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)
卷之一·雜症 (1)
1. 卷之一·雜症
2. 臟腑說
喉在咽前,其系堅空,連接肺本,為氣息之路。呼吸出入,由肺橐龠。肺居胸上,覆諸臟腑,故稱華蓋。虛如蜂窠,下無透竅,吸氣則滿,呼氣則虛。肺氣上通鼻竅,故謂肺開竅於鼻也。肺下為心,心有系絡,上繫於肺。心中有竅,與肺不同。心氣上通於舌,故謂心開竅於舌。
(按舌之腠理,即竅也。《原病式》注云:古知味,不可云無竅,但細微,不似耳目等竅之大耳。故守真曰:玄腑者,玄微腑也。臟腑皮毛骨肉筋膜,無處不有,乃氣出入升降之門路。以此推之,則心竅在舌,可默會矣。若泥耳目等竅求之,固矣。)心外有心包絡,即膻中也。
形如仰盂,以包裹此心,使邪不能犯。犯者,包絡當之。若犯至心即死矣。脾、胃、肝、膽、腎、膀胱各有一系,繫於包絡之旁,以通於心。此三者,皆在膈上。膈者,隔也。有膜與脊脅周迴相著,遮蔽膈下濁氣,使不得上熏心肺。膈膜之下為肝,肝氣上通於目,故謂肝開竅於目。
肝葉中有膽,膽中有汁,藏而不瀉。以上肺、心、心包絡、肝、膽,皆從喉之一路而下者也。咽在喉後,咽系柔空,下接胃本,為飲食之路,水穀由此入胃,與喉之氣道不相犯。蓋喉竅有一會厭覆之,如皮如膜發聲則開,咽食則閉。故水穀下咽,了不犯喉。若當食而發聲,則會厭忽開,食錯入喉,喉不容物,遂嗆而出矣。
胃在膈膜之下,其上之左有脾,形如刀鐮,能動而磨食使消化。脾氣上通於口,故謂脾開竅於口也。胃之下口連小腸,小腸後附脊膂,前附臍之上,左環周迴疊積,共盤十六曲。小腸之下口,右接大腸,(亦名迴腸。)當臍左回周疊積,亦盤十六曲。其下為廣腸,附脊左環疊積。
其下名直腸,出肛門,為糞道。(廣腸,即大腸下節之更大者。直腸,又廣腸之末節耳。)廣腸之左側為膀胱,膀胱上無竅,只有下口出尿。飲食入胃,得脾消運,其精華之氣,上升於肺。肺布之周身,以充血液,其餘下入小腸。小腸受三焦之氣化,泌別清濁,糟粕趨大腸以出,水飲滲入膀胱,(小腸與膀胱,雖皆無竅相通,而得氣運化,腠理可以滲灌。)為尿以出。
此全賴三焦氣化施行,若氣不施化,則閉塞不通而病矣。以上脾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,皆從咽之一路而下者也。腎有兩,形如豆,左右相對,而附於脊,各有二系,上繫系於心,下繫系於脊。腎氣上通於耳,故謂腎開竅於耳也。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腎為五臟。臟者,藏也,所藏惟精氣,藏而不瀉者也。
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為腑,腑如庫之貯物。膽所貯者汁,亦藏而不瀉。余所貯者水穀,則瀉而不藏。雖有瀉、不瀉之殊,而均有所貯,則均謂之腑。但膽所貯者乃精汁,與水穀之滓穢不同,故膽獨名為清淨之腑也。心屬火,腎屬水,肝屬木,肺屬金,脾屬土。而小腸與心經脈相連,故從心屬火;膀胱與腎經脈相連,故從腎屬水;膽與肝經脈相連,故從肝屬木;大腸與肺經脈相連,故從肺屬金;胃與脾經脈相連,故從脾屬土。而臟屬陰,則配乙、丁、己、癸、辛之陰乾。
白話文:
[臟腑學說]
咽喉位於咽部前方,結構堅韌且中空,直接連接到肺部,是氣體流通的通道。我們的呼吸進出,都通過肺部的機能進行調節。肺部位於胸部上方,覆蓋著其他內臟,因此被比喻為「華蓋」。肺部內部空間猶如蜂窩,底部沒有通孔,吸氣時充滿,呼氣時則顯空虛。肺部氣體向上通達鼻腔,所以說肺部的開竅部位在鼻子。肺部下方是心臟,心臟有聯繫組織,向上與肺部相連。心臟內部有孔隙,和肺部有所不同。心臟氣體向上通達舌頭,因此說心臟的開竅部位在舌頭。
(觀察舌頭的紋理,就是這些孔隙。《原病式》注釋說:古人知道味覺,不能說沒有孔隙,只是它們非常微小,不像耳朵和眼睛那樣的大孔。因此,守真指出:「玄腑」,指的是極為細微的組織。臟腑、皮膚、肌肉、骨骼、筋膜,無處不在,是氣體出入升降的通道。從這點推斷,心臟的孔隙就在舌頭上,可以理解了。如果拘泥於像耳朵和眼睛那樣的孔隙去尋找,當然找不到。)心臟外部有心包絡,也就是膻中。
