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四診 (17)

1. 附:伏動脈

伏沉極為伏,按至骨乃見,或竟有不見者。

動,跳動之意,大驚多見此脈。蓋驚則心胸跳突,故脈亦應之而跳突也,必帶數,故上文系之數脈條下。

張仲景曰:若數脈見於關,(觀若字,則關是偶舉可知,非動脈止見於關也。)上下無頭尾,(狀其圓而突耳,非真上不至寸,下不至尺也。)如豆大,厥厥動搖者,名曰動。

白話文:

【附:伏脈】

脈象隱伏深沉到極點稱之爲伏脈,必須用力按壓到骨頭上才能感覺到,有時甚至感覺不到。

“動”指的是脈搏的跳動感,常見於極度驚嚇的情況。因爲當人受驚時,心臟會猛然跳動,脈搏也會隨之強烈跳動,而且必定伴隨心跳加速,所以被歸類在數脈之下。

張仲景曾說:如果數脈出現在關部(從"若"字可看出,關部只是舉例,並非動脈只出現在關部),上下沒有明顯的頭尾(這是形容脈象圓滑且突出,並非真的上不到寸部,下不到尺部),像豆子般大小,顫動不穩的,這被稱爲動脈。

2. 脈之歇止

脈之歇止者有三:

結,脈來遲,時一止而復來者,曰結。如人之徐行而歇也。

促,脈來數,時一止而復來者,曰促。如人之疾行而蹶也。數亦名促,此之促,指歇至言,須分別觀之。

代,結促之止無常數,代之止有常數。(常數,即下文四十動三十動之數。)代,又為更代之稱,別見胃氣條,義與此異,須分別觀之。

《內經》曰:脈一日一夜五十營,(營運也。經謂人周身上下,左右前後,凡二十八脈,共長一十六丈二尺,五十運計長八百一十丈。呼吸定息,脈行六寸,一日夜行八百一十丈,計一萬三千五百息。按此偽說也,人一日夜豈止一萬三千五百息哉。)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(代,歇至也。

)五臟皆受氣。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。(腎氣先盡也。其吸不能至腎,止至肝而還。景岳曰:觀此,則下文所謂二臟三臟云云者,當自遠而近,以次而短,由腎而肝而脾而心而肺。故凡病將死者,必氣促,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而已。)三十動一代者,二臟無氣。二十動一代者,三臟無氣。

十動一代者,四臟無氣。不滿十動一代者,五臟無氣,予之短期。(此皆死在旦夕。而王氏《脈經》謂一臟無氣,後四歲死,二臟無氣,後三歲死,云云,恐非。)

白話文:

關於脈搏的停頓,可分為三大類:

第一種是「結」,指的是脈搏跳動緩慢,偶爾會停頓一下再繼續跳動,就像一個人慢慢行走時偶爾休息一樣。

第二種是「促」,脈搏跳得很快,但會突然停頓一下再繼續,如同一個快步走的人突然跌倒。這裡要注意,「促」也可以指脈搏跳得快,但在這個脈象描述中,「促」專門指的是脈搏的停頓。

第三種是「代」,與「結」、「促」不同的是,「代」的停頓是有固定次數的,而「結」和「促」的停頓是無常規的。「代」也有更替的意思,在胃氣的描述中有不同的解釋,這兩者要區別開來。

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,脈搏在一天一夜內應循環五十次。如果在五十次脈動中沒有出現一次停頓,表示五臟都得到充分的氣血供應。若在四十次脈動中出現一次停頓,表示有一臟已失去正常的氣血供應,通常指的是腎臟。如果呼吸無法到達腎臟,只能到達肝臟就返回。按此推論,當病重者臨終時,脈搏往往急促,只在胸部幾寸的地方呼吸。如果三十次脈動中出現一次停頓,表示有兩個臟器失去正常的氣血供應。二十次脈動中出現一次停頓,表示有三個臟器失去正常的氣血供應。十次脈動中出現一次停頓,表示有四個臟器失去正常的氣血供應。不到十次脈動就出現一次停頓,表示五臟都已失去正常的氣血供應,生命期限將極為短暫。然而,《脈經》中王氏的觀點認為,一臟失去氣血供應,預示四年後死亡;兩臟失去氣血供應,預示三年後死亡,如此類推,這種說法可能並不可靠。

