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六·諸方(上)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諸方(上) (2)

1. 升陽散火湯

柴胡(八錢),防風(二錢五分),葛根,升麻,羌活,獨活,人參,白芍(各五錢),生甘草(二錢),炙甘草(三錢),每服五錢,加薑、棗煎。

白話文:

【升陽散火湯】

所需藥材如下:柴胡八錢,防風二錢五分,葛根、升麻、羌活、獨活、人參、白芍各五錢,生甘草二錢,炙甘草三錢。每次服用時取五錢藥材,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。

2. 虛損

3. 保元湯

人參(二錢),黃耆(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這則古文中醫配方在現代白話文中是:使用人參兩錢,黃耆三錢,以及炙甘草一錢,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,此方名為[保元湯]。

4. 地骨皮飲

(即四物湯加丹皮、地骨皮。)

白話文:

「這個處方是四物湯再加入牡丹皮和地骨皮。」

5. 十全大補湯

肉桂,甘草,芍藥,黃耆,當歸,川芎,人參,白朮,茯苓,熟地黃(各等分),為粗末,每服二大錢,水一盞、生薑三片,棗二枚,煎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

白話文:

【十全大補湯】

成分包括:肉桂、甘草、芍藥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熟地黃(以上藥材用量均等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時取兩大錢的份量,加入一碗水,再放入三片生薑和兩顆棗子一起煎煮,煮至剩下約七分之一的水量時即可。服用時間不限,趁熱溫服效果更佳。

6. 人參養榮湯

白芍藥(一錢五分),人參,陳皮,黃耆(蜜炙),桂心,白朮,當歸,甘草(炙,各一錢),熟地黃,五味子(炒,杵),茯苓(各七分半),遠志(五分,去心),薑、棗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【人參養榮湯】

使用下列藥材:白芍藥1.5錢,人參、陳皮、蜜炙黃耆、桂心、白朮、當歸、炙甘草各1錢,熟地黃、炒五味子、搗碎的五味子、茯苓各7.5分,去掉心的遠志5分。另外加入薑和棗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7. 桂附八味丸

(即下方加附子、肉桂。)

桂、附能補一切火,得六味引之,則專補命門之火。何則?附子通行諸經,走而不守,肉桂性亦竄發,(逢陽藥則為汗散,逢血藥則為溫行。)二者皆難控制,必得六味為之浚導,乃能下行而無上僭之虞。今人不明此理,動稱桂、附引火歸元,離六味而用之,以致酷烈中上,爍涸三陰,為禍大矣。(火欲少,不欲壯,故桂、附各止一兩。

火少則生氣,故《金匱》名此為腎氣丸。)裁八味為六味,始自錢仲陽之治小兒,以小兒稚陽純氣,故去桂、附也。櫱立齋因之悟,大人陰虛火動,用丹溪補陰法不驗者,用此立應。(丹溪用四物湯補陰,乃補後天有形之血,此則補先天無形之水,故水虛者非此不可。)自是以來,群推為滋陰之神方。

《醫貫》又推廣其義,觸處旁通,以應無窮之變。而要之皆為根本虧敗而設,若病不涉腎,固可不用也。今人未達《醫貫》之旨,不論何病,輒令服此,延緩誤事。故張介石謂《醫貫》以六味治傷寒,其言如酖,而醫者病家反謂平穩,亦可哂也。

白話文:

【桂附八味丸】

(也就是在基礎方中加入附子和肉桂。)

肉桂和附子可以補充全身的火氣,但如果配合六味地黃丸的其他成分,就能專門補強身體的命門之火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附子能夠流遍全身的經絡,它活動力強但無法停留於某一部位,而肉桂的性質也是迅速散發,(遇到陽性藥物就會促進發汗,遇到血液相關藥物就能溫暖促進循環。)這兩種藥物都難以控制,必須搭配六味地黃丸的其他成分來引導,才能讓藥效下達到下焦,而不會有火氣過盛的風險。現代人不懂這個道理,常常說肉桂和附子可以將火氣引回根本,卻單獨使用它們,導致藥效過猛影響上焦,消耗了三陰(肝、脾、腎)的精華,這樣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。(火氣應該適量,不宜過旺,因此肉桂和附子的用量各自只有一兩。

火氣適量才能生機盎然,《金匱要略》將這種藥物組合命名為腎氣丸。)從八味減至六味的方劑,最早是由錢仲陽治療兒童時開始,因為兒童的陽氣純粹,所以去除了肉桂和附子。櫱立齋因此得到啟示,對於成人陰虛火旺的情況,使用朱丹溪的補陰方法如果效果不佳,使用此方就能立即見效。(朱丹溪使用四物湯補陰,那是補充後天形成的有形血液,而這個方子則是補充先天的無形水氣,因此對於水氣不足的人來說,非此不可。)自此之後,大家都推崇此方為滋陰的神方。

