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雜症 (16)

1. 抽搐

(《準繩》謂即瘛瘲。瘛,拘急也,瘲,弛縱也。抽搐屬瘛,然亦微異。蓋拘急者,筋脈拘束緊急不得伸舒,觀腳指受寒筋急可見。抽搐,則頻伸頻縮也。)

抽搐者,手足頻頻伸縮也。或言搐搦者,搦謂十指頻頻開合,兩拳緊捏也。證屬風火,風火為陽邪,主動而不寧。其不為躁擾而為搐搦者,血枯筋急也。若妄加灼艾,或發其表,則死不旋踵。小兒急驚風多此證。宜瀉木火,涼驚丸主之。血虛,續斷丸。肝邪盛,宜救脾者,小建中湯(見勞倦)加減。

熱傷元氣,人參益氣湯。(見痹。)血氣虛弱,內火盛,兼中外風,風火相煽,則不得不加發散之品,續命煮散。兼心神昏憒者,獨活湯。產後血虛發熱,熱盛生風得此,八珍湯(見虛損)加丹皮、鉤藤,以生陰血。不應,兼補脾胃以生血。小兒吐瀉後,脾胃之陰氣虧損,成慢驚風者,亦多見此,為虛風虛熱。

若更陽氣虛陷,其風火尤為無根之虛焰。虛者,十全大補(見虛損)加桂、附;陷者,補中益氣湯(見氣)加桂、附。此等陽虛之證,肢體惡寒,脈微細,為真狀。若脈浮大,發熱煩渴,為假象,不可泥於證屬風火一語,以為實邪也。若戴眼反折,汗出如珠,不治。(按血枯筋急,恐未盡然。

觀御痛者恆握拳咬牙,與小兒驚搐咬牙捏拳形狀相同,可知此證必因風火內攻,有難於禁當者,故有此抵禦情狀。風火忽動忽息,故搐搦有作有止,若果由血枯筋急,則應縮多伸少,兩拳常捏,且不必有咬牙情狀矣。抽搐,風木曲直之象也;握搦咬牙,病人禁當之情也。)

白話文:

抽搐,指的是手腳會不停地伸展和縮回。有人說的搐搦,是指手指會頻繁地開合,雙手緊緊握拳。這種症狀歸屬於風火,風火是陽性的邪氣,會讓人坐立不安。如果不只是焦躁不安而是出現搐搦,那可能是因為血液不足導致筋肉緊張。如果隨便使用熱灸或發汗療法,可能很快就會危及生命。這種情況在小孩的急驚風中很常見。治療上應該用藥物來平息風火,如涼驚丸。若是血虛,可用續斷丸。肝臟功能過盛的情況下,應該要調理脾臟,可以使用小建中湯,並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配方。

若是高溫傷害了身體的基本能量,可用人參益氣湯。若是血氣虛弱,內火旺盛,加上外感風邪,風火互相煽動,那就需要使用一些散發性的藥物,如續命煮散。如果同時伴有精神混亂,可以使用獨活湯。產後血虛引起發燒,熱度過高產生風邪,可以使用八珍湯,加入牡丹皮和鉤藤,以滋養血液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同時調理脾胃以促進血液生成。小孩嘔吐和腹瀉後,脾胃的陰氣損失,形成慢性的驚風,也很常見這種情況,這是虛風和虛熱的表現。

如果陽氣更加虛弱,那麼風火就會像是無根的虛火。對於陽虛的狀況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,加入肉桂和附子;對於氣陷的狀況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同樣加入肉桂和附子。對於這類陽虛的症狀,肢體怕冷,脈搏細弱,這是真實的狀況。如果脈搏浮大,發燒煩躁口渴,這可能是假象,不能僅僅因為風火就認為是實邪。如果眼睛向上看,脖子向後仰,汗水像珍珠一樣滴落,那就是無法救治的狀況。

再者,如果血液不足,筋肉緊張,可能不足以完全解釋這一症狀。觀察到疼痛的人常常會握拳咬牙,和小孩驚風時的咬牙握拳的樣子很相似,由此可知,這個症狀肯定是因為風火在體內攻擊,讓人無法忍受,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抵抗反應。風火時起時歇,所以搐搦時發時止,如果真的是血液不足,筋肉緊張,那麼應該是縮多伸少,雙手一直握拳,而且不必有咬牙的反應。抽搐,是風木曲直的現象;握拳咬牙,是病人抵抗的表現。

2. 顫振

顫,搖也:振,戰動也。亦風火搖撼之象,由水虛而然。(水主靜,虛則風火內生而動搖矣。)風木盛則脾土虛,脾為四肢之本,四肢乃脾之末,故曰風淫末疾。(有頭搖動而手足不動者,木氣上衝也。)風火盛而脾虛,則不能行其津液,而痰濕亦停聚,當兼去痰。子和治馬叟,風搐三年,掉顫抖搜之甚,如線引傀儡,以防風通聖散(見中風)汗之,繼服湧劑吐痰一二升,又下行五七次,數日又再湧去痰三四升,又下數行乃愈。但覺極寒,蓋衛氣未復也,以散風導氣藥調之。

