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24)
卷之二·雜症 (24)
1. 喘哮
)喘不能臥,葶藶大棗湯、桂苓朮甘湯(見痰飲)等,或汗之。是濕者,滲濕湯。(見傷濕。)暑熱喘者,白虎湯(見發熱,)栝蔞、枳殼、黃芩。食喘者,凡病初起即喘急,多是停食也。或放屁,甚者或咬人,消食自愈。小兒行走氣急作喘,多是食。食喘兼外感,散邪消食。
《經》有胃喘一證,謂胃絡不和,氣逆作喘。(胃氣本下行,二陽脈亦從頭走足,若不下行而反干乎上,則氣喘逆。)然所以致逆者,非火則食與痰耳,審治之。又有肺積,名息賁。(賁,奔同。肺氣結滯成積,則呼吸之息上奔。)在右脅下如覆杯,令人喘咳,發肺癰,詳積聚門。
虛喘治法:肺氣虛者,人參、五味、阿膠之屬。人參為末,雞子清投新水,調下一錢。勞即喘者,胡桃不去衣九錢,人參一錢,杏仁去皮尖二錢,薑、棗煎,帶渣服,去大便一次即愈。昔有二人同行,一含人參則不喘,不含者喘,可見虛宜補。腎水虛者,相火由衝任直衝而上,非四物所能治、寒涼所能制。
其痰為腎水所泛溢,亦非竹瀝、枳、半所能化,必用六味(見虛損)加門冬、五味,大劑煎服,水升火降,喘自定。若腎火虛者,下焦陰寒之氣,逼其浮陽上越作喘,外證面赤(戴陽)煩躁,脈浮大而數,去死不遠,用助元接真鎮墜之藥,尚可回生。然不可峻驟,且先以八味丸(見虛損)、黑錫丹(見呃逆)、養正丹(見氣)之類,煎生脈散(見中暑)送下。
覺氣稍定,然後以大劑參、耆、破故紙、阿膠、牛膝等以鎮於下,又以八味加河車為丸,遇飢則服,方可保全。火從衝任逆上,則胃氣之下行者亦從之逆上矣,東垣用調中益氣湯(見勞倦)加吳茱萸,(湯洗去苦味用。)然須治腎為是。
再按古人以短氣即喘,而分實喘虛喘,具如前說。若依後人分短氣與喘為二,則以短氣為虛喘,而喘單就實者言,未為不可也。參看短氣少氣篇。
哮者,喉間痰氣作響,以胸中多痰,黏結喉間,與呼吸之氣相觸成聲。得之食味酸鹹太過,(幼時多食鹽醋,往往成此疾,俗謂之鹽哮。)滲透氣管,痰入結聚,一遇風寒,氣鬱痰壅即發,其發每在冬初,必須淡飲食,行氣化痰。禁涼劑,恐風寒難解;禁熱藥,恐痰火愈熾。
蘇子、桑皮、枳殼、青皮、半夏、前胡、杏仁、山梔必用。八九月內用承氣預下其熱,使冬時無熱可包,是妙法。哮久用青皮一個,劈開,入巴豆一粒,扎定,瓦上炙黃,每服三五分,姜酒下。愈後用半夏八兩,石膏四兩,蘇子二兩,丸服。又方,雞子略擊破殼,不可損膜,浸尿缸內三四日夜,煮吃,效,能去風痰也。
或貓屎燒灰,砂糖湯調下。皂莢去皮、弦、子,蜜炙二錢,明礬一錢,杏仁一錢,紫菀、桑皮、炙草、石菖蒲、半夏各二錢,白醜頭末一錢,膽星一錢五分,百部熬膏丸,綠豆大,每服七十丸。遇厚味即發者,清金丹。
白話文:
[喘哮]
喘到無法躺臥時,可以用葶藶大棗湯或桂苓朮甘湯(這兩個方子在痰飲的章節有提到)來治療,或者用發汗的方式。如果是因為體內濕氣引起的喘,可以用滲濕湯(這個方子在傷濕的章節有提到)。若是因暑熱導致的喘,可用白虎湯(這個方子在發熱的章節有提到),還可以搭配栝蔞、枳殼和黃芩。如果是因為飲食引起的喘,通常在病初就喘得很急,多半是飲食積滯造成的。這時可能會放屁,嚴重時甚至會咬人,只要消化了積食就會好。小孩走路時呼吸急促而喘,也多半是飲食積滯。若飲食引起的喘同時伴隨外感,要用發散邪氣、幫助消化的方法治療。
