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4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47)

1. 痞滿

)在腹亦有虛實之分,實而積久成形,即名痞塊,於積聚門求之。

白話文:

痞滿這種情況,在腹部也有虛證和實證的區別。如果是實證,而且積聚的時間久了,就會形成可以觸摸到的腫塊,那就應該到「積聚」這個病症分類中去尋求治療方法。

2. 積聚

積者,有形之邪,或食、或痰、或血積滯成塊,時常硬痛,始終不離故處者也。在婦人則謂之癥。癥者,徵也,有形可驗也。聚者,無形之氣,滯則聚,行則散,聚則有形而硬痛,散則痛止形消,忽此忽彼,無有定處者也。在婦人謂之瘕。瘕者,假也,假氣為形,而實非有形也。

形屬陰,氣屬陽,故積屬陰,聚屬陽。古分積屬臟、在血分,聚屬腑、在氣分,即陰陽之義耳,不必泥也。至其病因,則《內經》謂:寒氣入腸胃,則腸外汁沫凝聚不散,日以成積。又或飲食過飽,或用力過度,傷其腸胃之絡,則血溢腸外,與寒沫搏結成積。或外中於寒,而憂怒氣逆,血凝液留,皆成積。

可見外感內傷,皆足以鬱滯其氣血痰液,以成積聚。而在婦人尤甚,以婦人經產血行,或食生冷,或感風寒,且多恚怒憂鬱,易致瘀滯也。

一食積(酒積附)

證見噯腐吞酸,腹滿惡食,宜秘方化滯丸,山楂、麥芽、枳實、神麯、阿魏、礞石、牽牛、巴豆之類。倒倉法最佳。按食停腸內,必棲泊在隱曲之處,乃能久而不下,隱曲之處,為地無幾,必附益以腸外之涎沫,內外交結,乃成大塊,須兼治其痰飲乃效。酒積目黃口乾,肚腹脹痛,少食,宜葛根、枳椇、麥芽之類。

(酒濕熱傷脾,痰血瘀滯成積,須兼清熱利濕導滯之藥。舊謂食積在右,血積在左,痰積在中,大概如此,不可泥。)

一痰積(水積附)

證見麻木眩暈,痞悶嘈雜,其人平素多痰,宜控涎丹,(見痰飲。)硃砂、膩粉、瓜蒂、甘遂之類。水積,足脛腫脹,(必有窠囊。)宜郁李、商陸、甘遂、芫花之類。

一血積

證見面色痿黃,有蟹爪紋路,(血不能上榮也。)多怒善忘,口燥便秘,骨熱肢冷,宜桃仁煎,地榆、虻蟲、水蛭之類。

以上皆有形之積,阻礙正氣,故痛也。而亦有不痛者,日久則正氣另闢行徑,不復與邪相爭,或邪另結窠囊,不礙氣血隧道之故。此為難治,以藥不易到也。又食、痰、血數者,皆無知之物,不能移動,故常在其處。然有飲汙井之水,吞蛟蜃之精,因而假血氣以成形,含有活性,時能蠢動遊移者,須以意治之。如敗梳治蝨瘕,銅屑治龍瘕之類。

(七癥八瘕,載《千金方》,有蛟、蛇、狐、鱉等名。)又積久則成疳,因經絡壅滯郁成濕熱,以致口糜齦爛,當兼用龍薈等丸,(見脅痛。)以清疳熱。凡治積,宜丸不宜湯,必兼用膏藥熨貼及艾灸乃除,以其在腸胃之外也。

一氣聚

證必肚腹膨脹,時痛時止,得噯即寬,旋覆痛,遊走攻刺,宜木香、檳榔、枳殼、牽牛之類,不可下。

上明積聚之理,至下文所舉色目,不過隨部位而異名,總不出積與聚二端。

心積名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(心經氣鬱血滯所致。)久不已令人煩心,宜大七氣湯加石菖蒲、半夏,兼吞伏梁丸。

白話文:

積聚

「積」指的是有形的邪氣,可能是食物、痰液或血液積滯形成的硬塊,通常會持續疼痛,而且始終固定在同一個位置。在女性身上,這種情況稱為「癥」,「癥」的意思是徵象,代表它是有形狀、可以驗證的。

