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27)
卷之一·雜症 (27)
1. 發熱
發熱者,熱之發現於肌表者也。凡病多發熱,熱生於火,火本於氣,(丹溪謂氣有餘便是火,其義可見。)其理不外氣乖與氣鬱二端。(小兒痘疹發熱別見。)
白話文:
當我們在談論「發熱」時,指的是體內的熱氣在皮膚表面顯露出來的現象。大多數疾病會伴隨發燒,而這種熱是源自於體內的火氣,這火氣的根本又來自於氣的運行。正如丹溪所說,氣過剩就是火,這道理由此可見。歸根究柢,發熱的原因不出氣的失調或氣的鬱結兩種情況。(至於兒童出疹子時的發熱,則另當別論。)
2. 氣乖有三
一曰陽亢發熱
陰陽水火,原自和平,不熱不寒,是謂正氣。一有乖違,不無偏勝。《經》曰:陽勝則熱。此為亢陽之火,證見煩渴,燥結,小便赤澀,六脈洪數,治宜寒涼。(有因濃酒厚味,蘊釀而成者,有炎令燥氣,感觸而致者,有五志過極,心火亢暴者。)
一曰陰虛發熱(血虛同)
陰虛,謂腎水虛也。火性本上炎而外現,得水以制之,則離交於坎,龍潛於淵,內蘊而為神明,下濟而成交泰。若陰虧水虛,則柴干火烈,而焚灼為災矣。(或由色欲損精,或由瀉利亡陰,或由燥熱傷液,皆能致之也。)此之火炎,乃由水虛所致,與上條陽亢而陰未虧者不同。
證見口乾體瘦,食少懶倦,頭痛時作時止,遺精盜汗,骨蒸肉爍,唇紅顴赤,咳嗽痰血,久成癆瘵。治宜甘潤之劑,滋水以制火。若誤用苦寒,則火被寒鬱,其怒發愈烈矣。按薛立齋治一老人,腎虛火不歸經,而遊行於外,發熱,煩渴引飲,面目俱赤,遍舌生刺,斂縮如荔枝,兩唇焦裂,或時喉間如煙火上衝,急飲涼茶少解,兩足心如烙,痰涎壅盛,小便頻數,喘急,脈洪數無倫,而且有力,捫其身烙手。
以十全大補(見虛損)加山茱萸、澤瀉、丹皮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、附子,及八味丸(見虛損)治之而愈。愚謂此證明是水虛火炎,當用六味(見虛損),而用前藥者,必因其人年老,水火併虛故爾。如火不虛,不得因此案而誤用溫熱,以致陰分愈傷也。(虛不論水火,脈皆無力,而此有力者,必曾服寒涼之劑,激之使然。
故凡用寒藥直折者,必須熱服,不效、則藥須用薑汁或酒炒過服之即愈。亦防郁遏之意也。再按此證,全似實火,然虛火較實火必反烈,以其離根浮越,全體外現,比實火之內熱透外,韜光埋焰者自不同也。《已任編》云:有誤服白虎,以致熱甚如燔,衝開三五尺,人不能近者,可想見虛火之烈矣)。血虛發熱,或由吐衄便血,或由產後崩漏,一切失血所致。
證見煩躁,面目黑,渴飲不止。證類白虎,惟脈不長不實,浮大而重按全無為異耳。誤服白虎,必危。治宜滋陰補血。若陽並虛,兼用氣藥,血脫補氣,陽生陰自長也。
一曰陽虛發熱
陽虛,謂腎火虛也。陽虛應寒,何以反發熱,則以虛而有寒,(若無寒而但陽虛,則止自見其不足,不能發熱)。寒在內而格陽於外,故外熱;(陽被寒拒,出居肌表,外越則脫,不脫而又不能內返,則格鬥而激發為熱也)。寒在下而戴陽於上,故上熱也。此為無根之火,乃虛焰耳。
證見煩躁,欲坐臥泥水中,面赤如微酣,或兩顴淺紅,遊移不定,(與實熱之盡面通紅者異)。渴欲飲水,或咽喉痛,而索水置前,卻不能飲,肌表雖大熱,而重按之則不熱,或反覺冷,且兩足必冷,小便清白,下利清穀,脈沉細,或浮數無力,按之欲散。治宜溫熱之劑。溫其中而陽內返,溫其下而火歸元。
白話文:
標題: [氣乖有三]
一、陽亢導致發燒
原本陰陽水火是處於和諧狀態,既不會過熱也不會過冷,這就是所謂的正氣。一旦平衡被打破,就會出現某一方過度強勢的情況。經典中提到:陽氣過剩就會產生熱度。這種過度旺盛的陽氣,會讓人感到煩躁口渴,身體乾燥,小便呈現紅色且排尿困難,脈搏跳動快速且強烈,治療上應使用寒涼藥物。(這種情況可能由過量酒精和濃厚口味的食物引起,也可能是在炎熱的天氣接觸到燥熱空氣,或是情緒過度激烈,心臟的火氣過旺所造成。)
二、陰虛導致發燒(血虛同理)
