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雜症 (7)

1. 抽搐

(《準繩》謂即瘛瘲。瘛,拘急也,瘲,弛縱也。抽搐屬瘛,然亦微異。蓋拘急者,筋脈拘束緊急不得伸舒,觀腳指受寒筋急可見。抽搐,則頻伸頻縮也。)

抽搐者,手足頻頻伸縮也。或言搐搦者,搦謂十指頻頻開合,兩拳緊捏也。證屬風火,風火為陽邪,主動而不寧。其不為躁擾而為搐搦者,血枯筋急也。若妄加灼艾,或發其表,則死不旋踵。小兒急驚風多此證。宜瀉木火,涼驚丸主之。血虛,續斷丸。肝邪盛,宜救脾者,小建中湯(見勞倦)加減。

白話文:

抽搐指的是手腳不斷伸縮,也有說搐搦的,搦是指十指快速開合,雙拳緊握。這類症狀是由風火引起的,風火屬於陽邪,容易活動且不安定。如果沒有躁擾,卻出現搐搦,可能是血枯筋急。若胡亂用灸灼,或刺激外在,就會立刻死亡。小兒急驚風經常出現這種症狀。應該瀉去肝木之火,服用涼驚丸。血虛則服用續斷丸。肝邪盛則需救脾,服用小建中湯加減。

熱傷元氣,人參益氣湯。(見痹。)血氣虛弱,內火盛,兼中外風,風火相煽,則不得不加發散之品,續命煮散。兼心神昏憒者,獨活湯。產後血虛發熱,熱盛生風得此,八珍湯(見虛損)加丹皮、鉤藤,以生陰血。不應,兼補脾胃以生血。小兒吐瀉後,脾胃之陰氣虧損,成慢驚風者,亦多見此,為虛風虛熱。

若更陽氣虛陷,其風火尤為無根之虛焰。虛者,十全大補(見虛損)加桂、附;陷者,補中益氣湯(見氣)加桂、附。此等陽虛之證,肢體惡寒,脈微細,為真狀。若脈浮大,發熱煩渴,為假象,不可泥於證屬風火一語,以為實邪也。若戴眼反折,汗出如珠,不治。(按血枯筋急,恐未盡然。

白話文:

如果熱氣傷害了元氣,可以用人參益氣湯來補充元氣。 如果血氣虛弱,內火旺盛,又兼有內外風邪,風火互相助長,就必須加入發散的藥物,比如續命煮散。如果還伴隨心神昏迷,就需要使用獨活湯。產後血虛發熱,熱盛生風的情況,可以使用八珍湯,並加入丹皮、鉤藤來滋養陰血。如果效果不好,就需要兼顧補脾胃以生血。小兒吐瀉後,脾胃的陰氣虧損,導致慢驚風,也常見這種情況,這是虛風虛熱。

如果再加上陽氣虛陷,風火就更像是無根的虛焰。虛者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桂枝、附子;陷者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桂枝、附子。這些陽虛證狀,通常表現為肢體惡寒,脈象微細。如果脈象浮大,發熱煩渴,這只是假象,不能單憑證狀是風火,就認為是實邪。如果出現戴眼反折,汗出如珠,就不治了。(按照古籍記載,血枯筋急,可能並非完全如此。)

觀御痛者恆握拳咬牙,與小兒驚搐咬牙捏拳形狀相同,可知此證必因風火內攻,有難於禁當者,故有此抵禦情狀。風火忽動忽息,故搐搦有作有止,若果由血枯筋急,則應縮多伸少,兩拳常捏,且不必有咬牙情狀矣。抽搐,風木曲直之象也;握搦咬牙,病人禁當之情也。)

白話文:

觀察患有疼痛的人,總是緊握拳頭咬牙,這與小兒驚嚇抽搐時咬牙握拳的形狀相同,由此可知,這種病症必定是由風火內侵所致,由於痛苦難以忍受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抵抗的狀態。風火忽來忽去,所以抽搐也會有時發作有時停止,如果真的是由血枯筋急引起,那麼患者的肢體應該縮多伸少,兩拳經常緊握,而且不一定要咬牙。抽搐是風木曲直的表現;而握拳咬牙,則是病人抵抗痛苦的狀態。

