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雜症 (27)

1. 煩躁

煩者,心煩亂不安;躁者,手足擾動不寧也。大概皆火之為病。五臟之火,皆令煩躁,故或言心熱,或言脾熱、肺熱、腎熱、肝熱也。而有分煩為陽躁為陰者,以陽火內生,心為熱所乘,惡其擾亂,故煩悶。非甚而狂越,則不必手足之擾動,蓋火在內而不在外也。若陰寒內生,逼陽於外,中寒而外則熱,熱在外而不在內,故但手足躁擾而心不必煩也,此陰陽以寒熱分也。又心火為陽,火盛則煩;腎火為陰,火炎則躁,此陰陽以心腎分也。

又人將死,則手足擾亂急遽,毫無和緩之象,(此與真臟脈弦強挺勁毫無胃氣同理。)是名鬼躁,亦陰象也。煩,有實有虛。虛煩者,或氣虛,或血虛也。血虛則無以養心,而怔忡不寧,不得寐則煩矣。氣虛則火旺,(東垣所謂邪火與元氣不兩立,此衰則彼旺是也。)故乘心而煩也。

治法:熱在心肺,起臥不安,宜梔子豉湯、竹葉石膏湯、竹茹湯、硃砂安神丸。下利後更煩,梔子豉湯。身熱,汗出煩不解,名風厥。太陽傷風則發煩熱,曰風;少陰之熱亦上衝,故汗出不解,曰厥。《經》謂:表裡刺之,(太陽為表,少陰為里。)飲以湯。(止其上逆之氣也。

仲景麥門冬湯之煩。)不煩而心手極熱,喜居陰處,脈沉口渴,妙香丸下其熱痰。不得眠,溫膽湯(見驚)、酸棗湯。(見不得臥。)津耗者,生其津。血耗者,補其血。腎水竭者,滋腎。產、痘、滯下後,血液耗散,心煩不安,危矣,猛進獨參湯。心中蘊熱,清心蓮子飲。

(見赤白濁。)虛煩有身熱,與傷寒相似,但頭身不痛,不惡寒,脈不緊為異。陰躁,欲裸衣坐井中,以熱藥治之,四逆(見厥)、理中(見中寒)之類。

白話文:

【煩躁】

煩躁指的是內心感到混亂不安,手腳也跟着無法靜止。這通常是因爲體內的火氣過旺所致。人體的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中的火氣,都可能引起煩躁,因此可能表現爲心火旺盛、脾熱、肺熱、腎熱或肝熱。

有人將煩與躁區分爲陰陽兩種狀態,陽火內生時,心受熱氣影響,因受到干擾而感到煩悶。如果情況沒有惡化到狂亂的地步,那麼可能不會出現手腳的躁動,因爲火氣主要在體內而非體外。然而,如果是陰寒從體內產生,會將陽氣逼迫至體外,造成體內寒涼而外表發熱。此時,只有手腳會出現躁動,而內心不一定感到煩躁,這是根據寒熱來區分陰陽的原理。另外,心火爲陽,火氣過盛則會感到煩悶;腎火爲陰,火氣上升則會躁動,這是從心腎角度區分陰陽的原理。

當人臨終時,手腳會突然出現急促的躁動,完全沒有平和的狀態,這種現象稱爲鬼躁,也是一種陰性的表現。煩躁可以分爲實證和虛證。虛煩可能是因爲氣血虛弱。血虛無法滋養心臟,導致心跳加速、心悸不安,難以入眠而感到煩悶。氣虛則會導致火氣旺盛,火氣乘機侵擾心臟,造成煩悶。

治療方法如下:當心肺熱氣過旺,導致臥牀不安時,可使用梔子豉湯、竹葉石膏湯、竹茹湯、硃砂安神丸等方劑。腹瀉後出現煩躁,可用梔子豉湯。身體發熱、出汗,但煩躁並未緩解,這種情況稱爲風厥。太陽經脈受風邪侵擾會引發煩熱,稱爲風;少陰經脈的熱氣上衝,導致出汗後症狀未解,稱爲厥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應同時調理表裏,(太陽經脈爲表,少陰經脈爲裏。)並服用特定的湯藥,(以抑制上逆的氣流。)

如果煩躁但心臟和手掌異常灼熱,喜歡待在陰涼處,脈搏深沉且口渴,可使用妙香丸來清除體內熱痰。失眠者,可服用溫膽湯(見驚恐)或酸棗仁湯。(見失眠。)津液消耗者,應生津;血液消耗者,應補血;腎水枯竭者,應滋腎。產後、痘疹、腹瀉後,血液大量流失,導致心煩不安,病情危急,應立即給予獨參湯。心中積熱,可服用清心蓮子飲。

虛煩伴有身體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,但無頭痛、全身疼痛、畏寒等症狀,脈搏也不緊繃。陰性躁動者,想脫光衣服坐在井中,應使用熱性藥物治療,如四逆湯(見厥逆)、理中湯(見中寒)等。

