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雜症 (26)

1.

(即怔忡。)

悸者,心築築惕惕然,動而不安也。(俗名心跳。)一由血虛,血虛則不能養心,心氣常動,幸無火熱相乘,故不至於驚而但悸也。若血不虛而動者,則為心火盛,(亦有腎火上衝者。)火主動也,幸血不虛,故但動而不驚。此驚與悸之別也。一由於停飲,水停心下,心火為水所逼,不能下達而上浮,故動而不安也。

(必有氣喘之證。)腎水上泛凌心,義亦如之,而治有異。(飲食所停之水宜疏導,腎陰上泛之水宜益火。)但思慮即動者,屬血虛。時作時止者,痰因火動。有失志之人,由所求不遂,或過誤自咎,恨嘆不已,獨語書空,則心不息不安,時常勞動而怔忡作矣。溫膽湯(見驚)去竹茹,加人參、柏子仁各一錢,下定志丸,仍佐以酒調辰砂妙香散。

(見心痛。)有痞塞不思飲食,心中常有所歉,愛處暗地,或倚門後,見人則驚避,似失志狀,心常跳動,此為卑惵之病,以氣血兩不足也,人參養榮湯。(見虛損。)飲食少者,嘉禾散(見瘧)加當歸、黃耆各一錢。

白話文:

【悸】

所謂的悸,就是心裡總感覺到一種持續性的悸動,心臟跳動得不穩定。(在民間,我們通常稱之為「心跳」。)這種情況可能由血液不足引起,血液不足就不能充分滋養心臟,心臟的運作就會變得不穩定。幸好,這時並未伴隨火熱的症狀,所以只會感到心悸,不會達到驚恐的程度。如果心臟跳動加速並非由於血液不足,而是因為心臟的火氣過旺,(也有因腎臟火氣上升導致的情況。)這是因為火氣旺盛會讓身體機能變得活躍。幸好血液供應正常,所以只會感到心跳加速,還沒有達到驚恐的地步。這就是驚恐和心悸的區別。另一種可能的原因是體內有積水,水份在心臟下方積聚,心臟的火氣受到水的壓迫,無法順利向下流動而向上竄升,所以心臟會感到不穩定。

(患者必定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。)腎臟的水氣上沖心臟,道理也是這樣,但治療方法有所不同。(飲食引起的積水應該疏導排出,腎臟陰寒上沖的積水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理。)只要一開始思考問題就心悸的人,多半是因為血液不足。心悸時好時壞的人,可能是痰火交擾所致。有些人,因為願望未能實現,或是對自己的過錯耿耿於懷,不斷的怨嘆,自言自語,做些無意義的動作,這樣的心神不寧,常常會在勞累之後,出現心悸怔忡的現象。可以使用溫膽湯(參考驚恐的治療),去掉竹茹成分,加入人參、柏子仁各一錢,再配以定志丸,同時輔以辰砂妙香散,以酒調服。

(參考心痛的治療。)有些患者,消化系統不暢,不想吃東西,心裡總是覺得不舒服,喜歡待在昏暗的地方,或是躲在門後,見到人就躲開,表現出失魂落魄的樣子,心臟經常跳動得特別快,這是一種叫卑惵的病症,是因為氣血兩虛造成的,可以使用人參養榮湯。(參考虛損的治療。)對於飲食量少的患者,可以使用嘉禾散(參考瘧疾的治療),加入當歸、黃耆各一錢。

2.

恐者,心有所怯也,蓋心氣虛使然。而屬之腎者,恐則氣下,故屬腎也。經曰精氣並於腎(氣本觀上,今因虛而下,與精血並居腎部。)則恐是也。又屬之肝膽者,以肝膽之氣旺則上升,虛則下降,今恐而氣下,是肝膽之氣不足也。故勇者謂之膽壯,怯者謂之膽小。張子和曰:驚者不自知,因外有所觸而卒動;恐者自知,不能獨坐安臥,必須人為伴侶。

