛人,吸氣噓其口中以助之。此與《素問》謂怯然少氣者,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,此氣奪也,乃少氣不足以言,有以異乎?是以二者同屬之虛也。亦有分短氣為實者,如仲景論胸痹短氣為實,(是痞滿篇。
)又論短氣皆屬於飲,(見痰飲篇。)是以短氣為實也。蓋水飲痰食諸實邪,足以阻礙正氣,氣本不少,因為邪阻上壅而呼吸喘急,(古人多以短氣為喘可見。)不得如平氣之舒和悠長,故謂之短耳。此但去其邪,邪去氣自舒矣,須分別觀之。
白話文:
古人對於「短氣」和「少氣」這兩種病症,並不十分清楚地區分。像東垣認為這兩種病都是因為氣不足造成的。戴復庵則說短氣的人呼吸急促,說話無力,應該補虛。除了用藥之外,還可以找體格強壯的人,吸氣之後再呼氣到短氣病人嘴裡,幫助他恢復氣力。這和《素問》中所說「怯然少氣」的人,說話聲音微弱,要等一整天才能再次說話,這是因為氣力不足,無法說話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所以這兩種病都屬於虛症。
但也有人把「短氣」分為實證,比如仲景認為胸痹短氣屬於實證,也認為短氣屬於水飲,因此短氣也是實證。因為水飲、痰食等實邪會阻礙正氣,即使氣本身不少,但因為邪氣阻礙而導致呼吸急促,因此呼吸短促,無法像平常一樣輕鬆舒展,所以稱為「短氣」。只要去除邪氣,氣自然就會恢復舒暢,因此必須仔細觀察,才能分辨出是虛證還是實證。
2. 噯氣
即《經》所云噫氣,由氣不得舒,故噯以出之,理與呃逆通。彼則氣閉而逆沖,自作響以出;此則氣滯而不沖,故藉噫以出之也。《經》以心為噫。《痹論》所謂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。又謂刺中心一日死,其動為噫者,是也。(王太僕解心噫之義,謂象火炎上,煙隨焰出。
)又屬脾氣不舒,《經》所謂太陰腹脹善噫者是也,觀飽食則噯可見。
白話文:
正如《經》中所說,打嗝是因為氣機不順暢,無法舒展,所以通過打嗝的方式將氣排出,其道理與呃逆(打嗝)相同。呃逆是因為氣閉塞而逆行衝擊,自行發出聲響而排出;而打嗝則是因為氣機停滯不流動,無法衝擊,所以藉由打嗝的方式將氣排出。
《經》中將打嗝歸屬於心臟。《痹論》中所說的「心痹」,指的是脈絡不通暢,心中煩躁,則腹部會鼓脹,氣體突然上衝而喘不過氣,喉嚨乾燥,容易打嗝。又說刺傷心臟,一天就會死亡,其表現為打嗝,正是如此。
(王太僕解釋打嗝的道理,認為它像火焰向上燃燒,煙氣隨火焰而出。)
打嗝也屬於脾氣不舒暢,《經》中所說「太陰腹脹善噫」就是指這種情況,觀察到飽食後容易打嗝就可以見證。
3. 呃逆
即《內經》所謂噦,氣自下衝上而呃呃作聲也。《經》謂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然必有所閉遏乃然,有為寒氣所閉者,有為熱氣所閉者,有為水飲痰食及血,諸有形之物所閉者。景岳譬之雨中之雷,(陽為陰蔽,奮出於地而有聲也。)水中之浡,(氣為水覆,上出為浡,汩汩作聲。
)深得其理。予嘗吸菸入喉,胃口乍閉,每每作呃,故知熱氣亦能閉也。丹溪治陳超越,因飽食後奔走,(絡傷血內溢矣。)患呃逆。但食物則呃百餘聲,(食物質濁,血之屬也。)半日不止,飲酒與湯則不作,(酒、水質清,氣之屬也。)至晚發熱,(血屬陰,血病故夜發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中提到的噦,就是氣從下方衝上來,發出呃呃的聲音。古書中說,所有逆氣衝上來的現象,都屬於火。但一定是因為有東西堵住才導致的,可能是寒氣堵住,也可能是熱氣堵住,還可能是水飲、痰食或血等有形的東西堵住。景岳比喻得很好,就像雨中打雷(陽氣被陰氣阻擋,衝出地面而發出聲音),水裡冒泡(氣被水覆蓋,向上冒出,發出汩汩的聲音)。我曾經吸菸入喉,胃口突然閉塞,經常打嗝,所以知道熱氣也能導致堵塞。丹溪治療陳超越,因為飽餐後奔跑,導致血管受傷,血液溢出,患了呃逆。只要吃東西就會打嗝,而且打嗝上百聲,持續半天才停,但喝酒喝湯就不會打嗝,到了晚上就發熱。
