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2)
卷之三·雜症 (2)
1. 嘔吐
)熱嘔,喜冷惡熱,煩渴引飲,脈洪數,二陳湯(見痰飲。)加黃連、炒梔子、枇杷葉、竹茹、乾葛、生薑,入蘆根汁服。胃熱,惡食而吐,聞食氣即嘔,藥下亦嘔,並用蘆根汁。下焦實熱,二便不通,氣逆不續,嘔逆不禁,病名走哺,人參湯。身背熱,臂肋牽痛,膈間厭悶,食入即先嘔而後下,(或作後瀉。
)病名漏氣,此因上焦傷風,鬱熱入里,麥門冬湯。嘔苦水,乃膽熱汁泄,取足三里、陽陵泉。經曰: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平時津液,隨上升之氣鬱積胃上,濕熱不宣,故作酸。(即酒糟熱則酸之理。)鬱極則上湧而吐,甚則牙齒酸澀,不能相對,此為吐酸,平木湯,少用吳萸為從治。
若不能吐湧而出,伏於胃中,咯不得上,咽不得下,此為吞酸。肌表得風寒,則內熱愈郁,而酸味刺心。若肌表得暖,腠理開發,內熱得泄,或得香熱湯劑,津液行散,亦可暫解。(東垣謂:酸味為收氣,乃金旺,寒水乃金子,子能令母實,故用辛熱之劑以治寒瀉肺。其意亦謂太陽經外感於寒,則皮毛閉而束熱於內耳。
太陽屬寒水,皮毛屬肺金,故以金水言之。)然熱劑終不可過用。丹溪用黃連、吳茱萸各制炒,隨時令迭為佐使,蒼朮、茯苓為輔,為小丸吞之。黃連湯作丸亦可。有宿食亦酸,如穀肉在器,濕熱則酸也,生料平胃散(見傷食)加麥芽、神麯,有痰者開鬱湯。怒氣吐逆,胸滿膈脹,不食常飽,食則吐,逍遙散。
(見郁。)予嘗病乾嘔,服生薑少止,誤以為寒,屢治不效者十餘年。後悟為胃熱,用清熱生津藥而愈。如果胃寒,則必喜熱惡冷,脈遲尿白,理中(見中寒)、吳茱萸等湯自可用。昔人患胃寒吐,用附子理中湯加丁香,到口即吐,後去乾薑、白朮,只用參、附加丁香、木香、沉香,立止。蓋乾薑、白朮滯故耳。
又熱藥有須冷服者,若熱服則吐,此熱因寒用之法。羅謙甫云:服諸熱藥不愈者,紅豆丸神效。嘔吐,諸藥不效,當用鎮重之品,以墜其上逆之氣。痰氣結在咽膈間,粥藥不得下,到咽即吐,姜蘇湯下靈砂丹,俟藥可進治之。嘔膿,胃脘癰也,不必治嘔,膿儘自愈。嘔蟲,蟲動則噁心,故嘔,藥入則蟲必動,動則嘔,蟲不出而藥反出,非計也。
必於藥中入炒川椒十粒,庶蟲見椒則伏而不動。泛泛兀兀,心中怏漾,欲吐不吐,名噁心,氣與痰壅,非烏藥不開,大半夏湯,或小半夏茯苓湯。(見痰飲。)仲景云:欲吐者不可下之,以氣方上湧,不可逆之使下,致抑塞憒亂也。又云:食已即吐,(火也。)大黃甘草湯下之者,以既吐矣,吐而不已,有升無降,當引令下行也。
嘔吐津液既出,必渴,宜生津。嘔吐大痛,色如青菜葉者死。
白話文:
嘔吐
因為熱引起的嘔吐,會喜歡涼的、討厭熱的,覺得口渴想喝水,脈象呈現洪大且快速。這時可以用二陳湯(參考痰飲篇),再加入黃連、炒梔子、枇杷葉、竹茹、乾葛、生薑,搭配蘆根汁一起服用。如果是胃熱引起的嘔吐,會討厭食物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吐,甚至連吃藥也會吐,這種情況要用蘆根汁來處理。如果下焦有實熱,導致大小便不通暢,氣往上逆而且無法順暢,嘔吐不止,這種病稱為「走哺」,需要用人參湯來治療。
