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8)

1. 泄瀉

有肝氣滯。兩肋痛而瀉者,名肝泄。

有患口舌糜爛而瀉者,乃心脾二經之熱,心開竅於舌,脾開竅於口,其熱上攻故糜爛。若移其熱於胃與小腸,則運化失職,故泄也,名口糜泄。

久瀉不已名滑瀉,又名洞泄。大孔如竹筒,飲食入口,直出無禁,氣將脫矣,飲食不進則無救矣。

治法:風瀉,升陽益胃湯(見惡寒)。寒瀉,理中湯(見中寒)、漿水散。熱瀉,益元散(見傷暑)加芩、連、燈心、竹葉。止瀉湯去白朮,加黃連、滑石、扁豆。熱止在上膈,渴而引飲,水入胃中,胃本無熱,不能行水,致瀉,灸第一椎下陷中,五苓散(見傷濕)。亦可。

暑瀉,青六丸、(見痢。)玉龍丸。濕瀉,胃苓湯、五苓散、升陽除濕湯吞戊己丸、止瀉湯。寒濕加薑、桂,熱濕加黃連、葛根。食瀉,平胃散(見傷飲食)加枳實。審其曾傷何物,仍燒此物存性,調服三五錢。形氣實者下之。酒瀉,理中湯(見中寒)加乾葛,吞酒煮黃連丸(見傷暑),或葛花解酲湯(見傷飲食)。

飲瀉,實者神佑丸(見腫脹),虛者春澤湯(見傷濕)、白朮調中湯。痰瀉,止瀉湯加半夏、海粉。實者吐之下之,虛者六君子湯。(見氣。)脾瀉,快脾丸。腎瀉,四神丸,早晚二服。肝泄,止瀉湯加柴胡、青皮。若因肝氣不斂,致脾氣散而不運,加白芍。口糜泄,其證上發則下止,下泄則上愈。

當口糜發時,用瀉心導赤散,滾湯淬服。若當泄瀉時,則早晚用參苓白朮散,糯米湯服。若小便少,利不止,乃水走大腸,用茯苓、車前子各等分,煎湯代茶。若服寒涼藥,口瘡不效,則為虛火上泛,理中湯加肉桂,大倍茯苓,降陽利水,陽降則口糜愈,水利則泄瀉止。久泄,八柱散,或四君子(見氣)加肉果、升麻。

仲景云:下利不止,以理中與之益甚,理中者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丸主之。瀉久不止,多變為痢,(詳痢門。)實者以厚朴枳實湯預防之,虛寒者四神丸。收澀之劑,固腸丸、訶子散皆治熱瀉,扶脾丸、桃花丸、訶子丸、赤石脂禹餘糧湯皆治寒滑。泄瀉久不止,不可離甘草、芍藥,為脾病也。

不可離白朮,為濕也。忌枳殼。為能寬腸也。忌當歸,為能滑腸也。(用補中益氣者白芍代之。)瀉已愈,至明年此月復發者,有積也。熱積大承氣湯,(見大便不通。)虛者保和丸(見傷飲食)加三稜、蓬朮之屬。寒積備急丸。(見傷飲食。)理中(見中寒)加茯苓、黃連,名連理湯,寒熱雜合而瀉者最宜。

(如暑瀉兼內傷生冷,或熱邪已解,而瀉仍不止,疑似之證,皆可服之。)凡瀉,津液既去,口必渴,小便多赤澀,未可便作熱論。(必初起即渴,即赤澀,乃為熱。)陰陽已分,瀉已止,而小便少者,此肺氣虛不能生水,補中益氣湯(見氣)加麥冬、五味。或腎陰虛而水自涸,六味丸(見虛損)加麥冬、五味。

白話文:

腹瀉

若是肝氣鬱滯引起的腹瀉,同時伴隨兩側脅肋疼痛,這種稱為「肝瀉」。

若是因為口舌潰爛而引發的腹瀉,這是心經和脾經有熱的表現。心經的竅在舌頭,脾經的竅在口,熱邪向上侵襲導致口舌潰爛。如果這股熱往下轉移到胃和小腸,就會導致消化功能失常,引起腹瀉,這稱為「口糜瀉」。

長期腹瀉不止稱為「滑瀉」,也叫「洞瀉」。排泄物像竹筒一樣,吃進去的食物直接就排出來,毫無阻攔,這表示身體的氣快要耗盡了。如果連食物都吃不下,那就沒救了。

治療方法:

  • 風邪引起的腹瀉: 使用升陽益胃湯。(參見「惡寒」的說明)
  • 寒邪引起的腹瀉: 使用理中湯(參見「中寒」的說明)、漿水散。
  • 熱邪引起的腹瀉: 使用益元散(參見「傷暑」的說明)再加入黃芩、黃連、燈心草、竹葉。止瀉湯去掉白朮,加入黃連、滑石、扁豆。若熱邪停留在上膈,導致口渴想喝水,水喝進胃裡後,胃本身沒有熱,無法運化水分,導致腹瀉,可以灸第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,並服用五苓散。(參見「傷濕」的說明)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。
  • 暑邪引起的腹瀉: 使用青六丸(參見「痢疾」的說明)、玉龍丸。
  • 濕邪引起的腹瀉: 使用胃苓湯、五苓散、升陽除濕湯,搭配吞服戊己丸、止瀉湯。寒濕的情況加生薑、肉桂;熱濕的情況加黃連、葛根。
  • 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: 使用平胃散(參見「傷飲食」的說明)再加入枳實。要仔細判斷曾吃過什麼東西導致腹瀉,然後將該食物燒成灰,調入藥中服用三到五錢。如果患者體質強壯,可以考慮使用瀉下藥。
  • 飲酒引起的腹瀉: 使用理中湯(參見「中寒」的說明)再加入乾葛,或搭配吞服酒煮黃連丸(參見「傷暑」的說明),或葛花解酲湯(參見「傷飲食」的說明)。
  • 喝水過多引起的腹瀉: 體質強壯的,使用神佑丸(參見「腫脹」的說明);體質虛弱的,使用春澤湯(參見「傷濕」的說明)、白朮調中湯。
  • 痰濕引起的腹瀉: 使用止瀉湯加入半夏、海粉。體質強壯的,可以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;體質虛弱的,使用六君子湯。(參見「氣虛」的說明)
  • 脾虛引起的腹瀉: 使用快脾丸。
  • 腎虛引起的腹瀉: 使用四神丸,早晚服用。
  • 肝氣鬱滯引起的腹瀉: 使用止瀉湯加入柴胡、青皮。如果因為肝氣無法收斂,導致脾氣散亂而無法正常運化,則加入白芍。
  • 口糜引起的腹瀉: 這種情況,口舌潰爛發作時,腹瀉會停止;腹瀉時,口舌潰爛會好轉。當口舌潰爛發作時,可以使用瀉心導赤散,用滾開的水沖服。當腹瀉時,則早晚使用參苓白朮散,用糯米湯送服。如果小便量少,腹瀉不止,這是因為水分跑到大腸去了,可以使用茯苓、車前子各等分,煎湯當茶飲用。如果服用寒涼的藥物,口瘡沒有好轉,那就是虛火上浮,可以使用理中湯加入肉桂,並大量增加茯苓的用量,以降火並利水。陽氣下降,口瘡就會好轉;水分排出,腹瀉就會停止。
  • 長期腹瀉: 使用八柱散,或四君子湯(參見「氣虛」的說明)加入肉豆蔻、升麻。

張仲景說:「腹瀉不止,使用理中湯反而會更嚴重,因為理中湯是調理中焦的藥,而這種腹瀉是下焦的問題,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或丸來治療。」長期腹瀉容易轉變成痢疾(詳細請參見「痢疾」的說明)。體質強壯的,可以使用厚朴枳實湯預防;體質虛寒的,使用四神丸。可以使用收澀止瀉的藥物,固腸丸、訶子散都可治療熱瀉;扶脾丸、桃花丸、訶子丸、赤石脂禹餘糧湯都可治療寒性滑瀉。長期腹瀉不止,不可缺少甘草、芍藥,因為這是脾的問題;不可缺少白朮,因為這是濕的問題。忌用枳殼,因為它會寬腸;忌用當歸,因為它會滑腸(如果使用補中益氣湯,可以用白芍代替當歸)。

如果腹瀉好了,但到了隔年的同月份又復發,這是因為體內有積滯。熱積可以用大承氣湯(參見「大便不通」的說明);體質虛弱的,可以用保和丸(參見「傷飲食」的說明)加入三稜、蓬朮等藥材;寒積可以用備急丸(參見「傷飲食」的說明)。使用理中湯(參見「中寒」的說明)加入茯苓、黃連,稱為連理湯,最適合治療寒熱交雜的腹瀉。

(如果暑邪引起的腹瀉,又同時吃進生冷食物,或是熱邪已經解除,但腹瀉仍然不止,這些情況都可以服用上述藥物。)

凡是腹瀉,津液流失,一定會口渴,小便也會變得又少又赤黃,不能馬上判定為熱證(必須是剛開始就口渴、小便赤澀,才屬於熱證)。陰陽已經分清楚,腹瀉已經停止,但小便量少,這是肺氣虛弱,無法產生水分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(參見「氣虛」的說明)加入麥冬、五味子;或是腎陰虛導致水分枯竭,可以使用六味丸(參見「虛損」的說明)加入麥冬、五味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