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25)

1. 短氣少氣

二者古人不甚分別。如東垣謂二者皆氣不足。戴復庵謂短氣者,呼吸不來,語言無力,宜補虛。於進藥外,選壯盛人,吸氣噓其口中以助之。此與《素問》謂怯然少氣者,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,此氣奪也,乃少氣不足以言,有以異乎?是以二者同屬之虛也。亦有分短氣為實者,如仲景論胸痹短氣為實,(是痞滿篇。

)又論短氣皆屬於飲,(見痰飲篇。)是以短氣為實也。蓋水飲痰食諸實邪,足以阻礙正氣,氣本不少,因為邪阻上壅而呼吸喘急,(古人多以短氣為喘可見。)不得如平氣之舒和悠長,故謂之短耳。此但去其邪,邪去氣自舒矣,須分別觀之。

白話文:

在古代,對於「短氣」和「少氣」這兩種症狀,古人並未有很明確的區別。例如,李東垣認為這兩種都是因為氣不足所導致的。戴復庵則指出,所謂「短氣」,就是呼吸困難,說話時聲音微弱無力,這種情況應當補充體內的虛弱。他建議,在服藥之外,可以找一個身體壯健的人,將他的氣息吹入病患口中,藉以輔助病患呼吸。這和《黃帝內經.素問》中提到的「怯然少氣」,即說話聲音輕微,整日才能講完一句話,這是因為氣力衰竭所致,也就是「少氣」導致無法正常說話,似乎有些不同。然而,無論是「短氣」還是「少氣」,都可歸類為氣虛的範疇。

但也有人將「短氣」視為實證,如張仲景在討論胸痹的症狀時,將「短氣」列為實證的一種表現。(這可以在《金匱要略.痞滿篇》中找到相關描述。)他又說所有的「短氣」都與體內積聚的飲水有關。(這在《金匱要略.痰飲篇》中有詳細解釋。)因此,「短氣」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實證。因為水、飲、痰、食等實質的異物,會阻礙正常的氣流通暢,雖然體內的氣量並未減少,但是因為這些異物的阻塞,使得氣流上升受阻,呼吸變得急促困難,(古人常將「短氣」和「喘」混為一談,由此可見一斑。)無法像平常一樣平穩且悠長,所以被稱為「短氣」。只要清除了這些異物,氣流自然就能恢復順暢。所以在診斷治療時,必須仔細分辨這兩種情況。

2. 噯氣

即《經》所云噫氣,由氣不得舒,故噯以出之,理與呃逆通。彼則氣閉而逆沖,自作響以出;此則氣滯而不沖,故藉噫以出之也。《經》以心為噫。《痹論》所謂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。又謂刺中心一日死,其動為噫者,是也。(王太僕解心噫之義,謂象火炎上,煙隨焰出。

)又屬脾氣不舒,《經》所謂太陰腹脹善噫者是也,觀飽食則噯可見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噯氣」,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打嗝或胃裡的氣往上冒。在中醫古籍中稱之為「噫氣」,當身體的氣無法順利流通時,就會透過噯氣的方式來排解。噯氣和打嗝的原理相通,但兩者不同,打嗝是因為氣閉塞後反向衝擊所致,自己會發出聲音;噯氣則是因為氣滯留,不會有強烈的衝擊,所以需要藉助噯氣來釋放。

中醫認為噯氣和心臟有關,如《痹論》提到的心臟疾病,脈絡不通,會感到煩躁、胸口悶痛,突然呼吸困難且喘息,喉嚨乾燥,容易噯氣。另外,如果針灸不慎刺中了心臟,一天內可能就會死亡,其症狀之一就是噯氣。

此外,噯氣也被歸咎於脾氣不調,如《經》所言,太陰(指脾)的病徵之一就是腹部脹滿且容易噯氣,這點從飯後容易噯氣的情況就可以看出。王太僕解釋心臟導致噯氣的意義,認為像火焰向上燃燒,煙隨著火焰一起冒出一樣。

3. 呃逆

即《內經》所謂噦,氣自下衝上而呃呃作聲也。《經》謂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然必有所閉遏乃然,有為寒氣所閉者,有為熱氣所閉者,有為水飲痰食及血,諸有形之物所閉者。景岳譬之雨中之雷,(陽為陰蔽,奮出於地而有聲也。)水中之浡,(氣為水覆,上出為浡,汩汩作聲。

)深得其理。予嘗吸菸入喉,胃口乍閉,每每作呃,故知熱氣亦能閉也。丹溪治陳超越,因飽食後奔走,(絡傷血內溢矣。)患呃逆。但食物則呃百餘聲,(食物質濁,血之屬也。)半日不止,飲酒與湯則不作,(酒、水質清,氣之屬也。)至晚發熱,(血屬陰,血病故夜發。

