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9)
卷之四·雜症 (9)
1. 陰痿
陽動則舉,險靜則痿,雖無欲亦然,(觀小兒子夜䘒作可知。)況有心者乎?然而不舉者,則氣不從心也。其故有六:一則天稟使然,而不可強者也。一則有所恐懼,而氣餒也。一則神搖火飛,氣上不下也。此皆無病之人也。一則濕熱太盛,下注宗筋,弛縱不收也。一則耗散過度,命門火虛也。
一則腎水虛衰熱盛,壯火食氣也。(薛立齋所謂如木得露則森立,遇酷暑則痿瘁也。蓋水火和平則舉,有水無火,有火無水,及水火淫盛為濕熱者,亦不舉也,參痿門自明。)此有病之人也。火虛者,附桂八味丸;水虛者,知柏八味丸。(並見虛損。)濕熱,固真湯、柴胡勝濕湯。
白話文:
陽氣活躍時,性能力會提升,當處於平靜狀態時,則會出現萎縮的情況,即使沒有性慾的情況下也會如此,這可以通過觀察小孩子夜晚的行為來瞭解。對於有性慾的人來說,情況自然更為明顯。
然而,如果無法達到這種活躍的狀態,那可能就是因為氣息沒有跟隨心靈的指引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六種:
- 天賦就如此,無法強迫改變。
- 因為害怕或驚恐,導致氣息受阻。
- 精神浮躁,內心的火氣升騰,導致氣息上行,無法向下流動。 這些都是健康的人可能會遇到的情況。
對於其他類型的情況,可以分為四種:
- 因為體內濕氣和熱氣過重,影響了生殖器的功能,導致其鬆弛不能收斂。
- 消耗過度,命門之火變得虛弱。
- 腎水虛弱且熱力旺盛,壯大的火勢消耗了體內的氣力。 (薛立齋曾比喻為樹木得到露水會長得茂盛,遇到酷暑就會萎縮。水與火的平衡狀態下能保持性能力,若只有水無火,或者只有火無水,以及水火過盛變成濕熱,同樣會影響性能力。詳細內容請參考「痿症」部分。)
對於氣息虛弱的,可以使用附桂八味丸;對於腎水虛弱的,則使用知柏八味丸。(以上內容請參照「虛損」部分。)
對於因濕熱問題導致的,可以使用固真湯、柴胡勝濕湯。
(其證多有陰汗臊臭,兩股熱者。或反冷,陰頭兩丸如冰者,不可誤認為寒,蓋濕熱在臟腑,熱親上而濕流下,故證如此也。)火上炎不下交者,降之。恐懼者,鎮之。
白話文:
這些症狀可能包含有陰部出汗且有腥臭味,大腿根部感覺熱熱的。也可能會相反,出現陰部兩處如同冰塊般的冷感,不可以誤認為是寒症,因為這是因為體內的濕熱影響臟腑,導致熱氣上沖而濕氣下流所產生的症狀。對於這種火氣上炎、無法與其他部位交合的情況,應以降火的方法來治療。對於因恐懼所引起的症狀,則需要使用鎮定的方法來處理。
2. 陰縮隊縱
陰受寒則縮,受熱則縱。(傷寒囊縮,陰證固有之,熱證亦有,以熱灼筋燥故縮也。但以平人論,則縮必因寒,觀夏月囊軟縱,冬月囊硬縮可知矣。)丹溪治鮑姓,莖挺長腫痿,皮拓濕潤,磨股不能行,兩脅氣上,手足倦弱,以小柴胡(見寒熱)加黃連大劑,行其濕熱,略加黃柏,以降其逆上之氣,挺腫收減。但有堅塊未消,又以青皮為君,佐以散風之藥末服,外以絲瓜汁調五倍末敷之,愈。
濕熱腫挺,朴硝、荊芥煎湯浸洗。甚者,三一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下之。
白話文:
男性陰囊遇到寒冷就會收縮,遇到溫熱就會舒張。傷寒時陰囊收縮是陰證的典型表現,但熱證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,因為熱邪灼傷筋脈導致乾燥而收縮。不過,就一般人而言,陰囊收縮一定是因為寒冷,夏天陰囊柔軟舒張,冬天陰囊硬縮就足以證明。丹溪先生治療鮑姓病人,他的陰莖挺長腫脹痿軟,皮膚濕潤,大腿摩擦不能行走,兩肋有氣上衝,手腳倦怠無力。丹溪先生用小柴胡湯加黃連大劑量治療其濕熱,並加少量黃柏以降逆上之氣,挺腫減退。但仍有堅塊未消,於是又以青皮為君藥,輔以散風藥末服用,外用絲瓜汁調和五倍散末敷於患處,最終痊癒。
濕熱腫脹堅挺者,可用朴硝、荊芥煎湯浸洗。病情嚴重者,服用三一承氣湯瀉下。
3. 疝
睪丸連小腹急痛,曰疝。或無形無聲,或有形如瓜,有聲如蛙。小腹、陰囊、睪丸皆肝經部分,蓋肝經筋脈環陰器而上抵小腹也。故張子和謂此為肝經之病,肝主筋,睪丸非肝筋,環引與玉莖,無由伸縮《經》謂:足厥陰之經筋聚於陰器,傷於寒則陰縮入,傷於熱則縱挺不收。又言:足厥陰之別曰蠡溝,循脛上睪結於莖,其病氣逆睪腫卒疝。
可見矣。俗稱膀胱冷,或曰腎冷,(腎氣通於外腎,膀胱系與睪丸系會也。)或曰小腸氣,皆非也。膀胱為水府,小腸為水道,專主滲泄通流,腎統二水,皆與筋無涉。雖《經》有言邪在小腸,連睪系,屬於脊,貫肝肺,絡心系,氣盛厥逆,上衝腸胃,熏肝,散於肓,結於臍,取之肓原以散之,刺太陰以平之,取厥陰以下之,取巨虛下臁以去之。此其初雖言邪在小腸,至其治法,必曰取厥陰以下之,乃知疝必關於厥陰無疑。
白話文:
睪丸連著小腹,突然疼痛,叫做疝氣。有的時候沒有形狀、沒有聲音,有的時候有形狀像瓜,有聲音像青蛙。小腹、陰囊、睪丸都是肝經所管轄的部分,因為肝經的筋脈環繞著生殖器,向上到達小腹。因此,張子和認為這是肝經的病症,肝臟主宰筋,睪丸雖然不是肝筋,但與生殖器相連,無法伸縮。《經》書上說:足厥陰經的筋脈聚集在生殖器,受寒就會收縮,受熱就會伸長無法收縮。又說:足厥陰經的別支叫做蠡溝,沿著小腿向上,連接到睪丸,再與生殖器相連,它所引起的病症是氣逆,睪丸腫脹,突然發作疝氣。
由此可見,疝氣是由於足厥陰經的問題造成的。民間俗稱膀胱冷,或者說腎冷(腎氣通向外腎,膀胱與睪丸的經脈相連),或者說小腸氣,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的。膀胱是貯藏水的器官,小腸是排泄水的通道,專門負責滲透、排泄和流通,腎臟統管著兩種水,它們都與筋脈沒有關係。雖然《經》書上有說邪氣在小腸,連接到睪丸,屬於脊椎,貫穿肝臟和肺臟,與心臟相連,氣盛逆流,向上衝擊腸胃,熏蒸肝臟,散布到肓俞穴,積聚在臍中,可以用肓俞穴來散邪氣,用太陰穴來平息邪氣,可以用厥陰穴以下的穴位來治療,可以用巨虛穴以下的穴位來去除邪氣。雖然一開始說邪氣在小腸,但是治療方法卻一定是使用厥陰穴以下的穴位,由此可知疝氣一定與厥陰經有關。
又謂:三陽(膀胱經)。為病發寒熱,其傳為㿗疝。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處,必傳於厥陰部分乃為疝也。又言:脾風傳腎,病名曰疝瘕,小腹冤熱而痛,出白,(精濁也。風者熱也,精得濕熱為敗濁。)一名曰蠱。(強中入房,女所惑也。)曰風,則屬之肝木可知矣。(以上言疝非膀胱、腎、小腸之病。
