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)
卷之二·雜症 (1)
1. 蟲
蟲由濕熱鬱蒸以生,(或雜食生冷,肥甘厚味停滯,或五臟勞熱,病後氣血鬱積。凡可以致濕熱者,皆能生蟲,不必過餐魚膾白酒,誤啖鱉莧水蛭乃然也。)觀日中有雨,則禾節生蟲可見。《玄珠》云:蟲得風木之氣乃生,得雨氣乃化。蓋風木氣溫,雨氣濕,其為濕熱所生無疑。
《千金要方》云:蟲有九,皆能食人臟腑。一曰伏蟲,長四分,群蟲之主也。一曰蛔蟲,長一尺或五六寸,生髮多則貫心而殺人。一曰白蟲,長一寸,(故名寸白蟲。)子孫相生,其母轉大,長至四五丈,(《準繩》作相連長一丈。)能殺人。(子和云:頭偏小,因飲白酒,以桑枝貫牛肉炙食,或食生粟,或食生魚後即飲乳酪所生,發動則損人精氣,腰腳疼。)一曰肉蟲,狀如爛杏,令人煩滿。
一曰肺蟲,狀如蠶,令人咳嗽。一曰胃蟲,狀如蝦蟆,令人嘔吐,胃逆喜噦。一曰弱蟲,又名膈蟲,狀如瓜瓣,令人多唾。一曰赤蟲,狀如生肉,令人腸鳴。一曰蟯蟲,至細微,形如菜蟲,居廣腸中,能為痔漏、瘡癩、疥癬等患。人不必盡有,有亦不必盡多。《本事方》云:心蟲曰蛔,(即蚘。
)脾蟲曰寸白,腎蟲如寸截絲縷,(即蟯蟲也。)肝蟲如爛杏,肺蟲如蠶,皆能殺人。肺蟲居肺葉內,蝕肺系,成瘵疾咯血聲嘶,藥所不到,治之為難。又有屍蟲,與人俱生,狀如馬尾,或如薄筋,依脾而居,乃有頭尾,皆長三寸。
蟲證,心嘈腹痛,或上攻心如咬,(蟲動則心慌亂不寧,故嘈雜。蟲竄動咬齧則腹痛也。)嘔吐涎沫清水或青黃水,(蟲多在胃中,胃氣被蟲擾動,則津液隨氣壅泛也。《經》謂:蟲動則胃緩,胃緩則廉泉開,故流涎。謂胃氣為蟲所滯,不能行其津液,故上泛而從廉泉穴出耳。
)面色痿黃,(胃脈上面,胃因蟲病虛弱,故痿悴之黃色見於面也。)或乍赤乍白乍青黑,(青黑為痛色,白為少血色,赤為火色。蟲擾動無常,痛甚則面色青黑;氣血滯於內,不上行則面無血色;久滯忽通,火得上伸,則赤也。)或面有白斑,(胃中蝕痕斑駁,故面亦應之而成斑,若影之肖形然。
)唇常紅,(脾血因熱滯,故色見於唇。)或生瘡如粟米,(《準繩》謂:蟲蝕下部為狐,下唇有瘡:蝕上部為惑,上唇有瘡。按狐惑之名,本《金匱》,謂蝕於喉,聲嗄為惑;蝕下部,咽乾為狐。《金鑑》謂:狐即下疳,蝕爛肛門與下陰;惑即牙疳,蝕咽、腐齦、脫牙、穿腮、破唇。
按牙疳、下疳,皆濕熱病也。)或沉默欲眠,臥起不安,不欲飲食,惡聞食臭,(蟲聞食臭即動,動則令人心煩,故不欲食、惡聞食臭。)飢則痛,得食痛更甚,(蟲飢動而求食,又蟲爭食而亂動也。)飽即安,(蟲飽即不動矣。)時痛時止,以手拊擊即息,(一人心腹痛,百藥不效,惟手捶即止,以捶則震動,蟲驚畏而止也,不捶又作,取蟲而愈。
白話文:
蟲的產生是因為體內濕熱積聚所導致,(也可能是因為吃太多生冷食物、肥膩甘甜的食物導致消化不良,或是因為五臟勞損產生熱、生病後氣血鬱積。凡是會導致濕熱的情況,都可能產生蟲,不一定要過量食用魚膾白酒,或是誤食鱉、莧菜、水蛭才會這樣。)觀察到太陽周圍有光暈時就會下雨,就能看到禾苗的根莖長蟲,這就可以說明這個道理。《玄珠》說:蟲是得到風木之氣才產生,得到雨氣才會變化。風木之氣是溫熱的,雨氣是潮濕的,所以蟲是因濕熱而生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