)脈澀數。以血入氣中治之,(猶云血覆氣上。)用桃仁承氣湯(見血)加紅花煎服,下汙血數次而愈。又治一女子,大吐頑痰而愈。故知血食痰,皆能閉也。有發於中焦者,脾胃之氣被閉也;有發於下焦者,肝腎之氣被閉也。氣為陽,陽屬火,治須撤閉散火,而有實火虛火之分。
實者利之、清之、散之;虛者補之。無病而呃者,不必治也。即治不過用《內經》刺鼻取嚏,或閉息不令出入,或驚之之法,皆可立已。若有病而呃者,形氣壯實,別無惡候,審其致閉之邪去之,亦即已。惟病重得此,多為氣脫。凡見其呃自丹田而上,久久乃一聲,(密頻相連者為實,久久一聲者為虛。
白話文:
脈象澀滯,數次摸到脈搏,說明血液阻塞在氣中,像是血液覆蓋在氣上面。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,加入紅花煎服,幾次排出污血後便能痊癒。還有一位女子,服用藥物後大吐頑痰而痊癒。由此可見,血和痰都能造成阻塞。如果阻塞在中焦,可能是脾胃之氣被阻礙;如果阻塞在下焦,可能是肝腎之氣被阻礙。氣屬陽,陽性屬火,治療時需要疏通阻塞,散去火氣,而火氣有實火和虛火之分。實火則需要瀉火、清熱、散熱;虛火則需要補益。如果沒有疾病而出現呃逆,不必治療。即使要治療,也不過是用《內經》中刺鼻取嚏,或閉息不令氣出入,或驚嚇的方法,都可以立即止住。如果有疾病而出現呃逆,身體氣力強壯,沒有其他不良徵兆,只需找出導致阻塞的邪氣並去除,即可痊癒。只有病情嚴重才出現呃逆,多半是氣虛所致。如果呃逆從丹田向上,很久才響一聲,說明是虛火,如果密頻相連,則說明是實火。
)通身振動者,即是危候,恐難治矣。(此先天命門真火欲脫,多不救。)與黑錫丹,灸關元。傷寒吐汗下後,與瀉利日久誤服寒涼者,理中湯(見中寒。)產後,丁香散。傷寒熱病,便燥脈數,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。)氣為寒閉,未郁成熱者,柿錢散、丁香柿蒂散、羌活附子湯。
氣逆而虛者,陳皮竹茹湯。痰飲者,二陳湯、導痰湯(並見痰)加薑汁、竹瀝。陽虛自汗者,參附湯。陰虛火炎者,參附煎湯,下大補陰丸。偶然呃一二日不止者,木香調氣散(見中氣)。灸法:男左女右,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,灸三壯,甚者二七壯。
白話文:
全身不停地顫抖,就是非常危險的徵兆,恐怕很難治癒了。這是先天腎氣之火想要離體的表現,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挽回。可以服用黑錫丹,並灸關元穴。
傷寒病發作後,出現嘔吐、出汗、腹瀉等症狀,以及長期服用寒涼藥物導致瀉痢者,可以服用理中湯(見中寒條目)。產婦可以使用丁香散。傷寒熱病導致大便乾燥,脈象數而有力,可以使用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條目)。
如果體內氣機受寒阻滯,尚未發展成熱症,可以服用柿錢散、丁香柿蒂散、羌活附子湯。
氣逆上衝,並且虛弱者,可以使用陳皮竹茹湯。痰飲者,可以使用二陳湯、導痰湯(並見痰條目),並加入薑汁和竹瀝。
