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34)

1. 虛損癆瘵

陰虛者,腎中之水虛也,脈必細數,六味丸主之。辨證之法,陰虛者常熱,大便燥結,小便赤澀,足心如烙,形體消瘦;陽虛者多寒,(亦有戴陽、格陽等證,身體大熱,不惡寒反惡熱者,然是暫時有此,非常常如是。)大便時溏,小便清白,腰足冷,神氣短怯。肝傷,補肝湯、逍遙散;(見郁。

)肺傷,加味救肺飲;心傷,天王補心丹;脾傷,歸脾湯。(見血。)此大概也。五臟之傷,腎為最重,腎虛則骨蒸潮熱,(或午後或子後潮熱。)自汗盜汗,形體消瘦,口乾咽燥,聲嘶音啞,消渴淋濁,遺精失血,易生嗔怒,乾咳痰嗽,不眠煩躁,恍惚怔忡,皆水虛火炎所致,六味地黃湯為主。勞嗽加五味子,或合生脈散。

(見中暑。)熱甚暫加知、柏。大抵水虛者十之八九,附、桂勿輕用也。丹溪主乎陰虛,故午後發熱,(午後屬陰,陰虛故午後發熱也。)盜汗,痰涎上逆頻吐不絕,(升屬陽,降屬陰,陰虛火炎,氣不得降。)脈浮取則洪大,沉取則空虛,用四物加知、柏。後人遵用而不效,何也?蓋歸、芎皆辛香上竄,非降火之藥:知、柏苦寒瀉實火,虛火則非所宜,徒然傷胃故也。

改用薏苡仁、百合、二冬、桑根白皮、地骨皮、丹皮、枇杷葉、五味子、酸棗仁之屬,佐以生地汁、藕汁、乳汁、童便,有痰加貝母以保肺而滋水源,無不應手取效。蓋諸藥皆稟燥(當涼寄看)降收之氣,氣之薄者。為陽中之陰,從陽分而下降,則能降上升之火。又其氣清涼,如當暑熱之時而商飆倏動,則炎䓞如失,與治暑證用白虎湯(見發熱。

)同意。然彼是外感證,屬有餘,故用沉寒之品;此為內傷,證屬不足,但用燥降收之劑足矣,此用藥之權衡也。故曰氣虛則生脈散(見中暑),不言白朮。血虛則三才丸,不言四物。凡治水虛者,以脾腎兼顧為難。蓋水虛宜用涼潤以補肺腎,而每滯脾,故過用寒涼者脾必敗,觀勞證多死於泄瀉可知也。

須間進甘溫之品,或行滯快氣之藥,以扶脾,然不得過於辛燥,以反耗腎水。若火虛者,脾腎皆寒,一味溫補,無所顧忌,故曰受溫補者易治。人參一味,除肺壅熱脈洪數者不宜外,餘證皆不可少。王節齋服參必死之說,大是誤人。(再按人參生涼熟溫,本非熱品,又質重氣薄,當是益陰之品。

本草謂是補氣,當是陽根於陰之義,請質之高明。)病久虛弱,厭厭不能食,和中丸。(見不能食。)男子肌瘦氣弱,咳嗽,漸成勞瘵,豬肚丸,服之即肥。服寒涼藥,證雖大減,脈反加數者,陽郁也,宜升宜補,大忌寒涼,犯之必死。有重陰覆其陽,火不得伸,洒洒惡寒,或志不樂,或脈弦數,四肢五心煩熱者,火鬱湯、柴胡升麻湯,(並見發熱。)病去即已。

白話文:

虛損癆瘵

陰虛的人,是因為腎中的精液不足,脈象通常會呈現細而快的狀態,可以使用六味丸來治療。分辨陰虛的方法,陰虛的人常常會感到發熱,大便乾燥結硬,小便顏色赤黃且排尿不暢,腳心像被火燙一樣,身體消瘦;陽虛的人則多感到寒冷(也有些特殊情況,例如「戴陽」或「格陽」,身體會發熱,但不怕冷反而怕熱,但這種情況是暫時性的,不是一直如此)。陽虛的人大便容易稀溏,小便清澈,腰和腳會感到冰冷,精神萎靡不振。如果是肝臟受損,可以使用補肝湯或逍遙散來治療(參見情緒不佳)。