3. 脈配四時五臟

《內經》曰:春脈如弦。(如弦則非過弦可知。通指六脈言,非單指左關。下仿此。)春脈者肝也,東方木也,萬物之所以始生也。故其氣來耎(同軟)。弱(和柔之意)輕虛(向浮之意)而滑,端(正也)直以長,曰弦。其氣來實而強,(堅勁也。)此謂太過,病在外。(外感也,邪盛故脈強。

)不實而微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(內傷也,正虛故脈弱。按長弦緊三脈,相似而不同。蓋弦而軟者為長,強者為緊也。此所言如弦者,實即長。所言太過,乃弦而且緊。觀虛軟實強字可見,勿以此弦字與他處弦緊弦字同論。)

夏脈如鉤。(鉤,曲也。脈來洪盛,如湧起而曲也,言其大而有力。)夏脈者心也,南方火也,萬物之所以盛長也,故其氣來盛(來盛,浮大也。凡脈自骨肉之分出於皮膚之際,曰來)去衰,曰鉤。(凡脈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,曰去,衰減也。浮取有餘,沉取不足,時當發泄,大而有虛象也。

)其氣來盛去盛,(大且實也。)此謂太過,病在外。其氣來不盛,去反盛,(浮取不足,沉取有餘,是沉意反多於浮。)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(不言來不盛去不盛,而言來不盛去反盛者,以來不盛去反盛,似為有餘於內,不知此乃反浮為沉,火失其職,即為不足也。)

秋脈如浮。(如浮,則非過浮可知。)秋脈者肺也,西方金也,萬物之所以收成也。故其氣輕虛以浮,來急(收引之意)去散,(散漫之意,浮取則收斂,重按則散漫。蓋秋令收而未藏,故脈體如此。)故曰浮。其氣來毛,(義取毛之輕浮,浮之太過者也。)而中央堅,兩旁虛,(虛猶散也。

惟兩旁散,而中央不散,與上所謂去散者異矣。而中央曰堅,則亦非但收斂而已,亦與來急異也。)此謂太過,病在外。其氣來毛而微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

冬脈如營。(如營壘之固也,內守意。)冬脈者腎也,北方水也,萬物之所以合藏也。故其氣來沉以搏,(堅實擊指。)故曰營。其氣來如彈石者,(彈擊也,如擊手以石,堅實之甚也。)此謂太過,病在外。其去如數者,(沉取似數也。數本屬實熱。而真陰虧損之脈亦多數,愈虛則愈數,原非實熱之數,故云如數。)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

脾脈者土也,善者不可得見,(蔡西山所謂不長不短,不疏不數,不大不小,應手中和,意思欣欣,難以名狀者也。)惡者可見。其來如水之流,(滑而動也。)此謂太過,病在外。如鳥之喙,(銳而短也。)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

按四時之升降動靜,發斂伸縮,相為對待者也。極於二至,平於二分,故脈子月極沉,午月極浮,至卯酉而平。觀經又謂秋脈中衡,(如衡之平。)又謂夏脈在膚,(皮也。)秋脈下膚,冬脈在骨。則秋之不當以浮言可知也。特以肺位至高,其脈浮,秋金配肺,故亦言浮耳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春天的脈象像琴弦一樣。(像琴弦,但並非過於緊繃的琴弦。這裡指的是整體六脈,而不單單是左關脈。以下的描述也一樣。)春脈對應的是肝臟,屬東方木,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時節。所以它的氣息來時柔軟、和緩、輕微而滑順,端正筆直且長,這就叫做弦脈。如果氣息來時強勁有力,這就表示太過,病邪在體表。(是外感,邪氣旺盛所以脈搏強勁。)如果氣息來時虛弱而微細,這就表示不及,病邪在體內。(是內傷,正氣虛弱所以脈搏微弱。要注意長脈、弦脈、緊脈這三種脈象相似但不同。弦脈而柔軟的稱為長脈,弦脈而強硬的稱為緊脈。這裡所說的像弦脈,其實就是長脈。所說的太過,是指脈象弦而且緊。觀察「虛軟」和「實強」這些字眼就可以明白,不要把這裡說的弦脈和別處說的弦緊脈混為一談。)

