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六·諸方(上) (1)
卷之六·諸方(上) (1)
1. 二神丸
破故紙(炒,四兩),肉豆蔻(生,二兩),上為末,用肥棗四十九枚,生薑四兩切片,同煮爛,去姜取棗,剝去皮核,肉研為膏,入藥末和杵,丸如桐子大,每服三四十丸,鹽湯下。
白話文:
【二神丸】
內容:取破故紙(經炒製過的)四兩,與肉豆蔻(未經烹煮的)二兩,將兩者磨成粉末。再取四十九顆肥大的棗子,與四兩的生薑切成片狀,一起煮至軟爛。之後取出薑片,只保留棗子,去掉棗子的皮與籽,只留下棗肉,並將其搗成膏狀。然後將先前磨好的藥粉加入棗膏中,混合均勻後製成像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約三四十粒,需配以含鹽的熱水一同吞服。
2. 和中丸
乾薑,甘草(炙),陳皮(各一錢),木瓜(一枚),人參,白朮(各三錢),上為末,蒸餅為丸,食前,白湯下三五十丸。
白話文:
【和中丸】
內容:乾薑、炙甘草、陳皮(以上各十公克)、木瓜(一顆)、人參、白朮(以上各三十公克)。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蒸熟的麵糰做成丸狀。飯前服用,每次可用溫開水吞服三十至五十粒。
這樣應該有助於理解這款和中丸的配方與服用方式。
3. 勞倦
4. 小建中湯
(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,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。)
桂枝,甘草(炙),生薑(切,各三兩),芍藥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膠飴(一升)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嘔家不可用,以甜故也。
白話文:
小建中湯的配方,如果加入黃耆,就叫做黃耆建中湯;如果加入當歸,就叫做當歸建中湯。
所需材料有:桂枝、炙甘草、生薑(切成片)、芍藥、大棗(剖開)、膠飴。其中桂枝、炙甘草和生薑各三兩,芍藥六兩,大棗十二枚,膠飴一升。將以上六種材料,用水七升來煮,煮到剩下三升時,撈出渣滓,再加入膠飴,用小火慢慢融化,溫熱後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。但如果有嘔吐現象的人不宜使用,因為此湯味道偏甜。
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!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,歡迎隨時提問。
5. 大建中湯
黃耆,當歸,桂心,芍藥(各二錢),人參,炙甘草(各一錢),半夏(炮,焙),黑附子(炮,去皮,各二錢半),上八味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二枚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白話文:
【大建中湯】
成分包括:黃耆、當歸、桂心、芍藥(每一種都是二錢),人參、炙甘草(每一種都是一錢),半夏(經過炮製和烘焙)、黑附子(經過炮製,去掉外皮,每一種是二錢半)。
以上八種藥材需切碎。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加入兩杯水,再放入三片薑和兩顆棗,煎煮至剩下一杯量,濾掉藥渣,在飯前趁溫熱時服用。
6. 十四味建中湯
即大建中湯加白朮,白茯苓,熟地,川芎,麥冬,肉蓯蓉(各等分)。
白話文:
這就是說:「十四味建中湯」是在「大建中湯」的基礎上,添加了白朮、白茯苓、熟地、川芎、麥冬和肉蓯蓉,而且這些添加的藥材份量都是一樣的。
7. 白朮附子湯
白朮,附子(炮),陳皮,蒼朮(制),厚朴(制),半夏(湯泡),茯苓(去皮),澤瀉(各一兩),豬苓(去皮,半兩),肉桂(四錢),每服五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煎半盞,食前溫服,量虛實加減。
白話文:
【白朮附子湯】
成分包括:白朮、炮製過的附子、陳皮、經過處理的蒼朮、加工後的厚朴、用湯泡過的半夏、去掉皮的茯苓、澤瀉(這些成分各一兩)、去掉皮的豬苓(半兩)、肉桂(四錢)。
服用方法為:每次取五錢的藥材,加入一碗的水量,放入三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半碗,飯前溫熱服用。根據個人體質虛實情況,可適量增減藥物份量。
8. 調中益氣湯
黃耆(一錢),人參,甘草(炙),當歸,白朮(各半錢),白芍藥,柴胡,升麻(各三分),橘皮(二分),五味子(十五粒),水二鍾,煎一鍾,去滓溫服,食前。
白話文:
【調中益氣湯】
配方如下:黃耆一錢,人參適量,炙甘草半錢,當歸半錢,白朮半錢,白芍藥三分,柴胡三分,升麻三分,橘皮二分,五味子十五粒。
煮法與服用方式:將以上所有藥材加入兩杯水中煎煮,待水量減至一杯時熄火,濾掉藥渣後趁溫熱服用,建議在飯前飲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