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)
卷之一·雜症 (1)
1. 治法
自汗屬熱者,宜清火,胃實者宜下,涼膈散、白虎湯、(並見發熱。)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酌用。氣虛者,生脈散(見中暑)、補中益氣湯(見氣),加麻黃根、浮麥。血虛者,當歸六黃湯加地骨皮。血氣並虛者,黃耆建中湯(見勞倦)。自汗畏冷,雖炎天必棉衣,乃火鬱伏於內,不達於表,故外畏寒而內實熱也,防風湯。
濕痰自汗,須去痰導濕。每飲食即汗出,益胃散。不論冬夏,額上長有汗出,因醉後當風致之,名曰漏風,漏風湯。病後汗常出,察其人精神飲食日增,是餘邪欲散也,不須治之。若陰氣未復,邪熱尚存,須與清理。陽虛陰乘,(陰寒之氣一逼,則虛陽浮越,而汗隨出矣。)因自汗而厥者,黃耆建中湯(見勞倦)加附子,或耆附湯。
盜汗,當歸六黃湯主之,無內熱者,(表虛者,即內無火,而寐時陽氣入里,久亦擾陰汗出)。防風湯、白朮散。肝火,當歸龍薈丸,(見脅痛。)有身熱加地骨皮、柴胡、黃耆、秦艽。肝虛加酸棗仁、實加龍膽草。右尺實大,黃柏、知母。脾虛,參、朮、白芍、山藥、白扁豆、浮麥。
經霜桑葉末,茶調服。心虛熱而陰氣不斂者,睡則多驚,酸棗仁湯。心實熱者多煩,當歸六黃湯加連翹、丹皮、竹茹。虛勞盜汗,青蒿散。
白話文:
[治療方法]
對於因為體內過熱而出汗的情況,我們應該使用清熱降火的方法。對於胃部積滯嚴重的人,我們會考慮使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,可以選擇涼膈散或是白虎湯(這些方法在治療發熱的情況下也會用到)。如果大便不通,可能會使用承氣湯(詳見大便不通的治療方法)。但需根據實際情況酌情使用。
對於氣力不足導致出汗的人,可以使用生脈散(詳見中暑的治療方法)和補中益氣湯(詳見氣力不足的治療方法),並加上麻黃根和浮麥。對於血虛導致出汗的人,可以使用當歸六黃湯,並加入地骨皮。對於氣血雙虛導致出汗的人,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(詳見勞累疲倦的治療方法)。對於怕冷又自汗的人,即使在炎熱的天氣也必須穿著厚衣物,這是因為體內的熱度被封鎖在內,無法散發到表面,所以身體表面怕冷而體內實際上很熱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防風湯。
對於濕痰導致的自汗,我們需要去除痰濕。每次飲食後就出汗的人,可以使用益胃散。無論冬天還是夏天,額頭總是出汗的人,這可能是由於酒後吹風引起的,我們稱之為漏風,可以使用漏風湯。疾病康復後仍然持續出汗的人,如果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食慾逐漸好轉,這可能是體內殘餘的病邪正在排出,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。但如果體內陰氣尚未恢復,邪熱仍然存在,則需要進一步清理。對於陽氣虛弱,陰寒之氣壓迫導致出汗的人,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(詳見勞累疲倦的治療方法)加入附子,或者使用耆附湯。
對於夜間出汗的人,可以使用當歸六黃湯。對於體內沒有熱度的人(也就是表面看起來虛弱,但實際上在睡覺時,陽氣進入體內,長時間下來也會擾亂陰氣,導致出汗),可以使用防風湯或白朮散。對於肝火旺盛的人,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(詳見脅痛的治療方法),如果伴有身體發熱,可以加入地骨皮、柴胡、黃耆和秦艽。對於肝臟虛弱的人,可以加入酸棗仁;對於肝臟功能亢進的人,可以加入龍膽草。如果右側手腕下方的脈搏強烈,可以使用黃柏和知母。對於脾虛的人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山藥、白扁豆和浮麥。
對於受到霜凍的桑葉,可以研磨成粉末,用茶水調和後服用。對於心虛熱且陰氣不能收斂的人,睡覺時容易驚醒,可以使用酸棗仁湯。對於心臟過熱的人,經常感到煩躁,可以使用當歸六黃湯,加入連翹、丹皮和竹茹。對於虛勞導致的盜汗,可以使用青蒿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