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)
卷之一·雜症 (1)
1. 臟腑說
喉在咽前,其系堅空,連接肺本,為氣息之路。呼吸出入,由肺橐龠。肺居胸上,覆諸臟腑,故稱華蓋。虛如蜂窠,下無透竅,吸氣則滿,呼氣則虛。肺氣上通鼻竅,故謂肺開竅於鼻也。肺下為心,心有系絡,上繫於肺。心中有竅,與肺不同。心氣上通於舌,故謂心開竅於舌。
(按舌之腠理,即竅也。《原病式》注云:古知味,不可云無竅,但細微,不似耳目等竅之大耳。故守真曰:玄腑者,玄微腑也。臟腑皮毛骨肉筋膜,無處不有,乃氣出入升降之門路。以此推之,則心竅在舌,可默會矣。若泥耳目等竅求之,固矣。)心外有心包絡,即膻中也。
形如仰盂,以包裹此心,使邪不能犯。犯者,包絡當之。若犯至心即死矣。脾、胃、肝、膽、腎、膀胱各有一系,繫於包絡之旁,以通於心。此三者,皆在膈上。膈者,隔也。有膜與脊脅周迴相著,遮蔽膈下濁氣,使不得上熏心肺。膈膜之下為肝,肝氣上通於目,故謂肝開竅於目。
白話文:
喉嚨位於咽喉的前方,其構造堅固而空虛,連接著肺部,是氣息進出的通道。呼吸的吸入和呼出,都是由肺部像風箱一樣運作。肺部位於胸腔的上方,覆蓋著所有臟腑,因此稱為華蓋。肺部空虛如同蜂窩,下方沒有貫穿的孔洞,吸氣時就會充滿,呼出時就會空虛。肺部的氣息向上通達鼻腔,所以說肺部開竅於鼻。
肺部下方是心臟,心臟有血管連接著,向上連接到肺部。心臟內部有孔洞,與肺部不同。心臟的氣息向上通達舌頭,所以說心臟開竅於舌。
(按照舌頭的皮膚組織,就是孔洞。《原病式》註解說:古人知道舌頭能品嘗味道,不可能說沒有孔洞,只是很細微,不像耳朵、眼睛等孔洞那麼大而已。所以《守真》說:玄腑,就是玄妙的腑臟。臟腑、皮膚、毛髮、骨骼、肉、筋、膜,無處不有孔洞,是氣息出入升降的通道。以此推論,心臟的孔洞在舌頭上,就可以默契地理解了。如果執著於耳朵、眼睛等孔洞來尋找,那就不對了。)心臟的外面有心包絡,就是膻中穴。
心包絡形狀像倒扣著的盆子,包裹著心臟,防止邪氣侵入。如果邪氣侵入,心包絡就會抵擋。如果邪氣侵入到心臟,就會導致死亡。脾臟、胃、肝臟、膽囊、腎臟、膀胱,每個臟器都有一條血管連接著,連接到心包絡的旁邊,與心臟相通。這三個臟器,都在橫膈膜之上。橫膈膜,就是隔開的意思。有一層膜與脊椎和肋骨周圍相連,遮蔽著橫膈膜下方濁氣,使其不能向上熏染心肺。橫膈膜下方是肝臟,肝臟的氣息向上通達眼睛,所以說肝臟開竅於眼睛。
肝葉中有膽,膽中有汁,藏而不瀉。以上肺、心、心包絡、肝、膽,皆從喉之一路而下者也。咽在喉後,咽系柔空,下接胃本,為飲食之路,水穀由此入胃,與喉之氣道不相犯。蓋喉竅有一會厭覆之,如皮如膜發聲則開,咽食則閉。故水穀下咽,了不犯喉。若當食而發聲,則會厭忽開,食錯入喉,喉不容物,遂嗆而出矣。
胃在膈膜之下,其上之左有脾,形如刀鐮,能動而磨食使消化。脾氣上通於口,故謂脾開竅於口也。胃之下口連小腸,小腸後附脊膂,前附臍之上,左環周迴疊積,共盤十六曲。小腸之下口,右接大腸,(亦名迴腸。)當臍左回周疊積,亦盤十六曲。其下為廣腸,附脊左環疊積。
白話文:
肝臟裡面有膽囊,膽囊裡有膽汁,膽汁儲存在裡面不會流出來。以上肺、心、心包絡、肝、膽,都是從喉嚨一路往下延伸的。咽喉位於喉嚨的後面,咽喉組織柔軟空洞,往下連接著胃的起始部分,是食物和飲水的通道,水和食物從這裡進入胃,不會和喉嚨的氣道發生衝突。因為喉嚨的開口有一個會厭軟骨覆蓋著,像皮膜一樣,發聲時會打開,吞咽時會關閉。所以水和食物順著咽喉往下,完全不會進入喉嚨。如果在吃飯的時候發出聲音,會厭軟骨就會突然打開,食物就會誤入喉嚨,喉嚨容不下東西,就會被嗆出來。