驚由血虛,恐因氣怯,此大概也。恐亦有由血虛者,熱傷腎陰,水涸血虛,復為火所擾。則志昏惑而不定。(腎藏志,志者心之定向也。腎屬水,水清故鑑物分明,明則不惑,慧生定也。火擾之則濁,濁則昏暗,又火為熒惑,故昏惑也。)不定則不靜故恐,恐亦心之動也。故孟子言不動心,以無懼為訓。

驚恐常相因,恐則驚矣,驚則恐矣。驚則安其神,恐則定其志。心之神下交,則腎有所主而志定,即坎中之一陽也。腎之精上奉,則心有所滋而神安,即離中之一陰也。丹溪治周本心病恐,如人將捕之,夜臥不安,口乾,飲食不知味,以參、朮、當歸為君,陳皮為佐,鹽炒黃柏、炙玄參各少許,煎服,月餘而安。經云恐傷腎,(恐則精卻而走失,蓋腎精方欲化氣而上,因恐則退卻而下,則精傷矣。

精傷則腎氣亦虛,而陰痿、骨酸等證皆作矣。)故用柏、玄引之入腎以補之。人參散、茯神散、補膽防風湯,皆治膽虛。

白話文:

[恐懼],

恐懼的情緒,通常是因為心裡對某事物感到害怕或膽怯,這主要是因為心臟的功能虛弱所導致。而將恐懼情緒與腎臟相關聯的原因在於,恐懼時,我們的氣會下沉,所以說恐懼與腎臟有關。根據經典記載,當精神和氣力都集中於腎臟時(原本氣應該向上,但因虛弱而下沉,與精血一同集中在腎臟),就是恐懼的狀態。此外,恐懼也和肝膽有關,因為肝膽氣旺時氣會上行,虛弱時氣會下行,當恐懼時氣往下沉,代表肝膽的氣力不足。因此,我們常說勇敢的人膽大,膽怯的人膽小。

張子和指出,驚訝是無法自我控制的,由於外界的刺激而突然產生;而恐懼是可以感知的,人們無法獨自坐著或躺著,必須有人陪伴。驚訝通常由血虛引起,恐懼則因為氣力膽怯,這是大致上的規律。但也有恐懼是由血虛引起的例子,比如熱度傷害了腎臟的陰性能量,導致水分減少、血液虛弱,又被火氣幹擾,使得心智混亂、無法穩定。(腎臟儲存意志,意志是心靈的方向。腎臟屬水,水清澈,因此能清楚地映照事物,清晰就不會迷惑,智慧由此而生,心也就安定。火幹擾了水,水就變得渾濁,渾濁就會造成心智混亂,因為火具有幹擾的作用,所以會造成混亂。)心智不穩就不會平靜,所以產生恐懼,恐懼也是心靈的一種動態反應。因此,孟子提到心靈的平靜,是以沒有恐懼作為教導。

驚訝和恐懼經常相互影響,恐懼時會驚訝,驚訝時也會恐懼。對驚訝要安撫心神,對恐懼要穩定意志。當心神向下與腎臟交流,腎臟就有了主宰,意志得以安定,這就像是坎卦中的陽氣。腎臟的精華向上供應,心臟得到滋養,心神才能平靜,這就像是離卦中的陰氣。丹溪治療周本心因恐懼而生病,就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樣,夜晚睡不安穩,口渴,吃東西也沒味道,以人參、白朮、當歸為主要藥材,輔以陳皮,再加入少量的鹽炒黃柏和炙玄參,煎煮後服用,一個多月後病情好轉。經典上說恐懼會傷害腎臟,(恐懼時精華會消退流失,原本腎臟的精華正要轉化為氣向上,因恐懼而退回下方,於是精華受損。

精華受損,腎臟的氣力也會虛弱,進而導致陰痿、骨頭痠痛等症狀。)所以使用黃柏、玄參將藥效引導至腎臟來補充。人參散、茯神散、補膽防風湯,都是用來治療膽虛的藥方。

3. 健忘

水清明而火昏濁,此智愚之別。水靜而神藏,火躁而消亡,此存亡之殊。故性靜則心如止水,情動則心如亡猿,煩擾外馳,存乎中者幾希矣。存乎中者幾希,則語後便忘,不俟終日,縱復追憶,邈若山河。惟當夜半雞鳴牿亡之餘,靈明覆櫱,日間所作、所言、所誦、皆歷歷能記。