)脈澀數。以血入氣中治之,(猶云血覆氣上。)用桃仁承氣湯(見血)加紅花煎服,下汙血數次而愈。又治一女子,大吐頑痰而愈。故知血食痰,皆能閉也。有發於中焦者,脾胃之氣被閉也;有發於下焦者,肝腎之氣被閉也。氣為陽,陽屬火,治須撤閉散火,而有實火虛火之分。

實者利之、清之、散之;虛者補之。無病而呃者,不必治也。即治不過用《內經》刺鼻取嚏,或閉息不令出入,或驚之之法,皆可立已。若有病而呃者,形氣壯實,別無惡候,審其致閉之邪去之,亦即已。惟病重得此,多為氣脫。凡見其呃自丹田而上,久久乃一聲,(密頻相連者為實,久久一聲者為虛。

)通身振動者,即是危候,恐難治矣。(此先天命門真火欲脫,多不救。)與黑錫丹,灸關元。傷寒吐汗下後,與瀉利日久誤服寒涼者,理中湯(見中寒。)產後,丁香散。傷寒熱病,便燥脈數,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。)氣為寒閉,未郁成熱者,柿錢散、丁香柿蒂散、羌活附子湯。

氣逆而虛者,陳皮竹茹湯。痰飲者,二陳湯、導痰湯(並見痰)加薑汁、竹瀝。陽虛自汗者,參附湯。陰虛火炎者,參附煎湯,下大補陰丸。偶然呃一二日不止者,木香調氣散(見中氣)。灸法:男左女右,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,灸三壯,甚者二七壯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[打嗝]的問題。在古代醫學典籍《內經》中稱之為噦,指的是從腹部往上沖的氣體,導致打嗝的聲音。《內經》指出,所有這種向上逆衝的情況,通常都跟火相關。然而,這種情況必須是因為某種東西阻塞了氣流才會發生。可能是因為寒氣、熱氣,或是水、飲料、痰、食物,以及血液等實質物質阻塞所致。

景嶽用雷在雨中的比喻來解釋這個現象,就像陽光被雲層遮蔽,奮力從地面冒出時會產生聲音。又像氣體在水下,當它冒出水面時會產生波動,發出汩汩的聲音。

我曾經在抽煙時,喉嚨和胃部突然閉合,結果開始打嗝,所以我知道熱氣也會造成阻塞。丹溪治療陳超越的時候,他因為飯後跑步,導致血液在體內溢出,然後開始打嗝。只要吃東西,就會打嗝一百多次,而且半天不停。但是喝酒或喝水就不會。到了晚上開始發燒,脈搏跳動快速且不順暢。他認為這是血液進入氣體中造成的,使用了桃仁承氣湯(見血液)加上紅花煎煮服用,排出了汙血幾次後就好了。他又治療了一個女孩,她吐了很多濃痰後症狀就消失了。因此,我們知道血液、食物和痰都能造成阻塞。

打嗝可能發生在中焦,也就是脾胃的氣體被阻塞;也可能發生在下焦,是肝腎的氣體被阻塞。氣體是陽性的,而陽性屬於火,治療方式必須是去除阻塞,消滅火氣,同時區分是實火還是虛火。

如果是實火,就要利用利尿、清熱、散熱的方式處理;如果是虛火,就要補充。如果沒有其他疾病,單純打嗝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。即使要治療,也可以使用《內經》中的方法,像是刺激鼻子使其打噴嚏,或者控制呼吸,或是驚嚇患者,這些都可以立即停止打嗝。如果患者有其他疾病,身體壯實,沒有其他不良症狀,只要找到造成阻塞的原因,清除它,就可以停止打嗝。但如果病情嚴重,出現打嗝,可能表示氣體正在流失。

如果打嗝從丹田往上,隔很久才一次,全身都在抖動,這就是危險的徵兆,可能很難治療。(這表示先天的真火即將消失,大多無法挽救。)可以使用黑錫丹,並灸關元穴。感冒後嘔吐、出汗、腹瀉,或是長期服用寒涼藥物的人,可以使用理中湯(見中寒)。產後的婦女,可以使用丁香散。感冒或發燒的患者,如果大便乾硬,脈搏快速,可以使用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。氣體被寒氣阻塞,但尚未形成熱氣的,可以使用柿錢散、丁香柿蒂散、羌活附子湯。氣體逆流且虛弱的,可以使用陳皮竹茹湯。有痰飲的,可以使用二陳湯、導痰湯(見痰),並加入薑汁和竹瀝。陽氣虛弱,自汗的,可以使用參附湯。陰氣虛弱,火氣旺盛的,可以使用參附煎湯,再服用大補陰丸。偶爾打嗝一兩天不停止的,可以使用木香調氣散(見中氣)。灸法:男性灸左邊,女性灸右邊,在乳頭下方黑色盡頭的地方,灸三次,嚴重的可以灸十四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