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28)

1. 氣乖有三

誤投寒涼立死。(或口食冷物,或鼻吸寒氣,其人平素陽虛陰盛,外寒一中,陰邪遂張,真陽因之失守也。)

白話文:

氣機錯亂有三種情況:

第一種是誤用寒涼藥物,會立刻死亡。(或是因為嘴巴吃了冰冷的食物,或是鼻子吸入了寒冷的空氣,這個人平時就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,外來的寒氣一侵入,陰邪就更加囂張,真正的陽氣因此無法守住。)

2. 氣鬱有七

一風寒鬱熱

陽氣自內達外,喜暢達而惡遏閉。若風寒外襲,則陰凝之氣,足以閉固腠理,而表陽不宣,則鬱而為熱也。證見頭項強痛,惡風汗出,脈浮緩者為傷風。兼體痛而惡寒無汗,脈浮緊者為傷寒。治宜解肌發表,得汗則熱泄而愈。(此乃表陽受郁。)

一飲食鬱熱

飲食停滯中脘,則脾胃之陽氣被其遏抑,不能宣通,亦鬱而成熱。證見頭痛發熱,如傷寒而身不痛,惡食欲吐,噯腐吞酸,胸口飽悶,或脹痛,氣口脈滑大,甚或沉伏。治宜消導。(此乃里氣受郁。)

一為痰飲鬱熱

痰飲所在之處,氣被阻滯,鬱而成熱,理同食滯。證見惡風自汗似傷寒,但頭不痛,項不強,或頭痛而作止無常,胸膈不快,噁心,氣上衝,目下如灰色,或煙黑,脈弦滑。治宜除痰。

一為瘀血鬱熱(癰疽同)

理同痰飲。證見小便利,大便黑,小腹臍或胸脅急結,按之痛,或兩足厥冷,或吐紅鼻衄,不渴,即渴亦嗽水不咽,脈必澀。治宜行血。柴胡、黃芩、川芎、白芷、桃仁、五靈脂、甘草,便結加大黃、濃蜜,利出黑物愈。瘡毒則脈弦數惡寒,飲食如常,而有痛處。

一為水濕鬱熱

水濕由外感者,理同風寒,由內傷者,理同痰飲。證見身重,或重痛不可轉側,骨節掣痛,屈伸不利,汗出惡風,不欲去衣,頭如裹,聲如從甕中出,脈遲緩。治宜利濕。

一為肝氣鬱熱

恚怒不發,止自摧抑,則肝氣不宣,鬱而成熱,婦人最多此證。證見胸脅脹痛,或飧泄,面青,手足冷,太息不樂,脈沉弦。木鬱則達之,宜逍遙散。(見郁。)

一為脾氣鬱熱

或勞倦氣散,或思慮氣結,或飢餓氣餒,中氣因而衰微,不能運行,或滯於中,或陷於下,而鬱滯成熱。證見怠惰嗜臥,行動喘乏,四肢困倦,(此勞倦飢餒傷。)或時自言自語,不知首尾,(此思慮傷。)夜分即熱,(氣行里親下,滯陷愈甚也。)天明暫緩,(氣外出上升,郁陷得略解也。

此初郁病證)。或晝夜不解,(郁久則熱甚,不分晝夜矣)。或日出氣暄則熱,天陰夜涼則緩,(鬱熱又久,則氣耗散,愈熱愈耗,愈耗愈熱。晝動陽浮,故加煩熱,動散靜存,故天陰夜涼則緩。緣初則鬱熱而生火,繼則火發而熱劇,終則火壯而氣耗。節次如此,乃病成而變之理,不可不知)。

五心煩熱,甚則肌肉筋骨如燒。此李東垣所謂陽虛發熱也。(此症《內經》名陰虛發熱。陰字當內字看,東垣名陽虛發熱,陽字當氣字看,合二說言之,是內氣虛發熱也)。與上條陽虛發熱,戴陽格陽症不同。蓋此為中焦之陽,彼為下焦之陽,彼格陽是內寒而外熱,此則內外皆熱而無寒。

戴陽是上熱而下寒,此則熱反下陷而無寒,故不同也。治宜培補中氣。氣旺則滯者運,氣升則陷者舉矣。(五臟郁證,止舉肝脾,余當於郁證門求之。)勞倦者,加酸味以斂其浮越。

白話文:

氣鬱有七種情況

一、風寒鬱積成熱

人體的陽氣從內部向外發散,喜歡順暢流通而討厭被阻礙。如果外感風寒,陰冷的氣就會凝結,足以閉塞皮膚的毛孔,導致體表的陽氣無法宣洩,於是鬱積而化為熱。症狀可見頭頸僵硬疼痛、怕風、流汗,脈象浮緩,這是風邪引起的。如果同時有身體疼痛、怕冷無汗、脈象浮緊,則是寒邪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應當是解表散寒,使身體出汗,熱邪就能隨著汗液排出而痊癒。(這是體表的陽氣受到鬱積的情況。)

