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6)
卷之五·四診 (6)
1. 《內經》診寸口
(寸口即氣口,內分寸、關、尺三部,解見下文。)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曰:尺內(即尺部)兩旁,則季脅也。(季脅,小肋也。尺部所主臟腑,其於身之兩旁,則當季脅。蓋肝候於關而主脅,則腎候於尺,當主季脅也。)尺外以候腎,(外,謂浮也。)里以候腹。(里,謂沉也。下文內外仿此。)中附上,(言附尺之上而居中,即關部也。
)左(左關)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,(胸之下、腹之上為膈。)右(右關)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。上附上,(言附中部之上而居上,即寸部也。)右(右寸)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,左(左寸)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(即心包,在兩乳間,謂之氣海。按心、肺、肝、腎,臟也,反候於外,胸中、膻中、膈、腹,包里此藏者也,反候於內,恐傳寫之誤,當以胃外脾內例之,易其位為是。)前(寸也)以候前,(前,身面。
白話文:
寸口就是氣口,分為寸、關、尺三部,詳細解釋在下面。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中說:尺部的兩邊,就是季脅。季脅,就是小肋骨。尺部所掌管的臟腑,在身體兩側,就對應著季脅。因為肝臟在關部反應,掌管著脅部,那麼腎臟在尺部反應,就應該掌管著季脅。
尺部的外側用来诊察肾脏,外侧指的是浮脉。尺部的内侧用来诊察腹部,内侧指的是沉脉。下面的内外以此类推。
关部位于尺部的上方,居于中间。
左关部的外侧用来诊察肝脏,内侧用来诊察膈肌,膈肌位于胸部下方,腹部上方。右关部的外侧用来诊察胃,内侧用来诊察脾脏。
寸部位于关部的上方,居于最上面。
右寸部的外侧用来诊察肺,内侧用来诊察胸部。左寸部的外侧用来诊察心脏,内侧用来诊察膻中,膻中就是心包,位于两乳之间,被称为气海。
按理说,心脏、肺脏、肝脏、肾脏是脏器,应该在体表诊察,胸部、膻中、膈肌、腹部是包容脏器的部位,应该在体内诊察,可能是有抄写错误,应该按照胃外脾内的规律进行调整,交换位置才正确。
寸部用来诊察身体正面。
)後(尺也)以候後,(後,身背。此分候身之面、背,下文分候身之上、下,皆就軀體言,與上文分候臟腑對講。)上竟上者,(竟,盡也。)胸喉中事也,(頭面可推。)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脛足中事也。(言寸不獨候胸,尺不獨候腹也。)
按《內經》謂脈皆伏行於分肉之間,深不可見,所常見者皆絡脈。惟手太陰肺經脈外見於寸口,此其獨診寸口之故也。後人宗此,皆惟寸口是求。而古之診分三部九候者,不復講矣。
所謂寸口者,合寸關尺而為名者也。何謂寸關尺?曰:自手肘中橫紋,至魚際橫絞,得一尺一寸,所取診者,止長一寸九分,前不及魚際橫紋一分,後不及肘中橫紋九寸,古人於此一寸九分,分為三部。下部在一尺之內,故名為尺;上部在一寸之內,故名為寸;中部為上下交界之處,陰陽出入之所,故名之曰關也。寸口又名氣口,何也?以此為肺經肺,肺為氣主,故曰氣口,又曰脈口。
白話文:
將手肘到手腕的距離分成三段,最靠近手腕的一段稱為「寸」,最靠近手肘的一段稱為「尺」,中間一段稱為「關」。診脈時,以「寸」來觀察胸喉部位的病症,以「尺」來觀察腹部以下部位的病症。古人認為,脈絡深藏於肌肉之中,只有手太陰肺經的脈絡在手腕處外露,所以才特別重視「寸口」的診脈。後來的人只注重「寸口」,卻忽略了古人分三部九候的診脈方法。
問:人身有臟有腑,此獨候五臟,而六腑止候胃,何也?曰:《內經》原以人迎候陽,以氣口候陰,腑陽臟陰,此五臟所以候於氣口也。而兼候胃者,則以五臟皆稟氣於胃,五臟之氣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胃氣乃至,故胃氣當並察也。
