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11)
卷之三·雜症 (11)
1. 痿
(發於夏者俗名注夏)
痿者,手足軟弱無力,縱緩不收也,(即俗所謂手攤腳軟之意。)蓋熱而兼濕使然。觀物之寒而乾者,必堅硬收引;熱而濕者,必柔軟弛長可見。濕屬土,胃為水穀之海,主潤筋脈。胃病則不能運行水穀,濕停筋脈中,不為潤而為澇,與熱相合,故治痿獨取陽明也。五臟皆有熱,熱者,火也,火屬心而傷肺。
又制火者水,金為水之源,源傷則流絕,重其源之傷,故總歸於肺熱也。然此證之有熱無寒則然矣,其有濕與否,則須細辨。若無濕而概用燥藥以利水,則火益燥烈,筋脈反致枯乾攣縮,求為弛長緩縱而不可得矣。治者審之。(無濕亦有痿者。以津液為熱所灼,尚未即干,雖不弛長,亦未短縮,但困弱柔軟而不能行動也。
觀草木遇烈日而枝葉萎軟,可見矣。)《內經》分五痿。肺熱葉焦,皮毛虛弱急薄著,(皮乾緊,與肉相搏,而著於肉也。)而生痿躄,(足不能行。)其證色白而毛敗。心熱則下脈厥而上,(三陰在下之脈,因心熱而逆上。)上則下脈虛,虛則脈痿,樞折挈,(膝腕似折而不能提挈也。
)脛縱而不任地,其證色赤而絡脈溢。肝熱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、發為筋痿,其證色蒼而爪枯。脾熱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,其證色黃而肉蠕動。腎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髓減,發為骨痿,其證色黑而齒槁。又論其致熱之由,謂有所亡失,所求不得,則發肺鳴,(咳嗽也。
)肺熱葉焦。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。悲哀太甚則胞脈絕,絕則陽氣內動,心下崩,數溲血,大經空虛,發為肌痹,傳為脈痿。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筋痿者生於肝,使內有漸於濕,(漸漬也。)以水為事,(如舟居者之習於水。
)居處相濕,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。得之濕地,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,渴則陽氣內伐,內伐則熱舍於腎,水不勝火,骨枯髓虛,故足不任身,發為骨痿。細詳《經》意,是言五臟各有自致之痿,有他病傳變之痿,(觀肌痹傳為脈痿句可知。)而總歸於肺熱所發也。
至其致熱之由,或言七情,或言房色,或言傷濕,或言勞倦,乃互文以見。內外諸邪,皆足生病,未見有歸重於濕之意。但本證論治,謂陽明為臟腑之海,主潤宗筋,束骨而利機關,與衝脈(衝脈又名血海。)合於宗筋,屬於帶脈。陽明虛(衝脈無所稟則亦虛。)則宗筋縱,帶脈不收,(所謂虛則不能行濕,不為潤而為澇也,一切筋脈皆緩縱可知。
)故足痿而不用,所以治痿獨取陽明。又《生氣通天論》云: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,(大筋亦有弛長,小筋亦有緛短,勿泥。)緛短為拘,弛長為痿,是此證固以濕熱言,不以乾熱言也。故古人方中多用朮、苓、澤瀉,及諸風藥。但此證屬乾熱者畢竟多,然則滋陽明水穀之氣,以潤宗筋,壯北方少陰之精,以沃涸澤,尚憂無濟,反敢利其濕哉?