2. 顫振

顫,搖也:振,戰動也。亦風火搖撼之象,由水虛而然。(水主靜,虛則風火內生而動搖矣。)風木盛則脾土虛,脾為四肢之本,四肢乃脾之末,故曰風淫末疾。(有頭搖動而手足不動者,木氣上衝也。)風火盛而脾虛,則不能行其津液,而痰濕亦停聚,當兼去痰。子和治馬叟,風搐三年,掉顫抖搜之甚,如線引傀儡,以防風通聖散(見中風)汗之,繼服湧劑吐痰一二升,又下行五七次,數日又再湧去痰三四升,又下數行乃愈。但覺極寒,蓋衛氣未復也,以散風導氣藥調之。

不用溫熱,恐又動火故也。風火交盛者,摧肝丸。氣虛者,參朮湯。(氣虛不能周,四肢為虛風所鼓故動。)心血虛者,補心丸。挾痰,導痰湯(見痰)加竹瀝。老人戰振,定振丸。

白話文:

顫抖,指的是搖晃;振動,指的是戰慄。這都是風火搖撼的現象,因為水氣虛弱而導致的。(水主靜,水氣虛弱則風火內生而引起搖晃。)風木旺盛就會導致脾土虛弱,脾臟是四肢的根本,四肢是脾臟的末端,所以說風邪會導致末端的疾病。(頭部搖動而手腳不動,這是木氣上衝的表現。)風火旺盛而脾臟虛弱,就會無法運化津液,導致痰濕停滯,因此需要兼顧化痰。

子和治馬叟,風邪導致抽搐三年,身體劇烈顫抖,像線牽著的傀儡一樣,用防風通聖散(見中風)發汗,接著服用湧劑吐出痰液一兩升,又瀉下五七次,幾天后再次服用湧劑吐出痰液三四升,又瀉下數次才痊癒。只不過感覺非常寒冷,這是因為衛氣尚未恢復,需要用散風導氣的藥物調治。

不用溫熱的藥物,以免再次引發火氣。風火交盛者,可以用摧肝丸。氣虛者,可以用參朮湯。(氣虛無法周流,四肢就會被虛風吹動而顫抖。)心血虛者,可以用補心丸。伴隨痰液者,可以用導痰湯(見痰)加入竹瀝。老年人戰慄,可以用定振丸。

3. 腳氣

(酒風腳,腳腕瘡,腳跟注孔)

腳氣之名,始於晉蘇敬,上古所無。然其腫痛頑麻,即《經》所謂痹也;縱緩不收,即《經》所謂痿也;甚而氣上衝心腹,即《經》所謂厥逆也。病由濕致,或水濕外侵,或水飲內注。其初多寒,止見頑麻,其後濕鬱成熱,遂為腫痛。濕熱蒸發則腫,血氣壅滯則痛也。若加以風寒外襲,則熱愈不得泄,而痛益甚矣。

兩腳之氣血既壅滯不行,則周身之氣血亦不宣通,鬱而發熱;氣不宣通則不周於表,故洒洒惡寒,而證類傷寒矣。縱緩不收者,筋得濕熱則軟而無力也。(凡物之濕熱者必軟。)甚而上衝者,下不通則反干乎上也。治法須分濕熱多寡,濕多熱少,則腫甚而痛微;濕少熱多,則腫微而痛甚。

白話文:

腳氣這個病名,最早出現於晉朝的蘇敬,古代並沒有這個說法。但腳氣引起的腫痛麻木,其實就是古代醫書中所說的「痹」;如果病情發展到筋骨鬆軟無力,無法收縮,就是古代醫書中所說的「痿」;嚴重時,氣逆上衝心腹,就是古代醫書中所說的「厥逆」。腳氣是由濕氣引起的,可能是外界的濕氣入侵,也可能是體內的水液積聚。初期多為寒症,表現為麻木,之後濕氣鬱結化熱,就會出現腫痛。濕熱蒸發就會腫,氣血瘀滯就會痛。如果再加上風寒侵襲,熱氣就更難散發,疼痛也會加劇。

