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1)

1. 嘔吐

(噦,噁心)

有聲無物為噦,(於月切。乾嘔也。又《內經》以噦為呃逆,義別。)有物有聲為嘔,無聲有物為吐,病在胃。趙以德則以有聲無物(或有水)為嘔,有物無聲為吐,有物有聲為嘔吐。謂胃分三脘:上脘法天為清陽,屬氣分,主動。下脘法地,為濁陰,屬血分,主靜。雖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然上脘終是氣多血少,下脘終是血多氣少,中脘則氣血相半。

飲食入胃,亦分清濁,水飲物之清,穀食物之濁。而清中有濁,故清之清者,上輸於肺,布為津液。清之濁者,下輸膀胱,出為便溺。濁中有清,故濁之濁者,為糟粕,由大腸出。濁之清者,淫精於血脈。若邪在上脘之陽,則氣停水積,飲之清濁混亂,為痰飲涎唾,胸中阻礙不快,清氣不升,激而成嘔,故嘔為氣病。法天之陽,動而有聲,與水俱出,猶雷震而雨注也。

邪於下脘之陰,則血分滯而食停。吐法地之陰,靜而無聲,食從吐出,猶萬物之吐於地也。若邪在中脘,則嘔吐並作,飲食皆出矣。(潔古謂:中焦吐者屬積,由食與氣相假為積,或先痛而吐,或先吐而痛,亦清濁相雜之義,氣清食濁也。又謂:下焦吐屬寒,朝食暮吐,則亦屬陰之義也。

東垣亦謂:少陽多氣少血,有聲無物,陽明多氣多血,有聲有物,太陽多血少氣,有物無聲,皆同此意。但氣血多少,不以胃之三脘分,而以三經分耳。勿泥也。)然上脘非不吐食也,設陽中之陰亦病,(如上脘有痰血積滯,是有形之物,即屬陰。)則食入即吐,不得入於胃(見下篇),非若中脘之食已而後吐,下脘之食久而後吐也。

下脘非不嘔也,設陰中之陽亦病,(如雷龍火上衝。)則吐與嘔齊作,但嘔少於吐,不若上脘之嘔多於吐也。水穀入胃,若脾氣不運,清濁不分,下趨大腸則為泄,上壅則為吐,故吐與瀉對講,其義便明。水就下,火炎上,知嘔吐從於火化,而屬熱者為多,則知瀉利從於水化,而屬寒者為多。

且可知小便淋澀,乃為火氣所持不得降,諸義皆明矣。是故外感邪入而嘔者,胃陽被鬱而上衝也,治宜辛散,生薑所必用也。不因外感而內熱,胃火上衝者,治宜清降,石膏所必用也。痰濕鬱滯成熱上逆者,陳皮、半夏、茯苓所必用也。食鬱氣滯而上逆者,枳實、麥芽等所必用也。

二便熱結下不通,而反干乎上者,大黃、滑石等所必用也。此治實熱之例也。若夫胃氣虛衰不運,鬱熱而嘔者,則推揚胃氣。寒冷不運,壓火而嘔者,則溫中散寒。胸中虛熱,久不食而嘔者,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,則立止。此治虛熱之例也。熱固火逆而嘔,寒亦鬱火上逆而嘔,故嘔無不本於火者,但不得一概治以寒涼耳。

又若翎釵之探撩,舟車之搖撼,惡臭劣味之觸犯,皆能擾動胃氣而致嘔。夫擾,動屬陽,火之化也,此雖不可以火治,而未始不可云火。若因其不可以火治而謂之非火,且反謂之寒,則誣矣。一切病證,皆同此論之,不特嘔吐為然也。(或問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》明言嘔吐為胃寒,而子必歸之火,何也?曰:如但陰寒凝結,而氣不上逆,何以致吐。氣即火也,寒為本,寒鬱氣致上逆為標,仲景特言其本耳。

白話文:

(打嗝,噁心)

只有聲音沒有東西出來,叫做打嗝(也就是乾嘔)。《內經》中,打嗝指的是呃逆,意義不同。有東西有聲音出來,叫做嘔;沒有聲音,只有東西出來,叫做吐,病位在胃。趙以德認為,有聲音沒有東西(或只有水)出來,叫做嘔;有東西沒有聲音出來,叫做吐;有東西有聲音一起出來,叫做嘔吐。他認為胃分為三個部分:上脘對應天,屬於清陽,是氣的範疇,主要功能是動;下脘對應地,屬於濁陰,是血的範疇,主要功能是靜。雖然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但上脘終究是氣多血少,下脘終究是血多氣少,中脘則是氣血各佔一半。

