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10)
卷之五·四診 (10)
1. 問晝夜輕重
陽虛則畏寒而惡陰,故旦安而暮亂;(至夜則寒也。)陰虛則畏熱而惡陽,故夜寧而朝爭,(晝則熱也。)此正虛之候也。陽邪實者,遇陽而愈旺,故朝熱而暮輕;陰邪實者,逢陰而更強,故夜寒而晝減,此邪實之候也。陽虛而陰邪乘於陽分,則氣行陽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日寒而夜息。
陰虛而陽邪陷於陰分,(此證頗多。)則氣行陰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夜熱而晝涼,(觀瘧疾或日發或夜發可見矣。)此正虛挾邪之候也。其有晝夜俱熱甚者,為重陽無陰;晝夜俱寒甚者,為重陰無陽,晝寒夜熱者,乃陰陽交錯也。其有久病虛弱,無分晝夜,作止不時者,以正氣不能主持,而陰陽相乘,勝復無常也。
若壯實人初病見此,又為邪正相攻,不時擾動之故。觀傷寒少陽證,往來寒熱,初無定期,可見矣。
白話文:
[問晝夜病情輕重]
當陽氣不足時,人會感到畏懼寒冷且不適應陰冷環境,因此白天狀況較好,到了晚上病情會加劇,因為夜晚氣溫較低。(到了夜晚就會感覺更冷。)相反地,如果陰氣不足,人會怕熱且不喜歡陽光,所以晚上較平靜,但一到早晨病情就會惡化,(白天則會感到更熱。)這就是身體正氣虛弱的症狀。
如果是由於陽氣過盛導致的實邪,遇到陽光時會更加旺盛,因此早上病情較嚴重,到了傍晚則會稍微減緩;如果是陰氣過盛導致的實邪,在陰暗的環境下會更強烈,因此夜晚會感覺更冷,白天則會有所改善,這顯示邪氣實在的徵兆。
若是陽氣不足,同時陰邪侵犯了本應由陽氣主導的部分,當氣血運行到陽氣主導的部位時,病情就會發作,因此白天病情會加重,到了夜晚則會緩和。
如果是陰氣不足,陽邪侵入了本應由陰氣主導的部位,當氣血運行到陰氣主導的部位時,病情就會發作,因此夜晚會發燒,白天則會感到涼快。(從瘧疾有的在白天發作,有的在夜晚發作,就可以看出這種情況。)這是身體正氣虛弱同時夾雜邪氣的症狀。
對於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持續高燒的病人,可能是陽氣過盛而缺乏陰氣;如果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持續極度寒冷,可能是陰氣過盛而缺乏陽氣;如果白天寒冷,夜晚卻發燒,這就是陰陽混亂的表現。有些長期生病、身體虛弱的人,不分晝夜,病情時好時壞,這是由於正氣無法掌控全局,陰陽兩者相互侵犯,彼此的優勢與劣勢不斷變換。
如果一個身體壯實的人剛生病就出現這樣的症狀,那可能是邪氣與正氣正在激烈較量,隨時都在擾動身體。從感冒引起的少陽病,寒熱交替,沒有固定的時間,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情況。
2. 問證見先後
先瀉後痢,為脾傳腎,先痢後瀉,為腎傳脾之類。
白話文:
「如果先是腹瀉然後再出現痢疾的情況,這表示病狀從脾臟影響到了腎臟;反之,若是先有痢疾後再腹瀉,則顯示病狀是從腎臟影響到了脾臟。」
3. 問七情
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,怒傷肝,以悲勝之。肝火乘心,則動而驚。心氣虛則悲,實則喜笑不休,喜傷心,以恐勝之。脾為思,思傷脾,以怒勝之。肺為憂,憂傷肺,以喜勝之。腎為恐,恐傷腎,以思勝之。怒則氣上,(又云氣逆。)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。
白話文:
[問七情]
當肝臟的功能不足時,人會容易感到恐懼;而當肝氣過盛時,則易怒。怒氣會傷害肝臟,可用悲傷的情緒來平衡它。若肝臟的火氣影響到心臟,則會使人容易受到驚嚇。
心臟功能弱時,人會感到悲傷;而心氣過盛時,則會表現出無止境的歡笑,過度的歡樂會傷害心臟,可用恐懼的情緒來調節。
過度的思考會傷害脾臟,而可用怒氣來平衡這種狀態。
過度的憂慮會傷害肺部,而可用歡樂來調節這種狀態。
過度的恐懼會傷害腎臟,而可用思考來平衡這種狀態。
怒氣會使氣往上衝,歡樂會使氣放鬆,悲傷會使氣消散,恐懼會使氣下沉,驚嚇會使氣混亂,過度的思考會使氣結滯。
