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六·諸方(上)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諸方(上) (23)

1. 清中驅瘧飲

柴胡,黃芩,半夏,生薑,山楂,枳實,厚朴,陳皮,草果,蒼朮

白話文:

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、山楂、枳實、厚朴、陳皮、草果、蒼朮,這些都是中藥材的名稱。

2. 瘧母丸

青皮,桃仁,紅花,麥芽,神麯(各五錢),三稜,蓬朮,海粉(各七錢),鱉甲(醋炒,一兩),香附(醋炒,八錢),神麯糊丸,補藥送下。

白話文:

青皮、桃仁、紅花、麥芽、神麴(各五錢),三稜、蓬朮、海粉(各七錢),鱉甲(醋炒,一兩),香附(醋炒,八錢),用神麴糊丸,服用補藥送服。

3. 嘉禾散

白茯苓,砂仁,苡仁(炒),枇杷葉(去毛,姜炒),桑白皮(炒),沉香(磨汁),丁香,人參,五味子,白豆蔻,甘草(炙),白朮(各五分),青皮,陳皮,大腹皮(洗),杜仲(薑汁炒),穀芽(炒),藿香,半夏曲(炒),隨風子,石斛(酒炒),神麯(炒),檳榔,木香(磨汁,各三分),每服三錢,薑、棗煎,食遠服。脾胃不和,胸膈痞悶,氣逆生痰,不進飲食,並皆治之。

白話文:

白茯苓、砂仁、苡仁(炒)、枇杷葉(去毛,薑炒)、桑白皮(炒)、沉香(磨汁)、丁香、人參、五味子、白豆蔻、甘草(炙)、白朮(各五分)、青皮、陳皮、大腹皮(洗)、杜仲(薑汁炒)、穀芽(炒)、藿香、半夏曲(炒)、隨風子、石斛(酒炒)、神麯(炒)、檳榔、木香(磨汁,各三分)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薑、棗煎煮,飯後服用。適用於脾胃不和、胸膈痞悶、氣逆生痰、不進飲食等症狀。

李待詔曰:領南地卑土薄,土薄則陽氣易泄,人居其地,腠疏汗出,氣多上壅。地卑則潮濕特盛,晨夕昏霧,春夏淫雨,人多中濕,肢體重倦,病多上腕鬱悶,胸中虛煩,腰膝疼痛,腿足寒厥。大抵上熱下寒,每發寒熱身必多汗,不宜再發其表。下體既寒,又不宜下。余悉用溫中固下,升降陰陽正氣之藥,十治十愈。

或以生薑附子湯冷溫服之,胸膈之痞悶煩躁者忽然清涼。蓋附子得生薑,既能發散,又能導虛熱入下焦也。有用朮附湯而病愈甚者,蓋附得術能錮熱,氣不能發散也。或有脈證俱實,面目黃赤者,不可用附子。若證可疑,宜服嘉禾散,能調中氣,升降陰陽,雖陽證熱多者,服之亦解。

服之二三日,則寒熱之證自判矣。

白話文:

李待詔說:嶺南之地地勢低洼,土壤貧瘠,土壤薄弱,陽氣容易散失。人們居住在這裡,毛孔疏鬆,容易出汗,氣血多往上壅塞。地勢低洼,潮濕氣盛,早晨和傍晚有霧氣,春夏季節淫雨連綿,人們容易受濕氣侵襲,四肢沉重疲倦,多有上腕鬱悶、胸中空虛煩躁、腰膝疼痛、腿足寒冷厥逆等症狀。總之,嶺南人大多是上熱下寒,每當發寒發熱,身體必定多汗,不宜再使用發汗的藥物。下半身已經寒冷,也不宜服用寒涼的藥物。我通常使用溫中固下、升降陰陽正氣的藥物,十次治療都能痊癒。

有些人用生薑附子湯,冷溫服下,胸膈的痞悶煩躁之症,突然感覺涼爽。這是因為附子遇到生薑,既能發散,又能將虛熱引導到下焦。也有人用朮附湯,病症反而加重,這是因為附子遇到蒼朮,能固守熱氣,氣血無法發散。還有些人脈象和症狀都實證,面容黃赤,則不可用附子。如果症狀可疑,宜服嘉禾散,能調和中氣,升降陰陽,即使是陽證熱多的人,服下也能解表。

