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48)
卷之二·雜症 (48)
1. 積聚
肝積名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,久不已令人嘔逆,或胸脅痛引小腹,足寒轉筋,寒熱如瘧,(肝經血氣鬱滯所致。)宜大七氣湯,煎熟待冷,淋燒紅鐵鐵器,乘熱服,兼吞肥氣丸。
肺積名息賁,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氣逆背痛,或少氣善忘,久不愈令人洒洒寒熱,喘咳,皮中時痛,如蝨緣針刺,(肺熱氣壅所致。)宜大七氣湯加桑白皮、杏仁,兼吞息賁丸。(按《內經》謂:脅不滿,氣逆,二三歲不已,病名息積。當是肥氣之屬,非即此證。)
脾積名痞氣,在胃脘,大如覆盤,痞塞不通,心背痛,飢減飽見,腹滿吐泄,久則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,足腫肉消,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,(見傷飲食。)兼吞痞氣丸。
腎積曰奔豚,發於小腹,上衝至心如豚狀,上下無時,少腹急,腰痛,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,宜大七氣湯倍桂,加茴香、炒楝子肉,兼吞奔豚丸。
痃,在腹內近臍,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,大者如臂,小者如指,有時而現,如弦之狀,故名痃。
癖,偏僻也,僻居兩肋,有時而痛。
石瘕,生胞中,因寒氣客於子門,惡血留聚,日漸大,狀如懷子。此氣先病血後病,月事不以時下。(此血分病。)
腸覃,寒客大腸外,結瘕,始如雞卵,漸益大如懷孕。此氣病血未病,故月水不斷。(此氣分病。)
上二者皆女子病,似妊娠,治法可用辛熱,如吳茱萸、桂心、附子,加入消塊藥。
白話文:
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,在左邊脅肋下方,像個倒扣的杯子,有頭尾形狀。如果長期不癒,會讓人想嘔吐,或是胸脅疼痛牽引到小腹,腳會發冷、抽筋,出現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的症狀。(這是因為肝經的氣血鬱結不暢所導致的。)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將藥煎好放涼,再用滾燙的鐵器淋在藥湯上,趁熱服用,同時搭配肥氣丸。
肺臟的積聚稱為息賁,在右邊脅肋下方,大小也像倒扣的杯子。會出現氣逆、背痛,或是氣短健忘的症狀,長期不癒會使人忽冷忽熱、咳嗽喘氣,皮膚時常感到疼痛,像有跳蚤在身上爬或被針刺一樣。(這是因為肺熱氣壅所導致的。)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並加入桑白皮、杏仁,同時搭配息賁丸。(《內經》說:脅肋不滿脹,氣逆,兩三年不好,病名為息積。應該是屬於肥氣的範疇,並非指這裡所說的這種病。)
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,在胃部,像個倒扣的盤子,阻塞不通,會感到心背疼痛,肚子餓時反而吃不下,吃飽後又會感到腹脹想吐,長期下來會四肢無力,出現黃疸,飲食無法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,腳會腫脹、肌肉消瘦。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並搭配紅丸子來瀉下,(這種情況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。)同時搭配痞氣丸。
腎臟的積聚稱為奔豚,從小腹開始發作,向上衝到心臟,像小豬奔跑一樣,發作時間不固定,會感到小腹急痛、腰痛,長期不癒會讓人喘不過氣、骨頭痿軟。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並加倍桂枝,再加入茴香、炒過的楝子肉,同時搭配奔豚丸。
痃,在腹部內靠近肚臍的地方,左右兩邊各有一條筋脈,會感到急痛,大的像手臂,小的像手指,有時會出現,像琴弦一樣,所以叫做痃。
癖,是偏僻的意思,指腫塊偏居在兩側肋骨,有時會感到疼痛。
石瘕,生長在子宮內,是因為寒氣侵入子宮口,導致惡血積聚,日漸增大,形狀像懷孕一樣。這種情況是先出現氣病,然後才出現血病,月經會不按時來。(這是血分的病。)
腸覃,是寒氣侵入大腸外,結成腫塊,開始像雞蛋大小,逐漸增大到像懷孕一樣。這種情況是先出現氣病,血病還沒出現,所以月經會持續不斷。(這是氣分的病。)
以上兩種都是女性的疾病,症狀像懷孕,治療方法可以用辛辣溫熱的藥物,例如吳茱萸、桂心、附子,加入一些消腫塊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