不用溫熱,恐又動火故也。風火交盛者,摧肝丸。氣虛者,參朮湯。(氣虛不能周,四肢為虛風所鼓故動。)心血虛者,補心丸。挾痰,導痰湯(見痰)加竹瀝。老人戰振,定振丸。

白話文:

【顫振】

顫,就是搖晃的意思;振,指的是震顫。這也是風火兩邪在身體內搖撼的現象,是因為腎水虛弱所致。(腎主靜態,若虛弱,風火就會在體內產生,導致身體搖晃。)若肝風過盛,會造成脾土虛弱,脾臟是四肢的根本,四肢則是脾臟的末端,所以說風邪過盛時,肢端會生病。(有人只頭部搖晃,手腳卻不動,這是肝氣向上衝突的表現。)若風火旺盛,脾臟虛弱,無法正常運行津液,痰濕也會因此停聚,治療時應同時祛痰。子和治療馬叟,他患有風搐三年,顫抖得非常厲害,如同被線拉著的傀儡,用防風通聖散(見中風條目)發汗,接著服用催吐劑吐出一二升的痰,再進行五六次的排便,幾天後再次服用催吐劑吐出三四升的痰,再排便多次才痊癒。但他感覺極度寒冷,這是因為衛氣尚未恢復,應該用散風導氣的藥物調理。

不使用溫熱的藥物,是怕再度引發火邪。對於風火兩邪都非常旺盛的人,可以使用摧肝丸。若氣血虛弱,可用參朮湯。(氣血虛弱,無法周流全身,四肢受到虛風的影響而顫動。)若心血虛弱,可用補心丸。若伴有痰,可用導痰湯(見痰條目)加竹瀝。對於老年人的戰慄顫動,可使用定振丸。

3. 腳氣

(酒風腳,腳腕瘡,腳跟注孔)

腳氣之名,始於晉蘇敬,上古所無。然其腫痛頑麻,即《經》所謂痹也;縱緩不收,即《經》所謂痿也;甚而氣上衝心腹,即《經》所謂厥逆也。病由濕致,或水濕外侵,或水飲內注。其初多寒,止見頑麻,其後濕鬱成熱,遂為腫痛。濕熱蒸發則腫,血氣壅滯則痛也。若加以風寒外襲,則熱愈不得泄,而痛益甚矣。

兩腳之氣血既壅滯不行,則周身之氣血亦不宣通,鬱而發熱;氣不宣通則不周於表,故洒洒惡寒,而證類傷寒矣。縱緩不收者,筋得濕熱則軟而無力也。(凡物之濕熱者必軟。)甚而上衝者,下不通則反干乎上也。治法須分濕熱多寡,濕多熱少,則腫甚而痛微;濕少熱多,則腫微而痛甚。

亦有單濕而無熱者,但腫脹而不痛,俗名濕腳氣;單熱而無濕者,但熱痛而不腫,(甚者枯細。)俗名乾腳氣。(雖曰無濕,亦必有老痰惡涎凝聚不散。)初起止覺冷凍頑麻而腫,灸患處二三十壯以引濕氣外出,更飲驅濕藥酒以通經散邪,用藥宜麻黃、川烏、薑、附之屬。

麻黃髮散,使濕從外泄;川烏辛熱,走而不守,以通行經絡;薑、附以散其寒;羌、防、升麻、葛根輩以升散之,風勝濕也;二術以燥之,土剋水也;兼用二苓、澤瀉輩以利之。此治寒濕之大法也。(苡仁酒、獨活寄生湯可用。)若初起止覺熱痛不腫,乃三陰血虛,陽邪下陷成熱不散,血脈不通而痛也,無濕故不腫。

治宜清熱養血,四物(見血)、六味(見虛損),並加牛膝、黃柏、知母。又用補中益氣湯(見氣)。以升提陽氣之下陷。此治虛熱之大法也。實熱則兼濕痰,腫而痛也。便結者,羌活導滯湯微利之,後服當歸拈痛湯。(見身痛。)身有寒熱者,加味敗毒散,後服當歸拈痛湯。

(見身痛。)疼如火燎,熱至腰胯,加味二妙丸。痛不可忍者,五積散(見中寒)加全蠍三個,酒煎。大抵濕熱壅塞,治宜宣通,活絡丹(見中風)最妙。邪深伏者,非此不能透達。若壅塞既成,須砭惡血以殺其勢,而後藥之。

此證須分經用藥,前廉為陽明,白芷、升麻、葛根為引;後廉為太陽,羌活、防風為引;外廉為少陽,柴胡為引;內廉為厥陰,青皮、川芎、吳茱萸為引;內前廉為太陰,蒼朮、白芍為引;內後廉為少陰,獨活為引。又須察其有無外感,感風則自汗,感寒則無汗,並加發散之品。

(風加羌活、防風,寒加麻黃、細辛。)若病甚而上攻,少腹不仁,或見食嘔吐,腰脊身體俱痛,胸脅痛,則為重證。但見少腹不仁,不過二三日即上攻心,心煩氣喘,嘔逆頭痛,眩冒不得眠,譫妄,目額黑,汗大出,脈短促而數,左寸乍大乍小乍無,尺絕者,皆不治,所謂衝心即死也。今列數方於左。

