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26)

1. 欠嚏

呵欠者必伸腰,故又名欠伸。《經》謂: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陰主夜、臥。陽主上,陰主下,故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入行於陰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此從陽之陰,由動入靜之機也。一人病吐血鬥余,煩躁不得臥,證甚危迫。延予至時,已半夜,聞其欠聲,予曰:不死矣。知陰猶在也,藥之而愈。

《經》曰:陽氣和利,滿於心,出於鼻,故嚏。河間謂:鼻中癢,因氣噴作聲。鼻為肺竅,癢為火化,(火甚則痛,微則癢也。)火干於肺,發於鼻,故癢而嚏也。或以物擾鼻亦嚏者,擾者亦屬火也。或視日而嚏者,太陽火曜於目,熱氣內通於鼻,癢而嚏也。仲景云:其人清涕出、發熱、色和者,善嚏。

(即傷風淺證,風在皮毛,郁其陽氣於肺,氣盛化涕以出,鬱勃而嚏也。色和,謂病淺耳。)可見嚏由氣盛,鬱勃使然,故陽虛者無嚏,得嚏則為佳兆。

白話文:

【打哈欠】

打哈欠時必定會伸腰,因此也叫做欠伸。根據古籍記載,衛氣白天在身體的陽面運行,夜晚則在陰面運行,陰主夜晚與睡眠。陽主上升,陰主下降,因此當夜晚陰氣積聚在身體下方,陽氣尚未完全進入陰分運行時,陽氣引領向上,陰氣引領向下,陰陽兩氣相互牽引,所以人會頻繁地打哈欠。這是從陽轉陰,由活動狀態進入休息狀態的生理現象。

有一個人生病時吐血量多達一斗以上,非常煩躁無法安睡,病情顯得十分危急。當我被請去診治時已經是半夜,聽到他打哈欠的聲音,我便說:「他不會死了。」因為我知道陰氣還存在,後來用藥治療後他就痊癒了。

【打噴嚏】

古籍記載,當陽氣調和順暢,充滿心臟,再從鼻子排出,所以會打噴嚏。劉完素認為,當鼻子感到癢,因空氣刺激而產生聲音。鼻子是肺的開口,癢是由於火氣導致,(火氣過旺會引起疼痛,稍微一點就會感到癢。)火氣影響肺部,再反應到鼻子,所以鼻子會感到癢並打噴嚏。有時候當外物刺激鼻子也會打噴嚏,這些刺激同樣屬於火氣的範疇。有時候看太陽也會打噴嚏,是因為太陽的火氣照射到眼睛,使熱氣向內傳導到鼻子,鼻子感到癢而打噴嚏。張仲景說:如果一個人流清鼻涕、發燒、臉色平和,那麼他會容易打噴嚏。

(這就是輕微的感冒症狀,風邪在皮膚和毛髮之間,將肺部的陽氣鬱閉,氣血旺盛轉化為鼻涕排出,鬱勃不舒而打噴嚏。臉色平和,是指病情還不算嚴重。)由此可見,打噴嚏是由於氣血旺盛,鬱勃不舒所致,因此陽氣虛弱的人不會打噴嚏,如果能打噴嚏反而是好兆頭。

2. 傷飲食

(此以飲食過度,留積不化者言。若飲食衰少不足之證,見下勞倦篇。)

飲者或寒或熱或過飽,皆能傷人。

飲者水也,在人身屬無形之氣分。多飲則氣逆,(水載氣上浮也,觀浴者水浸至胸則氣喘可見。蓋水滿於下,則逼氣上浮,如油在水面是也。)飲冷則傷肺,(水之寒氣上射於肺,則肺氣受傷。)為喘咳,為腫,(浸淫於肌膚則腫。)為瀉。(下趨則瀉。)輕者發汗利小便,上下中外分消之。

重而蓄滿者,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牽牛之屬利下之。(言不獨利小便。須二便兼利也。)

