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7)

1. 黃疸

仲景謂疸而渴者難治,(熱盛。)不渴易治。發於陰部,其人必嘔,(陰者里也,裡氣逆故嘔。)發於陽部,(表也。)其人振寒而熱。(濕勝則寒,熱勝則熱。)又謂,腹滿舌痿,(濕痰壅塞舌本之筋,不得轉掉也。或曰舌當作身,濕熱傷筋故痿。)躁不得睡。又謂,諸黃疸,但利其小便,茵陳五苓散主之;脈浮當汗解,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

(此方不可輕用。)又謂肚熱,熱在裡,當下之。又謂腹滿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為表和裡實,當下之,大黃消石丸,此皆言陽黃也。又謂,小便色不變,欲自利,腹滿而喘,(此為寒氣痞滿,浮熱上壅。)不可除熱,除熱必噦,(乾嘔也,虛陽為寒所閉,上噦而有聲。

)小半夏湯主之,(散寒降逆。)此言陰黃也。陰黃小便清白,大便不實,喜靜能臥,脈遲弱無力,身冷自汗,當以虛寒治之。仲景所謂男子黃,小便自利,與小建中湯。(見勞倦。)王海藏謂,中州寒生黃,用大小建中,(見勞倦。)不必茵陳,皆氣虛之陰黃也。(氣虛則脾不運,久瘀於裡,則脾敗而色外見,故黃,其黃色必淡。

)戴復庵謂,失血後多面黃,或遍身黃,(但不及耳目。)血不榮也,如竹木春夏葉潤則綠,至秋則干黃,宜養榮湯、(見虛損。)十全大補湯,(見虛損。)妨食者,四君子(見氣。)加黃耆、扁豆。此血虛之陰黃也。(此為干黃,小便利,四肢不沉重也。)以上所論黃疸證,《準繩》謂是暴病,(言其黃驟然而見也。

)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。(仲景謂治之十日以上瘥,反劇者難治。十八日乃脾土寄旺於四季之期,十者土之成數,逾十日不瘥,則旺氣就衰,故難愈也。然可不泥。)另有一種病黃者,(其黃以漸見,久而不愈者。)名食勞疳黃,(或由食積,或由勞倦,或由疳積所致,或名黃胖,胖者,腫也。

)大小溫中丸、棗礬丸、暖中丸。上前三方,以針砂、醋之類伐肝,以朮、米之類助脾,後一方以礬醋之酸瀉肝,(濕熱蒸而發胖,如饅頭蒸而起發,礬醋收斂,使之瘦縮,凡收斂即屬伐肝。)以棗肉之甘補脾,虛人佐以補劑。按此即今人所謂黃腫,與黃疸分別處在腫而色帶白,眼目如故,不如黃疸之眼目皆黃,(濕盛則但黃而不亮,熱盛則鮮明如橘子,干黃則枯槁不潤。蓋色潤者屬水,色光者屬火。

若色如煙燻,黃黑晦滯,枯槁無光,為危證。舊說濕勝如熏黃黑晦,存參。按黑晦即不亮也,然未必枯,若並不潤,則是瘀敗之死水,難治矣。)而不帶白,且無腫狀,似不必以暴漸分。又黃腫多有蟲與食積,有蟲必吐黃水,毛髮皆直,或好食生米茶葉之類,用使君子、檳榔、川練、雷丸之類。食積則用消食藥,劑中不可無針砂,消積平肝,其功最速,治法亦與黃疸有別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黃疸,張仲景認為出現口渴的黃疸病人難以治療(這是因為體內熱邪旺盛),不口渴的則容易治療。黃疸如果發生在陰部(指身體內部),病人一定會嘔吐(因為陰部指身體內部,內部氣機逆亂所以嘔吐)。如果發生在陽部(指身體表面),病人會發冷發熱(濕氣重則發冷,熱邪盛則發熱)。

張仲景還說,黃疸病人如果腹部脹滿、舌頭萎軟(這是因為濕痰壅塞在舌根部的筋脈,導致舌頭無法轉動。也有人認為這裡的“舌”應該寫作“身”,指濕熱損傷筋脈導致身體痿軟)、煩躁不安睡不著覺。另外,各種黃疸病,只要能順利排小便,用茵陳五苓散治療即可。如果脈搏浮於表面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,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。