)又云:厥陰滑為狐風疝,(滑為陽邪,熱則生風也。)少陰滑為肺風疝,(心火乘肺。)太陰滑為脾風疝,陽明滑為心風疝,(金燥則熱,熱屬心也。)太陽滑為腎風疝,(膀胱與腎為表裡也。)少陽滑為肝風疝。皆言風者,厥陰木氣之所主也。又云:心脈滑為心疝,肝脈腎脈滑甚為癃㿉。
白話文:
古人曾提到,三陽經(即膀胱經)如果生病,會引起寒熱症狀,並有可能轉化為疝病。這表示膀胱並不是直接生病的部位,而是要通過厥陰部分,才會導致疝病。此外,脾風傳至腎時,會導致疝瘕病症,特徵是小腹疼痛、癥狀加熱,並有白色分泌物(即精液混濁),風代表熱,精液遇熱溼便會產生混濁。還有一種病症稱為「蠱」,通常發生在女性,可能與過度性行為有關。風在這裡被提及,顯然與肝木的特性相對應。這些都表明疝病並非單純由膀胱、腎、小腸等器官直接引發的疾病。
接著,古人還提到了不同經絡的風病。厥陰經的滑動症狀可能導致狐風疝,這表示陽邪引起的熱風。少陰經的滑動症狀可能導致肺風疝,這可能涉及心火對肺的影響。太陰經的滑動症狀可能導致脾風疝,金屬乾燥產生的熱氣可能與心相聯繫。陽明經的滑動症狀可能導致心風疝,金屬乾燥產生的熱氣與心相聯繫。太陽經的滑動症狀可能導致腎風疝,因為膀胱和腎相對應。少陽經的滑動症狀可能導致肝風疝。在這裡,風被提及,因為它與厥陰木的特性相對應。最後,心脈的滑動症狀可能導致心疝,肝脈或腎脈若滑動嚴重,則可能導致尿頻或尿瀉的病症。
亦以滑為疝也。(意謂上條言滑乃風疝之脈,則此條之滑亦為風脈可知也。)又云:脈大急則為疝,心脈滑搏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。搏急非肝邪而何?又云:督脈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為沖疝。蓋足厥陰與衝任督俱會於前陰也,然則疝為肝病,豈不明哉?(以上言諸經之疝,皆歸於肝也。)按子和以疝病屬肝部分,甚是。
然各臟腑經脈相通,有由肝經自病者,則亦有由諸經之病傳注者,其論中所舉已自可見。況《經》又有云:足陽明之筋病㿉疝,腹筋急;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。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腎下則腰尻病,不可以俯仰,為狐疝。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,及疝瘕少腹痛。
白話文:
脈象滑利也可能代表疝氣。脈象大而急也代表疝氣,其中心脈滑數代表心疝,肺脈沉伏代表肺疝。脈象搏動急促,如果不是肝邪作祟,又是什么呢?此外,督脈生病,從小腹上衝向心臟而疼痛,就是衝疝。因為足厥陰經與衝、任、督脈都匯聚於前陰,因此疝氣屬於肝病,應該很清楚了吧?古人認為疝氣屬於肝臟病變,說法很有道理。
但各臟腑經脈相互聯繫,疝氣不只可能由肝經病變引起,也可能由其他經脈病變傳染而來。文中提到的案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。而且經典中也記載:足陽明經筋病變會導致疝氣,腹部筋脈緊繃;足太陰經筋病變會導致陰部疼痛;小腸病變會導致小腹疼痛,腰脊牽連睪丸疼痛;腎臟病變會導致腰部和臀部疼痛,無法彎腰或仰頭,稱為狐疝。寸口脈沉而弱,代表寒熱,也可能伴隨疝氣、積聚和少腹疼痛。
