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18)
卷之五·四診 (18)
1. 脈配四時五臟
夫秋初之脈,仍帶夏象,言浮猶可。若於酉戌之月,仍求浮脈,不亦惑乎?夫於春言長滑,則於秋言短澀可知,於冬言沉實,則於夏言浮虛可知。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,是在讀者之領會耳。
《難經》曰:初持脈,如三菽(大豆也)之重,與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。如六菽之重,與血脈相得者,心部也。如九菽之重,與肌肉相得者,脾部也。如十二菽之重,與筋平者,肝部也。按之至骨,舉指來疾者,腎部也。
又曰:心肺俱浮,何以別之?然浮而大散者,心也。(心主血脈,位在肺下,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,稍加力脈道粗大為大,又稍加力脈道散開為散。)浮而短澀者,肺也。(肺主皮毛,位居最上,按至皮毛得者為浮,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,不見長出指外為短。)腎肝俱沉,何以別之?然牢(即沉弦)而長者,肝也。
(肝主筋,位在脾下,按至筋上為沉,脈道如弦為長。)按之濡,舉指來實者,腎也。(腎主骨,在肝下,按至骨上得之為沉,又重按之脈道無力為軟,舉指來疾,滑利而充實曰實。)脾者中州,故其脈在中。(脾主肌肉,位在心下,按至肌肉脈道和柔而緩,又稍加力脈道敦實而大。
王宗正謂:診法當從心肺俱浮,肝腎俱沉,脾胃在中之說,王叔和但守寸關尺分臟腑位部者非。其說甚是,然二說亦不相悖。蓋寸關骨高肉薄,尺骨低肉厚,故寸關恆浮,尺恆沉。假如診得三部俱浮之脈,亦必兩寸較尺更浮,故可從其大概通言,亦可從其甚者獨舉,不相悖也。若弦緩遲數各脈,則三部僉同,有不可分指者矣。
)
問:脈氣當隨時令變更,則夏月脈浮,不特心肺浮,即肝腎亦浮矣。(最浮為肺,次心次脾次肝次腎。)冬月脈沉,不特腎沉,即心肺亦沉矣。(最沉為腎,次肝次脾次心次肺。)何必泥定肺脈常在皮毛,腎脈常在骨上乎?曰:夏浮冬沉,特微浮微沉耳,其變更固不遠也。
按肺較心更浮,肝較脾略沉,是右寸關比左寸關差浮也。以例兩尺,亦應右浮於左,蓋右腎為水中之火,左腎為水中之水,自應少異耳。合而言之,右三部皆浮於左。古人謂右屬氣,左屬血,氣浮血沉,不亦宜乎?
白話文:
秋天剛開始時的脈象,還帶有夏天的特徵,說脈象浮在表面是合理的。但如果在農曆八月、九月,仍然尋求浮脈,那不是太迷惑了嗎?春天說脈象長而滑順,秋天脈象短而澀滯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冬天脈象沉而實在,夏天脈象浮而虛弱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書上無法寫盡所有情況,文字也無法表達所有的意思,這需要讀者自己去領會。
《難經》說:剛開始摸脈時,感覺脈搏像是三顆豆子那麼重,與皮膚毛髮相應的,是肺部的脈象。感覺脈搏像是六顆豆子那麼重,與血脈相應的,是心部的脈象。感覺脈搏像是九顆豆子那麼重,與肌肉相應的,是脾部的脈象。感覺脈搏像是十二顆豆子那麼重,與筋相平的,是肝部的脈象。按壓到骨頭,提起手指時脈象快速跳動的,是腎部的脈象。
又說:心脈和肺脈都浮,如何分辨呢?脈浮而散大的,是心脈。(心主管血脈,位置在肺的下方,按到血脈時感覺浮,再稍微用力,脈道變粗大,再用力,脈道就散開了。)脈浮而短澀的,是肺脈。(肺主管皮膚毛髮,位置在最上方,按到皮膚毛髮時感覺浮,稍微用力,脈道不流暢而澀滯,沒有超過指頭的長度。)腎脈和肝脈都沉,如何分辨呢?脈沉而弦長,是肝脈。(肝主管筋,位置在脾的下方,按到筋時感覺沉,脈道像琴弦一樣。)按壓時感覺濡軟,提起手指時脈象充實的,是腎脈。(腎主管骨,在肝的下方,按到骨頭時感覺沉,重按時脈道軟弱無力,提起手指時脈象快速,滑利而充實。)脾位於身體中間,所以脾脈在中間。(脾主管肌肉,位置在心的下方,按到肌肉時感覺脈道和緩,再稍微用力,脈道敦厚而有力。)
王宗正認為:診脈應該從「心肺都浮,肝腎都沉,脾胃在中間」的說法來判斷,王叔和只按照寸關尺來分臟腑位置是不對的。他的說法很對,但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。因為寸關部位骨頭較高、肌肉薄,尺部骨頭較低、肌肉厚,所以寸關的脈象通常浮,尺部的脈象通常沉。假設診斷到三部脈象都浮,也一定是兩寸部位比尺部更浮,所以可以從大概的情況來說,也可以從最明顯的特徵來判斷,兩者並不衝突。如果是弦、緩、遲、數等各種脈象,則三部脈象都相同,沒有辦法分開判斷了。
有人問:脈象的氣應該隨著時令變更,那麼夏天脈象浮,不只是心肺浮,肝腎也會浮。(最浮的是肺,其次是心、脾、肝、腎。)冬天脈象沉,不只是腎沉,心肺也會沉。(最沉的是腎,其次是肝、脾、心、肺。)為什麼一定要認定肺脈永遠在皮膚毛髮,腎脈永遠在骨頭上呢?回答說:夏天浮,冬天沉,只是稍微浮一點或稍微沉一點而已,它們的變化不會太大。
按壓時,肺脈比心脈更浮,肝脈比脾脈略沉,所以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比左手寸關部位的脈象要更浮一些。以左右兩尺的脈象為例,右尺也應該比左尺浮一點,因為右腎是水中之火,左腎是水中之水,自然應該略有不同。總而言之,右邊三部的脈象都比左邊浮。古人說右邊屬氣,左邊屬血,氣浮而血沉,不是很合適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