問:膽、膀胱、大小腸、命門、三焦諸腑,當候何處?曰《內經》無明文,故後人之論不一。有謂小腸與心為表裡,從心候於左寸,大腸與肺為表裡,從肺候於右寸者。(此《難經》之說,非出高陽生也。)有謂小腸候於左尺,大腸候於右尺者。又有謂小腸為丙火,當從命門之火候於右尺,大腸屬庚金,母隱子胎,當從左腎之水候於左尺。三說不同,今人多從後二說。
白話文:
人體有臟有腑,為什麼只觀察五臟,而六腑只觀察胃呢?因為《內經》中原本就以人迎脈來觀察陽氣,以氣口脈來觀察陰氣,五臟屬陰,所以觀察氣口脈。而同時也要觀察胃,是因為五臟都依靠胃氣來滋養,五臟之氣無法直接到達手太陰,必須借助胃氣才能到達,所以胃氣也要一起觀察。
膽、膀胱、大小腸、命門、三焦這些腑,應該觀察哪裡呢?《內經》中沒有明確說明,所以後人討論也意見不一。有人說小腸與心相表裡,所以從心脈觀察左寸,大腸與肺相表裡,所以從肺脈觀察右寸,這是《難經》的說法,不是高陽生的觀點。也有人說小腸觀察左尺,大腸觀察右尺。還有人說小腸屬丙火,應從命門之火觀察右尺,大腸屬庚金,母隱子胎,應從左腎之水觀察左尺。三種說法都不一樣,現在大多數人採用後兩種說法。
以大小腸在腹中,位居至下,經言尺內以候腹,應候之於尺,不應與位處至高之心肺同候於寸也。愚謂臟腑相移,(如心移熱於小腸,則小便赤,大便不通則肺氣壅之類。)上下相關,診之於寸,亦無不可。況二腸位雖居下,而其經脈皆上行,則候經於寸,候腑於尺,前說未可廢也。
如膀胱府居腹下,而寒傷太陽,六脈皆浮,豈徒左尺;胃府居中,而邪在陽明,六脈俱大,豈獨右關,可泥定哉?後二說,當以左小腸,右大腸為是。蓋臟腑相配,本因經絡相聯,相聯乃相配,相配乃有庚金丙火之稱,名實相衡,當從其實,從其所聯所配為左右可也。膽同肝候於左關,膀胱同左腎候於左尺,從無岐議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大小腸位於腹部下方,應以尺脈來診斷。但有些人認為,因為臟腑之間互相影響,例如心火移至小腸會導致小便赤、大便不通會影響肺氣,所以也可以用寸脈來診斷。而且,雖然大小腸位於腹部下方,但其經脈都向上延伸,因此用寸脈診斷經脈,用尺脈診斷腑臟,也是可行的。
同樣地,膀胱位於腹部下方,但寒邪傷及太陽經,六脈都會浮,不只左尺脈浮。胃位於腹部中間,但邪氣侵犯陽明經,六脈都會洪大,不只右關脈洪大。所以,應該以左小腸、右大腸來診斷,才是正確的。因為臟腑之間互相配對,是因為經絡互相聯繫,經絡相聯才導致臟腑配對,而配對之後就會有庚金丙火這樣的稱呼。所以,應該根據實際情況,根據經絡聯繫和臟腑配對,來判斷左右手脈。膽和肝都用左關脈來診斷,膀胱和左腎都用左尺脈來診斷,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。
惟右尺所候,其說不一。有謂三焦、命門、右腎三者各別,均於右尺候之。有謂右腎即命門,與三焦同候。說者紛紛。(《難經》謂腎有二枚,左名腎屬水,右名命門屬火。後人非之,謂左腎為形水,右腎為氣水,總皆屬水,兩腎之中,乃為命門。按二說雖異,然皆謂腎有水,又有火,所用補火之藥無殊,則亦無庸分別矣。
)愚謂右尺所候,只一命門盡之,不用更舉三焦、右腎名色。何則?三焦若以位言,則即經之所謂胸中、膈中、腹中也。若以三焦之元氣言,則即命門之真火耳。蓋此火宅於命門,布乎三焦,隨藏發而異名,豈有二火哉?則言胸、膈、腹,即言三焦之部位,言命門,即言三焦之元陽,而三焦之名,可不立矣。兩腎既皆屬水,則當統於左腎,而右腎之名固可不立。
白話文:
古人對於右寸脈所反映的臟腑,說法不一。有人認為右寸脈分別代表三焦、命門、右腎,也有人認為右腎即命門,和三焦一起由右寸脈反映。不同的觀點都有自己的道理,但都認為腎臟既有水又有火。我認為右寸脈所反映的,只有一個命門就足以涵蓋了,不必再特意區分三焦和右腎。為什麼呢?因為三焦從位置上來說,就是經書中所說的胸中、膈中、腹中,而從元氣角度來看,就是命門的真火。這火在命門為家,遍布三焦,隨著不同的臟腑功能而有不同的名字,怎麼會有兩種火呢?所以說胸、膈、腹,就是三焦的部位,說命門,就是三焦的元陽,而三焦這個名稱就可以不設立了。兩腎都屬於水,就應該歸納到左腎,右腎這個名稱也就不必存在了。
況命門為火氣,居中而親右,陽能生陰,氣能化水,診命門之火氣,即是診右腎之水源,右腎之名,益可不立矣。蓋左尺以候先天之真陰,右尺以候先天之真陽,百川總歸一海,千炬無非一燈,何必多立名色,以滋惑亂哉?