雙腳的氣血壅塞不通,就會導致全身氣血運行不暢,鬱結發熱。氣血運行不暢,就無法抵禦外邪,所以患者會怕冷,症狀類似傷寒。筋骨鬆軟無力,是因為濕熱侵襲筋脈,導致筋脈軟弱無力。凡是濕熱侵襲的地方,都會變得軟弱無力。嚴重時,氣逆上衝心腹,是因為下方不通,氣血逆流而上。治療時需要根據濕熱的程度來選擇藥物,濕氣重熱氣輕,則腫脹明顯,疼痛較輕;濕氣輕熱氣重,則腫脹較輕,疼痛較劇烈。

亦有單濕而無熱者,但腫脹而不痛,俗名濕腳氣;單熱而無濕者,但熱痛而不腫,(甚者枯細。)俗名乾腳氣。(雖曰無濕,亦必有老痰惡涎凝聚不散。)初起止覺冷凍頑麻而腫,灸患處二三十壯以引濕氣外出,更飲驅濕藥酒以通經散邪,用藥宜麻黃、川烏、薑、附之屬。

麻黃髮散,使濕從外泄;川烏辛熱,走而不守,以通行經絡;薑、附以散其寒;羌、防、升麻、葛根輩以升散之,風勝濕也;二術以燥之,土剋水也;兼用二苓、澤瀉輩以利之。此治寒濕之大法也。(苡仁酒、獨活寄生湯可用。)若初起止覺熱痛不腫,乃三陰血虛,陽邪下陷成熱不散,血脈不通而痛也,無濕故不腫。

白話文:

有些腳氣只有濕氣而沒有熱氣,會腫脹但不疼痛,俗稱濕腳氣;有些腳氣只有熱氣而沒有濕氣,會熱痛但不腫,嚴重的情況下還會瘦弱乾枯,俗稱乾腳氣。雖然說沒有濕氣,但一定會有陳舊的痰液和口水積聚不散。初期會感到寒冷麻木而腫脹,可以用灸法在患處灸二三十壯,引出濕氣,再服用驅除濕氣的藥酒,促進經絡通暢,散去邪氣。用藥宜選用麻黃、川烏、薑、附子等藥物。

麻黃具有發散作用,能使濕氣從體表排出;川烏性辛熱,走而不守,能通暢經絡;薑、附子能散寒;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葛根等藥物能向上升散,因為風勝過濕;二術能燥濕,因為土克水;再配合二苓、澤瀉等藥物利水。這就是治療寒濕腳氣的大法。苡仁酒和獨活寄生湯也可以使用。

如果初期只感到熱痛而不腫脹,就是三陰血虛,陽邪下陷導致熱氣不散,血脈不通而疼痛,沒有濕氣所以不腫脹。

治宜清熱養血,四物(見血)、六味(見虛損),並加牛膝、黃柏、知母。又用補中益氣湯(見氣)。以升提陽氣之下陷。此治虛熱之大法也。實熱則兼濕痰,腫而痛也。便結者,羌活導滯湯微利之,後服當歸拈痛湯。(見身痛。)身有寒熱者,加味敗毒散,後服當歸拈痛湯。

(見身痛。)疼如火燎,熱至腰胯,加味二妙丸。痛不可忍者,五積散(見中寒)加全蠍三個,酒煎。大抵濕熱壅塞,治宜宣通,活絡丹(見中風)最妙。邪深伏者,非此不能透達。若壅塞既成,須砭惡血以殺其勢,而後藥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應當清熱養血,使用四物湯(針對血虛)、六味地黃丸(針對虛損),並加入牛膝、黃柏、知母。也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(針對氣虛),以提升下降的陽氣。這是治療虛熱的常用方法。如果屬於實熱,則會伴隨濕痰,導致腫脹疼痛。大便祕結者,可服用羌活導滯湯稍作通便,之後服用當歸拈痛湯。(針對身體疼痛。)身體有寒熱者,可服用加味敗毒散,之後服用當歸拈痛湯。(針對身體疼痛。)疼痛如火灼,熱感傳至腰胯,可服用加味二妙丸。疼痛難忍者,可服用五積散(針對中寒)加入全蠍三個,用酒煎服。總之,濕熱壅塞,治療應當宣通,服用活絡丹(針對中風)最為有效。邪氣深入隱藏者,非此藥不可透達。如果壅塞已成,需要用針灸疏通瘀血,以抑制病情發展,然後再服用藥物。