胃位於橫膈膜之下,胃的左上方是脾臟,形狀像刀鐮,可以移動,並且磨碎食物幫助消化。脾氣向上連接到嘴巴,所以說脾臟開竅於口。胃的下端連接小腸,小腸後面附著在脊柱上,前面附著在肚臍上方,左側盤旋環繞,疊積在一起,共有十六個彎曲。小腸的下端,右側連接著大腸(也叫做迴腸),位於肚臍左側,盤旋環繞,疊積在一起,也共有十六個彎曲。大腸下方是直腸,附著在脊柱左側,盤旋環繞。
其下名直腸,出肛門,為糞道。(廣腸,即大腸下節之更大者。直腸,又廣腸之末節耳。)廣腸之左側為膀胱,膀胱上無竅,只有下口出尿。飲食入胃,得脾消運,其精華之氣,上升於肺。肺布之周身,以充血液,其餘下入小腸。小腸受三焦之氣化,泌別清濁,糟粕趨大腸以出,水飲滲入膀胱,(小腸與膀胱,雖皆無竅相通,而得氣運化,腠理可以滲灌。)為尿以出。
此全賴三焦氣化施行,若氣不施化,則閉塞不通而病矣。以上脾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,皆從咽之一路而下者也。腎有兩,形如豆,左右相對,而附於脊,各有二系,上繫系於心,下繫系於脊。腎氣上通於耳,故謂腎開竅於耳也。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腎為五臟。臟者,藏也,所藏惟精氣,藏而不瀉者也。
白話文:
直腸位於肛門下方,是糞便排出的通道。廣腸是大腸下段中較大的部分,直腸則是廣腸的末端。廣腸的左側是膀胱,膀胱上方沒有開口,只有下方出口排出尿液。食物進入胃後,經過脾臟的消化運化,精華之氣會上升至肺部。肺部將精華之氣散布至全身,滋養血液,剩下的部分則進入小腸。小腸受到三焦氣化的作用,將食物中的清濁成分分離,糟粕進入大腸排出,水液滲入膀胱,雖然小腸和膀胱沒有直接連通,但透過氣化的運作,可以互相滲透。最終,水液在膀胱中形成尿液排出體外。
以上這些功能都需要三焦氣化的作用才能完成,如果氣化功能失調,就會造成阻塞不通,導致疾病。脾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這些器官都從咽喉一路向下排列。腎臟左右各一,形狀像豆子,左右相對,附著在脊椎兩側,分別有兩條繫帶,上繫帶連接到心臟,下繫帶連接到脊椎。腎氣向上通達耳朵,所以說腎臟的開竅在耳朵。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腎五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,臟字意指藏納,它們負責藏納精氣,而不外泄。
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為腑,腑如庫之貯物。膽所貯者汁,亦藏而不瀉。余所貯者水穀,則瀉而不藏。雖有瀉、不瀉之殊,而均有所貯,則均謂之腑。但膽所貯者乃精汁,與水穀之滓穢不同,故膽獨名為清淨之腑也。心屬火,腎屬水,肝屬木,肺屬金,脾屬土。而小腸與心經脈相連,故從心屬火;膀胱與腎經脈相連,故從腎屬水;膽與肝經脈相連,故從肝屬木;大腸與肺經脈相連,故從肺屬金;胃與脾經脈相連,故從脾屬土。而臟屬陰,則配乙、丁、己、癸、辛之陰乾。
故肝稱乙木,心稱丁火,脾稱己土,腎稱癸水,肺稱辛金。腑為陽,則配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之陽干。故膽稱甲木,小腸稱丙火,胃稱戊土,大腸稱庚金,膀胱稱壬水也。五臟五腑,兩其五行而為十干止矣。而益以心包絡與三焦為十二,何也?此千古所未明,而不可不言者,說見後篇。