陽氣虛弱,容易自汗者,可以使用參附湯。陰氣虛弱,出現虛火上炎者,可以服用參附煎湯,並服用大補陰丸。
偶爾出現呃逆,持續兩三天不能停止者,可以使用木香調氣散(見中氣條目)。灸法:男性灸左側,女性灸右側,在乳房下方黑色皮膚處,以一韭葉寬度為灸點,灸三壯,病情嚴重者灸二十七壯。
4. 欠嚏
呵欠者必伸腰,故又名欠伸。《經》謂: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陰主夜、臥。陽主上,陰主下,故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入行於陰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此從陽之陰,由動入靜之機也。一人病吐血鬥余,煩躁不得臥,證甚危迫。延予至時,已半夜,聞其欠聲,予曰:不死矣。知陰猶在也,藥之而愈。
《經》曰:陽氣和利,滿於心,出於鼻,故嚏。河間謂:鼻中癢,因氣噴作聲。鼻為肺竅,癢為火化,(火甚則痛,微則癢也。)火干於肺,發於鼻,故癢而嚏也。或以物擾鼻亦嚏者,擾者亦屬火也。或視日而嚏者,太陽火曜於目,熱氣內通於鼻,癢而嚏也。仲景云:其人清涕出、發熱、色和者,善嚏。
白話文:
打哈欠的人必定會伸懶腰,所以又叫欠伸。古籍記載:衛氣白天在陽氣中運行,晚上在陰氣中運行,陰氣主宰夜晚和睡眠。陽氣主宰上半身,陰氣主宰下半身,所以陰氣積聚在下半身,陽氣尚未完全進入陰氣中運行,陽氣向上引導,陰氣向下引導,陰陽互相牽引,因此就會連續打哈欠。這是從陽氣轉變為陰氣,由動轉靜的機制。
曾經有病人吐血不止,心煩意亂,無法入睡,情況非常危急。我到他家時已經半夜,聽到他打哈欠的聲音,便說:「他不會死了。」我知道陰氣還在,就用藥治療,結果病人痊癒了。
古籍記載:陽氣溫和順暢,充滿心臟,從鼻子出來,所以會打噴嚏。河間先生說:鼻子癢是因為氣體噴出來發出的聲音。鼻子是肺部的通道,癢是因為火氣,火氣旺盛就會疼痛,微弱就會癢。火氣乾燥肺部,發散到鼻子,所以會癢而打噴嚏。也有因為外物刺激鼻子而打噴嚏的,刺激也屬於火氣。有些人看到太陽就會打噴嚏,因為太陽的火氣照射眼睛,熱氣內通到鼻子,所以會癢而打噴嚏。仲景說:病人流清鼻涕、發燒、臉色紅潤,就會打噴嚏。
(即傷風淺證,風在皮毛,郁其陽氣於肺,氣盛化涕以出,鬱勃而嚏也。色和,謂病淺耳。)可見嚏由氣盛,鬱勃使然,故陽虛者無嚏,得嚏則為佳兆。
白話文:
(這是關於輕微感冒的情況,風邪停留在皮膚和毛髮,使得肺部的陽氣被阻塞,氣體過多轉化為鼻涕排出,因此會打噴嚏。這只是外表看起來病情較輕,其實是因為氣盛所致。所以,如果陽氣虛弱的人打噴嚏,這是一個好徵兆。)
5. 傷飲食
(此以飲食過度,留積不化者言。若飲食衰少不足之證,見下勞倦篇。)
飲者或寒或熱或過飽,皆能傷人。
飲者水也,在人身屬無形之氣分。多飲則氣逆,(水載氣上浮也,觀浴者水浸至胸則氣喘可見。蓋水滿於下,則逼氣上浮,如油在水面是也。)飲冷則傷肺,(水之寒氣上射於肺,則肺氣受傷。)為喘咳,為腫,(浸淫於肌膚則腫。)為瀉。(下趨則瀉。)輕者發汗利小便,上下中外分消之。
重而蓄滿者,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牽牛之屬利下之。(言不獨利小便。須二便兼利也。)
白話文:
無論是喝冷水、熱水,還是吃太多,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水屬於無形的氣分,喝太多水會導致氣逆,就像人泡在水裡,水浸到胸部就會喘不過氣,因為水充滿了底部,逼得氣往上浮,就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樣。喝冷水會傷肺,因為水的寒氣會往上射入肺部,損傷肺氣,導致咳嗽、喘不過氣、身體浮腫或腹瀉。輕微的狀況可以用流汗、排尿來緩解,讓身體從內到外都能排除水分。
如果水喝太多積累在體內,可以用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牽牛等藥物來通便排泄,讓身體從上下兩端都能排洩水分。
酒者其質則濕,其氣則熱。飲之而昏醉狂易者熱也,宜以汗去之。既醒則熱去而濕存,宜利小便以去之,葛花解酲湯主之。若不先汗而遽利小便,則炎焰不肯下行,濕去熱不去。若動大便尤謬,蓋酒之熱乃無形之氣也,病在陽分而妄下之,以傷其陰分,是謂誅伐無過。汗以辛溫,(從其上炎外達之性也。
)佐以苦寒。(清其熱也。)酒疸下之,久則為黑疸,尤宜切戒。(見疸門。)傷酒惡心嘔逆,昏眩頭痛,沖和湯,即參蘇飲加木香、半夏茯苓湯(見痰)、理中湯(見中寒)加乾葛,或附子理中湯(見中寒)和縮脾飲(見中暑)。酒渴縮脾飲,或乾葛煎湯調五苓散。(見傷濕)久因於酒成酒積,腹痛泄瀉,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之,並酒煮黃連丸。
白話文:
酒的本質是濕潤的,氣性是溫熱的。喝了酒昏昏沉沉、醉酒狂躁,這是熱症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去除。酒醒之後,熱氣消退了,但濕氣還殘留在體內,應該利尿排泄來去除。葛花解酲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如果沒有先發汗就急於利尿,那麼熱氣就會停留在上焦,無法向下排泄,濕氣消退了,熱氣卻沒有消失。如果還排泄大便,就更不正確了,因為酒的熱氣是無形的,病症在陽分,妄下則會傷及陰分,這就是無端的殺伐。發汗用辛溫的藥物,可以順著熱氣上炎外達的特性。佐以苦寒的藥物,可以清熱。酒疸下瀉,久而久之會變成黑疸,更應該嚴加戒慎。傷酒惡心嘔逆、頭昏眼花、頭痛,可以用沖和湯,也就是參蘇飲加上木香,也可以用半夏茯苓湯(見痰)、理中湯(見中寒)加上乾葛,或者附子理中湯(見中寒)和縮脾飲(見中暑)。酒渴可以用縮脾飲,或者用乾葛煎湯調五苓散(見傷濕)。長期飲酒導致酒積,腹痛泄瀉,或者暴飲劣質酒也會引起這種情況,可以用酒煮黃連丸治療。
(見傷暑。)多飲結成酒癖,腹中有塊,隨氣上下,沖和湯加蓬朮五分。停為痰飲者,枳實半夏湯加神麯、麥芽,或沖和湯加半夏、茯苓。解酒毒,枳椇子最妙。喻嘉言曰:錢小魯善飲,飲必醉,歲無虛日。嘔吐,寒熱兼作,骨節煩痛,脈洪大促急,身耎著席不能動展,左腿痛如刀刺,鼻煤,從病起至是總未大便,此癰疽之候也。
有謂燥金司令,酒客素傷熱濕,至是而發,熱被斂束,不得外越,津液乾枯,大腸失潤,以清金潤燥治之。或曰不然,酒毒大發,腸胃如焚,能俟掘井取水乎?必以大下為急。余曰:下法果勝,但酒客胃氣素為多嘔所傷,藥入胃中,必致上湧,不能下達,掘井固難,開渠亦不易。夫酒者,清烈之物,不隨濁穢下行,惟喜滲入者也。
白話文:
中暑的人,容易因為大量飲酒而形成酒癖,肚子裡會有塊狀物,隨著氣息上下移動,可以服用沖和湯加入蓬朮。如果停滯形成痰飲,就用枳實半夏湯加入神麯、麥芽,或沖和湯加入半夏、茯苓。解酒毒,枳椇子最有效。喻嘉言說:錢小魯嗜酒如命,每次必醉,一年四季從不間斷。他嘔吐、寒熱交替,骨節酸痛,脈搏洪大而急促,身體軟弱無力,只能躺著,左腿疼痛如刀割,鼻子流黑鼻涕,從生病至今一直沒有排便,這是癰疽的徵兆。
