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四診 (12)

1. 《內經》診寸口

如膀胱府居腹下,而寒傷太陽,六脈皆浮,豈徒左尺;胃府居中,而邪在陽明,六脈俱大,豈獨右關,可泥定哉?後二說,當以左小腸,右大腸為是。蓋臟腑相配,本因經絡相聯,相聯乃相配,相配乃有庚金丙火之稱,名實相衡,當從其實,從其所聯所配為左右可也。膽同肝候於左關,膀胱同左腎候於左尺,從無岐議。

惟右尺所候,其說不一。有謂三焦、命門、右腎三者各別,均於右尺候之。有謂右腎即命門,與三焦同候。說者紛紛。(《難經》謂腎有二枚,左名腎屬水,右名命門屬火。後人非之,謂左腎為形水,右腎為氣水,總皆屬水,兩腎之中,乃為命門。按二說雖異,然皆謂腎有水,又有火,所用補火之藥無殊,則亦無庸分別矣。

)愚謂右尺所候,只一命門盡之,不用更舉三焦、右腎名色。何則?三焦若以位言,則即經之所謂胸中、膈中、腹中也。若以三焦之元氣言,則即命門之真火耳。蓋此火宅於命門,布乎三焦,隨藏發而異名,豈有二火哉?則言胸、膈、腹,即言三焦之部位,言命門,即言三焦之元陽,而三焦之名,可不立矣。兩腎既皆屬水,則當統於左腎,而右腎之名固可不立。

況命門為火氣,居中而親右,陽能生陰,氣能化水,診命門之火氣,即是診右腎之水源,右腎之名,益可不立矣。蓋左尺以候先天之真陰,右尺以候先天之真陽,百川總歸一海,千炬無非一燈,何必多立名色,以滋惑亂哉?

問:臟腑之部位何如?曰:腑陽臟陰,陽浮陰沉,不易之理也。《難經》謂三菽之重為肺,脈,則候胸中當輕於三菽可知。六菽之重為心脈,則候膻中當輕於六菽可知。九菽之重為脾脈,則候胃當輕於九菽可知矣。又胸中、膻中,均即上焦,候於兩寸;腹中即下焦,候於兩尺;則膈中即中焦,亦當兩關並候,可知矣。

然此但言其理耳,實則何可泥哉?何則?部位雖分,氣脈實貫,寸口三部,僅長寸許,除浮沉大小不能無異外,其餘遲數等脈,大概無殊。從未見有寸遲而關數,寸滑而尺澀者。假令診得六脈俱數,而斷為五臟六腑皆熱可乎哉?則必從心肺俱浮,肝腎俱沉,脾胃在中之說以察之,始可以知為何臟何腑之熱。(詳脈配四時五臟條。

)而手法之輕重一差,則以腑為臟,以臟為腑,固有之矣。即不謬,而浮主表病,亦主裡虛;沉主內邪,亦主陽陷,其為虛熱實熱,內因外因,非參合四診,安能細辨。而但從區區之部位為斷,何異膠柱以鼓瑟也。(如胃停冷食,而六脈皆遲,肺被火刑,而六脈皆數,不獨見之右關右寸,必分疆畫界以求之,則固矣。)問:子言六脈數則俱數,遲則俱遲,則經言七診,謂獨小、獨大、獨疾、(即數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在診斷脈象時,認為膀胱位於腹部下方,如果寒邪侵犯太陽經,則六脈都會浮起,難道只有左手關脈會這樣嗎?胃位於身體中間,如果邪氣在陽明經,則六脈都會變得洪大,難道只有右手關脈會這樣嗎?所以不能這樣死板地判斷。我認為後人所說的左手小腸、右手大腸比較合理。因為臟腑是互相配合的,本來就因為經絡相連,相連才能配合,配合才能有庚金丙火的稱呼。診斷時,應該考慮實際情況,依照經絡相連配合的關係來判斷左右手脈象。膽和肝在左手關脈診斷,膀胱和左腎在左手尺脈診斷,這點沒有爭議。

