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11)
卷之五·四診 (11)
1. 《內經》診寸口
(寸口即氣口,內分寸、關、尺三部,解見下文。)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曰:尺內(即尺部)兩旁,則季脅也。(季脅,小肋也。尺部所主臟腑,其於身之兩旁,則當季脅。蓋肝候於關而主脅,則腎候於尺,當主季脅也。)尺外以候腎,(外,謂浮也。)里以候腹。(里,謂沉也。下文內外仿此。)中附上,(言附尺之上而居中,即關部也。
)左(左關)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,(胸之下、腹之上為膈。)右(右關)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。上附上,(言附中部之上而居上,即寸部也。)右(右寸)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,左(左寸)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(即心包,在兩乳間,謂之氣海。按心、肺、肝、腎,臟也,反候於外,胸中、膻中、膈、腹,包里此藏者也,反候於內,恐傳寫之誤,當以胃外脾內例之,易其位為是。)前(寸也)以候前,(前,身面。
)後(尺也)以候後,(後,身背。此分候身之面、背,下文分候身之上、下,皆就軀體言,與上文分候臟腑對講。)上竟上者,(竟,盡也。)胸喉中事也,(頭面可推。)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脛足中事也。(言寸不獨候胸,尺不獨候腹也。)
按《內經》謂脈皆伏行於分肉之間,深不可見,所常見者皆絡脈。惟手太陰肺經脈外見於寸口,此其獨診寸口之故也。後人宗此,皆惟寸口是求。而古之診分三部九候者,不復講矣。
所謂寸口者,合寸關尺而為名者也。何謂寸關尺?曰:自手肘中橫紋,至魚際橫絞,得一尺一寸,所取診者,止長一寸九分,前不及魚際橫紋一分,後不及肘中橫紋九寸,古人於此一寸九分,分為三部。下部在一尺之內,故名為尺;上部在一寸之內,故名為寸;中部為上下交界之處,陰陽出入之所,故名之曰關也。寸口又名氣口,何也?以此為肺經肺,肺為氣主,故曰氣口,又曰脈口。
問:人身有臟有腑,此獨候五臟,而六腑止候胃,何也?曰:《內經》原以人迎候陽,以氣口候陰,腑陽臟陰,此五臟所以候於氣口也。而兼候胃者,則以五臟皆稟氣於胃,五臟之氣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胃氣乃至,故胃氣當並察也。
問:膽、膀胱、大小腸、命門、三焦諸腑,當候何處?曰《內經》無明文,故後人之論不一。有謂小腸與心為表裡,從心候於左寸,大腸與肺為表裡,從肺候於右寸者。(此《難經》之說,非出高陽生也。)有謂小腸候於左尺,大腸候於右尺者。又有謂小腸為丙火,當從命門之火候於右尺,大腸屬庚金,母隱子胎,當從左腎之水候於左尺。三說不同,今人多從後二說。
以大小腸在腹中,位居至下,經言尺內以候腹,應候之於尺,不應與位處至高之心肺同候於寸也。愚謂臟腑相移,(如心移熱於小腸,則小便赤,大便不通則肺氣壅之類。)上下相關,診之於寸,亦無不可。況二腸位雖居下,而其經脈皆上行,則候經於寸,候腑於尺,前說未可廢也。
白話文:
(寸口,也就是氣口,內部又分為寸、關、尺三部分,詳細解釋在下面。)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說:尺部內側兩旁,對應的是季脅。(季脅就是小肋骨。尺部所主的臟腑,在身體的兩側,就對應著季脅。因為肝的脈象顯現在關部,主管脅肋,那麼腎的脈象顯現在尺部,就應該主管季脅。)尺部外側的脈象,用來診察腎臟(外側,指的是浮在表面的脈象);尺部內側的脈象,用來診察腹部(內側,指的是沉在裡面的脈象。下文的內外也都是這個意思)。中間部位靠近上方,(指靠近尺部上方並居中的位置,也就是關部)左邊關部外側的脈象,用來診察肝臟;內側的脈象,用來診察膈膜(胸部下方、腹部上方稱為膈膜)。右邊關部外側的脈象,用來診察胃;內側的脈象,用來診察脾。上方靠近上方,(指靠近中部上方並居上的位置,也就是寸部)右邊寸部外側的脈象,用來診察肺;內側的脈象,用來診察胸腔;左邊寸部外側的脈象,用來診察心臟;內側的脈象,用來診察膻中(也就是心包,在兩乳之間,被稱為氣海。按理說,心、肺、肝、腎這些臟器,應該在內部,卻反而診察它們在外的脈象;而胸腔、膻中、膈膜、腹部這些包裹臟器的組織,卻反而診察它們在內的脈象,可能是傳抄時的錯誤。應該按照胃外脾內的規律,將它們的位置對調才對)。
寸部,用來診察身體前方(前方,指臉面);尺部,用來診察身體後方(後方,指背部)。這裡區分診察身體的前面和後面,下文區分診察身體的上半身和下半身,都是就軀體而言的,和前面區分診察臟腑是對應的。脈象在上方表現到極致的,是關於胸腔和喉嚨的事情(推廣來說也包括頭面);脈象在下方表現到極致的,是關於小腹、腰部、大腿、小腿和足部的事情。(意思是說寸部不只是診察胸腔,尺部也不只是診察腹部)。
《內經》說脈都潛伏在肌肉的間隙中運行,很深而看不見,我們通常看到的都是絡脈。只有手太陰肺經的脈,顯現在寸口,這就是只診寸口的原因。後人遵循這個方法,都只在寸口診脈。而古代診脈分三部九候的方法,就不再講了。
所謂的寸口,是把寸、關、尺合在一起的名稱。什麼是寸、關、尺呢?就是從手肘彎曲處的橫紋,到手掌魚際的橫紋,總共長一尺一寸,而診脈所用的部位,只有一寸九分。前面不到魚際的橫紋一分,後面不到手肘彎曲處的橫紋九寸。古人把這一寸九分分為三部分。下部在一尺的範圍內,所以叫做尺;上部在一寸的範圍內,所以叫做寸;中部是上下兩部的交界處,陰陽出入的地方,所以叫做關。寸口又叫氣口,為什麼呢?因為這裡屬於肺經,肺主管氣,所以叫做氣口,也叫脈口。
問:人身體有臟器也有腑器,這裡只診察五臟,而六腑只診察胃,這是為什麼呢?答:《內經》本來是用人迎診察陽氣,用氣口診察陰氣。腑屬陽,臟屬陰,這就是五臟在氣口診察的原因。之所以兼診察胃,是因為五臟都從胃得到氣,五臟的氣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經,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,所以胃氣也必須要一起診察。
問:膽、膀胱、大小腸、命門、三焦這些腑器,應該在哪裡診察呢?答:《內經》沒有明確說明,所以後人的觀點不一致。有的認為小腸與心互為表裡,應該從心臟的脈象在左寸診察;大腸與肺互為表裡,應該從肺的脈象在右寸診察。(這是《難經》的說法,不是出自高陽生)。有的認為小腸應該在左尺診察,大腸應該在右尺診察。還有的認為小腸屬丙火,應該從命門之火的脈象在右尺診察;大腸屬庚金,母隱子胎,應該從左腎之水的脈象在左尺診察。這三種說法不同,現在的人多採用後兩種說法。
因為大小腸在腹部,位置很低,經文說尺部內側診察腹部,應該在尺部診察它們,不應該和位置較高的心肺一樣在寸部診察。我認為臟腑會互相影響(例如心熱傳給小腸,就會小便赤紅;大便不通則會導致肺氣壅塞),上下互相聯繫,在寸部診察也沒什麼不可以。況且二腸的位置雖然在下,但是它們的經脈都向上走,那麼在寸部診察經脈,在尺部診察腑器,之前的說法也不應該廢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