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5)
卷之五·四診 (5)
1. 問二便
大小便不禁,為腎敗。(腎開竅於二陰,腎敗則失其閉臟之職。)小便清白而長者,必非熱證。(亦有火在上焦者,導之使下則反黃矣。)黃赤而短者,熱也。然勞倦生火,或思慮動火,或瀉利忘陰,或陰虛內熱等證,小便多黃,雖亦為熱,然是虛熱,非實熱也。津液由於氣化,氣病則小便不利。
氣上脫者,必無小便。氣閉者,亦無小便。小腹硬痛,小便不利,為溺澀。利而大便黑,為蓄血。瀉而腹滿者,死。大便閉結,腹堅滿,痛不可按者,熱結也。大便瀉利為寒,然亦有熱者,經所謂暴注屬熱也。(火性急速,不及傳化即出也。其勢急迫,辟辟有聲,如蟹沫然。
白話文:
大小便失禁,是腎臟功能衰敗的表現。腎臟的氣息通達於陰部,腎臟衰敗就會失去閉合陰部的功能。
小便清澈且量多,一定不是熱證。但也有火氣在上焦的人,如果將火氣引導向下,小便就會變成黃色。
小便顏色偏黃且量少,就是熱證。但勞累過度導致火氣上升、思慮過度導致火氣上升、瀉痢過度導致陰氣不足、陰虛內熱等情況,也會導致小便發黃,這雖然也是熱證,但屬於虛熱,不是實熱。
津液的形成依靠氣化,氣機病變就會導致小便不利。
氣機上脫,必然沒有小便。氣機閉塞,也同樣沒有小便。小腹硬痛、小便不利,屬於溺澀。小便通暢但大便發黑,屬於蓄血。瀉痢之後腹脹,就會死亡。大便閉結、腹部堅硬脹滿、按壓疼痛,屬於熱結。大便瀉痢屬於寒證,但也有熱證,醫書上稱為暴注屬熱。火氣快速上升,來不及轉化就排出體外,其勢急迫,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像是蟹沫一樣。
若熱隨瀉去,痛隨利減,可不治。)又有純瀉清水者,謂之熱結旁流。(內有燥矢。結成彈丸,擋住糟粕,止於其旁漏下清水也,必極臭。)皆熱證也。又大便鴨溏者,為寒。色如黴醬,黏膩(不見糟粕顆粒也,為熱所爍化之故。)極臭者,又為熱。
白話文:
如果發燒隨著排泄而退,疼痛隨著排泄暢通而減輕,就可以不用治療。還有一種只排泄清水的,叫做熱結旁流,內里有乾燥的糞便,結成彈丸,擋住食物殘渣,只從旁邊漏出清水,一定很臭。這些都是熱證。還有大便像鴨蛋湯一樣的,是寒證。顏色像發黴的醬汁,黏膩,看不見食物殘渣,這是因為熱氣把殘渣燒化了,也很臭,這是熱證。
2. 問汗液及血
外感身熱有汗,為傷風;無汗,為傷寒。盜汗,為邪初傳陽明,又為陽入擾陰。自汗,為陽明邪實,(手足心、腋下皆汗。)又為表虛不固。自汗,分重鼾睡,為風溫。服藥後得汗,表應解,不解是汗未徹也。(必汗出至足乃為徹。)頭有汗,身無汗,若小便不利,熱渴,則發黃。
小便利而大便黑,則為瘀血。若胸滿咳喘,則為水氣。大抵陽明實熱,不得發越者多。頭汗多可下之證。關格證,小便不通,頭汗出者死。額上及手足冷汗者,陰毒也。汗多則津脫而亡陽。凡熱汗必澀,(肌肉熱而澀也。)冷汗必滑。(肌肉冷而滑也。)汗味淡而不咸,綴而不流者,為絕汗,即死。
白話文:
外感身體發熱,且有汗,是傷風;沒有汗,則是傷寒。盜汗,代表邪氣剛開始傳入陽明經,也可能代表陽氣入侵陰氣。自汗,表示陽明經有邪氣積聚,(手心、腳心和腋下都會出汗),也可能是表虛不固。自汗,伴隨重鼾睡眠,屬於風溫。服用藥物後出汗,代表表證要解,如果不解,就是汗沒有透出。(必須汗出到腳才算透。)頭上有汗,身體沒有汗,如果小便不順暢,口渴且熱,就會發黃。
小便順暢,但大便黑色,則為瘀血。如果胸悶咳嗽喘不過氣,就是水氣。總之,陽明經實熱,無法發散的人很多。頭上汗多,可以考慮用藥下之。關格證,小便不通,頭上出汗,就會死亡。額頭和手腳冒冷汗,是陰毒。汗出太多,會損失津液,導致陽氣衰竭。凡是熱汗一定會黏澀,(肌肉發熱且黏澀。)冷汗一定會滑潤。(肌肉冰冷且滑潤。)汗味淡而無鹹味,黏著而不流動,屬於絕汗,即將死亡。