有人認為是燥金司令,酒客體質本就容易受熱濕之氣侵犯,如今發病,熱氣被束縛住,無法向外散發,津液枯竭,大腸失潤,應該用清金潤燥的方法治療。也有人說不對,酒毒發作,腸胃如同火燒,怎麼能慢慢地挖井取水呢?應該趕緊用藥把毒素排泄出去。我說:雖然瀉下法有效,但是酒客的胃氣本來就被嘔吐損傷,藥物進入胃中,必定會向上湧出,無法向下達腸胃,挖井固然困難,開渠也不容易。酒性清烈,不會隨著濁氣向下流動,只喜歡滲入人體。
先從胃入膽,膽為清淨之腑,同氣相求故也。然膽之攝受無幾,其次從胃入腸、膀胱,滲之化溺為獨多焉。迨至化溺,則所存者,酒之餘質,其烈性實惟膽獨當之。是以酒至半酣,雖懦夫有揮拳罵座,不顧餘生之膽。(酒性極熱而親上,心肺受之,不獨膽也。酒入則氣強,故無所畏。
氣之降者屬肺,升者屬肝膽,肝陰膽陽,酒氣乃陽升之極者,故屬之膽耳。)膽之腑原無輸瀉,而膽之熱他入,可移於腦,濁涕從鼻竅源源而出,亦少殺其勢。若小魯則陽分之陽過旺,陽分之陰甚衰,發髩全無,直似南方不毛之地,熱也極矣,肯受膽之移熱乎?幸其頭間多汗,腦熱暗泄,不為大患。
白話文:
酒喝下後,首先進入胃,再進到膽囊。膽囊是負責淨化身體的器官,因為同類相吸的原理,酒氣會進入膽囊。不過,膽囊的吸收能力有限,酒氣接著會從胃進入腸道和膀胱,大部分會透過膀胱排出體外。當酒氣轉化為尿液排出後,剩下的部分都是酒的殘留物質,其烈性會由膽囊獨自承受。所以,當酒喝到微醺時,即使是膽小的人也會變得勇猛,敢於揮拳罵人,不顧性命。
這是因為酒性極熱且往上走,會影響心臟和肺部,不只是膽囊。酒進入身體後,會使氣血旺盛,因此變得無所畏懼。
氣往下走屬於肺,往上走屬於肝膽,肝屬陰,膽屬陽,而酒氣是陽氣上升的極致,所以歸屬於膽囊。
膽囊本身並沒有排泄功能,但膽囊的熱氣會進入其他器官,例如腦部,導致鼻涕不斷流出,稍微減緩了酒氣的威力。如果一個人體質偏熱,陽氣過旺,陰氣過虛,頭髮稀疏,如同南方的荒漠,熱氣極盛,那麼就無法承受膽囊的熱氣轉移。幸好,這種體質的人頭部容易出汗,腦部的熱氣可以藉由汗水排泄,不至於造成嚴重問題。
乃膽熱既無可宣,又繼以酒之熱,時之燥,熱淫內熾,故膽之熱汁滿而溢出於外,以漸滲於經絡,則身目皆黃,以其滲而出也。亦可轉驅而納之膀胱,從溺道而消也。今病獨攻環跳之穴,腿痛如刀刺,則病結於膽之本經,不能驅使從膀胱出矣。即欲針之,此久傷之穴,有難於扶瀉者,吾更有慮焉。
有身以後,全賴穀氣充養,穀氣即元氣也。谷入素少之人,又即藉酒為元氣,今以病而廢飲,何所恃為久世之資耶?吾諦思一法,先搐腦中黃水出鼻,次針膽穴之絡腦間者數處,務期膽中之熱移從腦鼻而出,庶乎上泄則下寬,環跳穴中結邪漸運,而腸胃之枯槁漸回。然後以瀉膽熱之藥入酒中,每日仍痛飲一醉,飲法同而酒性異,始得陰行而妙其用。
白話文:
膽熱難以宣泄,又因為飲酒而加重熱氣,加上季節乾燥,內熱熾盛,導致膽汁滿溢,逐漸滲入經絡,造成身體和眼睛發黃,這是因為熱氣外滲的緣故。熱氣也可能轉向膀胱,從尿道排出。現在病痛集中在環跳穴,腿痛如刀刺,表示病氣停留在膽經,無法驅使進入膀胱排出。即使要針灸,環跳穴是久傷之處,難以施針,我還有些擔心。
懷孕之後,全靠穀氣滋養,穀氣就是元氣。平時飲食不足的人,會依靠酒來補充元氣。現在因為生病而戒酒,今後要靠什麼來維持生命呢?我思來想去,決定先抽取腦中的黃水,從鼻孔排出,再針灸膽經與腦部相連的穴位,希望能讓膽熱隨著腦鼻排出,從而減輕下半身的疼痛,使環跳穴的病氣逐漸消散,腸胃的枯竭也能慢慢恢復。然後用瀉膽熱的藥物泡酒,每天喝到醉,飲酒的方式一樣,但酒性不同,才能陰陽調和,發揮藥效。
蓋其以生平之偏造為堅壘,必藕酒轉為鄉導,乃克有濟也。豈清金潤燥與下奪之法,能了其局乎?
