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22)
卷之五·四診 (22)
1. 各脈主病
革,為寒盛,男亡血失精,女半產漏下。(並寒不攝血。)
動,陰陽相搏,虛者則動,陽動見於寸,陰動見於尺,陰動為發熱,血崩,陽動為汗出,驚,痛。(陰陽相搏,氣不順,故痛。)
伏,不過一時偶伏,乃暴病,久元氣調即通。為霍亂,痛劇,陰陽痞隔,氣閉,血滯,忿怒氣逆,戰汗。(傷寒服藥後,煩躁冒瞀,脈忽伏不見,寒戰,此正邪相爭,欲作汗,宜靜待,勿倉皇誤治。)
伏澀,為吐逆,(血枯不能納食。)水穀不化。(氣滯不運。)
結,為寒滯,七情鬱結,氣血滯,疽,癖。
促,為熱壅,癰毒,便膿血。(癰毒不成,則下泄也。若非熱壅,則為氣脫。)
代,為臟絕,霍亂,跌打悶絕,暴絕,瘡痛極,胎氣阻。
按以上所列脈病,略舉大概,難以執泥。如浮主表,沉主裡,而內傷發熱,大類外感,脈亦浮數。寒邪初感,遏郁表氣,脈不能外達,反見沉緊,不細辨,則以表為里,以里為表,而誤治矣。脈數為熱,然陰虛發熱,陽虛發熱者,脈皆數,愈虛愈數,一當滋陰,一當補陽,而概以實熱治之,可乎?(嘗見實熱之脈,多緩軟不數,故經以緩為熱,宜知。)脈遲為寒,然熱滯於內者,脈亦壅滯似遲,以為寒,誤矣。
有邪盛而正未衰者,有邪盛而正已衰者,脈見實則不見虛,既無虛脈可參,則正之已衰者,又何由而見乎?(按此當以兼緊兼緩辨之,又以形氣之盛衰參之。)凡此皆當參伍求之,而不可刻舟求劍者。況一脈而數病,亦一病而數脈,即欲膠執,言之,又烏可得哉?
白話文:
各脈主病
革脈:代表體內寒氣很盛,男性會因失血而導致精液流失,女性則可能發生流產或持續出血的狀況。(這是因為寒氣導致身體無法固攝血液。)
動脈:代表體內陰陽二氣互相搏擊,體虛的人會出現這種脈象。動脈如果出現在寸部,表示陽氣躁動;出現在尺部,表示陰氣躁動。陰氣躁動會導致發熱、血崩等症狀,陽氣躁動則會引起出汗、驚悸、疼痛等狀況。(這是因為陰陽二氣互相搏擊,導致氣機不順暢,所以會產生疼痛。)
伏脈:這種脈象通常是暫時性的,多發生於急病,如果身體元氣恢復正常就會消失。主要會出現霍亂、劇烈疼痛、陰陽氣機阻塞、氣機閉塞、血瘀、憤怒導致氣逆、發冷顫抖等症狀。(若因傷寒服藥後出現煩躁、頭暈、脈搏突然摸不到、發冷顫抖等情況,表示正氣與邪氣正在搏鬥,準備出汗,這時應靜待觀察,不要慌亂而誤治。)
伏澀脈:表示有嘔吐、反胃的現象,(因為身體血液不足,無法消化食物。)以及消化不良的狀況。(這是因為氣機阻滯,無法運化。)
結脈:代表體內寒氣滯留、情緒鬱結、氣血運行不暢,可能會出現癰疽、腫塊等症狀。
促脈:代表體內熱氣壅塞,可能出現癰瘡、膿血便等症狀。(如果癰瘡沒有形成,就可能會從大便排出。如果不是熱氣壅塞,那就是氣脫的現象。)
代脈:表示臟腑機能衰竭、霍亂、跌打損傷導致昏厥、突然昏厥、瘡瘍疼痛劇烈、胎氣阻滯等狀況。
以上列出的各種脈象及其對應的疾病,只是大致的歸納,不能過於拘泥。例如,浮脈通常代表病在體表,沉脈通常代表病在體內,但是內傷發熱的症狀,很像外感,脈象也會呈現浮數的狀況。寒邪剛侵入體內時,會阻礙體表的氣機,導致脈象無法外達,反而呈現沉緊的狀態。如果不仔細辨別,就會誤把表證當成裡證,把裡證當成表證,而導致誤診。脈數通常代表有熱,但是陰虛發熱、陽虛發熱的病人,脈象也會呈現數的現象,而且越虛脈數越快,這時應該分別以滋陰或補陽的方式治療,如果一概以實熱治療,是不恰當的。(我曾經看過,實熱的脈象多半呈現緩和柔軟而不數,所以經典才會說緩脈代表有熱,這點應該要知道。)脈遲通常代表有寒,但是熱滯留在體內時,脈象也會呈現壅塞類似遲緩的狀況,如果誤以為是寒證,就錯了。
有邪氣旺盛但正氣尚未衰竭的情況,也有邪氣旺盛且正氣已經衰竭的情況。當脈象呈現實證時,就看不出虛證,既然沒有虛脈可以參考,又該如何判斷正氣是否已經衰竭呢?(這時應該同時參考脈的緊緩,以及身體的強弱狀況來判斷。)總之,診斷時應該多方參酌,不能像刻舟求劍一樣死守教條。何況,一種脈象可能對應多種疾病,一種疾病也可能呈現多種脈象,如果硬要執著於一種脈象,又怎麼可能說得清楚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