酒者其質則濕,其氣則熱。飲之而昏醉狂易者熱也,宜以汗去之。既醒則熱去而濕存,宜利小便以去之,葛花解酲湯主之。若不先汗而遽利小便,則炎焰不肯下行,濕去熱不去。若動大便尤謬,蓋酒之熱乃無形之氣也,病在陽分而妄下之,以傷其陰分,是謂誅伐無過。汗以辛溫,(從其上炎外達之性也。

)佐以苦寒。(清其熱也。)酒疸下之,久則為黑疸,尤宜切戒。(見疸門。)傷酒惡心嘔逆,昏眩頭痛,沖和湯,即參蘇飲加木香、半夏茯苓湯(見痰)、理中湯(見中寒)加乾葛,或附子理中湯(見中寒)和縮脾飲(見中暑)。酒渴縮脾飲,或乾葛煎湯調五苓散。(見傷濕)久因於酒成酒積,腹痛泄瀉,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之,並酒煮黃連丸。

(見傷暑。)多飲結成酒癖,腹中有塊,隨氣上下,沖和湯加蓬朮五分。停為痰飲者,枳實半夏湯加神麯、麥芽,或沖和湯加半夏、茯苓。解酒毒,枳椇子最妙。喻嘉言曰:錢小魯善飲,飲必醉,歲無虛日。嘔吐,寒熱兼作,骨節煩痛,脈洪大促急,身耎著席不能動展,左腿痛如刀刺,鼻煤,從病起至是總未大便,此癰疽之候也。

有謂燥金司令,酒客素傷熱濕,至是而發,熱被斂束,不得外越,津液乾枯,大腸失潤,以清金潤燥治之。或曰不然,酒毒大發,腸胃如焚,能俟掘井取水乎?必以大下為急。余曰:下法果勝,但酒客胃氣素為多嘔所傷,藥入胃中,必致上湧,不能下達,掘井固難,開渠亦不易。夫酒者,清烈之物,不隨濁穢下行,惟喜滲入者也。

先從胃入膽,膽為清淨之腑,同氣相求故也。然膽之攝受無幾,其次從胃入腸、膀胱,滲之化溺為獨多焉。迨至化溺,則所存者,酒之餘質,其烈性實惟膽獨當之。是以酒至半酣,雖懦夫有揮拳罵座,不顧餘生之膽。(酒性極熱而親上,心肺受之,不獨膽也。酒入則氣強,故無所畏。

氣之降者屬肺,升者屬肝膽,肝陰膽陽,酒氣乃陽升之極者,故屬之膽耳。)膽之腑原無輸瀉,而膽之熱他入,可移於腦,濁涕從鼻竅源源而出,亦少殺其勢。若小魯則陽分之陽過旺,陽分之陰甚衰,發髩全無,直似南方不毛之地,熱也極矣,肯受膽之移熱乎?幸其頭間多汗,腦熱暗泄,不為大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因飲食過量或不當所導致的疾病,分為以下幾種情況:

過量飲食:

如果飲食過多,導致食物積滯無法消化,這會傷害身體。(但如果飲食過少、營養不足的情況,會在之後的「勞倦篇」中討論。)

飲水,無論是冷的、熱的或過多,都會傷害身體。水屬於無形的氣,如果喝太多,會使氣逆上行。(就像洗澡時水浸到胸口會喘不過氣一樣,水滿在下面會把氣往上推。),喝冷水會傷害肺,造成喘咳、腫脹(水氣浸潤到皮膚就腫脹)、腹瀉。輕微的可以透過發汗或利小便來消除。

嚴重的,如果水濕蓄積過多,可以使用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牽牛子等藥物來幫助身體排出水分,不只是小便,大小便都要一起利導。

飲酒過量:

酒,本身屬濕,其性屬熱。喝酒後會昏醉、狂躁的人,代表體內熱氣太盛,應該透過發汗來處理。酒醒後,雖然熱氣消散,但濕氣還在,這時要利小便來排除,可以服用葛花解酲湯。如果沒有先發汗就直接利小便,熱氣會難以下降,濕氣雖然被排出,但熱氣還留在體內。如果用瀉大便的方法就更錯了,因為酒的熱是無形的氣,屬於陽氣,不應該用瀉下傷陰的方式來處理,這樣會更傷身。發汗要用辛溫的藥物,助其往外發散,再輔以苦寒藥物來清熱。

因為喝酒引起的黃疸,時間久了會變成黑疸,要特別注意並戒酒。(黃疸的問題會在「疸門」中提到。)

因為喝酒導致惡心嘔吐、頭暈頭痛,可以服用沖和湯,也可以使用參蘇飲加木香、半夏茯苓湯(痰飲問題會另外討論)、理中湯(針對中寒)、加上乾葛,或是附子理中湯(針對中寒)和縮脾飲(針對中暑)來治療。如果喝酒後口渴,可以使用縮脾飲,或是乾葛煎湯調和五苓散(針對傷濕問題)。長期飲酒導致腹部積聚酒氣,引起腹痛、腹瀉,或是突然喝下摻有灰的酒也可能造成,可以用酒煮黃連丸來治療。(中暑問題會另外討論。)

長期飲酒會形成酒癖,導致腹部有腫塊,會隨著氣的流動上下移動,可以服用沖和湯加蓬朮五分來治療。因為停滯形成痰飲的,可以用枳實半夏湯加神曲、麥芽,或是沖和湯加半夏、茯苓來治療。解酒毒,枳椇子最有效。

喻嘉言的案例:

喻嘉言提到錢小魯很會喝酒,每天都喝醉,常常嘔吐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全身骨節疼痛,脈搏洪大急促,身體虛弱躺在床上無法動彈,左腿痛如刀割,鼻子像塗了煤炭,從生病到現在都沒排便,這其實是癰疽的徵兆。

有人說這是因為燥金當令,加上酒客本來就體內有熱濕,導致熱氣被束縛住,無法向外發散,津液乾枯,大腸失去滋潤,所以應該用清金潤燥的方法治療。

但也有人認為不對,認為這是酒毒大發,腸胃像火燒一樣,哪能慢慢等著清金潤燥?應該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才對。

喻嘉言認為,瀉下固然有效,但酒客的胃因為經常嘔吐而受傷,藥物吃進去很可能馬上又吐出來,無法順利到達腸道,所以瀉下也不容易成功。

酒這種東西,是清烈的物質,不會跟著濁穢一起排出,而是喜歡滲入體內。它先從胃進入膽,因為膽是清淨的腑臟,與酒氣相近,所以酒氣會先到膽。但膽的容量有限,接著就會從胃進入腸道、膀胱,化為小便排出,所以排尿量會很多。而等到變成尿液排出時,剩下的酒糟中,最烈的成分其實是留在膽中。這就是為什麼喝到半醉時,即使是懦夫也可能變得膽大妄為,因為膽氣受到酒的刺激。(酒性極熱且向上,心肺都會受到影響,不只是膽。酒進入體內會讓氣變強,所以會無所畏懼。)

氣的下降屬於肺,上升屬於肝膽,肝屬陰膽屬陽,酒氣屬於陽氣中上升最強的,所以屬於膽。膽本身沒有輸洩的功能,但膽的熱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,例如大腦,導致鼻涕從鼻孔不斷流出,也可以稍微減緩酒熱的勢頭。

而錢小魯的情況,是因為他體內的陽氣太旺盛,陰氣極度衰弱,頭髮稀疏,就像南方不毛之地一樣,可見他體內熱氣有多嚴重,這樣的狀況,膽的熱也很難轉移到其他地方,幸好他頭部經常出汗,頭腦的熱氣可以暗中散發出去,才沒有造成更大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