食者物也,在人身屬有形之血分。傷食則胸腹痞滿,噁心咽酸,噫敗卵臭,惡食,頭痛發熱惡寒。(食鬱成熱,上攻頭痛,外蒸身熱,氣不達於表故惡寒。)證似傷寒,但氣口脈倍大於人迎,及身不痛為異耳。輕則消導,重則吐下。在上脘者吐之,瓜蒂散之屬。已下腸中者下之。
其證熱,所傷之物亦熱者,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,)其證寒,所傷之物亦寒者,小七香丸料一帖,姜引水煎,吞感應丸或備急丸。《經》曰:上部有脈,(指頭部三候言。)下部無脈,(指足部三候言。)其人當吐,不吐則死。東垣謂其理同木鬱,宜吐以達之。以為食塞胸中,太陰肺金之部分也。
白話文:
因為他以一生積累的偏執作為堅固的堡壘,勢必需要以藕酒轉化為引導,才能有所幫助。難道單憑清熱潤燥、瀉下奪氣的方法,就能解決他的困境嗎?
食物是物質,在人體屬於有形的血液部分。傷食就會出現胸腹脹滿、噁心、反酸、口中發出腐敗的臭味、食慾不振、頭痛、發熱惡寒的症狀。(食積化熱,上攻頭部引起頭痛,熱氣外蒸導致身體發熱,由於氣機不能到達體表,所以惡寒。)症狀類似傷寒,但是氣口脈比人迎脈明顯更大,而且身體沒有疼痛感,這就是不同之處。輕症可以消導,重症則需要吐下。如果在胃部,就用吐法,例如瓜蒂散之類的藥物。如果已經進入腸道,則用下法。
如果症狀是熱性的,並且所傷之物也是熱性的,就用承氣湯(如果大便不通,可以使用承氣湯)。如果症狀是寒性的,並且所傷之物也是寒性的,就用小七香丸,一帖藥用薑湯煎服,再吞服感應丸或備急丸。《經》書上說:「上部有脈,(指的是頭部三候)下部無脈,(指的是足部三候)這種情況應該吐,不吐就會死。」東垣認為其道理與樹木阻塞一樣,應該用吐法疏通。因為食物阻塞在胸中,屬於太陰肺金的部位。
肝木之氣為食所遏,不得上升,伏於脾土之中,若受金之克伐者然。(以食在胸中肺部,阻遏木氣不得升也。)故曰木鬱吐之,則木得舒。又謂:肺為清陽之分,如天。食壅於上,則天氣不得下交於地而成否。地中之水源於天氣,故曰水出高原。氣隔於上,則源絕而水不下流,故下部無脈。
其說迂曲。大抵食在胃脘之上,未入於腸,故宜從上越之耳。又上部之氣,在食之上,不受遏則能運行,故上部之脈亦通。(脈隨氣行。)下部之氣為食所遏,不能運行,故下部無脈也。傷寒物者,半夏、神麯、乾薑、三稜、廣朮、巴豆之類。治中湯加砂仁一錢,下紅丸子;小七香丸;半夏枳朮丸。
白話文:
肝臟的氣息被食物阻礙,無法上升,就潛伏在脾臟中,好像被金氣壓制一樣。因為食物停留在胸腔肺部,阻礙了肝氣上升。所以說,肝氣鬱結要吐出來,才能舒展。同樣地,肺臟是清陽之氣所在,就像天空一樣。食物堆積在上面,就會阻礙天上的清陽之氣下降與地氣交合,導致阴阳失衡。地下的水源於天上的清陽之氣,所以說水從高原流出。如果氣被阻隔在上,源頭就斷絕,水就無法向下流動,所以下部就沒有脈絡了。
這個說法有點曲折。總之,食物在胃脘之上,還沒有進入腸道,所以應該從上面越過它。而且上部的氣在食物之上,不受阻礙就能運行,所以上部的脈絡也能暢通。下部的氣被食物阻礙,無法運行,所以下部就沒有脈絡了。治療傷寒病的藥物包括半夏、神麴、乾薑、三稜、廣朮、巴豆等等。可以服用治中湯加砂仁,或者服用紅丸子、小七香丸、半夏枳朮丸。