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曰厥疝。其詞不一而足,此當細察。蓋肝經為朝宗之地,(少陰、太陰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陽諸經,亦會於小腹前陰。)各經為發源之區,源流並究可耳。再按張子和以疝屬之肝,趙以德則又屬之任脈,謂衝任二脈起於胞中,諸經皆受氣於此,因以海名之。二脈通,則陽氣下降,陰氣上行,塞則陽壅於上,陰結於下。
其所以閉塞者,或任脈之自病,偏寒偏熱。或各經病邪相犯,致任脈結滯,陰氣不化使然。引《經》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為據,其說甚有理。然衝任督同體,何不並舉乎?竊謂諸經之邪,皆得傳注衝任督三脈,而結於肝經部分為疝,則諸說皆會通矣。再按趙以德謂疝有二,不必小腹痛引睪囊乃名疝,但心腹痛即名為疝。
白話文:
黃色脈象如果又大又虛,說明腹部積聚了氣,還有厥氣,就叫做厥疝。厥疝的表現形式很多,需要仔細觀察。因為肝經是所有經脈匯聚的地方,少陰、太陰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陽經也都匯聚在小腹的前陰處,所以各個經脈都源於此,可以從源頭追溯。張仲景將疝歸屬於肝經,趙以德則認為疝屬於任脈,說衝脈和任脈起源於胞中,其他經脈都從這裡獲取氣息,因此被稱為海。衝脈和任脈暢通,陽氣就會下降,陰氣就會上升,如果阻塞了,陽氣就會壅塞在上,陰氣就會結聚在下。
造成阻塞的原因可能是任脈本身生病,偏寒或偏熱,也可能是其他經脈的病邪相互侵犯,導致任脈結滯,陰氣無法化解。根據《經》書記載,任脈生病,男性會導致內結七疝,女性則會出現帶下、瘕聚等症狀,這個說法很有道理。然而衝脈、任脈、督脈是同一個系統,為什麼不一起說明呢?我認為,其他經脈的邪氣都可以傳導到衝脈、任脈、督脈,最終在肝經的部分結聚成疝,這樣一來,所有說法就都統一了。趙以德還說,疝有兩種,不必小腹疼痛牽連到睪丸才叫疝,只要心腹疼痛也叫疝。
引巢氏七疝為據,一曰厥疝,厥逆心痛,飲食吐不下也。二曰症疝,腹中氣乍滿痛,氣積如臂也。三曰寒疝,飲食寒冷即脅下腹中痛也。四曰氣疝,腹中乍滿乍減而痛也。五曰盤疝,腹中痛在臍旁也。六曰胕疝,腹中臍下有積聚也。七曰狼疝,小腹與陰相引而痛也。趙氏蓋以上六疝,止言腹脅痛而不及睪囊,故謂心腹痛即名為疝,庸詎知其非省文乎?今定以小腹痛引陰丸為疝,庶免岐惑。(又子和謂遺癃滑濁,陰痿胞痹,皆男子之疝。
血涸不月,經後腰膝上熱,足躄嗌乾,癃閉,小腹有塊或定或移,前陰突出,後陰痔核者,皆女子之疝。但女子不曰疝而曰瘕,蓋皆肝經任脈之病,故云爾。)疝病之由,人皆以為經絡得寒,收引不行而作痛。丹溪謂是始於濕熱鬱遏,又感外寒,濕熱被郁作痛。其初致濕熱之故,固太勞而火起於筋,醉飽而火起於胃,房勞而火起於腎,大怒而火起於肝。火鬱之久,蒸為盛濕,濁液凝聚,併入血隧,流於厥陰。
白話文:
引巢氏將七種疝氣列為根據,第一種稱為厥疝,厥逆心痛,吃下去的食物吐不出來。第二種稱為症疝,肚子裡突然感到脹痛,氣積聚起來像手臂一樣粗。第三種稱為寒疝,吃冷的食物就覺得肋下和肚子痛。第四種稱為氣疝,肚子裡一陣陣脹痛。第五種稱為盤疝,肚子痛的位置在肚臍旁邊。第六種稱為胕疝,肚臍下方有積聚。第七種稱為狼疝,下腹部和陰部相連著痛。趙氏只提到了以上六種疝氣,只說腹部和肋骨疼痛,沒有提到睪丸,所以認為心腹疼痛就叫疝氣,難道不是簡略文字嗎?現在確定以小腹部疼痛牽扯到陰囊為疝氣,希望能避免歧義。(又子和認為遺精、尿閉、滑精、陰痿、陰囊麻痺,都是男性的疝氣。
血虛導致月經不來,月經後腰膝發熱,腳軟、口乾舌燥、閉經,小腹有腫塊,有時固定有時移動,外陰突出,肛門有痔核,這些都是女性的疝氣。只是女性不叫疝氣而叫瘕,都是肝經任脈的病症,所以這麼說。)疝氣的病因,人們都認為是經絡受寒,收縮不流通而導致疼痛。丹溪認為這始於濕熱鬱結,又感受外寒,濕熱鬱結而導致疼痛。最初導致濕熱的原因,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筋脈裡火氣上升,吃飽喝醉導致胃裡火氣上升,房事過度導致腎臟裡火氣上升,大怒導致肝臟裡火氣上升。火氣鬱結久了,蒸發成濕氣,濁液凝結,一起進入血液通道,流入厥陰經脈。
肝火性最急暴,為外寒所束,宜其痛暴而甚也。痛者,熱氣之衝擊;腫而重墜,則濕之為耳。(虛亦腫,但不甚墜耳。)左丸屬血,諸寒收引則血泣,故左丸痛多而腫少。右丸屬氣,諸氣鬱蒸則濕聚,故右丸痛少而腫多。張子和分七疝:一曰寒疝,囊冷結硬如石,陰莖不舉,或控引睪丸而痛。
得於坐臥濕地,或寒月涉水,久而無子。宜以溫劑下之。二曰水疝,腎囊腫痛,陰汗時出,或囊腫如水晶,或囊癢,搔出黃水,或小腹按之作水聲。得之飲水醉酒,使內過勞,汗出遇風,寒濕之氣結於囊中。宜以逐水之劑下之。三曰筋疝,陰莖腫脹,或潰或膿,或痛而裡急筋縮,或莖中痛,痛極則癢,或挺縱不收,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。得於房勞,及邪術淫方所致。
白話文:
肝火的特性非常急躁,如果受到外在寒冷的束縛,那麼它會導致疼痛突然且嚴重。這種疼痛是熱氣衝擊所造成的。如果出現腫脹和沈重感,這通常與濕氣有關(虛弱的情況也會有腫脹,只是不會有那麼重的下垂感)。左側的睪丸屬於血液,當各種寒氣收縮時,血液會凝滯,因此左側的睪丸疼痛頻繁但腫脹較少。右側的睪丸屬於氣息,當各種氣息鬱積時,濕氣就會聚集,因此右側的睪丸疼痛較少但腫脹較多。張子和分類了七種疝病:第一種是寒疝,睪丸冷凝結硬如石塊,陰莖無法舉起,或者拉扯睪丸引起疼痛。這通常是因坐在濕地或是冬天涉水後引起的,長期下去會導致不育。治療上應使用溫暖的藥物來調理。第二種是水疝,腎囊腫脹疼痛,陰部出汗時有時會流出,或者囊腫像水晶一樣,或者囊部癢癢,抓後會流出黃色的液體,或者小腹按壓時會發出水聲。這可能是由於飲酒、過度勞累、出汗遇風,以及寒濕之氣在囊中凝結造成的。治療應使用能夠排出水分的藥物。第三種是筋疝,陰莖腫脹,可能會潰瘍或有膿液,或者疼痛伴隨著腹部緊繃和筋肉收縮,或者在生殖器中感到疼痛,疼痛達到極點時會感到癢癢,或者陰莖不能收縮,或者白色物質隨著排尿流下。這是因為房事過度或邪術、濫用藥方所導致的。
