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六·諸方(上) (1)
卷之六·諸方(上) (1)
1. 五積散
白芷,茯苓,半夏(湯洗七次),當歸,川芎,甘草(炙),肉桂,芍藥(各三兩),枳殼(去穰,麩炒),麻黃(去節根),陳皮(去白,各六兩),桔梗(去蘆,十二兩),厚朴(去粗皮,薑製),乾薑(各四兩),蒼朮(泔浸,去皮,二十四兩),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三片,蔥白三根,煎七分,熱服。冒寒用煨姜,挾氣則加茱萸,婦人調經催產則加艾、醋。
白話文:
【五積散】
內容:使用白芷,茯苓,半夏(先用水煮洗七次),當歸,川芎,甘草(經過炙烤),肉桂,芍藥(各三兩),枳殼(去掉瓤,並用麩炒過),麻黃(去節根部分),陳皮(去白色部分,各六兩),桔梗(去掉蘆部,十二兩),厚朴(去掉粗皮,薑汁處理過),乾薑(各四兩),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,去掉皮,二十四兩)。
處理方法: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杯水,三片薑和三根蔥白,煮至剩下七分,趁熱服用。
在寒冷天氣下,可用溫熱的薑片代替冷薑。若伴有氣滯,可加入茱萸。對於婦女調理月經或催生,則需加入艾草和醋。
2. 姜附湯
乾薑,熟附子(各等分),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。
白話文:
【姜附湯】
所需藥材為乾薑和熟附子,兩者份量相同。先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份量,加入一盃半的水進行煎煮,煮至只剩下約七分的水量後,濾掉藥渣,趁溫熱時飲用。
3. 理中湯
(為丸,名理中丸。)
白朮(陳壁土炒),人參,乾薑(炮),甘草(炙,等分),每服四錢。
白話文:
「理中湯製成藥丸時,稱作理中丸。其成分包含白朮(需用陳年的壁土炒過)、人參、乾薑(需經過炮製)、炙過的甘草,以上四種藥材份量相等。每次服用時,取四錢的劑量。」
4. 附子理中湯
(即前方三兩,加附子一枚,亦作丸。)
白話文:
「(就是在前邊的藥方基礎上加三兩,再加入一顆附子,也可以製做成藥丸。)」但需注意,"前方三兩"在這裡可能指的是原先藥方的劑量,而具體是多少需要根據前文或具體藥方來確定。
5. 連理湯
(即理中湯加黃連、白茯苓。)
白話文:
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"連理湯",它是在"理中湯"的基礎上,額外添加了黃連和白茯苓製成的。
6. 不換金正氣散
蒼朮(制),橘皮(去白),半夏曲(炒),厚朴(薑製),藿香(各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),上作一服,水二鍾,生薑五片,紅棗二枚,煎至一鍾,去渣,食前稍熱服。忌生冷油膩毒物。若出遠方,不服水土,尤宜服之。
白話文:
【不換金正氣散】
藥材:蒼朮(經過處理)、橘皮(去掉白色部分)、半夏曲(炒過)、厚朴(薑汁處理過)、藿香(各二錢)、甘草(炙過,一錢)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組成一份藥劑,加入兩杯水,再加入五片生薑和兩顆紅棗,煮沸後轉小火煎至剩一杯水,然後去除藥渣。在飯前趁溫熱服用。
禁忌: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或有毒的食物。
特別說明:對於遠行在外,不適應當地水土的人,服用此藥尤其合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