白話文:
所謂「痿」,指的是手腳軟弱無力,鬆弛無力不能收縮,也就是俗稱的「手攤腳軟」。這多半是由於體內有熱又有濕氣所導致的。觀察自然界中寒冷乾燥的東西,必定堅硬收縮;而溫熱潮濕的東西,必定柔軟鬆弛,這道理顯而易見。濕氣屬土,而胃是水穀之海,負責滋潤筋脈。當胃功能失常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時,濕氣就會停留在筋脈中,不但無法滋潤,反而變成水患,加上熱氣,所以治療痿症時,會特別著重調理陽明經(胃經)。
五臟都可能產生熱,熱屬火,火會傷到肺。而能制約火的是水,金是水的源頭,源頭受損就會導致水流枯竭,更加重了火的傷害,所以最終會歸咎於肺熱。然而,這種情況是指有熱而無寒的情形,至於是否有濕,則需要仔細辨別。如果沒有濕氣,卻一味使用燥藥來利水,反而會使火更加旺盛,導致筋脈乾枯攣縮,想要使其鬆弛柔軟就難上加難了。醫生在治療時務必要仔細分辨。
(也有沒有濕氣卻得痿症的情況。那是因為身體的津液被熱氣灼傷,但還沒有完全乾涸,雖然不會鬆弛,但也沒有縮短,只是感到困乏軟弱而無法行動。就像草木在烈日下,枝葉會萎軟一樣。)《黃帝內經》將痿症分為五種:肺熱會使肺葉焦枯,皮膚毛髮虛弱,皮膚乾燥緊繃,與肌肉粘連,導致肢體痿弱,無法行走,表現為皮膚顏色蒼白,毛髮枯落。心熱會導致下肢脈氣逆行向上,下肢脈氣變得虛弱,脈氣虛弱則筋脈痿軟,膝蓋和手腕好像要斷掉一樣,無法抬舉,小腿鬆弛無力,無法支撐身體,表現為皮膚顏色赤紅,絡脈充血。肝熱會導致膽汁外泄,口苦,筋膜乾燥,筋膜乾燥則會使筋脈拘急攣縮,形成筋痿,表現為皮膚顏色蒼白,指甲乾枯。脾熱會導致胃乾燥而口渴,肌肉麻木不仁,形成肉痿,表現為皮膚顏色黃,肌肉蠕動。腎熱會導致腰背無法挺直,骨骼枯槁,骨髓減少,形成骨痿,表現為皮膚顏色發黑,牙齒枯槁。
《黃帝內經》還探討了導致熱的原因,認為如果有所失落,有所求而不得,就會導致肺氣鳴響(咳嗽),肺熱葉焦。五臟因為肺熱葉焦,導致肢體痿弱。過度悲傷會導致胞脈斷絕,斷絕則陽氣內動,心下崩潰,小便頻數出血,大經空虛,形成肌肉麻痹,進一步發展為脈痿。思慮過多,願望無法實現,過度沉迷於性慾,導致宗筋鬆弛,形成筋痿,以及出現白濁。筋痿多由肝病引起,使體內逐漸滋生濕氣(如同久居水上的人習慣於水一樣),長期處於潮濕的環境,導致肌肉受潮浸漬,麻木不仁,形成肉痿。由於在潮濕的地方,長途跋涉勞累,遇到酷熱而感到口渴,口渴則陽氣內耗,內耗則熱氣滯留在腎,水無法戰勝火,導致骨骼枯槁,骨髓虛少,所以腳無法支撐身體,形成骨痿。
仔細分析《內經》的含義,是說五臟各自有導致痿症的原因,也有因為其他疾病傳變而引起的痿症,但最終都歸結於肺熱所導致。至於導致熱的原因,可能是七情過度,可能是性慾過度,可能是濕邪侵襲,可能是勞累過度,這都是互相補充說明。內外各種邪氣都會導致疾病,並未特別強調濕邪。但本證的論治,認為陽明經是臟腑之海,負責滋潤宗筋,束縛骨骼,使關節靈活,陽明經與衝脈(衝脈又名血海)與宗筋相連,屬於帶脈。當陽明經虛弱(衝脈無所依存,也會虛弱),則宗筋鬆弛,帶脈無法收束(也就是所謂的虛弱則無法運行濕氣,不但不能滋潤,反而變成水患,一切筋脈都會鬆弛無力),所以腳會痿軟無力,因此治療痿症時,會特別重視調理陽明經。
《生氣通天論》中說:「濕熱不消,大筋就會攣縮變短,小筋就會鬆弛變長」(大筋也有可能鬆弛,小筋也有可能攣縮,不要過於執著)。攣縮變短會導致拘攣,鬆弛變長會導致痿軟,可見這個病確實是由濕熱所導致,而不是由燥熱所導致。所以古人開的藥方中,多使用白朮、茯苓、澤瀉,以及各種祛風藥。但是,屬於燥熱引起的痿症也很多,那麼,滋養陽明經的水穀之氣,來潤澤宗筋,壯大北方少陰腎的精氣,來灌溉乾涸的澤地,恐怕還擔心沒有效果,又怎麼敢去利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