如果身體背部發熱,手臂和肋骨有牽引疼痛感,胸膈覺得悶悶不舒服,吃東西會先吐出來然後才拉肚子(有時也會是先拉肚子再吐),這種情況稱為「漏氣」,是因為上焦受風寒,鬱積化熱進入體內所導致的,要用麥門冬湯治療。嘔吐出苦水,這是因為膽熱,膽汁外泄,可以按壓足三里穴和陽陵泉穴來改善。
醫書說:「各種嘔吐酸水的情況,都屬於熱症。」平常的津液,會隨著往上走的氣積在胃部,濕熱無法散開,所以會產生酸味。(就像酒糟發熱就會產生酸味的道理一樣。)鬱積到極點就會往上湧而吐出來,嚴重時牙齒會覺得酸澀,咬合困難,這就叫做吐酸,可以用平木湯,少用吳茱萸來輔助治療。
如果酸水沒有吐出來,而是停留在胃中,想咳也咳不出來,想嚥也嚥不下去,這就叫做吞酸。皮膚表面受到風寒,會讓內熱更加鬱積,酸味會刺激心臟。如果皮膚表面感到溫暖,毛孔打開,內熱就能散發出去,或者喝些溫熱的藥湯,津液運行散開,也能暫時緩解。(東垣說:「酸味是收斂氣的,屬於金,寒水是金的孩子,孩子能讓母親強壯,所以用辛熱的藥來治療寒瀉肺。他的意思是太陽經感受風寒,皮膚毛孔關閉,把熱束縛在體內。太陽屬寒水,皮毛屬肺金,所以用金水來解釋。」)但是,熱藥也不能過量使用。丹溪用黃連、吳茱萸分別炒過,隨著時令調整用量,蒼朮、茯苓輔助,製成小藥丸吞服。黃連湯也可以製成藥丸服用。
如果因為宿食而感到酸,就像穀物肉類放在容器中,濕熱就會產生酸味,可以用生料平胃散(參考傷食篇),再加入麥芽、神麯;如果有痰,則用開鬱湯。如果因為發怒而嘔吐,胸悶、腹脹,不吃東西也覺得飽,吃了東西就吐出來,可以用逍遙散(參考鬱症篇)。
我曾經乾嘔,吃點生薑就稍微緩解,誤以為是寒症,治療十多年都沒有效果。後來才明白是胃熱引起的,用清熱生津的藥才治好。如果是胃寒引起的嘔吐,通常會喜歡熱的、討厭冷的,脈象遲緩,小便清白,可以用理中湯(參考中寒篇)、吳茱萸等湯來治療。以前有人患胃寒嘔吐,用附子理中湯加丁香,結果一吃就吐出來,後來去掉乾薑、白朮,只用人參,再加丁香、木香、沉香,立刻止住嘔吐。這是因為乾薑、白朮太過滋膩的緣故。
有些熱藥需要冷服,如果熱服反而會吐,這是熱病用寒藥的治療方法。羅謙甫說,服用各種熱藥都無法治好的嘔吐,可以試試紅豆丸,效果很好。如果各種藥物都無法止住嘔吐,應該用一些鎮靜沉重的藥物,來降低往上逆行的氣。如果痰氣結在咽喉和胸膈之間,粥藥都無法吞下,一到咽喉就吐出來,可以用姜蘇湯搭配靈砂丹,等藥可以順利進食後再治療。
如果嘔吐出來的是膿,這是胃部生了癰瘡,不用特別治療嘔吐,膿排盡自然就會好。如果嘔吐出蟲,是因為蟲子在體內活動導致噁心,所以想吐。吃藥後蟲子會更加躁動,導致嘔吐,藥也會跟著吐出來,這並不是好方法。必須在藥中加入十粒炒過的川椒,讓蟲子聞到花椒的味道就停止活動。
如果覺得心裡悶悶不樂、想吐又吐不出來,這種情況叫做噁心,是氣和痰壅塞所導致的,非烏藥不能疏通,可以用大半夏湯或小半夏茯苓湯(參考痰飲篇)。仲景說:「想吐的時候不能用瀉下的藥,因為氣正在往上衝,不能反向用藥讓氣往下走,這樣會導致氣機阻塞紊亂。」又說:「吃完東西就吐出來,(這是火證),用大黃甘草湯瀉下的,是因為已經吐了,而且吐個不停,有升無降,應該引導氣向下走。」
嘔吐時津液已經流失,一定會口渴,要多補充水分。嘔吐時如果非常疼痛,吐出來的東西顏色像青菜葉子一樣,這表示病情危重,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