此證須分經用藥,前廉為陽明,白芷、升麻、葛根為引;後廉為太陽,羌活、防風為引;外廉為少陽,柴胡為引;內廉為厥陰,青皮、川芎、吳茱萸為引;內前廉為太陰,蒼朮、白芍為引;內後廉為少陰,獨活為引。又須察其有無外感,感風則自汗,感寒則無汗,並加發散之品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症狀需要根據經絡來用藥。

  • 前廉屬於陽明經,用白芷、升麻、葛根引導藥力;
  • 後廉屬於太陽經,用羌活、防風引導藥力;
  • 外廉屬於少陽經,用柴胡引導藥力;
  • 內廉屬於厥陰經,用青皮、川芎、吳茱萸引導藥力;
  • 內前廉屬於太陰經,用蒼朮、白芍引導藥力;
  • 內後廉屬於少陰經,用獨活引導藥力。

另外,還要觀察患者是否有外感,若感風則自汗,感寒則無汗,都需要加用發散的藥物。

(風加羌活、防風,寒加麻黃、細辛。)若病甚而上攻,少腹不仁,或見食嘔吐,腰脊身體俱痛,胸脅痛,則為重證。但見少腹不仁,不過二三日即上攻心,心煩氣喘,嘔逆頭痛,眩冒不得眠,譫妄,目額黑,汗大出,脈短促而數,左寸乍大乍小乍無,尺絕者,皆不治,所謂衝心即死也。今列數方於左。

丹溪用四物湯(見血)加炒黃柏,另以附子末津調敷湧泉穴,安艾灸之,以引熱下行。(血虛熱上衝者宜之。)金匱八味丸(見虛損)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,(腎寒濕氣上衝者宜。)或茱萸丸、茱萸木瓜湯。檳榔為末,童便調服。大腹子散。三脘散。桑白皮散。(以上實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情嚴重,寒邪上攻,導致下腹部失去知覺,或者出現食慾不振、嘔吐,腰背和全身疼痛,胸脅疼痛,就是重症。如果只是下腹部失去知覺,在兩三天內就上攻心臟,出現心煩氣喘、嘔逆頭痛、頭昏目眩、失眠、神志不清、眼眶發黑、大量出汗、脈搏短促而快,左寸脈時大時小時無,尺脈消失,這些都是不可治癒的,叫做衝心即死。現在列舉幾個方劑如下:

丹溪先生使用四物湯(見血虛)加入炒黃柏,另外用附子末用唾液調和敷在湧泉穴,用艾灸溫灸,以引熱下行。(適合血虛熱上衝者。)金匱八味丸(見虛損)治療腳氣上攻到下腹部,導致失去知覺。(適合腎寒濕氣上衝者。)也可以使用茱萸丸、茱萸木瓜湯。檳榔研末,用童尿調服。大腹子散。三脘散。桑白皮散。(以上適合實證者。)

)犀角散。(熱者宜之。)沉香散。(無熱者宜之。)紫蘇葉三兩,桑白皮(炒)二兩,前胡(去蘆)一兩,每服八錢。檳榔二枚,杏仁(去皮、尖)二十粒,生薑五片,水煎湯服。蘇子降氣湯,佐以養正丹或四磨飲。(並見氣。以上氣喘急者宜之。)八味平胃散(見嘔吐),畏食者,生料平胃散(見傷飲食),並加木瓜一錢。

白話文:

熱症患者適合犀角散,無熱症患者則適合沉香散。將紫蘇葉三兩、炒桑白皮二兩、去蘆前胡一兩,每服八錢,與檳榔二枚、去皮尖杏仁二十粒、生薑五片,加水煎煮服用。氣喘急的患者,可服用蘇子降氣湯,並佐以養正丹或四磨飲。出現嘔吐的患者,可服用八味平胃散,畏食者則服用生料平胃散,並添加木瓜一錢。

半夏散。橘皮湯。(以上嘔逆噁心者宜。)嶺南人嗜酒者,每多病此,名酒風腳。由酒之濕熱傷脾,不能運化,因而下墜,結為痰涎,不得解散所致。其痛不可忍,雖蚊蠅著腳重若石壓。治此鮮有效者,蓋利濕清熱易,而去結痰難也。《準繩》載治廉平章患此,初用當歸拈痛湯(見身痛),二服效。