陰虛指的是腎臟的水分不足。火性本來就具有向上和向外的特性,有了水的制約,就能保持在平衡狀態,讓心靈平靜,身體健康。然而,如果陰分虧損,水分不足,就像乾柴遇火,很容易發生火災。(可能是因為過度性行為耗損精力,或是拉肚子流失陰分,或是燥熱天氣傷害體液所導致。)這種火氣的上炎,是由於水分不足所導致,和上一段所描述的陽亢,但陰分尚未虧損的情況不同。
症狀表現為口乾舌燥,身體消瘦,食慾不振,容易疲憊,偶爾會頭痛,出現遺精和盜汗,身體內部感覺像是被火燒灼,嘴脣和臉頰呈現紅色,咳嗽時會咳出血痰,長期下來可能會發展成肺結核。治療上應使用甘甜滋潤的藥物,以滋養水分抑制火氣。如果錯誤地使用苦寒藥物,火氣被寒氣壓抑,反而可能讓火氣更為旺盛。有一個案例是一位老人,腎虛導致火氣無法回到正常路徑,而是在體內亂竄,導致發燒,口渴想喝水,臉和眼睛都泛紅,舌頭布滿刺狀突起,像荔枝一樣收縮,雙脣乾裂,有時會感覺到喉嚨像有煙火上沖,喝涼茶可以稍微緩解,雙腳底部感覺像被烙鐵燙到,痰多,小便頻繁,呼吸急促,脈搏跳動快速且強烈,摸他的身體像被烙鐵燙到。
治療上使用十全大補湯(可參考虛損一章),加上山茱萸、澤瀉、牡丹皮、山藥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附子,以及八味丸(可參考虛損一章)。我認為這個案例明確是水分不足導致火氣上炎,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(可參考虛損一章),之所以使用前面的藥方,可能是因為病人年紀大,水火同時虛弱。如果火氣沒有虛弱,不能因為這個案例就誤用溫熱藥物,否則會讓陰分受損更嚴重。(虛弱不論是水還是火,脈搏通常都無力,但這個案例脈搏有力,可能是曾經服用過寒涼藥物,刺激身體產生反應。因此使用寒藥時,最好溫熱服用,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改用薑汁或酒炒過的藥物,通常就能見效。這也是為了避免藥物被壓抑的考量。再次說明,這個案例看起來完全像是實火,但虛火比實火更為猛烈,因為虛火離開根源,整個體質都呈現外顯狀態,和實火在體內發熱,光芒被隱藏的狀況不同。《己任編》提到,有人誤服白虎湯,導致熱度高到像被火燒,熱氣沖出三到五尺遠,旁人無法靠近,由此可知虛火的威力。)血虛導致發燒,可能是因為吐血、流鼻血、便血,或是產後大量出血所導致。
症狀表現為煩躁,面色黧黑,口渴想喝水。症狀和白虎湯的適用範圍相似,但脈搏不長也不實,表面看來很大,但重按下去就沒有了。如果誤服白虎湯,病情會變得危險。治療上應滋養陰分和補充血液。如果陽氣也虛弱,可以搭配使用補氣的藥物,因為血液流失時,補充氣力,陽氣恢復,陰分自然也會跟著增強。
三、陽虛導致發燒
陽虛指的是腎臟的火氣不足。陽虛應該會產生寒意,為什麼反而會發燒呢?這是因為虛弱的狀態下產生寒意,(如果只有陽虛,沒有寒意,那麼只會看到不足的症狀,不會產生發燒。)寒氣在體內,把陽氣推到體外,所以體表會發熱;(陽氣被寒氣阻擋,停留在皮膚表面,如果不能回歸體內,就會被消耗掉,如果不能消耗掉又不能回到體內,就會和寒氣對抗,產生熱度。)寒氣在下方,把陽氣推到上方,所以頭部會發熱。這是無根之火,只是虛假的火焰。
症狀表現為煩躁,想要坐在泥水中,臉色泛紅像是微微醉酒,或是兩頰呈現淡紅色,位置不固定,(和實火導致的整張臉都泛紅不同。)口渴想喝水,或是喉嚨痛,想要喝水但放在面前卻喝不下,皮膚表面雖然很熱,但重按下去就不熱了,甚至會感覺冷,而且雙腳一定會冷,小便清白,拉肚子拉的是清稀的糞便,脈搏跳動緩慢且微弱,或是表面看來快速但輕輕按下去就散開了。治療上應使用溫熱的藥物,溫暖體內讓陽氣回歸,溫暖下方讓火氣回到根源。
如果誤用寒涼藥物,會立即死亡。(可能是因為吃冷的食物,或是吸入冷空氣,這個人平時陽氣虛弱,陰氣旺盛,一旦外部寒氣進入體內,陰邪就會壯大,真正的陽氣就會失去控制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