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七·諸方(下) (2)
卷之七·諸方(下) (2)
1. 升麻飲
升麻,玄參,黃連,羚羊角(鎊),黃芩,葛根,大黃,麥門冬(去心),羌活,防風,甘菊花(各半兩),人參,知母,炙甘草(各二錢半),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溫服,食後。一方無人參,有牛蒡子。
白話文:
【升麻飲】
這帖藥方包含了升麻、玄參、黃連、羚羊角、黃芩、葛根、大黃、麥門冬(需去除心部)、羌活、防風、甘菊花(這些成分各為半兩),以及人參、知母、炙甘草(這些成分各為二錢半)。所有藥材應先進行切碎處理。
每次服用時,取三錢的藥材,用一碗的水量來煎煮,煮至只剩七分水量時即可關火,過濾掉藥渣後趁溫熱服用,最好在飯後服用。
另外有一種配方版本,其中不包含人參,而是添加了牛蒡子。
2. 黃連散
黃連,朴硝,白礬(各半兩),薄荷(一兩),上為粗末,用臘月黃牛膽,將藥入膽內,風頭掛兩月取下。如有口瘡,旋將藥研細,入於口瘡上,去其熱涎即愈。
白話文:
【黃連散】
內容如下:黃連、朴硝、白礬(三者各取半兩),薄荷(取一兩)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再使用臘月時取得的黃牛膽,把藥材放入膽內,掛在通風處兩個月後取出。如果出現口腔潰瘍的情況,隨即將藥材研磨至細粉狀,塗抹在口腔潰瘍部位,清除掉因熱毒產生的涎水,即可痊癒。
3. 赴筵散
黃連,黃芩,黃柏,梔子,乾薑,細辛,等分,為末,搽之。
白話文:
【赴筵散】
內容:取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乾薑、細辛這些藥材,每種藥材份量相同,研磨成粉末後,用來塗抹在需要的地方。
4. 滋陰四物湯
(即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、丹皮、肉桂。)
白話文:
這就是所謂的「滋陰四物湯」,其內容是在傳統的四物湯基礎上,額外添加了黃柏、知母、牡丹皮以及肉桂這些藥材。
5. 柳花散
黃柏(一錢),青黛(二錢),肉桂(一錢),冰片(二分),為末,敷之。
白話文:
【柳花散】
內容:取黃柏一錢,青黛二錢,肉桂一錢,冰片二分,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然後直接敷用在患處上。
6. 玄參散
玄參,升麻,獨活,麥冬,黃芩,黃柏,大黃,梔仁,前胡,犀角,炙草
白話文:
這則古文中醫配方在現代白話文中可解讀為:這個藥方包含了以下的藥材:玄參、升麻、獨活、麥冬、黃芩、黃柏、大黃、梔子(梔仁)、前胡、犀角以及炙甘草。這就是所謂的[玄參散]。
7. 冰硼散
冰片(五分),硃砂(六分),玄明粉,硼砂(各五錢),為末,搽之。
白話文:
【冰硼散】
成分包括:冰片五分,硃砂六分,玄明粉以及硼砂各五錢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細末,使用時直接塗抹於患處。
8. 口疳藥
薄荷末(三分),兒茶(一分半),黃柏(一釐),龍骨(醋煆,二釐),白芷(二釐半,腫痛倍用),生甘草(五釐),珍珠(五釐),冰片(三釐),研細末,口疳吹之即愈。初起熱甚倍薄荷。久病多加兒茶、龍骨、珍珠即長肉。痧痘後,去黃柏、龍骨,加牛黃。疳重加滴乳石、硃砂各少許。
白話文:
【口疳藥】
所需材料為:薄荷粉三分,兒茶一分半,黃柏一釐,龍骨經醋炒製後二釐,白芷二釐半(若口疳處腫痛嚴重,則加倍使用),生甘草五釐,珍珠五釐,冰片三釐。以上所有材料需研磨成細末。
使用方法:將藥粉吹入口疳處,便能迅速療效。在初期若感到熱感強烈,可增加薄荷份量。對於長期患有此疾者,應多添加兒茶、龍骨、珍珠,有助於促進組織生長。若患者是在出痧痘後罹患此疾,應去掉黃柏和龍骨,改添加牛黃。若病情嚴重,可酌量添加滴乳石及硃砂。
以上便是此方的詳細說明。
9. 清熱補氣湯
人參,白朮,茯苓,當歸,白芍(各一錢),升麻,五味,麥冬,玄參,炙甘草(各五分),如不應,加薑、附。
白話文:
【清熱補氣湯】
這帖藥方包含了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白芍,這些藥材每種都用一錢的份量。另外還有升麻、五味、麥冬、玄參和炙甘草,這些則是各用五分的份量。如果服用後感覺效果不彰,可以再加入薑和附子來增強藥效。
10. 加減甘露飲
熟地黃,生地黃,天門冬(去心),黃芩,枇杷葉(去毛),山茵陳,枳殼,金釵石斛(各一兩),甘草,犀角(各五錢),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臨臥溫服。小兒量減。
白話文:
【加減甘露飲】
配方包括:熟地黃、生地黃、去了心的天門冬、黃芩、去掉絨毛的枇杷葉、山茵陳、枳殼、金釵石斛(以上各藥材均取一兩)、甘草、犀角(這兩味各取五錢)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取兩錢,用一碗水煎煮至剩七分水量,於睡前溫熱服用。兒童服用時,藥量需酌情減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