問:臟腑之部位何如?曰:腑陽臟陰,陽浮陰沉,不易之理也。《難經》謂三菽之重為肺,脈,則候胸中當輕於三菽可知。六菽之重為心脈,則候膻中當輕於六菽可知。九菽之重為脾脈,則候胃當輕於九菽可知矣。又胸中、膻中,均即上焦,候於兩寸;腹中即下焦,候於兩尺;則膈中即中焦,亦當兩關並候,可知矣。
然此但言其理耳,實則何可泥哉?何則?部位雖分,氣脈實貫,寸口三部,僅長寸許,除浮沉大小不能無異外,其餘遲數等脈,大概無殊。從未見有寸遲而關數,寸滑而尺澀者。假令診得六脈俱數,而斷為五臟六腑皆熱可乎哉?則必從心肺俱浮,肝腎俱沉,脾胃在中之說以察之,始可以知為何臟何腑之熱。(詳脈配四時五臟條。
白話文:
命門如同火,位於身體中線偏右,陽氣能生陰氣,氣能化成水。診斷命門的火氣,其實就是診斷右腎的水源,所以根本不需要特別強調右腎這個名稱。左尺脈診斷先天真陰,右尺脈診斷先天真陽,就像百川歸海、千炬同源,何必設立太多名稱,徒增混淆呢?
問:臟腑的位置如何?答:腑屬陽,臟屬陰,陽氣浮於表面,陰氣沉於內部,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。《難經》記載,三菽重為肺,脈象應當比三菽輕,就能知道肺部狀況。六菽重為心,脈象應當比六菽輕,就能知道心臟狀況。九菽重為脾,脈象應當比九菽輕,就能知道脾胃狀況。胸中、膻中都屬於上焦,診斷時應當在寸關部位觀察;腹中屬於下焦,診斷時應當在尺關部位觀察;膈中屬於中焦,則應當在寸關和尺關兩個部位同時觀察,就能知道中焦狀況。
但是,這些只是理論上的划分,實際上不能過於拘泥。因為,雖然部位有分,但是氣脈卻是貫通的,寸口三部僅長寸許,除了浮沉大小可能有差異之外,其他如遲數等脈象,基本上都相同。從未見過寸脈遲而關脈數,寸脈滑而尺脈澀的現象。如果診斷六脈都數,就斷定五臟六腑都熱,這是不對的。必須根據心肺都浮、肝腎都沉、脾胃居中的理論來觀察,才能知道是哪個臟腑的熱。(詳細內容請參閱脈配四時五臟條。)
)而手法之輕重一差,則以腑為臟,以臟為腑,固有之矣。即不謬,而浮主表病,亦主裡虛;沉主內邪,亦主陽陷,其為虛熱實熱,內因外因,非參合四診,安能細辨。而但從區區之部位為斷,何異膠柱以鼓瑟也。(如胃停冷食,而六脈皆遲,肺被火刑,而六脈皆數,不獨見之右關右寸,必分疆畫界以求之,則固矣。)問:子言六脈數則俱數,遲則俱遲,則經言七診,謂獨小、獨大、獨疾、(即數。
)獨遲、獨熱、獨寒、(謂手捫之,而覺有一處獨熱獨寒也。)獨陷下者(謂沉伏不起)皆病,其說非歟?曰:此以三部九候言,非言寸口也。(按即以寸口言亦得,如診得數脈兼浮,浮在寸部,即謂之寸數可也。觀下心肺俱浮,何以別之條自明。)
白話文:
)而手法輕重的一點差別,就會導致臟腑之間互相影響,原本的屬性也會因此改變。即使診斷沒有錯誤,但浮取脈象雖然主要診斷表證,也可能代表裡虛;沉取脈象雖然主要診斷內邪,也可能代表陽氣下陷。同樣的脈象,可能是虛熱也可能是實熱,可能是內因也可能是外因,如果不綜合四診,怎麼能仔細辨別呢?僅憑部位就斷定病症,就像用膠柱敲擊瑟琴一樣,毫無道理。(例如,胃裡停滯了冰冷的食物,六脈皆遲;肺部被熱邪灼傷,六脈皆數。不只是觀察右關、右寸,一定要分清楚脈象的部位,才能確切診斷。)
問:您說六脈皆數則俱數,六脈皆遲則俱遲,那麼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說的七診,指的是獨小、獨大、獨疾(即數)、獨遲、獨熱、獨寒(指的是用手指觸摸脈象時,發現某個部位獨熱或獨寒)、獨陷下者(指的是脈象沉伏不起)都是病症,這種說法錯了嗎?
答:七診指的是三部九候,不是指寸口脈。(按,實際上用寸口脈也可以診斷七診,例如診得數脈兼浮,浮在寸部,就可以稱為寸數。觀察到心、肺部位都浮,就需要根據其他的診斷條文來區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