心為汗,肝為淚,肺為涕,脾為涎,腎為唾。婦人病須問經候,若經水適來,或適斷,而病熱者,熱入之,名曰熱入血室。其證胸脅下滿,晝日明瞭,夜則譫語,如見鬼狀。嘔吐血,皆由胃出。若傾盆成塊而來,或紫黑,(為瘀血。)或鮮紅,(為新血。)此太衝、腎、(二經合行。
)肝經之血,由胃並出者也。(雷火勢暴,故大出。)若止數口,或一二鍾,或紅或紫或黑,此胃經血自出者也。(胃雖多血,然其熱不若雷火之暴,故所出比之略少。)咳血者,因咳嗽而出,痰中見血絲血點,此乃熱傷肺絡。肺少血,雖少亦出,恐致肺枯難治。又肺病久及腎,腎與衝脈並經出入,血從腎沖咳出者,其血必多,(腎雖血少,合沖則多,須知。)其來喉必癢,或有聲響,或有硬氣自下衝上。
白話文:
心臟主汗,肝臟主淚,肺臟主涕,脾臟主涎,腎臟主唾液。婦女生病時,一定要詢問經期狀況。如果月經剛來或剛結束,並且發燒,就是熱氣侵入身體,稱為「熱入血室」。症狀包括胸部兩側和腹部下部脹滿,白天精神清醒,晚上則胡言亂語,像看到鬼魂一樣。嘔吐血,都是從胃部出來的。如果血像傾盆大雨一樣大量湧出,而且成塊狀,可能是紫黑色(瘀血),也可能是鮮紅色(新鮮血液),這是因為太衝穴、腎經(兩條經脈互相連通)、肝經的血液,從胃部一起流出來的(雷火之勢迅猛,所以大量流出)。如果只吐出幾口血,或是一兩杯,而且顏色可能是紅色、紫色或黑色,這是胃經的血液自己流出來的(胃雖然有很多血液,但熱氣不如雷火那麼猛烈,所以流出的量比較少)。咳嗽出血,是因為咳嗽而導致血液從痰液中流出來,痰液中出現血絲或血點,這是熱氣傷了肺部的經絡。肺部血液減少,即使只有一點點,也會流出來,擔心會導致肺部枯竭,難以治療。另外,肺部疾病久拖不治會影響腎臟,腎臟與衝脈的經脈互相連通,血液從腎臟和衝脈一起咳嗽出來,流出的血量就會很多(腎臟雖然血液少,但與衝脈合在一起就會很多,要明白這個道理)。血液從喉嚨流出來時,會感到喉嚨癢,或是有聲音響,或是有硬氣從下面衝上來。
咯唾血者,或隨氣逆火炎而唾,(不用力。)或隨痰而咯,(用力,痰中有血散漫者是。)此肺腎之血也。上焦血浮,中焦血不沉不浮,下焦血沉,以水試之可見。衄血,詳血門。太陽經血,有從鼻㗜出者,其經從背上腦注鼻,不衄則㗜出也。腸風血鮮,臟毒血黯。溲血,痛為血淋,不痛為尿血,皆與尿同出。
若不與尿同出者,乃從精竅出也。漱水不咽,小便利,大便黑,多是蓄血。蓄於上,善忘,時鼻血。蓄於中下,心腹腫痛,如狂,譫語發黃。好酒者,陽明多蓄血。
白話文:
咳出帶血的唾液,可能是因為氣逆上衝,火熱上炎導致的,這時吐血不需要用力;也可能是因為痰中有血而咳出的,這時需要用力,痰中血散漫分布,這是肺腎的血液。上焦的血液浮在上面,中焦的血液不沉不浮,下焦的血液沉在下面,用水試驗就能看到。鼻出血,詳見血門部分。太陽經的血液,有的會從鼻涕中流出,因為太陽經從背部上行至腦部,再通往鼻子,若不從鼻子流出,就會從鼻涕中流出。腸風出血,血液鮮紅;臟腑毒素引起的出血,血液暗沉。尿血,疼痛者稱為血淋,不痛者稱為尿血,都與尿液一起排出。
若不與尿液一起排出,就表示是從精竅流出的。漱口後不吞口水,小便量少,大便呈黑色,大多是蓄血所致。蓄在上面,容易健忘,偶爾會流鼻血。蓄在中下焦,心腹會腫痛,像發狂一樣,胡言亂語,面色發黃。喜歡喝酒的人,陽明經更容易蓄血。
3. 問晝夜輕重
陽虛則畏寒而惡陰,故旦安而暮亂;(至夜則寒也。)陰虛則畏熱而惡陽,故夜寧而朝爭,(晝則熱也。)此正虛之候也。陽邪實者,遇陽而愈旺,故朝熱而暮輕;陰邪實者,逢陰而更強,故夜寒而晝減,此邪實之候也。陽虛而陰邪乘於陽分,則氣行陽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日寒而夜息。
陰虛而陽邪陷於陰分,(此證頗多。)則氣行陰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夜熱而晝涼,(觀瘧疾或日發或夜發可見矣。)此正虛挾邪之候也。其有晝夜俱熱甚者,為重陽無陰;晝夜俱寒甚者,為重陰無陽,晝寒夜熱者,乃陰陽交錯也。其有久病虛弱,無分晝夜,作止不時者,以正氣不能主持,而陰陽相乘,勝復無常也。