後食濕面復發,以羌活辛溫透關節去濕為君;當歸辛溫散壅,枳殼苦寒消食為臣;大黃苦寒導濕面下行,並利留結老血為使,全愈。又云:控涎丹(見痰)加胭脂一錢,檳榔、木瓜各一兩,卷柏半兩,(先以鹽水煮半日,又用白水煮半日。)同為丸,每服三十丸,加至五十丸,利下惡物立效。

白話文:

半夏散、橘皮湯適合治療嘔逆噁心。嶺南人愛喝酒,容易患上酒風腳,這是因為酒精的濕熱傷了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痰濕下墜,形成痰涎,難以消散而引起疼痛。這種病症十分難忍,即使蚊蠅落在腳上都像重石壓住一樣。治療這個病症,雖然祛濕清熱容易,但去除痰結卻很難。醫書記載,廉平章患上酒風腳,最初用當歸拈痛湯治療,兩劑就見效。後來因為吃濕面又復發,就用羌活辛溫透關節祛濕,當歸辛溫散瘀,枳殼苦寒消食,大黃苦寒導濕,並能排出留結的陳血,最後痊癒。書中還提到,控涎丹加胭脂、檳榔、木瓜、卷柏,製成丸藥服用,可以有效排出惡物。

又云:威靈仙為末,蜜丸桐子大,酒下八十丸,利出惡物如青膿桃膠。當仿其意用之,先去其濕熱使氣血得通,次以升、柴等輕清之藥提拔痰涎上行,以控涎丹及諸軟堅消結之品取之,更砭去惡血,可見。《活人書》云:腳氣忌服補藥,禁用湯淋洗。按此為邪氣壅實者言,故忌補。

又為濕氣太盛將欲上衝者言,恐淋洗蒸動其濕,助之升騰也。若濕正沉墜在腳,不能外達,正宜淋洗以導之外出,用防風、荊芥、威靈仙、草烏、川椒、白芷、烏藥、蒼朮、紫蘇之屬,煎湯熱洗可也。兩腳須常護,令暖有微汗,仍不時令人按揉。飯後常自行動,以散泄其濕熱為佳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威靈仙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用酒送服八十丸,能排出像青膿一樣的邪惡物質,並配合桃膠使用。我們可以借鑒這個思路,先去除體內濕熱,使氣血流通,再用升麻、柴胡等清輕藥物引導痰涎向上排出,並配合控涎丹等軟堅消結的藥物,去除淤積的惡血,就能達到治療效果。《活人書》中記載,腳氣忌服補藥,禁用湯淋洗。這是針對邪氣壅實的人說的,因為補藥會加重病情。

而對於濕氣太盛,快要上衝的人來說,則忌諱用湯淋洗,因為淋洗會蒸動濕氣,助其上升。如果濕氣沉墜在腳部,無法外達,就可以用湯淋洗來導出,可以用防風、荊芥、威靈仙、草烏、川椒、白芷、烏藥、蒼朮、紫蘇等藥材煎湯熱洗。雙腳要經常保暖,保持溫熱,微微出汗,並時常按摩。飯後要多活動,以散泄濕熱為宜。

夜飯宜少,不食更好,蓋夜食難消,最能壅滯氣血也。腳氣有腿腕生瘡者,腫痛用漏蘆、白蘞、五加皮、槐白皮、甘草各七錢半,蒺藜子二兩,水煎去渣,於無風處洗之。心煩亂者,犀角散。腳跟注一孔,深半寸許,每下半日痛異常,以人中白火上煅,中有水出,滴入瘡口。

白話文:

晚上最好少吃,不吃更好,因為晚上吃的食物難消化,最容易阻塞氣血。如果腳氣導致腿腕長瘡,腫痛難消,可以用漏蘆、白蘞、五加皮、槐白皮、甘草各七錢半,蒺藜子二兩,用水煎煮去渣,在無風的地方洗患處。心煩意亂可以用犀角散治療。腳跟出現一個小孔,深約半寸,每隔半天疼痛難忍,可以用人中白在火上燒灼,等到有水滴出來,再滴入瘡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