4. 截瘧七寶飲

(治實瘧久不已,脈弦滑浮大者。)

常山(酒炒),草果(煨),檳榔,青皮,厚朴,陳皮,甘草(各等分),酒水煎,露一宿。(取露氣以清暑邪也,無暑氣者不用露。)未發前二時,面東溫服。噁心,以糖拌烏梅肉壓之。壯實人用蜜陀僧為細末,大人七分,小兒量減,冷燒酒調,面南服之,不愈再服必止。戒雞、魚、豆、面、熱粥、熱物、羹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長期瘧疾發作,脈搏弦滑浮大,可以用常山(酒炒)、草果(煨)、檳榔、青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(各等分)煎酒水,放置一夜露水。取露水氣以清暑邪,若無暑氣則不用露水。發病前兩小時,面向東方溫服。若感到噁心,可以用糖拌烏梅肉壓制。體質強壯者可用蜜陀僧研成細末,成人服用七分,兒童酌量減少,用冷燒酒調和,面向南方服用,若未痊癒再服用一次必能止住。忌食雞肉、魚肉、豆類、麵食、熱粥、熱物、羹湯。

5. 常山飲

常山(燒酒炒,二錢),草果(煨,一錢),檳榔,知母,川貝母(各一錢),烏梅(二個),薑、棗煎。(一方加穿山甲、甘草。)趙以德曰:知母性寒清熱,草果性溫勝寒,常山吐痰結,檳榔破滯氣,烏梅生津退熱,甘草扶正和中,穿山甲貫穿經絡,以行結邪也。按瘧必三、四發後方可截,太早則邪未盡,而強止之,必變生他證。

白話文:

取常山(用燒酒炒,兩錢)、草果(煨,一錢)、檳榔、知母、川貝母(各一錢)、烏梅(兩個),加入薑、棗煎煮。另一方可在以上藥物中加穿山甲、甘草。趙以德說:知母性寒清熱,草果性溫勝寒,常山吐痰結,檳榔破滯氣,烏梅生津退熱,甘草扶正和中,穿山甲貫穿經絡,以行結邪。要注意的是,瘧疾必須發作三、四次後才能用藥截瘧,如果太早用藥,邪氣未盡,強行止住瘧疾,反而會導致其他疾病。

6. 柴常湯

(新擬。尋常之瘧三、四發後用之甚效。)

柴胡(酒炒,一錢五分),黃芩(炒,一錢),人參(五分),甘草(五分),草果(煨,一錢),檳榔(一錢),青皮,厚朴(薑汁炒,各一錢),常山(酒炒,二錢),何首烏(二錢),棗二枚,姜三片同煎。熱痰加川貝母,濕痰加半夏,無汗加羌活、紫蘇,汗多加黃耆、白朮。

白話文:

瘧疾發作三四次後,使用此方效果顯著。將柴胡(酒炒,一錢五分)、黃芩(炒,一錢)、人參(五分)、甘草(五分)、草果(煨,一錢)、檳榔(一錢)、青皮、厚朴(薑汁炒,各一錢)、常山(酒炒,二錢)、何首烏(二錢),以及兩枚棗、三片薑一同煎煮。若有熱痰,可加入川貝母;若有濕痰,可加入半夏;若無汗,可加入羌活、紫蘇;若汗多,可加入黃耆、白朮。

夜發在陰分者,加白芍、鱉甲、紅花以清熱,加酒炒升麻以提出陽分。挾暑加川黃連、香薷,挾濕加蒼朮、茯苓,挾食加山楂、麥芽、神麯,胸滿加枳殼,渴加花粉、烏梅、石膏。風熱在胃,津液消耗,加梨汁、蔗漿,或生地、生葛、西瓜等汁,經所謂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也。

白話文:

晚上發病,症狀偏向陰虛的,可以用白芍、鱉甲、紅花清熱,再用酒炒升麻把陽氣引出來。如果伴隨暑熱,就要加川黃連、香薷;伴隨濕氣,就要加蒼朮、茯苓;伴隨食積,就要加山楂、麥芽、神麴;胸悶,就要加枳殼;口渴,就要加花粉、烏梅、石膏。如果因為風熱入侵胃部,導致津液消耗,可以用梨汁、蔗漿,或是生地、生葛、西瓜等汁液來補充,這就是所謂的「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」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