形狀如同倒置的碗,用來包裹心臟,防止邪氣侵犯。一旦有邪氣侵犯,首先由心包絡來應對。如果邪氣侵入到心臟,人就會死亡。脾、胃、肝、膽、腎、膀胱各自有一個聯繫組織,連接到心包絡旁邊,以便與心臟溝通。這三個器官都在膈膜上方。膈膜,就是一種隔膜。它有薄膜與脊椎和脅肋相連,遮擋住膈膜下方的混濁氣體,使其無法上升薰染心肺。膈膜下方是肝臟,肝臟氣體向上通達眼睛,因此說肝臟的開竅部位在眼睛。
肝臟葉片中包含膽囊,膽囊中存有膽汁,儲存而不排出。以上的肺、心、心包絡、肝、膽,都是沿著咽喉這一路線下行的。咽部位於咽喉後方,咽部結構柔軟且中空,向下連接到胃部,是飲食的通道,食物和水由此進入胃部,與咽喉的氣道不互相干擾。這是因為咽喉有一個會厭蓋住,像皮膜一樣,發聲時打開,吞食時關閉。因此,食物和水進入咽部,完全不會影響到咽喉。如果在吃東西的時候發聲,會厭突然打開,食物錯誤地進入咽喉,咽喉無法容納食物,於是食物就會被嗆出。
胃部位於膈膜下方,其左上方是脾臟,形狀像一把鐮刀,能夠移動以磨碎食物使其消化。脾臟氣體向上通達口腔,因此說脾臟的開竅部位在嘴巴。胃部的下端連接到小腸,小腸後方依附於脊椎,前方依附於肚臍上方,向左環繞堆疊,共有十六個彎曲。小腸的下端,右側連接到大腸,(也被稱為迴腸。)在肚臍左側回繞堆疊,也有十六個彎曲。下方是廣腸,依附於脊椎左側堆疊。
其下方被稱為直腸,從肛門排出,作為排泄糞便的通道。(廣腸,就是大腸下段較大的部分。直腸,是廣腸的末端。)廣腸的左側是膀胱,膀胱上方沒有孔隙,只有下端出口排尿。食物進入胃部,經過脾臟消化運轉,其中的精華氣體上升到肺部。肺部將這些氣體分佈到全身,以充實血液,剩餘的部分則進入小腸。小腸受到三焦氣化的影響,將精華和渣滓分離,渣滓進入大腸排出,水分則滲入膀胱,(小腸和膀胱雖然沒有直接孔隙相通,但藉由氣體運化作用,其組織可以進行滲透。)形成尿液排出。
這一切都仰賴三焦氣化功能的執行,如果氣體不進行運化,就會導致堵塞不暢而生病。以上的脾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,都是沿著咽部這一路線下行的。腎臟有兩個,形狀像豆子,左右相對,附著於脊椎,每個腎臟都有兩個聯繫組織,上端聯繫心臟,下端聯繫脊椎。腎臟氣體向上通達耳朵,因此說腎臟的開竅部位在耳朵。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腎是五臟。臟,指的是藏,所藏的只有精氣,是儲存而不排出的。
膽囊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是腑,就像倉庫儲存物品。膽囊所儲存的是膽汁,也是儲存而不排出。其他儲存的是水和食物,則是排出而不儲存。雖然有排出和不排出的差異,但都有儲存的功能,因此都被稱為腑。但膽囊所儲存的是精華膽汁,和水和食物的渣滓不同,因此膽囊獨自被稱為清淨的腑。心臟屬火,腎臟屬水,肝臟屬木,肺部屬金,脾臟屬土。而小腸和心臟的經脈相連,因此跟隨心臟屬於火;膀胱和腎臟的經脈相連,因此跟隨腎臟屬於水;膽囊和肝臟的經脈相連,因此跟隨肝臟屬於木;大腸和肺部的經脈相連,因此跟隨肺部屬於金;胃和脾臟的經脈相連,因此跟隨脾臟屬於土。而臟屬於陰性,對應於陰性的天干乙、丁、己、癸、辛。
因此,肝臟被稱為乙木,心臟被稱為丁火,脾臟被稱為己土,腎臟被稱為癸水,肺部被稱為辛金。腑屬於陽性,對應於陽性的天干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。因此,膽囊被稱為甲木,小腸被稱為丙火,胃被稱為戊土,大腸被稱為庚金,膀胱被稱為壬水。五臟五腑,對應五行而成為十天干。但加上心包絡和三焦成為十二,為什麼呢?這是千古以來尚未明確解答,但必須說明的問題,解釋詳見後續篇章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