若壯實人初病見此,又為邪正相攻,不時擾動之故。觀傷寒少陽證,往來寒熱,初無定期,可見矣。
白話文:
陽虛的人會感到寒冷,對陰冷環境有畏懼感,所以白天比較安靜,晚上就混亂了。到了晚上就會感到寒冷。相反,陰虛的人會怕熱,對陽光有避讓感,所以晚上比較寧靜,早上則是爭吵不斷,白天會感到熱。這就是身體在虛弱狀態下的表現。
當陽邪氣實的人遇到陽光時,會使病情更加嚴重,所以早上熱,晚上就輕微一些。陰邪氣實的人在遇到陰天時病情會加重,所以晚上會感到寒冷,白天則病情減輕。這是邪氣實的表現。
當陽虛的人受到陰邪的侵襲,使得陽氣在體內運行二十五度而產生疾病,因此白天寒冷,晚上休息。
當陰虛的人受到陽邪的侵襲,使得陰氣在體內運行二十五度而產生疾病,因此夜晚發熱,白天則涼爽。觀察到的瘧疾或白天發病、晚上發病的情形就可以看到這種情況。這是虛弱和邪氣共存的情況。
如果有人白天和晚上都發熱嚴重,那就是「重陽無陰」,如果白天和晚上都寒冷嚴重,那就是「重陰無陽」,如果白天寒冷,晚上發熱,那就是陰陽交錯的現象。
對於長期患病、虛弱的人,不分白天和黑夜,病情忽發忽止,這是因為正氣無法主導,陰陽之間互相影響,勝負不定。
對於健康壯實的人初次患病出現這種情況,可能是因為邪氣和正氣相互攻擊,不時擾亂導致的。觀察傷寒少陽證的症狀,就是來回發熱,沒有固定時間,可以清楚地看出這種情況。
4. 問證見先後
先瀉後痢,為脾傳腎,先痢後瀉,為腎傳脾之類。
5. 問七情
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,怒傷肝,以悲勝之。肝火乘心,則動而驚。心氣虛則悲,實則喜笑不休,喜傷心,以恐勝之。脾為思,思傷脾,以怒勝之。肺為憂,憂傷肺,以喜勝之。腎為恐,恐傷腎,以思勝之。怒則氣上,(又云氣逆。)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。
白話文:
肝氣不足容易感到恐懼,肝氣過盛則容易發怒,而怒氣傷肝,可以用悲傷來緩解。肝火旺盛影響心神,就會容易驚慌失措。心氣不足容易感到悲傷,心氣過盛則容易喜笑不止,而過度歡喜會傷心,可以用恐懼來緩解。脾主思慮,過度思慮會傷脾,可以用憤怒來緩解。肺主憂愁,過度憂愁會傷肺,可以用歡喜來緩解。腎主恐懼,過度恐懼會傷腎,可以用思慮來緩解。憤怒時氣往上衝,歡喜時氣舒緩,悲傷時氣消散,恐懼時氣往下沉,驚嚇時氣亂無章,思慮時氣凝滯。
6. 脈之部位
脈者,血氣經隧合而成名者也。非血則不充,非氣則不行,非經隧則散漫而不就軌。以經隧乃脈之道路,猶水之有渠。人身無處非血,無處非氣,如地無處非水,而必注於江河,乃有其流動可見,故診脈必於經隧也。人身血脈流行之路,大者為經,小者為絡,經如正河,絡如支河,但有其外見之處,即皆可診。
《內經》分三部九候。(出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。)
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,(當頷厭之分,足少陽膽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頭角之氣。
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,(即和窌之分,手少陽三焦經脈所行。)以候耳目之氣。
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,(即地倉、大迎之分,足陽明胃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口齒之氣。