白話文:
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屬於腑,腑就像倉庫一樣儲存東西。膽儲存的膽汁,是藏而不瀉的。其他腑儲存的水穀,則是瀉而不藏的。雖然有瀉與不瀉的區別,但都具有儲存的功能,因此都稱為腑。不過膽儲存的是精華的膽汁,與水穀的殘渣穢物不同,所以膽被稱為清淨之腑。
心屬火,腎屬水,肝屬木,肺屬金,脾屬土。而小腸與心經脈相連,所以從心屬火;膀胱與腎經脈相連,所以從腎屬水;膽與肝經脈相連,所以從肝屬木;大腸與肺經脈相連,所以從肺屬金;胃與脾經脈相連,所以從脾屬土。由於臟屬陰,因此配屬乙、丁、己、癸、辛等陰乾。
所以肝稱為乙木,心稱為丁火,脾稱為己土,腎稱為癸水,肺稱為辛金。腑為陽,因此配屬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等陽干。所以膽稱為甲木,小腸稱為丙火,胃稱為戊土,大腸稱為庚金,膀胱稱為壬水。五臟五腑,分別對應五行,共計十干。而心包絡和三焦又增加了兩個,為何如此?這是一個千古之謎,不能不說,詳細的解釋請看後文。
2. 心包絡三焦說
心包絡,《難經》謂其無形。然考《內經》論十二官,無心包絡之名,而有膻中之號。蓋膻中乃心之窩,心藏窩中,若包裹然,則膻中固即心包絡,非無形也。三焦,《經》謂上焦如霧,(上焦,膈以上也。清陽之分,其氣如霧。)中焦如漚,(中焦,膈下臍上也。水穀之區,停留如漚。
)下焦如瀆,(下焦,臍以下也。便溺所出,如決瀆。)亦未言其形狀。論者紛紛,皆如捕風捉影,毫無實指。惟張景岳謂即腔子,臟腑如物,腔子如囊之括物,人但知物之為物,而不知囊之亦為一物。其說甚通。(古謂三焦,有名無形者,蓋指腔子內、臟腑外之空際言,乃三焦火氣遊行之處也。
白話文:
心包絡,《難經》說它無形。但查看《內經》論述十二官,並沒有心包絡這個名稱,只有膻中這個稱呼。其實膻中就是心的窩,心藏在這個窩中,就像包裹一樣,所以膻中就是心包絡,並非無形。三焦,《經》說上焦如霧,(上焦,橫膈膜以上。清陽之氣,其氣如霧。)中焦如漚,(中焦,橫膈膜下臍上。水穀之氣,停留如漚。)下焦如瀆,(下焦,臍以下。大小便排泄,如決瀆。)也沒有具體說明它的形狀。許多論者紛紛議論,都像抓風影,毫無實質指證。只有張景岳認為就是腔子,臟腑如同物體,腔子如同囊袋包裹物體,人們只知道物體是物體,卻不知道囊袋也是一個物體。他的說法非常通暢。(古人說三焦,有名無形,指的是腔子內、臟腑外的空隙,也就是三焦火氣遊走的地方。)
)予因是而思,人之臟腑只有十,而以心為君,余為臣。三焦即腔子,(竊謂「焦」當作「椎」,人身脊骨二十一椎,上焦乃上七椎,中焦乃中七椎,下焦乃下七椎也。「椎」別作「焦」耳。觀《靈樞·背腧篇》五、七、九、十一、十四各椎俱作焦可見。)如京城,君臣所同居也。
心包絡即膻中,如宮城,君所獨居也。宮城在內,京城在外,內為陰,外為陽,故三焦亦稱腑,而心包絡亦稱臟耳。三焦既即腔子,則為有形,有形則有經脈。凡腔子中之經脈,皆三焦之經脈,但不分地立名,難於指稱。故將其與各臟腑絡系者,分屬所絡系之臟腑,名曰某臟某腑經脈。
白話文:
因此我思考,人體的臟腑只有十個,以心臟為君,其他為臣。三焦就是身體的腔子,我認為「焦」應該寫成「椎」,人體脊椎有二十一節,上焦就是上七節椎骨,中焦就是中七節椎骨,下焦就是下七節椎骨。「椎」有時也寫作「焦」。從《靈樞·背腧篇》中提到第五、七、九、十一、十四節椎骨都寫作「焦」也可以看出這點。就像一座城池,君臣共同居住在城裡。