由是言之,藥雖有安心養血之功,固不若自為存養之為得耳。七情五志,動即為火,皆足擾我安靜之神,而痰閉血鬱,又無論矣。若乃精神衰短,心惛然不能須臾,苟非老而遺忘,何以天奪其魄,牿之反覆,夜氣不足以存,此孟氏所為致嘆於牛山之木也。思慮過度,心血耗散,不任思索,每一追憶,心火即動,如油竭之燈,倏然焰大,即滌慮凝神,收斂久之,乃略寧息。歸脾湯,(見血。

)有痰加竹瀝。痰迷心竅者,導痰湯(見痰)吞壽星丸。(見狂癲。)精神短少者,人參養榮湯。(見虛損。)讀書勤政勞心者,安神定志丸。心腎不交者,朱雀丸。孔聖枕中丹。菖蒲一,茯苓、茯神、人參各五,遠志七,為末,服如上法。商陸花陰乾百日,為末,暮服方寸匕。

汪軔菴曰:金正希先生嘗言,人之記性皆在腦中,凡人外見一物,必有一形影留在腦中,小兒腦未滿,老人腦漸空,故皆漸忘。愚思凡人追憶往事,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,此即凝神於腦之意也。案此說甚善,腦者髓之海,腎之精也,在下為腎,在上為腦,虛則皆虛,此證之為腎虛,信矣。《易》曰:智以藏往。

智,於五行配水、屬腎,腎虛故不能藏也。

白話文:

[健忘]

水清澈明亮代表清晰的思考,火混濁則象徵着混亂,這是智慧與愚笨的區別。平靜的水可以深藏神識,躁動的火卻會使其消亡,這顯示了生存與死亡的不同。所以性格靜謐時,心靈就像靜止的水面;情感波動時,心靈則像失控的猿猴,被外界的煩惱驅使,內心深處還能留存多少清晰的記憶呢?

心中留存的記憶越來越少,就會出現話剛說完就忘掉的情況,甚至不用等到一天結束。即使再想努力回憶,記憶也如同隔山隔河般遙不可及。只有當夜半雞鳴,身心疲憊至極,靈識再次清晰時,白天的行爲、言語、誦讀的內容,才能清晰地記起。

由此看來,雖然藥物有安定心神、滋養血液的功效,但不如自己調養心性來得實在。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,一旦激發,就像火焰般燃燒,都會擾亂我們寧靜的心神,更不用說痰溼閉塞、血液鬱結了。如果精神日漸衰弱,心中混沌無法片刻清醒,如果不是因爲年老遺忘,爲何上天要奪走他的靈魂,讓其反覆掙扎,夜晚的寧靜也無法保持,這就是孟子在牛山之木感嘆的原因。過度思考,消耗心血,不堪重負,每次回憶,心火即起,就像油盡的燈突然火光大盛,即便努力平復思緒,凝聚精神,也需要長時間才能稍稍平靜下來。

對於健忘,有幾種湯藥和方法可以嘗試:歸脾湯、導痰湯、人參養榮湯、安神定志丸、朱雀丸、孔聖枕中丹等,具體使用根據個人情況而定。同時,保持腦部的健康,避免過度勞累,也是預防健忘的關鍵。

汪韌庵曾提到,金正希先生說過,人的記憶力主要集中在大腦中。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,大腦中會留下相應的印象。小孩的大腦尚未完全發育,老人的大腦逐漸衰退,因此記憶力會逐漸減弱。人們在回憶過去的事情時,往往會閉眼上望,這正是將注意力集中於大腦的表現。這個觀點非常好,大腦是骨髓的海洋,承載着腎的精華。在下方是腎臟,在上方則是大腦,它們相互關聯,一處虛弱,另一處也會受到影響。因此,健忘症與腎虛有關,這一點確鑿無疑。《易經》中說:“智慧可以儲存過往。”智慧在五行中對應水,屬於腎,腎虛則無法儲存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