飲食進入胃裡,也會分清濁。水屬於清,食物屬於濁。清中有濁,所以清中較清的部分,會向上輸送到肺,變成津液;清中較濁的部分,會向下輸送到膀胱,變成小便。濁中也有清,所以濁中較濁的部分,成為糟粕,從大腸排出;濁中較清的部分,會滲透到血脈。如果邪氣在上脘的陽氣,就會導致氣滯水積,使飲食物的清濁混亂,形成痰飲、口水等,阻礙胸腔,讓人不舒服,清氣不能上升,就會刺激而引起嘔吐,所以嘔是氣病。因為對應天的陽氣,所以動而有聲,和水一起出來,就像打雷下雨一樣。

如果邪氣在下脘的陰氣,就會導致血分停滯,食物積聚。吐對應地的陰氣,所以靜而無聲,食物從胃裡吐出來,就像萬物從地裡吐出來一樣。如果邪氣在中脘,就會導致嘔吐同時發生,飲食都會出來。(李東垣認為,中焦的嘔吐屬於積滯,因為食物和氣相互結合成為積滯,有的是先痛後吐,有的是先吐後痛,這也是清濁混雜的意思,因為氣清食物濁。他又說,下焦的嘔吐屬於寒,早上吃下去,晚上才吐出來,這也屬於陰的範疇。)

李東垣也說過,少陽經氣多血少,所以嘔吐時有聲無物;陽明經氣多血也多,所以嘔吐時有聲有物;太陽經血多氣少,所以嘔吐時有物無聲,這都是同一個道理。只是氣血的多少,不是以胃的三個部分來區分,而是以三條經脈來區分,不要拘泥於此。但是上脘並非不會吐出食物,如果陽中的陰也生病(例如上脘有痰血積滯,這些有形的東西屬於陰),就會導致食物一吃進去就吐出來,根本無法進入胃裡(下文會詳述),這不像中脘的食物吃了一段時間才吐,或者下脘的食物過了很久才吐出來。

下脘也不是不會嘔,如果陰中的陽也生病(例如胃火上衝),就會吐和嘔同時發生,但嘔少於吐,不如上脘的嘔多於吐。水穀進入胃裡,如果脾氣不運化,清濁不分,就會向下跑到大腸而引起腹瀉,向上壅塞則引起嘔吐,所以嘔和瀉是對應的,意義很清楚。水往低處流,火往上燃燒,就知道嘔吐是從火化而來的,多半屬於熱症,而瀉利是從水化而來的,多半屬於寒症。

這樣也能知道小便淋漓澀痛,是因為火氣阻礙下降的緣故,道理都很清楚了。所以,外感邪氣而引起的嘔吐,是因為胃陽被鬱而向上衝逆,治療應該用辛散的藥,生薑是必須要用的。如果不是因為外感而是內熱,胃火上衝引起的嘔吐,治療應該用清降的藥,石膏是必須要用的。如果是痰濕鬱積成熱向上逆行引起的嘔吐,陳皮、半夏、茯苓是必須要用的。如果是食物積滯、氣機不暢而向上逆行引起的嘔吐,枳實、麥芽等是必須要用的。

如果大小便因熱結不通,反而向上干擾,大黃、滑石等是必須要用的。以上是治療實熱症狀的例子。如果是胃氣虛弱,運化功能不好,導致鬱熱而引起的嘔吐,就應該扶助胃氣。如果是寒冷造成運化功能不好,壓制火氣而引起的嘔吐,就應該溫中散寒。如果是胸中虛熱,很久沒有吃東西而嘔吐,只要給予五穀的陰氣來調和,就能馬上停止。以上是治療虛熱症狀的例子。熱是火氣上逆而嘔吐,寒也會鬱積火氣而導致上逆嘔吐,所以嘔吐沒有不是因為火的,只是不能一概用寒涼的藥物治療。

另外,像用羽毛或髮簪掏喉嚨、乘車乘船的搖晃、聞到惡臭或劣質的味道等,都會擾動胃氣而導致嘔吐。擾動屬於陽,是火的表現,雖然不能用火來治療,但也不能說它不是火。如果因為不能用火來治療就說它不是火,甚至反過來說它是寒,那就錯了。所有疾病的論證都是這樣,不單單是嘔吐這樣。(有人問: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明明說嘔吐是胃寒引起的,你卻認為是火引起的,為什麼?回答說:如果只是陰寒凝結,而氣不向上逆行,怎麼會引起嘔吐?氣就是火,寒是根本,寒鬱氣導致上逆是表象,張仲景只是說它的根本原因而已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