4. 切脈
5. 脈之部位
脈者,血氣經隧合而成名者也。非血則不充,非氣則不行,非經隧則散漫而不就軌。以經隧乃脈之道路,猶水之有渠。人身無處非血,無處非氣,如地無處非水,而必注於江河,乃有其流動可見,故診脈必於經隧也。人身血脈流行之路,大者為經,小者為絡,經如正河,絡如支河,但有其外見之處,即皆可診。
《內經》分三部九候。(出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。)
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,(當頷厭之分,足少陽膽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頭角之氣。
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,(即和窌之分,手少陽三焦經脈所行。)以候耳目之氣。
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,(即地倉、大迎之分,足陽明胃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口齒之氣。
中部天,手太陰也,(即寸口,肺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肺。
中部人,手少陰也,(即神門,心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心。
中部地,手陽明也,(即合谷,大腸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胸中之氣。
下部天,足厥陰也,(氣衝下三寸,五里之動脈,肝經脈氣所行。臥而取之,女子取大沖,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。)以候肝。
下部人,足太陰也,(魚腹上越筋間,箕門之動脈,沉取乃得之,脾經脈氣所行也。若候胃氣者,當取足跗上之衝陽。)以候脾胃之氣。
下部地,足少陰也,(即太谿,腎經脈氣所行。)以候腎。
按上部以候頭,則下部以候足可知。以本臟之經脈候本臟,則亦以本腑之經脈候本腑可知。古人多以互文見意,當善會之。再按臟腑經脈共十二,以止九候,故遺手太陽小腸,手厥陰心包,足太陽膀胱三經,不知當診何處。又胃經之人迎與寸口並診,而不列九候之中,皆不可曉,此後人之所棄而不講也。
白話文:
【脈之部位】
脈象是血液與氣在經絡中運行結合的表現。沒有血液,脈象不會飽滿;沒有氣,脈象無法運行;沒有經絡,脈象就會散亂無序,找不到軌道。經絡是脈象運行的道路,就像水流有渠道一樣。人體各處都有血液,各處都有氣,就像地面各處都有水,但是必須流入江河,才會有流水的形態可見,因此診脈必須在經絡上進行。人體血液循環的路徑,大的稱為經脈,小的稱為絡脈,經脈像主幹河道,絡脈像分支小溪,只要是在外表可見的地方,都可以進行診斷。
《黃帝內經》將人體劃分為三部九候。(出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。)
上部天:兩側額頭的動脈,可以診測頭部的氣血狀況。
上部人:耳朵前方的動脈,可以診測耳目的氣血狀況。
上部地:兩側面頰的動脈,可以診測口腔和牙齒的氣血狀況。
中部天:手腕的太陰脈,可以診測肺部的健康。
中部人:手腕的少陰脈,可以診測心臟的健康。
中部地:手腕的陽明脈,可以診測胸部的氣血狀況。
下部天:腳踝上方的厥陰脈,可以診測肝臟的健康。
下部人:腳掌的太陰脈,可以診測脾胃的氣血狀況。
下部地:腳踝的少陰脈,可以診測腎臟的健康。
根據上部診測頭部的原則,下部診測腳部的原理即可理解。以臟腑相應的經絡診測臟腑,同樣適用於腑臟。古人的這種相互對照的診測方法,需要深入理解。另外,人體臟腑和經絡共有十二條,但只提到九個診測點,因此遺漏了手太陽小腸脈、手厥陰心包脈、足太陽膀胱脈三個經絡,不清楚應該在哪裡診測。同時,胃經的人迎脈和寸口脈一起診測,但未列在九候之中,這都是後人忽略而不再研究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