白話文:

腳氣,這個名稱是從晉朝蘇敬開始有的,古代並沒有這個說法。但是腳部腫痛、麻木不靈活,其實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痹症」;腳部肌肉鬆弛無力、難以控制,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痿症」;如果病情嚴重到氣向上衝擊心胸,那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厥逆」。這種病主要是因為濕氣引起的,可能是外在環境的濕氣侵入,也可能是體內水液積聚。剛開始通常會有寒象,只會覺得麻木;之後濕氣鬱積產生熱,就會開始腫痛。濕熱蒸騰就會腫脹,氣血阻塞不通就會疼痛。如果再加上外來的風寒侵襲,熱就更難散發,疼痛就會更嚴重。

兩隻腳的氣血如果阻塞不通,全身的氣血也會不順暢,鬱積久了就會發熱;氣血不順暢就不能到達體表,所以會感覺發冷怕冷,症狀很像傷寒。肌肉鬆弛無力是因為筋脈受到濕熱侵襲而變得軟弱無力(一般來說,濕熱的東西都會變得軟弱)。病情嚴重到氣向上衝,是因為下面的氣不通,才會向上逆行。治療方法要根據濕和熱的程度來區分,濕氣多熱少,就會腫脹嚴重但疼痛輕微;濕氣少熱多,就會腫脹輕微但疼痛劇烈。

也有只有濕氣沒有熱象的,只會腫脹而不疼痛,俗稱「濕腳氣」;也有只有熱象沒有濕氣的,只會發熱疼痛而不腫脹(嚴重的會枯萎變細),俗稱「乾腳氣」(雖然說沒有濕氣,但也一定有老痰惡涎堆積不散)。剛開始只是覺得冰冷麻木且腫脹,可以用艾灸在患處灸二三十壯,把濕氣引導出去,再喝一些可以驅除濕氣的藥酒,來疏通經絡、散邪氣。用藥方面適合麻黃、川烏、薑、附子之類的藥材。

麻黃可以發散,讓濕氣從體表排出;川烏辛辣溫熱,能夠在經絡中運行,疏通經絡;薑和附子可以驅散寒氣;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葛根之類的藥材可以幫助氣機上升發散,它們對於風邪有較好的效果;蒼朮、白朮可以燥濕,土能克制水;同時配合茯苓、澤瀉之類的藥材來利尿。這是治療寒濕的常用方法(可以使用苡仁酒、獨活寄生湯)。如果剛開始只是覺得發熱疼痛而不腫脹,那是因為三陰經的血虛,陽氣下陷形成熱而散不開,血脈不通才會疼痛,因為沒有濕氣所以不會腫脹。

治療應該以清熱養血為主,可以使用四物湯(補血)、六味地黃丸(補虛損),再加上牛膝、黃柏、知母。也可以用補中益氣湯(補氣)來提升下陷的陽氣。這是治療虛熱的常用方法。如果是實熱,通常會兼有濕痰,所以會腫脹而疼痛。如果出現便秘,可以用羌活導滯湯稍微通便,之後服用當歸拈痛湯(治療身體疼痛)。如果身體時冷時熱,可以服用加味敗毒散,之後再服用當歸拈痛湯(治療身體疼痛)。疼痛像火燒一樣,熱到腰胯部位,可以服用加味二妙丸。如果痛到無法忍受,可以用五積散(治療中寒)加上三個全蠍,用酒煎服。總的來說,濕熱阻塞不通,治療應該以疏通為主,活絡丹(治療中風)效果最好。如果邪氣深藏,就必須要用這個藥才能夠徹底清除。如果阻塞已經形成,就必須要用針刺放出惡血,來減緩病情,之後再用藥。

這個病要根據經絡來用藥,前側腿部屬於陽明經,用白芷、升麻、葛根來引導藥效;後側腿部屬於太陽經,用羌活、防風來引導藥效;外側腿部屬於少陽經,用柴胡來引導藥效;內側腿部屬於厥陰經,用青皮、川芎、吳茱萸來引導藥效;內前側腿部屬於太陰經,用蒼朮、白芍來引導藥效;內後側腿部屬於少陰經,用獨活來引導藥效。還要觀察是否有外感,感冒風邪就會出汗,感冒寒邪則不會出汗,都需要加上一些發散的藥物。(感冒風邪可以加羌活、防風,感冒寒邪可以加麻黃、細辛)。如果病情嚴重到向上侵犯,小腹不適,或者出現想吐、腰背身體都疼痛、胸脅疼痛,那就是比較嚴重的症狀。如果只是小腹不適,過兩三天就會向上侵犯到心臟,出現心煩氣喘、想吐、頭痛、頭暈眼花無法入睡、胡言亂語、眼睛和額頭發黑、大量出汗、脈搏短促而急數、左寸脈時大時小甚至摸不到,尺脈摸不到,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,也就是說「衝心」就會死亡。下面列出幾個方子以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