「聚」指的是無形的氣,當它運行不暢而停滯時就會聚集,當它運行順暢時就會散開。聚集時會形成有形狀的硬塊,並產生疼痛,散開時疼痛就會停止,形狀也會消失。它會忽左忽右,沒有固定位置。在女性身上,這種情況稱為「瘕」,「瘕」的意思是假象,它像是氣形成的假象,但實際上沒有實質的形體。

形體屬陰,氣屬陽,所以「積」屬陰,「聚」屬陽。古代區分「積」屬於臟,在血分;「聚」屬於腑,在氣分,這只是陰陽的道理,不必過於拘泥。至於病因,《內經》認為,寒氣進入腸胃,會導致腸外液體凝結不散,日子久了就形成「積」。另外,也可能是飲食過量,或用力過度,損傷腸胃的脈絡,導致血液溢出腸外,與寒液凝結成「積」。還可能是外感寒邪,又因憂愁憤怒導致氣機逆亂,血液凝滯,也會形成「積」。

由此可見,外感或內傷都可能導致氣血痰液鬱滯,形成「積聚」,女性尤其容易如此。因為女性有經期、生產等失血情形,或者吃生冷食物、感受風寒,且容易生氣、憂鬱,更容易導致瘀滯。

一、食積(酒積附)

症狀是打嗝酸腐、腹脹、厭食。應該服用秘方化滯丸,成分包含山楂、麥芽、枳實、神麯、阿魏、礞石、牽牛、巴豆之類。使用「倒倉法」效果最佳。如果食物停留在腸道內,一定會停留在隱蔽彎曲的地方,才能久久不消散。這些隱蔽彎曲的地方位置不大,食物一定會和腸外的黏液互相結合,內外相互糾結,才會形成大硬塊,必須同時治療痰飲才能有效。

酒積的症狀是眼睛發黃、口乾、腹脹疼痛、食慾不振,適合服用葛根、枳椇、麥芽之類的藥物。

(酒濕熱會損傷脾胃,痰血瘀滯會形成積,必須同時使用清熱利濕、導滯的藥物。以前說食積在右,血積在左,痰積在中間,大概是這樣,但也不可過於拘泥。)

二、痰積(水積附)

症狀是麻木眩暈、胸悶嘈雜,患者平時痰液就很多。適合服用控涎丹,(內容可參考「痰飲」的論述。)成分包含硃砂、膩粉、瓜蒂、甘遂之類。水積的症狀是腿腳腫脹,(一定會有囊腫。)適合服用郁李、商陸、甘遂、芫花之類。

三、血積

症狀是面色萎黃、出現蟹爪紋路,(這是因為血不能上行滋養面部。)容易發怒、健忘、口乾便秘、骨頭發熱、四肢冰冷。適合服用桃仁煎,以及地榆、虻蟲、水蛭之類的藥物。

以上提到的都是有形的「積」,它們會阻礙正氣的運行,所以會產生疼痛。但也有不痛的情況,那是因為時間久了,正氣會另闢通道運行,不再和邪氣抗爭,或者邪氣另結成囊腫,不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。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,因為藥物不容易到達病灶。另外,食、痰、血等都無知覺,無法移動,所以常停留在原處。但也有因為喝了不乾淨的水,或者吞食了蛟蜃的精液,因而假藉血氣而形成形體,具有活性,有時會蠢動遊走,必須用心去治療。就像用破梳子治療蝨子,用銅屑治療龍瘕一樣。

(七癥八瘕,記載於《千金方》,有蛟、蛇、狐、鱉等不同的名稱。)

「積」久了會變成疳,因為經絡壅塞、鬱結形成濕熱,導致口舌糜爛、牙齦潰爛。應當同時服用龍薈等丸(可參考「脅痛」的論述),以清熱解疳。凡是治療「積」,適合用丸劑而不是湯劑,必須同時使用膏藥貼敷和艾灸才能去除,因為病灶在腸胃之外。

四、氣聚

症狀一定是肚子脹滿,時痛時止,打嗝後會感覺舒緩,疼痛會像旋轉一樣,四處遊走刺痛。適合服用木香、檳榔、枳殼、牽牛之類的藥物,但不可以用瀉下的藥物。

以上說明了「積聚」的道理,至於下文提到的各種病症名稱,只是因為病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,總而言之,都離不開「積」與「聚」這兩類。

心積稱為伏梁,從肚臍上方開始,大如手臂,向上直到心下。(是心經氣鬱血滯所造成的。)時間久了會讓人心煩,適合服用大七氣湯,再加石菖蒲、半夏,同時服用伏梁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