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。四曰血疝,狀如黃瓜,在小腹兩旁、橫骨兩端約文中,俗云便癰。得於重感春夏大燠,(熱則血流溢。)勞動使內,氣血流溢,滲入脬囊,結成癰腫,膿多血少。宜以和血之劑下之。五曰氣疝,上連腎區,下及陰囊。或因號哭忿怒,則氣鬱而脹,過後氣散則消者是也。
宜以散氣之藥下之。小兒亦有此疾,得於父已年老,或年雖少而多病,陰痿精怯,勉強入房有子,此胎中病,不可治也。築賓穴言之。六曰狐疝,狀如瓦,臥則入小腹,行立則下入囊中,狐晝出穴夜入穴,與相似故名。今人帶鉤鈐者是也。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。七曰㿗疝,陰囊腫墜,如升如斗,不癢不痛者是也。
白話文:
治療心火旺盛導致的疝氣,應該使用清心降火的藥物。另外一種疝氣稱為血疝,形狀像黃瓜,位於小腹兩側、橫骨兩端附近,俗稱便癰。這種疝氣通常發生在春夏季節天氣炎熱時,因為熱氣導致血液流溢,勞動使內,氣血外溢,滲入膀胱囊,形成膿腫,膿多血少。治療血疝應該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。還有一種疝氣稱為氣疝,上連腎區,下及陰囊。這種疝氣可能是因為號哭憤怒,導致氣鬱而脹,之後氣散則消。治療氣疝應該使用理氣散結的藥物。小兒也會患有氣疝,這種疝氣通常是因為父親年老或年輕多病,導致陰痿精怯,勉強生育所致,屬於胎中病,不可治療。築賓穴中記載了這一病症。還有一種疝氣稱為狐疝,形狀像瓦片,躺下時進入小腹,站立行走時則下入陰囊,就像狐狸白天出洞晚上入洞一樣,因此得名。現在人們佩戴鉤鈐也會造成這種疝氣。治療狐疝應該使用疏通經絡的藥物。最後一種疝氣稱為㿗疝,陰囊腫脹下垂,像升起來的斗一樣,不癢不痛。
得之地氣卑濕所生,潮濕之鄉多感此疾。宜以去濕之藥下之。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,乃熱則不禁固也,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、燥之,本名曰瘕,宜以苦下之、堅之。(按子和於七疝皆言下之者,以內有濕熱,結聚不通也。然必有此實證乃可下耳,不可泥。
)趙以德云:予嘗病脾肺濕熱流入,右丸腫大,寒熱交作,雖張子和言疝病在下,當下不當吐,然脾氣下陷必升舉之,因先服調胃之劑一二帖,次早注神使氣至下焦,嘔逆而上,覺肋下積動到中焦,則吐而出之,腫減半。次早復吐,吐後和胃氣,疏通經絡而愈。凡用此法治傷酒水注右丸腫者,輒效。
白話文:
這類疾病是由於地氣濕寒所致,潮濕的地方容易患上。應該用去濕的藥物來治療。女子陰戶突出雖然也屬於此類,但主要是因為熱氣導致無法收縮,不能直接認定是虛寒而用收斂燥熱的藥物治療。這病原本稱為瘕,應該用苦寒之藥來瀉下堅固。 (按照張子和七疝的論述,都提到要瀉下,是因為體內有濕熱導致阻塞不通。但必須要有實證才能瀉下,不可拘泥。) 趙以德說:我曾經患病,脾肺濕熱下流導致右邊睪丸腫大,寒熱交替,雖然張子和說疝病在下,應該瀉下而不應該催吐,但脾氣下陷必須要升舉。因此先服用調理胃氣的藥物一兩帖,第二天早上用神使氣法將氣機引導至下焦,出現嘔吐逆上,感覺肋骨下積塊向上移動到中焦,就吐出來了,腫塊減輕了一半。第二天早上再次嘔吐,吐完之後調理胃氣,疏通經絡就痊癒了。凡是用這種方法治療傷酒水流入右邊睪丸腫大的患者,都非常有效。