只有右手尺脈所診斷的臟腑,說法不一。有人說三焦、命門、右腎三個臟腑各自不同,都在右手尺脈診斷;也有人說右腎就是命門,和三焦一起診斷,眾說紛紜。《難經》說腎有兩個,左邊的腎屬水,右邊的腎是命門屬火。後人反對這種說法,認為左邊腎是實質的水,右邊腎是氣化的水,總之都屬水,兩腎的中間才是命門。但即使兩種說法不同,都認為腎有水也有火,所用的補火藥物也相同,所以不需要特別區分。

我認為右手尺脈診斷的只是命門,不需要再說三焦、右腎這些名稱。為什麼呢?如果從位置來說,三焦就是經脈所說的胸中、膈中、腹中。如果從三焦的元氣來說,就是命門的真火。這火存在於命門,散佈於三焦,隨著臟腑功能發揮而有不同的名稱,難道有兩種火嗎?所以說胸、膈、腹就是說三焦的位置,說命門就是說三焦的元陽,這樣看來,三焦這個名稱可以不用。兩腎都屬水,應該歸於左腎,右腎這個名稱也可以不用。

況且命門是火氣,位於中間而偏向右邊,陽氣能夠生陰,氣能化為水,診斷命門的火氣,就是診斷右腎的水源,右腎這個名稱更可以不用了。左手尺脈診斷先天的真陰,右手尺脈診斷先天的真陽,所有的河流都匯入大海,所有的火把都來自同一個燈,何必建立許多名稱,來造成迷惑混亂呢?

問:臟腑的位置是怎樣的呢?答:腑屬陽,臟屬陰,陽氣浮在表面,陰氣沉在裡面,這是普遍的道理。《難經》說,用三顆豆子的重量來按壓診脈是肺脈,所以診斷胸中的脈搏,應該輕於三顆豆子的力量。用六顆豆子的重量來按壓診脈是心脈,所以診斷膻中的脈搏,應該輕於六顆豆子的力量。用九顆豆子的重量來按壓診脈是脾脈,所以診斷胃的脈搏,應該輕於九顆豆子的力量。胸中、膻中都屬於上焦,在兩寸診斷;腹中屬於下焦,在兩尺診斷;那麼膈中屬於中焦,應該在兩關診斷。

但這些只是理論上的說法,實際應用時不能死板地套用。為什麼呢?因為位置雖然有區分,但氣脈是貫通的,寸口三部只有一寸左右的長度,除了浮、沉、大、小可能不同外,其餘遲、數等脈象,大致相同。從來沒有看過寸脈遲緩而關脈數快的,或者寸脈滑而尺脈澀的。假如診斷六脈都數快,就斷定五臟六腑都熱嗎?一定需要依照心肺都浮、肝腎都沉、脾胃居中的說法去診斷,才能知道是哪個臟腑的熱。 (詳細情形,請參考脈象配合四時五臟的內容。)

而且診脈時手法輕重稍有差異,就會把腑當作臟,把臟當作腑,這種錯誤是很常見的。即使沒有診斷錯誤,浮脈主要代表表症,但也可能代表裡虛;沉脈主要代表內邪,但也可能代表陽氣下陷。到底是虛熱還是實熱,是內因還是外因,如果不結合其他四種診斷方法,怎麼能仔細辨別呢?如果只根據脈象的部位來判斷,就好像刻舟求劍一樣。 (例如胃裡有寒冷的食物停滯,六脈都會變得遲緩;肺被火邪侵犯,六脈都會變得數快,這些情況不只是在右手關脈、右手寸脈才會出現,如果劃分區域來求診,那就更不對了。)問:你說六脈數則俱數,遲則俱遲,那麼《內經》說的七診,就是說獨小、獨大、獨疾(也就是數快)這種情況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