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)
卷之一·雜症 (1)
1. 脈法
沉弦為積,浮弦為聚,實大有力者生,虛小衰弱者死。
白話文:
在診斷方法中,若脈象呈現沉而有弦的特徵,這通常代表有積塊的情況;反之,若脈象是浮且帶有弦的特性,則可能表示有氣滯或食滯等聚結問題。脈搏強壯、實大且有力,這顯示病患的生命力旺盛,預後良好;然而,如果脈象虛弱、細小,且力度不足,這往往預示著病情嚴重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
2. 治法
大法:結者散之,客者除之,留者行之,堅者削之,咸以軟之,苦以泄之,辛以開之。(莪朮、三稜、鱉甲,專治積聚。)凡磨積之藥,必用補正之藥兼服,積消及半即止,過則傷正。蓋壯人無積,必正氣不足,邪乃留滯,須分初中末三治。初起正不甚弱,邪尚淺,可攻;中則邪深正弱,可補瀉迭用;末但補益正氣,兼導達經脈,使氣旺流通,破殘之邪不攻自走矣。又日久則氣鬱已久,其初即寒,至此亦郁成濕熱,積得濕熱愈大,當兼驅濕熱之邪。
胃弱少食,勿與攻下,二賢散常服自消。張子和謂五積六聚治同郁斷,蓋積聚由於鬱滯也。其治肥氣,吐以獨聖散,(見傷飲食。)兼汗,(吐後必有血數滴,勿疑,以肝藏血故也。)續以磨積藥調之。治伏梁,吐以茶調散,(見傷飲食。)兼汗,又以禹功導水(並見腫脹。
)奪之,繼以降火之藥調之。治痞氣,以瓜蒂散(見傷飲食。)吐之,以導水禹功下之,末以五苓(見傷濕。)淡劑調之。治息賁,吐以瓜蒂散,汗下兼行。治賁豚,下以導水丸、通經散,次用治血化氣磨積之藥調之。(賁豚忌吐。)或言其峻,子和曰:積在臟腑,多著脂膜曲折之處,如陳莝之在江河,不在中流,多著汀灣洄泊之地,遇江河之溢,一漂而去,積之在臟,理亦如之。故先以丸藥驅逐新受之食,使無梗塞。
其碎著之積已離未下,次以散藥滿胃而下,如橫江之筏,一湧而盡。設未盡者,以藥調之。惟堅積不可用此法,宜以漸除塊癖是也。因述九積治法於後。食積:心酸腹滿,大黃、牽牛之類,甚者礞石、巴豆。酒積:目黃口乾,葛根、麥糵之類,甚者甘遂、牽牛。氣積:噫氣痞塞,木香、檳榔之類,甚者枳殼、牽牛。
涎積:咽如拽鋸,硃砂、膩粉之類,甚者瓜蒂、甘遂。痰積,涕唾稠黏,半夏、南星之類,甚者瓜蒂、黎蘆。癖積:兩脅刺痛,三稜、廣朮之類,甚者甘遂、蠍梢。水積:足脛腫滿,郁李、商陸之類,甚者甘遂、芫花。血積:打撲朒瘀,產後不月,桃仁、地榆之類,甚者虻蟲、水蛭。
肉積:贅瘤核癧,膩粉、白丁香,砭刺出血,甚者硇砂、信石。九積皆以氣為主。
白話文:
[治療原則]
主要原則如下:對於凝結的病症要使其分散,外來的病邪要排除,滯留的病狀要促進其流通,堅硬的結塊要削減,鹹味的食物能軟化,苦味的藥物能幫助排泄,辛辣的藥物能開解。
(例如莪朮、三稜、鱉甲,這些是專門用來治療積聚的病症。)所有用來消除積聚的藥物,必須同時服用補充正氣的藥物,當積聚消除到一半時就應停止,若過度使用會傷害身體正氣。通常身體健康的人不會有積聚,只有當正氣不足時,邪氣才會滯留,治療過程需分為初期、中期、末期三個階段。
在初期,正氣尚未太弱,邪氣也還淺顯,可以進行攻擊治療;到了中期,邪氣深入且正氣已弱,可以交替使用補充和排泄的治療方式;到了末期,主要以補充正氣為主,同時疏通經脈,讓氣血旺盛且能自由流通,殘餘的邪氣就會自動消失。若病情拖延時間長,氣血長期受到抑制,即使最初是寒症,也會轉變成濕熱,隨著濕熱增加,積聚會變得更大,應該同時去除濕熱的邪氣。
對於胃弱、食慾不佳的人,不要輕易使用攻下的藥物,可以常服用二賢散,積聚自然會消失。張子和認為,五積六聚的治療方式相同,都是因為氣血鬱滯所致。治療肥氣,可用獨聖散催吐(詳見飲食傷害),再輔以出汗(催吐後可能會出現幾滴血,不要驚慌,這是因為肝臟儲存血液的緣故。)再用磨積藥進行調理。治療伏梁,可用茶調散催吐(詳見飲食傷害),再輔以出汗,再用禹功導水(詳見腫脹)進行治療,再以降火藥進行調理。治療痞氣,可用瓜蒂散(詳見飲食傷害)進行催吐,再用禹功導水進行治療,最後以五苓(詳見濕傷)的淡劑進行調理。治療息賁,可用瓜蒂散進行催吐,再輔以出汗和攻下。治療賁豚,可用導水丸、通經散進行攻下,再用治療血液、調理氣血、消除積聚的藥物進行調理。(賁豚不適合使用催吐。)
有人認為這種治療方式太強烈,但張子和認為,積聚在臟腑內,多附著在脂膜和彎曲的地方,就像陳舊的穢物在江河中,不會停留在中間,而是多附著在河灘和灣區,當江河泛濫時,這些穢物就會被沖走。同樣地,積聚在臟腑內的道理也是如此。因此,首先使用丸藥驅逐新進的食物,避免堵塞。
對於已經鬆動但尚未排出的積聚,再使用散藥填滿胃部並促進排出,就像江面上的竹筏,一湧而出。如果仍有殘餘,再用藥物進行調理。但對於堅固的積聚,不能使用這種方法,應該緩慢地去除塊狀的癖好。以下列出了九種積聚的治療方式:
食物積聚:心酸腹滿,可用大黃、牽牛等藥物,嚴重時可用礞石、巴豆。 酒精積聚:眼睛黃、口乾,可用葛根、麥芽等藥物,嚴重時可用甘遂、牽牛。 氣積:噁心、痞塞,可用木香、檳榔等藥物,嚴重時可用枳殼、牽牛。 口水積聚:咽喉有如鋸齒感,可用硃砂、膩粉等藥物,嚴重時可用瓜蒂、甘遂。 痰積:鼻涕和口水黏稠,可用半夏、南星等藥物,嚴重時可用瓜蒂、藜蘆。 癖積:兩側脅骨疼痛,可用三稜、廣朮等藥物,嚴重時可用甘遂、蠍梢。 水積:腳踝腫脹,可用郁李、商陸等藥物,嚴重時可用甘遂、蕪花。 血積:打撲、淤血、產後出血,可用桃仁、地榆等藥物,嚴重時可用虻蟲、水蛭。 肉積:贅瘤、核癧,可用膩粉、白丁香,進行針灸刺血,嚴重時可用硇砂、信石。
以上九種積聚都以氣血調節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