治法:內寒者,當歸溫疝湯。外寒入腹者,烏桂湯。外寒內熱者,川烏頭炮、梔子仁炒各三錢,煎服。濕熱受外寒,十味蒼柏散。水疝尿不利,茴楝五苓散。瘕硬血疝,大黃皂刺湯。沖疝、厥疝,奪命湯。氣疝、諸疝走注痛者,青木香丸神效。狐疝及一切疝,茴香楝實丸。婦人產後血分受寒疝者,羊肉湯。
白話文:
內寒引起的疝氣,可服用當歸溫疝湯。外寒入侵腹部引起的疝氣,可服用烏桂湯。外寒內熱引起的疝氣,可服用川烏頭炮、梔子仁炒各三錢,煎服。濕熱受外寒引起的疝氣,可服用十味蒼柏散。水疝尿不利,可服用茴楝五苓散。瘕硬血疝,可服用大黃皂刺湯。沖疝、厥疝,可服用奪命湯。氣疝、諸疝走注痛者,可服用青木香丸。狐疝及一切疝,可服用茴香楝實丸。婦人產後血分受寒引起的疝氣,可服用羊肉湯。
諸疝,灸大敦穴即安。《尊生書》謂:治法斷不宜補,薑、橘同煎補肝,細辛閉肝氣,必禁。(虛亦須補,此太泥。)疝脈必弦急,忌微弱。亦有挾虛者,脈雖沉緊,必豁大無力,其痛亦輕,但重墜牽引耳,人參、牛膝可用。余皆作實治,破疝湯主之,木香、玄胡、橘核、荔枝核、茴香、川楝子、沒藥、地膚子、青皮,馬鞭草根煮汁煎。寒疝,加吳萸、附、桂。
白話文:
各種疝氣,灸大敦穴就能治好。但《尊生書》認為治療疝氣不能補,用薑、橘同煎補肝,細辛閉肝氣,都是錯誤的,因為疝氣雖然虛弱也需要補,但不能過於執著於補法。疝氣的脈象一定弦急,忌諱微弱無力。但也有一些疝氣伴隨虛弱,雖然脈象沉緊,但脈搏豁大無力,疼痛也較輕,只是感覺沉重墜痛和牽引,可以用人參、牛膝治療。其他疝氣都屬於實證,可以用破疝湯治療,方劑包含木香、玄胡、橘核、荔枝核、茴香、川楝子、沒藥、地膚子、青皮、馬鞭草根,煎煮服用。如果屬於寒疝,還要加吳茱萸、附子、桂枝。
亦有睪丸升上入腹者,加飛鹽、沉香。或用雞鵝蛋殼燒灰,空心酒下三錢,二服壓至故所。亦有脅旁動氣,橫入陰處,響聲如蛙,墜下,照前方去鹽、沉。水疝有一丸漸小,竟消盡成獨丸者,沉沉牽小腹作痛,水疝湯:白茯苓、萆薢、澤瀉、石斛、車前各二錢,臨臥及五更各一服。外用帶須蔥一大把,煎湯洗睪丸,頻添熱湯,以手挪之,即在湯內撒尿,其病易去。
白話文:
有時會出現睪丸上升進入腹部的情況,可以加上飛鹽和沈香。或者使用雞鵝蛋殼的灰燼,空腹時與酒一同飲用三錢,服用兩次後,就能將其引回原位。也有些人在肋骨旁感覺到有氣流動,橫向進入陰部,發出聲音像青蛙一樣,然後又垂落下來,這種情況可以依照前述方法去除飛鹽和沈香。
水疝症中有一種情況是腫塊逐漸縮小,最後完全消失成為單個腫塊,這種時候沈香會讓腹部感到疼痛,可以使用「水疝湯」來治療:白茯苓、萆薢、澤瀉、石斛、車前草各兩錢,睡前及凌晨各服一次。
另外,可以用大把帶葉蔥煮湯洗睪丸,不斷添加熱水,用手輕撫,甚至在湯中撒尿,這樣能更容易治療病情。
若囊破水流,灶心土糝之。狐疝晝病夜安,氣病血不病也,不宜辛香流氣之劑、補中益氣湯(見氣)加知、柏、虎骨治之。血疝睪丸偏大,宜和血,四物(見血)加桃仁、玄胡、橘核,於夜分時,一手托下,一手按上,由輕至重,丸弄百回,彌月瘀血盡散。筋疝莖筋挈痛,得之房術者,宜解毒緩急,甘草梢、黑豆、五倍同煎服。