2. 嘈雜

俗名心嘈。其證似飢,急欲得食,心中擾擾不寧,如酸如辣,似慌張。由肝火乘於脾胃,土虛不禁木搖,故煩擾不安。火盛則谷易消,食已則飢,得食則安,少頃又飢,又復嘈矣,此為火嘈,宜清火。若有痰飲停聚,似飢非飢,欲食而不能多食,脈滑,為痰嘈,宜化痰。若兼吞吐酸水,乃痰飲與火所為,清火去飲兼治。

總以補土為主,六君子湯(見氣)加減。久不愈者,養血,以火盛則血虧也。故思慮血虛五更嘈者,及婦人嘈雜,恆用四物(見血)加減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症狀在民間被稱為「心煩」。病人會有類似飢餓的感覺,急著想吃東西,心裡總是感到煩躁不安,感覺像是又酸又辣,心裡慌亂。這是因為肝火影響到脾胃的功能,導致脾胃虛弱,無法抵擋肝火的影響,所以才會感到煩亂不安。肝火旺盛時,食物容易消化,吃了東西後很快就又餓了,吃了點東西後心情會好一些,但過不久又開始煩亂,這就是所謂的「火煩」,應該要清熱降火。

如果病人的胃裡有痰或水飲積聚,會有想吃東西但又吃不多的情況,脈象滑,這就是「痰煩」,應該要化痰。如果同時有反酸的症狀,那就是痰和火共同作用的結果,治療上應該同時清熱和化痰。

總體來說,治療上應該以調理脾胃為主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(一種中藥方劑),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調整。如果長期治不好,可能需要滋養血液,因為肝火旺盛會導致血虧。因此,對於因為思考過度、血液虧損而在清晨感到心煩的人,以及女性患者的心煩症狀,可以使用四物湯(另一種中藥方劑)進行加減調整。

3. 不得臥

臥屬陰、屬靜。陰虛有火則動擾,故心煩而不得臥也。《經》謂:衛氣日行於陽則寤,夜行於陰則寐,因厥氣(逆氣也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,即陰火也。)客於臟腑,則衛氣不得入於陰,(不得入息)故目不瞑。又曰:胃不和(或熱或痰)則臥不安。皆此義也。虛勞虛煩不得臥,酸棗仁湯。

骨蒸煩心不得眠,酸棗仁一兩,水一大盞半,研絞取汁,下米二合煮粥,候熟,下地黃汁一合,更煮過,不拘時服。(以上補血。)溫膽湯(見驚),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。流水千里外者八升,揚之萬遍,取其清者五升,煮以葦薪火。沸,入秫米一升,(北人謂之黃米,可以釀酒。

)製半夏五合,炊熟去滓,飲一小杯,日三。(以上去痰)不寐有二:有大病虛煩,及高年人陰虛陽孤不寐;有痰舍心經,神不歸舍不寐。虛者,六君子湯(見氣)加炒酸棗仁、炙黃耆各一錢。痰者,溫膽湯減竹茹一半,加南星、酸棗仁各一錢,下清靈丹。或導痰湯(見痰)加石菖蒲五分。

喘不得臥,治其喘。厥不得臥,治其厥。咳嗽不得臥,左屬肝脹,宜清肝;右屬肺脹,宜清肺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[無法安睡]

內容: 睡覺屬於陰性、靜態的活動。當體內陰虛有火,就會產生動亂,因此會有心煩意亂而無法入睡的情況。根據古籍記載,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則清醒,在夜晚運行於陰則會入睡。如果臟腑中有逆氣(也就是逆向的氣流)存在,則衛氣就無法進入陰部(無法正常呼吸),所以眼睛無法閉合。另外也有說法提到,如果胃部不適(可能是熱症或是痰多),睡眠也會受到影響。這些就是所謂的虛勞虛煩無法安睡,可以用酸棗仁湯來治療。

若身體發熱煩躁導致失眠,可以用一兩的酸棗仁,加入一大碗半的水,研磨絞汁後,再加入兩合的米煮粥,待粥熟後,加入一合的地黃汁,再次煮沸,無論何時都可以服用(以上方法爲補血)。溫膽湯(見驚恐症狀),可以治療大病後虛煩無法入睡的症狀。

無法入睡的情況有兩種:一種是大病後虛煩,以及老年人陰虛陽孤無法入睡;另一種則是痰堵塞心經,導致神志無法歸位無法入睡。對於虛損的情況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(見氣虛)加上炒酸棗仁、炙黃芪各一錢。對於痰多的情況,可以使用溫膽湯減半的竹茹,加上南星、酸棗仁各一錢,再配以清靈丹。或者使用導痰湯(見痰症)加上五分的石菖蒲。

如果是因爲喘息無法安睡,應該先治療喘息。如果是因厥逆無法安睡,應先治療厥逆。如果是因爲咳嗽無法安睡,左側的疼痛可能與肝臟有關,應該清肝;右側的疼痛可能與肺部有關,應該清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