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7)

1. 泄瀉

泄瀉之症,水穀或化或不化,腹痛或不痛,並無努責,亦無膿血,及裡急後重,惟覺困倦耳,故與痢疾異。飲食入胃下小腸,得氣運行則清濁以分,水滲膀胱,谷趨大腸,二便調矣。何泄之有?若氣不運化,水穀不分,歸併大腸一路,則瀉矣。而氣之所以不運,則六淫七情種種之邪,皆得而滯之,略具如下。

或因於風。經曰:春傷於風,夏為飧泄。言春時傷於風寒,由皮膚而經絡,傳入腸胃,腹脹腸鳴,(風氣往來腸胃間,衝擊作響也。)因而飧泄也。(泄出原食不化。)此風非汗不出,始為寒氣,久則鬱熱。又肝木之氣,亦名為風。春時肝氣宜升,為邪所傷,鬱而下陷,郁久成熱,熱久蒸化為濕,遂至飧泄,此宜升清除濕。二證皆腸鳴,(肝風內煽亦鳴響。

)脈弦,泄時或閉而不下,下多白沫,辟辟有聲,其氣不甚臭穢,以完穀不化也。夏以久言,勿泥。(或謂春木當令,雖不能升,亦不肯下趨,但郁成熱,至夏熱盛蒸濕,如雲蒸而雨降,故至夏乃泄,亦通。)

或因於寒。蓋寒則氣凝,無以運行水穀,故泄也。寒氣攻刺,腹中綿綿作痛,腸鳴,暴下無聲,水穀不化,所下清冷,如鴨屎之溏,(大便如水,中有少糞也。)小便白,脈沉遲,身冷。脈細,(心虛。)皮寒,(肺虛。)氣少,(肝虛。)前後泄利,(腎虛。)飲食不入,(脾虛。)為五虛,難治,用參朮補劑早救之,遲則不能挽矣。

或因於熱。蓋火性急迫,逼其水穀下注,往往不及傳化即出。勿因其完穀不化,誤作虛寒。其脈洪數,小便赤澀,腹中痛刺,痛一陣瀉一陣,口燥渴,糞出辟辟有聲,肛門熱痛。熱瀉固由火性急迫,亦有熱氣壅滯不行,不但寒不能運也,所下多垢黏,色黃赤,腹中悶痛。

或因於暑。與熱瀉同理。證則面垢,多汗,煩渴。

或因於濕。濕盛而小便不利,水走腸間,漉漉有聲,腹不痛,脈沉緩,體重軟弱。治濕宜利小便。若氣虛下陷而利之,是降而又降也,當升其陽,所謂下者舉之也。升陽用風藥,風藥又能勝濕。

或因於食。蓋傷食則脾滯,不能運行水穀,故泄,噫氣如敗卵臭,腹中絞痛,痛一陣瀉一陣,下過稍寬,少頃又痛,所下臭穢黏膩,(前食既滯,則後食繼停,陳陳相因,久而乃出,故臭穢。)色黃。

或傷於酒。每天明時瀉一二次。(酒質濕,夜氣陰寒,不能久攝,故至明必瀉。)

或因於飲。渴而飲,飲而瀉,瀉而復渴,復飲復瀉也。

或因於痰。痰滯氣不行,故水穀不分,腹中隱隱微痛,或覺冷,下如稠飲,時瀉時不瀉,或多或少,不食不飢,昔肥今瘦,脈滑。

有脾虛不能受食,食畢即腸鳴腹滿,必瀉出所食方快,不食則無事,名脾瀉。

每天明時瀉一二次,名腎瀉。(腎火虛寒也。)

白話文:

泄瀉這種病症,是指吃進去的食物,有的消化有的沒消化,肚子可能會痛也可能不會痛,大便的時候不會感到需要用力,也沒有膿血,或是想拉卻拉不出來的感覺,只是會覺得很疲倦,這點和痢疾不一樣。

食物進入胃和小腸後,如果身體的氣能夠正常運行,就會把食物的精華和糟粕分開,水分滲到膀胱,食物殘渣進入大腸,這樣大小便就會正常。為什麼會腹瀉呢?是因為身體的氣無法正常運行,水和食物沒有分開,全部一起進入大腸,就會導致腹瀉。而氣之所以不能正常運行,是因為受到各種外邪,像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以及內在的情緒波動影響。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原因:

可能是因為風邪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春天受到風邪侵襲,夏天就會發生飧泄。」意思是說,春天受到風寒侵襲,從皮膚和經絡進入腸胃,造成肚子脹氣、腸鳴(腸胃裡的氣體來回衝擊,發出聲音),進而發生飧泄(排出沒有消化的食物)。這種風邪,一開始是因為沒有出汗而變成寒氣,久了就會鬱積成熱。另外,肝臟的氣也屬於風。春天肝氣應該向上升發,但如果受到邪氣侵擾,就會鬱積而向下陷落,久了就會化熱,熱久了就會蒸發成濕氣,導致飧泄。這種情況應該要提升陽氣,清除濕氣。這兩種情況都會有腸鳴(肝風內動也會發出聲響),脈象是弦脈,腹瀉的時候可能會有便秘,大便多是白色泡沫狀,排氣聲很大,但味道不會很臭,因為食物沒有消化。這情況多半是慢慢累積而成,不能單看夏季的症狀來判斷。(有人認為,春天肝木當令,即使不能上升,也不會向下走,只會鬱積成熱,到了夏天熱氣旺盛,將濕氣蒸發出來,就像雲蒸發成雨一樣,所以會在夏天發生腹瀉,這個說法也說得通。)

可能是因為寒邪。因為寒氣會使身體的氣凝結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,所以會腹瀉。寒氣侵入身體,肚子會隱隱作痛,腸鳴,突然腹瀉但沒有聲音,排出沒有消化的食物,大便清澈冰冷,像鴨糞一樣稀薄(像水一樣的大便,裡面有一些糞便),小便顏色白,脈象是沉遲,身體會感到寒冷。脈細弱(代表心虛),皮膚冰冷(代表肺虛),氣虛(代表肝虛),前後腹瀉不止(代表腎虛),吃不下東西(代表脾虛),這稱為五虛,很難治療,要盡早用人參、白朮等補藥來治療,否則就難以挽回。

可能是因為熱邪。因為火的性質是急迫的,會迫使水穀快速向下排出,往往來不及消化就排出來了。不要因為排出沒有消化的食物,就誤認為是虛寒。這種情況脈象是洪數,小便赤黃澀痛,肚子會像針刺一樣的疼痛,痛一陣就會腹瀉一陣,口乾舌燥,大便排出的聲音很大,肛門灼熱疼痛。熱瀉的原因可能是火的性質急迫,也可能是熱氣積滯不通,不只是寒氣不能運行,排出的大便多是黏稠的,顏色黃赤,肚子會有悶痛感。

可能是因為暑邪。和熱瀉的原因差不多。症狀是臉色污垢,容易流汗,煩躁口渴。

可能是因為濕邪。濕氣太重會導致小便不利,水分跑到腸道中,發出漉漉的聲音,肚子不會痛,脈象是沉緩,身體感覺沉重軟弱無力。治療濕氣應該要利小便。如果因為氣虛下陷而用利小便的方法,就像是往下壓又往下壓,應該要提升陽氣,所謂的「下者舉之」。提升陽氣可以用具有升發作用的藥物,這些藥物也能夠去除濕氣。

可能是因為飲食。吃太多會導致脾胃停滯,無法運化水穀,所以會腹瀉,打嗝會有像壞雞蛋一樣的臭味,肚子會像絞痛一樣,痛一陣瀉一陣,瀉完後會稍微舒服一點,過一會又會痛,排出的大便很臭、黏膩(因為之前的食物沒有消化,後面的食物又接著停滯,陳舊的食物和新停滯的食物一起排出,所以很臭),顏色黃色。

可能是因為飲酒。每天早上會腹瀉一兩次。(酒的性質是濕的,晚上的氣是陰寒的,無法長時間控制,所以早上一定會腹瀉。)

可能是因為喝太多水。因為口渴而喝水,喝完水就腹瀉,腹瀉後又口渴,又喝水又腹瀉。

可能是因為痰。因為痰阻礙氣的運行,導致水穀無法分開,肚子會隱隱作痛,或感覺冷,排出像濃稠飲料一樣的大便,時瀉時不瀉,量多量少不定,沒有食慾也不會覺得餓,以前很胖現在變瘦,脈象是滑脈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虛,無法接受食物,一吃完東西就腸鳴腹脹,一定要把吃下去的東西排出來才舒服,不吃東西就沒事,這叫做脾瀉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每天早上腹瀉一兩次,這叫做腎瀉。(是因為腎的陽氣虛弱,體內寒氣太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