《黃帝內經》裡提到一種「胃喘」,是指胃絡不和,氣往上逆而導致喘。(胃氣本來是往下走的,而且人體二陽經脈也是從頭走到腳,如果氣不往下走反而往上衝,就會導致氣喘逆行。)會造成這種逆行的原因,不是火氣就是飲食積滯或痰,要仔細辨別並治療。還有一種肺部積聚的病症,叫做「息賁」(賁跟奔是同一個字,指肺氣鬱結成積,導致呼吸時氣往上奔)。這種病會在右脅下形成像杯子倒扣的腫塊,讓人喘咳,嚴重會引發肺癰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積聚的章節。
虛喘的治療方法:如果是肺氣虛弱引起的喘,可以用人參、五味子、阿膠之類的藥材。可以將人參磨成粉,用雞蛋清加入新汲取的水調和後服用一錢。若是勞累後就喘,可以用不去皮的胡桃九錢,人參一錢,去皮尖的杏仁二錢,加薑和棗一起煎煮,連藥渣一起服用,排便一次後就會好。以前有兩個人一起走路,其中一個人含著人參就不喘,沒含人參的就喘,可見虛弱的喘適合用補益的方法治療。如果是腎水虛弱,腎中的相火會經由衝脈和任脈直衝而上,單用四物湯或寒涼的藥是無法治療的。
這種喘的痰是腎水過於泛濫造成的,也不是竹瀝、枳實、半夏之類的藥可以化解的,必須用六味地黃丸(虛損章節有提到)加上麥門冬和五味子,大量煎服,使水氣上升、火氣下降,喘就會平定。如果是腎火虛弱,下焦陰寒之氣會逼迫浮陽往上,導致喘,外在表現是臉色發紅(戴陽),煩躁不安,脈象浮大而快,這是很危險的情況,離死亡不遠了,要用幫助元氣、接續真氣、鎮定下沉的藥物,或許還有機會救活。但用藥不可過於猛烈,要先用八味丸(虛損章節有提到)、黑錫丹(呃逆章節有提到)、養正丹(氣的章節有提到)之類的藥,煎煮生脈散(中暑章節有提到)送服。
等氣息稍微平定後,再用大量的人參、黃耆、補骨脂、阿膠、牛膝等藥來鎮定下焦,並用八味丸加上河車製成藥丸,肚子餓時就服用,這樣才能保全性命。如果火從衝脈和任脈上逆,那麼胃氣也會跟著往上逆行,東垣用調中益氣湯(勞倦章節有提到)加上吳茱萸(用湯洗去苦味)來治療。但根本的治療方法還是要從腎著手。
還有,古人把短氣也當成喘的一種,分為實喘和虛喘,前面已經說過了。如果按照後人將短氣和喘分為兩種病症,那麼短氣就屬於虛喘,而喘就單指實喘,這樣區分也是可以的。可以參考短氣和少氣的章節。
哮喘是指喉嚨間有痰鳴聲,這是因為胸中痰液過多,黏在喉嚨間,與呼吸的氣流摩擦發出聲音。這種病多半是因為吃了太多酸鹹的食物(小時候吃太多鹽或醋,常常會導致這種病,俗稱「鹽哮」)。酸鹹食物會滲入氣管,使痰結聚在那裡,一旦遇到風寒,氣機鬱滯、痰液壅塞就會發病,通常在初冬容易發作。治療時必須飲食清淡,疏通行氣、化解痰液。要禁用寒涼的藥,以免風寒難以解除;也要禁用燥熱的藥,以免痰火更盛。
蘇子、桑白皮、枳殼、青皮、半夏、前胡、杏仁、山梔子這些藥一定要用。在八、九月時可以用承氣湯預先清除體內的熱邪,這樣冬天就不會有熱邪包在體內而發作,這是很好的方法。如果哮喘很久,可以用一個青皮,切開後放入一粒巴豆,紮緊,在瓦片上烤黃,每次服用三到五分,用薑酒送服。病好後,用半夏八兩、石膏四兩、蘇子二兩,製成藥丸服用。另一個方法是將雞蛋稍微敲破蛋殼,但不能弄破裡面的薄膜,浸在尿缸裡三、四天,然後煮熟吃,效果很好,可以去除風痰。
或是將貓屎燒成灰,用砂糖水調服。還可以將皂莢去掉皮、筋和籽,用蜂蜜炙過,取二錢,加上明礬一錢、杏仁一錢、紫菀二錢、桑白皮二錢、炙甘草二錢、石菖蒲二錢、半夏二錢、白醜頭末一錢、膽星一錢五分,百部熬膏製成藥丸,像綠豆般大小,每次服用七十丸。若是吃了油膩食物就發病,可以用清金丹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