夏天的脈象像彎鉤一樣。(彎鉤,指的是彎曲。脈象來勢洪大盛滿,像湧起而且彎曲,表示脈搏大而有力。)夏脈對應的是心臟,屬南方火,是萬物生長旺盛的時節。所以它的氣息來時盛滿而有力,去時衰弱,這就叫做鉤脈。(脈搏從肌肉深處浮現到皮膚表面,稱為來;脈搏從皮膚表面返回肌肉深處,稱為去,且力道衰減。浮取脈搏有餘,沉取脈搏不足,此時陽氣應該向外發散,所以脈象大而有虛象。)如果氣息來時盛滿而有力,去時也盛滿而有力,(指脈搏既大又實)這就表示太過,病邪在體表。如果氣息來時不夠盛滿有力,去時反而盛滿有力,(指浮取脈搏不足,沉取脈搏有餘,沉脈的感覺反而多於浮脈的感覺)這就表示不及,病邪在體內。(這裡不說來時不盛滿,去時也不盛滿,而是說來時不盛滿,去時反而盛滿,好像是體內有餘,其實這是陽氣反向內沉,火的職能失常,反而是不足。)

秋天的脈象像浮在水面一樣。(像浮,但並非過於浮淺的脈象。)秋脈對應的是肺臟,屬西方金,是萬物收斂成熟的時節。所以它的氣息輕虛而浮,來時急促(有收縮之意),去時散漫(有向外散之意,浮取時脈搏收斂,重按時脈搏散漫。秋季是收斂但還沒收藏的時節,所以脈象如此。)這就叫做浮脈。如果氣息來時像毛一樣,(取毛的輕浮之意,指浮脈過於明顯)而且中間堅硬,兩邊虛散,(虛指散漫。只有兩邊散漫,中間不散,這與上面所說的「去散」不同。而中間堅硬,也不僅僅是收斂,也與「來急」不同。)這就表示太過,病邪在體表。如果氣息來時像毛一樣而微弱,這就表示不及,病邪在體內。

冬天的脈象像營壘一樣。(像營壘一樣堅固,有內守之意。)冬脈對應的是腎臟,屬北方水,是萬物閉藏的時節。所以它的氣息來時沉而搏擊有力,(堅實地衝擊指尖)這就叫做營脈。如果氣息來時像彈擊石頭一樣,(像用石頭擊打手,堅實至極)這就表示太過,病邪在體表。如果氣息去時像數脈一樣,(沉取脈搏像數脈一樣。數脈本來屬於實熱。但是陰虛虧損的脈搏也多數,越虛越數,並非實熱的數脈,所以說像數脈。)這就表示不及,病邪在體內。

脾脈屬土,正常的脾脈難以察覺,(蔡西山所說的不長不短,不疏不數,不大不小,在手中感覺平和,生機勃勃,難以用言語形容。)不正常的脾脈則可以察覺。如果脈搏來時像水流一樣滑動,這就表示太過,病邪在體表。如果脈搏像鳥的喙一樣尖銳而短,這就表示不及,病邪在體內。

四季的升降動靜、發散收斂、伸展收縮都是相對應的。在冬至和夏至達到極端,在春分和秋分時平衡。所以脈搏在子月最沉,在午月最浮,到卯月和酉月時則達到平衡。根據《內經》所說,秋脈中衡,(像秤桿一樣平衡),又說夏脈在皮膚,秋脈在皮下,冬脈在骨骼。那麼秋脈不應該用浮脈來描述。只是因為肺臟的位置最高,它的脈象也偏於浮,而秋金對應肺臟,所以也說秋脈為浮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