《醫貫》進一步擴展了這個理論,使其適用於各種情況,以應對無窮無盡的變化。但總的來說,這些都是為了治療根本衰弱的情況而設計的,如果疾病並未涉及腎臟,自然就不需要使用此方。現代人未能理解《醫貫》的核心思想,無論何種疾病,都隨意讓人服用此方,延誤病情。因此張介石認為《醫貫》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感冒,就像毒藥一樣危險,但醫生和患者反而認為這樣很安全,這實在令人啼笑皆非。

8. 六味地黃丸

地黃(砂仁酒拌,九蒸九曬,八兩),山茱萸(酒潤),山藥(各四兩),茯苓,丹皮,澤瀉(各三兩),蜜丸,空心鹽湯下。冬,酒下。熟地滋腎君藥,然遇氣藥則運用於上,遇血藥則流行於經,不能制其一線入腎也,故以五者佐之。山藥陰金也,(質重屬陰,色白屬金也。

)能助肺氣之下降;山茱萸陰木也,(酸屬木,潤屬陰。)能斂肝氣之迅升,水火升降,必由金木為道路,二者為左右降下之主,以制其旁軼。且補其母而水出高原,補其子(茱萸補肝血也。)而不盜母氣。又用丹皮瀉南以補北,降火以滋陰,茯苓之淡泄,以降陰中之陽。(腎中之邪,火也。

水虛者,火必上炎。茯苓藏伏地中,為日最久,沉陰可知,故能降上炎之陰火,用茯苓正取其淡泄。昧者反以乳制之,可笑。)澤瀉之咸泄,以降陰中之陰。(膀胱中渾濁之水液也。腎熱則水液渾濁,瀉其腑,正所以安其臟也。補腎水乃滋其潤澤之氣,無形之癸水也。若有形之壬水,須流行不蓄,否則泛溢為災,即不渾濁,亦須導之。

或疑澤瀉泄腎,昧矣。)五者色色皆降,共挽地黃下趨,所謂治下制以急也。(得力尤在苓、瀉二味,常常下泄,則群藥為其所導。味者嫌其滲泄而去之,加入補腎群品,久服氣積,下泄無路,勢必上湧矣。故曰:六味之苓、瀉,補中之升、柴、流濕就燥,分道揚鑣,皆必不可去者也。

補中升也,清升則濁降,故謂補中以升為降。六味降也,火降則水上升,故謂六味以降為升。水何以升,水足則上潤也。)

白話文:

【六味地黃丸】

使用材料如下:熟地黃八兩(先以砂仁酒拌勻,再經過九次蒸煮和九次晾曬),山茱萸四兩(需用酒浸泡使其溼潤),山藥四兩(同樣需處理),茯苓三兩,牡丹皮三兩,澤瀉三兩(以上均需處理)。將所有材料製成蜜丸,空腹時以鹽湯送服。冬季則以酒送服。

熟地黃是滋養腎臟的主要藥物,但若單獨使用,遇到氣藥會向上運行,遇到血藥會沿經絡流行,無法專一地進入腎臟,因此,需與其他五種輔助藥材配合使用。

山藥性質沉重,色澤白,具有滋養肺氣,促使其下降的功效;山茱萸酸性,有滋潤性,能收斂肝氣,防止其過快上升。水火的升降,必須通過金木(肺和肝)的相互作用,這兩種藥物主要控制其上下運動,同時補充肝臟和肺部,使水分可以從高處流出,補充肝血而不耗損肺氣。

丹皮可以幫助清除南方(心臟)的熱度,以補充北方(腎臟)的能量,降火以滋養陰氣;茯苓具有淡滲性,可以降低腎臟中的陽氣(腎臟中的邪火)。腎臟虛弱時,火氣可能上沖。茯苓深埋地下,沉陰特性顯著,能降低上沖的陰火,其淡滲特性正是我們所需要的。有人誤以為應以乳製品處理茯苓,實則不然。

澤瀉的鹹滲性,可以降低腎臟中的陰氣(膀胱中混濁的水分)。腎臟熱度高時,水分會變得混濁,排空膀胱正是為了安撫腎臟。滋補腎水就是滋養其潤澤之氣,這種氣是無形的。如果腎臟中有形的水分過多,必須使其流通,否則會造成災害,即使不混濁,也需要引導其排出。

有人懷疑澤瀉會損害腎臟,這是錯誤的觀點。五種輔助藥物都能向下引導,共同幫助地黃向下移動,所謂"治下制以急"就是這個意思。茯苓和澤瀉的作用尤其重要,它們經常向下排泄,引導其他藥物一起作用。有些人因為嫌棄其滲透性而去除,但若加入大量補腎藥物,長期服用後,下泄通道被堵塞,藥物勢必向上湧動。因此,六味地黃丸中的茯苓和澤瀉,就像補中益氣湯中的升麻和柴胡一樣,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分。

補中益氣湯以升麻和柴胡為主要成分,清升則濁降,故謂補中以升為降。六味地黃丸則以降為主要作用,火降則水上升,故謂六味以降為升。水如何上升?當腎臟水分充足時,會自然上升滋潤全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