二、飲食積滯成熱

飲食停留在胃脘部位,會抑制脾胃的陽氣,使其無法順暢運行,也會鬱積而化為熱。症狀可見頭痛發熱,像感冒一樣但身體不痛,厭食想吐、打嗝有腐敗的酸味、胸口飽脹悶痛,或有脹痛感,脈象滑大,甚至可能沉伏。治療方法應當是消食導滯。(這是體內的氣受到鬱積的情況。)

三、痰飲阻滯成熱

痰飲停留在體內某處,會阻礙氣的運行,導致鬱積而化為熱,原理和飲食停滯相同。症狀可見怕風自汗,類似感冒,但頭不痛、脖子不僵硬,或者頭痛時好時壞,胸口不舒服、噁心、氣向上衝、眼眶下方呈現灰色或暗黑色,脈象弦滑。治療方法應當是化痰。

四、瘀血阻滯成熱 (癰疽的原理相同)

原理和痰飲阻滯相同。症狀可見小便順暢,大便顏色發黑,小腹、肚臍或胸脅部位有牽拉緊縮感,按壓時疼痛,或者兩腳冰冷,或有吐血、流鼻血的情況,不口渴,即使口渴也只是嗽口不吞嚥,脈象一定澀滯。治療方法應當是活血化瘀。可以使用柴胡、黃芩、川芎、白芷、桃仁、五靈脂、甘草等藥材,如果便秘,可以加大黃、濃蜜幫助排便,排出黑色物質就會好轉。如果是瘡毒,脈象會弦數,怕冷,飲食如常,但身體有疼痛的部位。

五、水濕阻滯成熱

水濕如果是由外感引起的,原理和風寒相同;如果是內傷引起的,原理和痰飲相同。症狀可見身體沉重,或者疼痛得無法翻身,關節疼痛、活動不利,出汗怕風、不想脫衣服,頭部像被東西包裹住一樣,說話的聲音像從甕裡發出來一樣,脈象遲緩。治療方法應當是利濕。

六、肝氣鬱結成熱

如果憤怒的情緒無法發洩,而自我壓抑,就會導致肝氣無法順暢運行,鬱積而化為熱,這種情況在婦女身上最為常見。症狀可見胸脅脹痛,或腹瀉,臉色發青,手腳冰冷,經常嘆氣、心情不愉快,脈象沉弦。肝氣鬱結應當疏通,可以用逍遙散治療。(見肝氣鬱結。)

七、脾氣鬱滯成熱

可能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氣散亂,或是思慮過度導致氣鬱結,或是飢餓導致氣虛弱,使得中焦脾胃的氣衰弱,不能正常運行,可能停滯在中焦,也可能下陷,因此鬱積而化為熱。症狀可見疲倦嗜睡、行動喘息乏力、四肢困倦。(這是勞累飢餓導致的。)或者有時會自言自語、說話顛三倒四。(這是思慮過度導致的。)夜間發熱明顯,(這是氣運行到體內下部,鬱滯下陷更嚴重。)白天稍微好轉,(這是氣向上運行,鬱積下陷的情況稍微緩解。這是初期的鬱滯病症)。或者晝夜都發熱不止,(這是鬱積時間久了,熱勢加重,不分白天黑夜了。)或者白天氣溫升高就發熱,晚上陰涼就緩解,(這是鬱熱時間更久,導致氣耗散,越熱氣越耗散,越耗散越熱。白天活動,陽氣浮散,所以更加煩熱;晚上靜止,陽氣內藏,所以天氣陰涼時就緩解。這是由於開始是鬱積生熱,接著是熱勢加劇,最後是火旺導致氣耗。這種逐次發展的過程,是病情的演變道理,不可不知)。

五心煩熱,嚴重時肌肉筋骨感覺像被火燒一樣。這就是李東垣所說的陽虛發熱。(《內經》將此稱為陰虛發熱,這裡的“陰”字應當理解為“內”字;東垣將其稱為陽虛發熱,這裡的“陽”字應當理解為“氣”字,綜合兩者的說法,就是體內氣虛導致發熱)。這種陽虛發熱和上面說的陽虛發熱、戴陽、格陽症狀不同。因為這裡指的是中焦的陽氣虛,而戴陽格陽指的是下焦的陽氣虛;格陽是內寒而外熱,這裡是內外都熱而無寒;戴陽是上熱而下寒,這裡則是熱反而下陷而無寒,所以不同。治療方法應當是培補中氣,氣旺盛就能使停滯的氣運行起來,氣上升就能使下陷的氣升舉起來。(五臟的鬱證,這裡只舉了肝脾兩種,其他的可以在鬱證的專門章節中尋找答案。)勞累導致的,可以加入酸味的藥材以收斂浮散的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