㿗疝,五苓散(見傷濕)加蔥白、茴香、鹽。若丸腫如斗,不癢不痛者,得之有生之初,無治法。又有木腎,頑痹硬大,或痛或不痛者是也,由寒冷凝滯,當溫散,破疝湯加海藻、昆布、川椒、附子。外用艾炒熱裹丸,冷則頻換。疝由小腸經得者,舊名小腸氣,又名橫弦、豎弦,繞臍走注,小腹刺痛,喝起湯、救痛散。
白話文:
如果睪丸破裂流血,可以用竈心土止血。狐疝在白天發病,夜晚緩解,主要是氣病而非血病,不適宜使用刺激性或者補氣的藥物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知母、柏子仁、虎骨來治療。血疝導致睪丸腫大,應該調理氣血,用四物湯加上桃仁、玄胡、橘核,在夜晚時,一隻手托住下部,另一隻手按住上部,從輕到重地按摩,百次後,一個月內的瘀血就會散去。筋疝引起陰莖疼痛,是因爲房事過度所致,應該用解毒緩急的方法,用甘草梢、黑豆、五倍子煎水服用。
對於龜疝,可以使用五苓散加上蔥白、茴香、鹽來治療。如果睪丸腫大如鬥,沒有癢痛感,這可能是出生時就有的情況,沒有治療方法。還有木腎,頑固且堅硬,有時疼痛有時不疼,這是因爲寒冷凝滯所致,應當用溫散的方法,用破疝湯加上海藻、昆布、川椒、附子來治療。外用艾葉炒熱包裹後敷在患處,冷了就更換。疝氣是由小腸經引起的,舊稱小腸氣,又稱橫弦、豎弦,繞臍而行,小腹刺痛,可以喝湯藥或服用救痛散。
由膀胱經得者,舊名膀胱氣,毛際上小腹作痛,五苓散(見傷濕)加川楝子。形如瓜,聲如蛙,木香神效散。偏墜,不拘左右,川楝、木香、茴香、蒼朮、石菖蒲為丸,每服三錢,空心鹽湯下,安臥片時,微汗既止。左邊痛不可忍,茹神散。外腎脹大,麻木痛硬,七治金鈴丸。
偏墜藥不愈,用蓖麻子每歲一個,研爛貼頂門,以繩縛兩足中指,合縫處艾如麥粒大灸七壯,即時上去,隨去蓖麻。肛門、陰囊、腎莖癢甚,抓破好了又癢,人言熬醋洗立愈。外有發熱,忽生痄腮,痄腮愈睪丸脹者,耳後屬膽,膽受風熱生痄腮,移熱於肝故睪丸腫,加味逍遙(見郁)入防風、荊芥、青皮。
白話文:
如果疼痛是由膀胱經引起的,以前稱為膀胱氣,症狀是毛髮生長的地方,也就是小腹疼痛,可以服用五苓散(詳見傷濕篇)再加上川楝子。如果疼痛像瓜一樣形狀,聲音像青蛙一樣,可以服用木香神效散。如果疼痛偏向一邊,不論是左邊還是右邊,可以用川楝子、木香、茴香、蒼朮、石菖蒲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用鹽湯送服,然後平躺休息一會兒,微微出汗就停止。如果左側疼痛難忍,可以服用神散。如果外腎腫大,麻木疼痛僵硬,可以服用七治金鈴丸。
如果偏墜的疼痛用藥物治療效果不好,可以用蓖麻子,每年取一個,研磨成粉末,貼在頭頂,用繩子綁住雙腳的中指,在縫隙處用艾草灸七次,每次灸的時間就像麥粒大小,灸完後馬上取下,同時取下蓖麻子。如果肛門、陰囊、腎莖非常癢,抓破之後好了又癢,有些人說用醋熬水洗可以馬上止癢。如果外有發熱,突然長出腮腺炎,腮腺炎好了之後睪丸腫脹,這是因為耳朵後面屬於膽經,膽經受風寒而生腮腺炎,然後把熱氣傳到肝臟,所以睪丸腫脹,可以服用加味逍遙散(詳見郁證篇)再加上防風、荊芥、青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