心包絡就是膻中,就像城池裡的宮殿,君主獨自居住的地方。宮殿在內,城池在外,內為陰,外為陽,所以三焦也稱為腑,心包絡也稱為臟。三焦既然是身體的腔子,就是有形的,有形就有經脈。所有腔子裡的經脈,都是三焦的經脈,但它們沒有明確的地點和名稱,很難指稱。因此,將這些經脈與其他臟腑的經脈相連,就歸屬於它們所連接的臟腑,叫做某臟某腑的經脈。
而以其無所擊屬者,名三焦經脈。猶之九州之地皆王土,而除分封諸侯外,余為王畿。心包經脈,亦三焦經脈之絡繫於膻中者所分屬,為十二經也。(奇經八脈,亦即三焦經脈另立名目分出,如王畿內有公卿大夫采地也。)
白話文:
那些沒有特定歸屬的,稱為三焦經脈。就好像九州大地都是王的領土,除了分封給諸侯的領地之外,其餘屬於王直接管轄的區域。心包經脈則是由連接著羶中的三焦經脈分支出來,並有所歸屬,成為十二經脈之一。(奇經八脈也是從三焦經脈中另外命名分出的,就如同王畿之內還有公卿大夫的封地一樣。)
3. 五臟配五行八卦說
心肺位居膈上,而肺尤高,天之分也,故屬乾金。肝腎位下,而腎尤下,為黃泉之分,故屬坎水。坎外陰而內陽,陽氣潛藏於黃泉之中。靜極復動,故冬至而一陽生,驚蟄而雷出於地。腎水得命門之火所蒸,化氣以上,肝受之而升騰,故肝於時為春,於象為木,於卦為震雷、巽風。(肝之怒而氣盛如之。
)陽氣上升,至心而盛,陽盛則為火,故心屬火。於卦為離。離,南方之卦也。聖人嚮明而治,心居肺下,乾卦之九五也。實為君主,神明出焉。離、乾中畫之變也。兌、乾上畫之變也。肺居心上,乾之上畫也。上畫變而為兌,於時為秋,於象為金,金性沉降,秋氣斂肅,陽氣升極而降,由肺而降,故肺又屬兌金。(心火上炎,腎水下潤,坎離之定位也。
白話文:
心臟和肺臟位於橫膈膜之上,而肺臟更高,這屬於天界的範疇,所以屬金,五行屬乾。肝臟和腎臟則位於下方,而腎臟更低,屬於黃泉的範圍,所以屬水,五行屬坎。坎卦外為陰內為陽,陽氣潛藏在黃泉之中。當靜止到極點時就會復甦,所以冬至時陽氣開始生長,驚蟄時雷聲從地底發出。腎臟之水受到命門之火的蒸騰,化為氣向上升,肝臟接收後繼續向上升騰,因此肝臟在時間上對應春天,在象徵上對應木,在卦象上對應震雷和巽風。陽氣上升,到達心臟後達到鼎盛,陽氣旺盛則屬火,所以心臟屬火,五行屬離。離卦代表南方,聖人嚮往光明而治理天下,心臟位於肺臟之下,對應乾卦的九五爻,象徵君主,神明由此而出。離卦和乾卦中畫的變化,就如同兌卦和乾卦上畫的變化一樣。肺臟位於心臟之上,對應乾卦的上畫。上畫變化為兌卦,在時間上對應秋天,在象徵上對應金,金的特性是沉降,秋天的氣象是收斂肅殺,陽氣上升到極點後便下降,從肺臟開始下降,所以肺臟也屬兌金。心臟之火向上燃燒,腎臟之水向下滋潤,這是坎卦和離卦的定位。
火在上而下降,水在下而上升,坎離之交媾也。腎水上升,由肝木之汲引,地道左旋而上於天也。心火下降,由肺金之斂抑,天道右旋而入於地也。)脾臟居中,為上下升降之樞紐。飲食入胃,脾為行運其氣於上下內外,猶土之布化於四時,故屬土。於卦為坤、為艮。金、木、土皆配兩卦,而水、火各主一卦,故五行惟水火之用為獨專也。
白話文:
火在上面向下燃燒,水在下面向上蒸騰,這是坎離兩卦交合的道理。腎水向上升,是由肝木的牽引,沿著地道的左旋方向上升到天上去。心火向下降,是由肺金的收斂抑制,沿著天道的右旋方向進入地中。脾臟居於中央,是上下升降的樞紐。飲食進入胃,脾臟運化氣機於上下內外,就像土氣在四時中布化一樣,所以屬土。在八卦中屬坤卦和艮卦。金、木、土都配兩個卦,而水、火各主一個卦,所以五行中只有水火的作用是獨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