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七·諸方(下) (1)
卷之七·諸方(下) (1)
1. 黍黏子湯
桔梗(半兩),桃仁(一錢),柴胡,黃耆(各三分),連翹,黃芩,黍黏子,當歸梢,生地黃,黃連(各二分),蒲黃,炙甘草,草龍膽,昆布,蘇木,生甘草(各一分),紅花(少許),水煎,稍熱服,食後。忌寒藥。
白話文:
【黍黏子湯】
成分包括:桔梗(15克),桃仁(3克),柴胡,黃耆(各自9克),連翹,黃芩,黍黏子,當歸梢,生地黃,黃連(各自6克),蒲黃,炙甘草,草龍膽,昆布,蘇木,生甘草(各自3克),紅花(微量)。
服用方法為:將以上所有藥材用水煎煮,待湯藥溫熱時服用,最好在飯後服用。請注意避免使用性質寒涼的藥物。
2. 柴胡清肝飲
川芎,當歸,白芍,生地,柴胡,黃芩,山梔,花粉,防風,牛蒡,連翹,甘草,作癢亦可服。
白話文:
這則古文中醫配方在現代白話文中可以這樣理解:「柴胡清肝飲」這個藥方包含了以下的成分: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柴胡、黃芩、山梔、花粉、防風、牛蒡、連翹以及甘草。這帖藥方對於有皮膚癢癥狀的人來說,也是可以服用的。
3. 柴胡聰耳湯
柴胡(三錢),連翹(四錢),水蛭(半錢,炒,另研),虻蟲(三個,去翅足,研),麝香(少許,研),當歸身,人參,炙甘草(各一錢),上除另研外,以水二盞,姜三片,煎至一盞,下水蛭等末,再煎一二沸,食遠,稍熱服。
白話文:
【柴胡聰耳湯】
所需藥材如下:柴胡三錢、連翹四錢、水蛭半錢(需先炒過並磨成粉)、虻蟲三個(去除翅膀和腳後磨碎)、麝香少許(磨碎)、當歸身、人參、炙甘草各一錢。
處理方式為:除了需單獨研磨的藥材外,其餘藥材以兩杯水與三片薑同煮,煮至剩一杯水量時,加入已研磨的水蛭等藥材粉末,再煮沸一到兩次。在飯後一段時間,趁溫熱時飲用。
4. 蔓荊子散
蔓荊子,赤芍藥,生地黃,桑白皮,甘菊花,赤茯苓,川升麻,麥門冬(去心),木通,前胡,炙甘草(各一錢)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二枚,煎一盞服。
白話文:
【蔓荊子散】
成分包括:蔓荊子、紅色芍藥、生地黃、桑樹的白皮、甘菊花、紅色茯苓、四川產的升麻、麥門冬(需去除心部)、木通、前胡、以及蜜炙過的甘草(每一種成分各使用一錢)。用水兩大杯來煎煮,加入三片薑和兩顆棗,煎至剩下一盃時服用。
5. 紅綿散
白礬(二錢),胭脂(二字),研勻,先用綿杖子展去膿及黃水盡,用別綿杖子引藥入耳中,令到底摻之,即干。
白話文:
【紅綿散】
成分:白礬(約6克),胭脂(約6克)。
製作方法:將上述兩種材料研磨均勻。
使用方法:首先,使用棉棒將耳朵內的膿和黃色分泌物清理乾淨。然後,再取另一根新的棉棒沾取藥粉,深入耳道底層,確保藥粉均勻地覆蓋在耳道內,這樣就能使耳道保持乾燥。
6. 透冰丹
(治一切風疾。)
川大黃(去粗皮),山梔,蔓荊子(去白皮),白茯苓(去皮),益智仁(去皮),威靈仙(去蘆頭,洗,焙乾),白芷(各半兩),香墨(燒,醋淬,干,研細),麝香(研,各一錢),茯神(去木,半兩),川烏(二兩,用河水浸半月,切作片,焙乾,用鹽炒),天麻(去苗),仙靈脾葉(洗,焙),為細末,煉蜜和如麥飰相似,以真酥塗杵臼,搗萬杵。如干,旋入蜜令得所,和成劑。
每服旋丸如桐子大,用薄荷自然汁同溫酒化下兩丸。中風涎潮,皂莢、白礬湯化四丸。小兒驚風,薄荷汁化下一丸。
白話文:
【透冰丹】
(用於治療各種風濕疾病。)
取川大黃(去掉外層粗皮)、山梔、蔓荊子(去掉白色外皮)、白茯苓(去掉外皮)、益智仁(去掉外皮)、威靈仙(去掉蘆頭,清洗後曬乾)、白芷(以上各藥均取半兩)、香墨(燒過後用醋淬,晾乾後研磨成細粉)、麝香(研磨,各取一錢)、茯神(去掉木質部分,取半兩)、川烏(二兩,先用河水浸泡半月,切成片狀,曬乾後用鹽炒過)、天麻(去掉根部)、仙靈脾葉(清洗後曬乾)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類似麥飯的稠度,然後在杵臼上塗上真酥,反覆杵搗上萬次。如果太乾,可適量加入蜂蜜調整至合適的稠度,最後混合成藥劑。
每次服用時,臨時搓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薄荷汁與溫酒一同化開兩丸服用。對於中風導致的口吐白沫,可用皁莢和白礬煮湯,化開四丸服用。小兒因驚嚇引起的風濕病,則可用薄荷汁化開一丸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