寒熱不調,每服加上二黃丸十丸,或用木香乾姜枳朮丸、丁香爛飯丸。傷熱物者,枳實、白朮、青陳、麥芽、黃連、大黃之類。上二黃丸、枳朮導滯丸。寒熱通用保和丸、枳朮丸、曲糵枳朮丸、木香枳朮丸、檳榔丸。傷濕熱不化,痞滿悶亂,枳實導滯丸。傷肉食濕面,辛辣厚味,三黃枳朮丸。
白話文:
如果寒熱不調,每次服藥時可以加服二黃丸十丸,或者使用木香乾姜枳朮丸、丁香爛飯丸。如果因食用傷熱之物導致不適,可以使用枳實、白朮、青陳、麥芽、黃連、大黃等。二黃丸、枳朮導滯丸也適用於此類情況。寒熱通用藥物包括保和丸、枳朮丸、曲糵枳朮丸、木香枳朮丸、檳榔丸。如果傷濕熱不化,出現痞滿悶亂,可以使用枳實導滯丸。如果因食用肉食、濕面、辛辣厚味導致不適,可以使用三黃枳朮丸。
傷熱食痞悶,兀兀欲吐,上二黃丸。傷濕面,心腹滿悶,支體沉重,除濕益氣丸。傷豆粉濕面油膩,白朮丸。食索粉片積,用紫蘇濃煎汁,和杏仁泥服之即散。食狗肉不消,心下堅,或腹脹、口乾、發熱,煮蘆根汁飲之,杏仁治狗肉。食魚膾生肉不化,每成癥瘕,搗馬鞭草汁及生薑汁飲之。
大抵神麯、麥芽消穀食,萊菔化麵食,硇砂、阿魏、山楂消肉食,紫蘇化魚蟹毒,麝香消酒、果積。如傷冷物一分熱物二分,則用寒藥二停熱藥一停,隨時消息。面色青黑,脈浮沉不一,弦而弱者,傷在厥陰,(肝經受寒物之郁也。)當歸四逆湯(見厥)加吳茱萸或生薑之類主之。
白話文:
吃熱食後感到胃脹難受,想吐又吐不出來,服用二黃丸。吃濕涼的食物後,感覺胸悶腹脹,四肢沉重,服用除濕益氣丸。吃豆粉、濕涼油膩的食物後,服用白朮丸。吃麵食後積滯,用濃紫蘇汁和杏仁泥一起服用,能消解積食。吃狗肉後消化不良,胸腹堅硬,或肚子脹、口乾、發熱,煮蘆根汁喝,杏仁能解狗肉之毒。吃生魚生肉後消化不良,容易形成癥瘕,搗馬鞭草汁和生薑汁一起喝。
總的來說,神麴、麥芽消解穀物類食物,蘿蔔消解麵食,硇砂、阿魏、山楂消解肉食,紫蘇化解魚蟹毒,麝香消解酒、果積。如果寒涼食物攝入量少,而熱性食物攝入量多,就應該用兩份寒涼藥配一份熱性藥,根據病情適當調整。面色青黑,脈象浮沉不一,弦而弱,是厥陰受寒所致(肝經受寒涼之物郁滯)。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或生薑之類藥物治療。
面紅赤,脈浮沉不一,細而微者,傷在少陰,(腎受寒物所傷,逼火於上,故面紅。)通脈四逆湯(見厥)。面色黃,脈浮沉不一,緩(軟也)而遲者,傷在太陰,理中丸湯(見中寒)主之。(此條皆溫藥。)凡脾脈微洪(屬火),傷苦物,(苦為火味也。此等皆以五行相配,然勿泥。
)咸勝苦;微弦傷冷硬物,溫以克之;弦緊傷酸硬物,辛勝酸;微澀傷辛辣物,苦勝辛;微滑傷腥咸物,甘勝咸;洪緩傷甜爛物,酸勝甘。微遲傷冷痰,積聚惡物,溫胃化痰。單伏主物不消化,曲、柏、三稜、廣朮之類。洪浮而數,乃中酒,葛根、陳皮、茯苓。傷食作瀉不止,於藥中加肉豆蔻、益智仁收固之。
白話文:
臉色發紅,脈象浮沉不定,細微而弱,這是少陰受寒邪所傷,寒邪逼迫陽氣上炎,導致臉紅。可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若面色發黃,脈象浮沉不定,軟弱而遲緩,這是太陰受寒邪所傷,可用理中丸湯治療。以上皆需溫熱藥物。脾脈微洪,屬火,是因為食用過多苦味食物所致,苦味屬火。鹹味克制苦味,可用鹹味食物調節。脈象微弦,是因食用過多冷硬食物所致,溫熱之物可以克制。脈象弦緊,是因食用過多酸硬食物所致,辛味克制酸味。脈象微澀,是因食用過多辛辣食物所致,苦味克制辛味。脈象微滑,是因食用過多腥咸食物所致,甘味克制咸味。脈象洪緩,是因食用過多甜爛食物所致,酸味克制甘味。脈象微遲,是因食用過多冷痰積聚的惡物所致,可用溫熱藥物化痰。脈象單伏,是因食物消化不良所致,可用曲、柏、三稜、廣朮等藥物治療。脈象洪浮而數,是因飲酒過多所致,可用葛根、陳皮、茯苓等藥物治療。若傷食導致腹瀉不止,可在藥物中加入肉豆蔻、益智仁等藥物收斂止瀉。
傷食兼感風寒,證與前同,但添身疼、氣口人迎並盛,生料五積散(見中寒)、養胃湯、芎芷香蘇飲(見腳氣)、和解散。凡傷食主平胃散,傷穀食者加穀芽、麥芽、神麯,肉食加山楂,面滯加萊菔子,快膈加枳實。若脾胃虛弱不能化,六君子湯(見氣)加丁藿、木香、建蓮、厚朴、縮砂、麥芽、神麯。
白話文:
吃壞肚子又同時感冒,症狀和之前一樣,但多了身體痠痛、呼吸急促,可用五積散、養胃湯、芎芷香蘇飲、和解散。一般吃壞肚子主要用平胃散,如果是吃穀物造成的則加穀芽、麥芽、神麴,吃肉造成的則加山楂,吃麵食造成的則加萊菔子,胸悶則加枳實。如果脾胃虛弱無法消化,則用六君子湯加丁香、藿香、芡實、厚朴、縮砂、麥芽、神麴。
脾氣下陷,補中益氣湯。(見氣。)肝火乘脾,脾傷不運,左金丸(見發熱)、歸脾湯(見血)。腎火乘脾,六味丸(見虛損)。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八味丸(見虛損)。或疑正當飽滿,難於用補,不知用補自有法疏啟其中,竣補其下。少用則助壅於上,多用則峻補於下,以人參一兩,少加升麻,一服即愈,所謂塞因塞用也。
有胃強脾弱者,能食而不能化也,平胃散加炒鹽、胡椒、山楂、麥芽、神麯、白蒺藜丸服,更節飲食。
白話文:
脾臟氣虛下陷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。肝火旺盛,侵犯脾臟,導致脾臟受損,運化功能失常,可以使用左金丸,或歸脾湯。腎火旺盛,侵犯脾臟,可以服用六味丸。命門火衰弱,不能溫煦脾土,可以服用八味丸。
有人可能擔心患者脾氣虛弱,飽滿無力,不宜補益,其實補益也有方法,可以先疏通其氣機,再補益其下焦。用藥量要適當,過少則助長上焦壅塞,過多則峻補下焦,可以用人參一兩,少加升麻,一服即可見效,這就是所謂的“塞因塞用”。
如果患者胃氣旺盛,但脾氣虛弱,就會出現能吃卻無法消化的情況,可以使用平胃散加炒鹽、胡椒、山楂、麥芽、神麴、白蒺藜丸服用,並且要節制飲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