肺臟受損,可以使用加味救肺飲;心臟受損,可以使用天王補心丹;脾臟受損,可以使用歸脾湯(參見血虛)。這只是大致的治療方向。五臟的損傷中,腎臟的問題最為嚴重,腎虛會導致骨蒸潮熱(可能在午後或子時之後出現潮熱)、自汗盜汗、身體消瘦、口乾咽燥、聲音嘶啞、消渴(糖尿病)或小便渾濁、遺精或出血、容易發怒、乾咳痰少、失眠煩躁、心神恍惚,這些都是因為腎陰不足導致虛火上炎的緣故,治療上以六味地黃湯為主。勞嗽可以加用五味子,或者配合生脈散(參見中暑)。如果發熱嚴重,可以暫時加用知母、黃柏。一般來說,陰虛的情況佔十之八九,附子、桂枝等溫熱藥材不要輕易使用。丹溪先生主張治療陰虛,所以認為午後發熱(因為午後屬陰,陰虛所以午後發熱),盜汗,痰液經常上湧、頻繁吐出(上升屬陽,下降屬陰,陰虛火旺,氣不能下降),把脈如果浮取會覺得脈洪大,沉取則會感覺空虛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知母、黃柏來治療。後人沿用這種方法卻不見效果,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當歸、川芎都是辛香發散的藥物,不是降火的藥;知母、黃柏雖然苦寒可以瀉實火,但對於虛火並不適合,反而會傷害脾胃。

應該改用薏苡仁、百合、麥冬、天冬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枇杷葉、五味子、酸棗仁等藥材,並佐以生地汁、藕汁、乳汁、童便,如果有痰,可以加入貝母來保護肺部並滋養腎陰,這樣治療大多能見效。這些藥材都具有清涼、收斂的特性,藥性較薄,屬於陰中之陽,可以從陽分的層面下降,從而能降下上升的虛火。而且這些藥物性味清涼,就像盛夏酷暑時突然颳起涼風一樣,能使虛火消散,這和治療中暑使用白虎湯的道理是相同的(參見發熱)。但中暑是外感,屬於實證,所以可以使用寒涼的藥物;而虛損癆瘵是內傷,屬於虛證,只需要使用清涼收斂的藥材就足夠了,這就是用藥的權衡。所以說氣虛要用生脈散(參見中暑),而不用白朮;血虛要用三才丸,而不用四物湯。治療水液不足的情況,最難的是兼顧脾腎。因為水液不足適合用滋潤的藥材來補益肺腎,但這樣往往會使脾胃功能停滯,所以過多使用寒涼藥物會導致脾胃衰敗,可以從很多癆瘵病人都死於腹瀉這一點看出。

應該適時服用一些甘溫的藥物,或者使用一些行氣導滯的藥物來扶助脾胃,但又不能過於辛燥,以免反過來消耗腎水。如果是火虛的情況,脾腎都會寒冷,可以使用溫補的藥物,而沒有過多的顧慮,所以說使用溫補的藥物更容易治療。人參這味藥,除了肺熱壅盛、脈搏洪數的情況不適合使用以外,其他情況都不可缺少。王節齋認為服用人參會導致死亡的說法,是錯誤的觀點(再說,人參生用性涼,熟用性溫,本來不是熱性的藥物,而且藥性厚重、藥力薄弱,應該是滋陰的藥物。本草書上說人參是補氣的,應該是說陽氣根源於陰的道理,請各位有學問的人來考證)。久病體虛、食慾不振,可以使用和中丸(參見不能進食)。男子如果肌肉消瘦、氣虛無力、咳嗽,逐漸發展成癆瘵,可以使用豬肚丸,服用後就能增肥。如果服用寒涼藥物,雖然病情有所減輕,但脈搏反而更加快速,這是因為陽氣被鬱遏了,應該使用升提陽氣、補益氣血的方法,最忌諱使用寒涼藥物,如果犯了這個禁忌,必定會導致死亡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陰寒之氣太盛,導致陽氣無法伸展,出現怕冷、心情不佳、脈象弦而數、四肢五心煩熱等症狀,可以使用火鬱湯或柴胡升麻湯來治療(都參見發熱),病情好轉就可以停止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