白話文:
脈象是由血氣在經絡和血管中共同運行形成的,沒有血氣就無法充盈,沒有氣血就無法流動,沒有經絡和血管就會散亂無序,無法循行。經絡和血管是脈象運行的道路,就像水流需要水道一樣。人體的血液和氣血無處不在,就像大地無處不有水,但必須匯聚到江河才能顯現流動,所以診脈必須在經絡和血管上進行。人體血脈流動的道路,大的叫做經脈,小的叫做絡脈,經脈就像主要的河流,絡脈就像支流,只要有脈象外顯的地方,都可以診斷。
《內經》將脈象分為三部九候。
上部天,位於兩額的動脈(靠近頷厭部位,是足少陽膽經脈氣流經的地方),用來診斷頭角部位的氣血。
上部人,位於耳前的動脈(靠近和窌部位,是手少陽三焦經脈流經的地方),用來診斷耳目部位的氣血。
上部地,位於兩頰的動脈(靠近地倉、大迎部位,是足陽明胃經脈氣流經的地方),用來診斷口齒部位的氣血。
中部天,手太陰也,(即寸口,肺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肺。
中部人,手少陰也,(即神門,心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心。
中部地,手陽明也,(即合谷,大腸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胸中之氣。
下部天,足厥陰也,(氣衝下三寸,五里之動脈,肝經脈氣所行。臥而取之,女子取大沖,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。)以候肝。
下部人,足太陰也,(魚腹上越筋間,箕門之動脈,沉取乃得之,脾經脈氣所行也。若候胃氣者,當取足跗上之衝陽。)以候脾胃之氣。
下部地,足少陰也,(即太谿,腎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腎。
按上部以候頭,則下部以候足可知。以本臟之經脈候本臟,則亦以本腑之經脈候本腑可知。古人多以互文見意,當善會之。再按臟腑經脈共十二,以止九候,故遺手太陽小腸,手厥陰心包,足太陽膀胱三經,不知當診何處。又胃經之人迎與寸口並診,而不列九候之中,皆不可曉,此後人之所棄而不講也。
白話文:
中部的天,屬於手太陰經,也就是寸口脈,是肺經脈氣流經的地方,用它來診斷肺部的狀況。
中部的人,屬於手少陰經,也就是神門脈,是心經脈氣流經的地方,用它來診斷心臟的狀況。
中部的地,屬於手陽明經,也就是合谷脈,是大腸經脈氣流經的地方,用它來診斷胸中之氣的狀況。
下部的天,屬於足厥陰經,也就是氣衝下三寸,五里之動脈,是肝經脈氣流經的地方。躺著診脈時,取氣衝穴;女子則取大沖穴,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二寸陷中。用它來診斷肝臟的狀況。
下部的人,屬於足太陰經,也就是魚腹上越筋間,箕門之動脈,要沉取才能摸到,是脾經脈氣流經的地方。如果要診斷胃氣,應該取足跗上之衝陽穴。用它來診斷脾胃之氣的狀況。
下部的地,屬於足少陰經,也就是太谿脈,是腎經脈氣流經的地方,用它來診斷腎臟的狀況。
根據上面診斷頭部的原理,那麼診斷足部的原理也就可以類推得知。根據診斷本臟的經脈來診斷本臟,同樣也可以根據診斷本腑的經脈來診斷本腑,這是古人以互文見意的診斷方式,應該好好理解。
再者,十二經脈共十二條,但九候只診斷九條,所以遺漏了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足太陽膀胱經,不知道應該在哪些部位診斷。還有胃經的人迎穴與寸口脈一起診斷,卻沒有列入九候之中,這些都是難以理解的,因此後人就放棄不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