《千金要方》說:蟲有九種,都能夠吃人的內臟。第一種叫伏蟲,長度約四分,是所有蟲的頭目。第二種叫蛔蟲,長約一尺或五六寸,如果頭髮長得太多會貫穿心臟而致人死亡。第三種叫白蟲,長約一寸,所以又叫寸白蟲。它們會子孫相生,母蟲會越長越大,長到四五丈長(《準繩》說是一丈),會致人死亡。(朱丹溪說:白蟲頭部偏小,是因為喝了白酒,用桑樹枝穿著牛肉烤著吃,或是吃了生粟米、生魚後又喝乳酪所導致的,發作時會損耗人的精氣,導致腰腿疼痛。)第四種叫肉蟲,形狀像爛杏,會讓人心煩脹滿。
第五種叫肺蟲,形狀像蠶,會讓人咳嗽。第六種叫胃蟲,形狀像蛤蟆,會讓人嘔吐、胃氣上逆、喜歡打嗝。第七種叫弱蟲,又叫膈蟲,形狀像瓜瓣,會讓人多口水。第八種叫赤蟲,形狀像生肉,會讓人腸鳴。第九種叫蟯蟲,非常細微,形狀像菜蟲,住在直腸中,會導致痔瘡、癩病、疥癬等疾病。人不必全部都有這些蟲,就算有也不一定很多。《本事方》說:心臟的蟲叫做蛔蟲(也就是蚘蟲)。脾臟的蟲叫做寸白蟲,腎臟的蟲像一寸長的細絲(也就是蟯蟲)。肝臟的蟲像爛杏,肺臟的蟲像蠶,這些蟲都會致人死亡。肺蟲住在肺葉內部,侵蝕肺部的脈絡,導致癆病、咯血、聲音嘶啞,藥物難以到達,難以治療。還有一種屍蟲,與人一起出生,形狀像馬尾,或是薄筋,依附在脾臟,有頭尾,長約三寸。
蟲病會導致心口嘈雜、腹痛,或是蟲往上竄到心臟,感覺像被咬一樣(蟲子動時心神會慌亂不安,所以會嘈雜。蟲子竄動咬噬就會腹痛。)會嘔吐出黏液、清水或是青黃色的水(蟲大多在胃中,胃氣被蟲擾動,津液就會隨著氣向上湧出。《內經》說:蟲動時胃氣會鬆弛,胃氣鬆弛廉泉穴就會打開,所以會流口水。也就是說,胃氣被蟲子阻滯,不能運行津液,所以津液向上湧出從廉泉穴出來。)臉色會萎黃(胃的脈絡表現在臉上,胃因為蟲病虛弱,所以萎黃的顏色會出現在臉上),或是臉色一下紅一下白一下青黑(青黑是痛的顏色,白是血少的顏色,紅是火氣旺的顏色。蟲子擾動無常,疼痛嚴重時臉色會青黑;氣血滯留在體內,不能向上運行臉色就會蒼白;久滯突然暢通,火氣上炎就會發紅。)或是臉上有白斑(胃中被蟲子侵蝕留下斑駁的痕跡,所以臉上也出現相應的斑點,像影子一樣)。嘴唇常常是紅色的(脾血因為熱滯留,所以顏色會表現在嘴唇上),或是長出像粟米一樣的瘡(《準繩》說:蟲子侵蝕下部會形成狐惑病,下唇會有瘡;侵蝕上部會形成惑病,上唇會有瘡。狐惑病的名稱本來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指侵蝕喉嚨,聲音嘶啞叫做惑;侵蝕下部,咽喉乾燥叫做狐。《金鑑》說:狐就是下疳,會腐蝕肛門和下陰;惑就是牙疳,會腐蝕咽喉、牙齦、導致牙齒脫落、穿腮、破唇。牙疳、下疳都是濕熱引起的疾病)。或是沉默想睡、睡臥不安、不想吃東西、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(蟲子聞到食物的氣味就會動,動了就會讓人心煩,所以不想吃東西、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。)肚子餓就會痛,吃了東西痛得更厲害(蟲子肚子餓就會動而找食物,又因為蟲子爭搶食物而亂動。)吃飽了就沒事(蟲子吃飽就不動了。)有時痛有時不痛,用手拍打就會停止(有個人心腹痛,吃了很多藥都沒用,只有用手捶打才會停止,因為捶打會震動,蟲子害怕而停止,不捶打又會痛,取出蟲子就會痊癒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