(這個方子不可隨便使用。)還說,黃疸病人如果覺得肚子發熱,這是熱在身體內部,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又說,如果黃疸病人腹部脹滿,小便不順暢而且顏色發紅,身體還自己出汗,這是表面平和但裡面有實邪,應該用攻下的方法,用大黃消石丸治療。以上這些說的都是陽黃。

還說,如果黃疸病人小便顏色沒有改變,卻想拉肚子,而且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(這是因為寒氣阻滯在體內,導致浮熱上湧),不可以清熱,如果清熱反而會乾嘔(因為虛陽被寒氣閉塞,向上衝逆導致乾嘔)。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(用來散寒降逆)。這些說的是陰黃。

陰黃的病人小便清澈,大便稀溏,喜歡安靜臥床,脈搏遲緩無力,身體發冷且自己出汗,應該用溫補虛寒的方法來治療。張仲景所說的男子黃,小便自己排出,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(這種情況多見於勞累過度)。王海藏認為,中焦虛寒引起的黃疸,用大小建中湯來治療(這種情況多見於勞累過度),不一定要用茵陳,這些都屬於氣虛引起的陰黃(氣虛則脾臟無法正常運作,久而久之瘀積在體內,導致脾臟衰敗,顏色顯現在外而變成黃色,這種黃色一定比較淡)。

戴復庵認為,失血後容易臉色發黃,或者全身都發黃(但是不及眼睛和耳朵),這是因為氣血不足。就像竹木在春夏時葉子潤澤而呈現綠色,到了秋天則會乾枯發黃一樣。應該用養榮湯、(見虛損)十全大補湯、(見虛損)來治療。如果影響食慾,就用四君子湯(見氣)加黃耆、扁豆來治療。這屬於血虛引起的陰黃(這種黃疸呈現乾燥的黃色,小便正常,四肢不會覺得沉重)。

以上所說的各種黃疸症狀,《準繩》這本書認為這些是突然發病的(說明黃疸是突然出現的),所以張仲景把十八天作為一個觀察的期限(張仲景認為治療十天以上病好轉,如果反而加重就難以治療。十八天是脾土在四季寄旺的期限,十是土的成數,超過十天病沒好轉,就代表旺盛的氣息開始衰退,所以難以痊癒。但是也不必完全拘泥於這個說法)。

還有一種黃疸,這種黃疸是慢慢出現,久治不癒的,叫做食勞疳黃(可能是因為飲食積滯、勞累過度,或者疳積引起的,也叫黃胖,胖是指腫脹)。可以用大小溫中丸、棗礬丸、暖中丸來治療。前面三個方子,用針砂、醋等來克制肝臟,用白朮、米等來幫助脾臟;後面這個方子用礬醋的酸味來瀉肝(濕熱蒸發導致腫脹,就像饅頭蒸過會發起來一樣,礬醋有收斂的作用,可以使腫脹消退,凡是收斂的都屬於克制肝臟),用棗肉的甘味來補脾,虛弱的人可以配伍補藥。按現在的說法,這就是所謂的黃腫,與黃疸的區別在於,黃腫的腫脹而且顏色帶白,眼睛和眼白沒有變黃,不像黃疸的眼睛和眼白都黃了(濕氣重則只是黃而不亮,熱邪盛則顏色鮮明如橘子,乾燥的黃則枯槁不潤。一般來說,顏色潤澤的屬於水,顏色光亮的屬於火。如果顏色像煙燻過一樣,呈現黃黑色、晦暗不清、枯槁無光,那就是危重的症狀。古人說濕氣重像煙熏的黃黑色一樣晦暗,可以參考一下。按黑晦就是不亮,但是未必枯槁,如果既不潤澤也不光亮,那就是瘀敗的死水,難以治療了)。黃腫的顏色帶白,也沒有腫脹的現象,似乎不必以發病速度的快慢來區分。另外,黃腫大多有蟲積和食積,有蟲積的一定會吐黃水,頭髮會豎起來,或者喜歡吃生米和茶葉之類的東西,可以用使君子、檳榔、川楝子、雷丸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食積則用消食的藥物來治療,藥方中不能沒有針砂,可以消積平肝,效果最快,治療方法也和黃疸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