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8)
卷之三·雜症 (8)
1. 黃疸
又有溫疫發黃,詳溫疫門。又有瘀血發黃,身熱小便利,大便黑,脈澀,桃仁承氣湯(見血),下盡黑物愈。又有身不黃,獨目黃者,《經》云:風氣自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至目眥,其人肥,風氣不得外泄,則為熱中而目黃。青龍散主之。(按此亦舉隅之論耳。)
治法:丹溪謂,五疸不必細分,概以濕熱治之。養胃化疸湯:茵陳、蒼朮、木通、澤瀉、豬苓、山梔、白茯苓、薏苡仁。食滯加神麯、山楂、麥芽。酒疸加苜蓿、葛根。女勞疸加當歸、紅花活血。有神驗方:黃蠟、香油攤膏,長六寸,箸頭卷,濕面二指厚,大如掌,中以指穿一孔,對臍貼,將膏捲入孔,燃火熏,最久者九條立愈。谷疸,紅丸子(見傷飲食)、《寶鑑》茵陳梔子湯、谷疸丸。
酒疸,梔子大黃湯、葛根煎湯,或梔子仁煎湯調五苓散,(見傷濕。)或生料五苓散加乾葛一錢,或葛花解酲湯。(見傷飲食。)酒疸變成腹脹,漸至面目周身俱腫,霍脾飲加木香、麥芽各五分。女勞疸,加味四君子湯、(大便不健者宜。)滑石散、(小便不利者宜。)腎疸湯。
病後脾氣虛而黃者,異功散(見氣)加黃耆、扁豆各一錢。黑疸多危,急用土瓜根一斤,搗碎,絞汁六合,頓服,當有黃水從小便出再服之。目黃不除,瓜蒂散(見傷飲食)搐鼻取黃水。
消渴(此為渴而且消之證,其尋常止患渴者附後)
河間謂:由水虛火炎,燥熱之甚,故渴而飲水多。子和亦謂:心火太盛,津液耗涸,在上則為膈消,甚則消及肺臟;在中則為腸胃之消,甚則消及脾臟;在下則為膏液之消,甚則消及腎臟;在外則為肌肉之消,甚則消及筋骨;四臟皆消,則心自焚而死矣。治此者,但調之而不下,則小濡小潤,固不能殺炎上之勢;下之而不調,亦終不能沃膈膜之干;下之調之,而下減滋味,戒嗜欲,節喜怒,亦病已而復作。證分上中下,皆從火斷之。
上消者,大渴飲多,甚者舌亦赤裂,《經》謂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者是也。二便如常,知其燥在上焦,白虎加人參湯(見發熱)主之。小便少者,乃熱消爍其水也,(此消之一義也。)亦用前湯加生津滋燥之藥,如花粉、北味、麥冬、乾葛之屬。若小便不利者,(不利非少也,蓋有水而不利耳。
)前湯合五苓散。(見傷濕。)子和謂:恐變為水腫者是也。若小便利者,所謂飲多溲亦多也,(詳見下文。)前湯加辛潤之品,以開通腠理可也。上消大概心火盛,黃連一味煎湯,候冷,遇渴煩飲,久而自愈。若用心過度致此者,黃耆六一湯加蓮肉、遠志各一錢,吞玄兔丹,仍以大麥煎湯,間下靈砂丸。
糯谷炒爆、桑根白皮等份,每服一兩,水煎,渴即飲之,使水穀之氣上蒸於肺,化為津液,此金生水之義,二物皆肺藥,又淡滲,故取之。繰絲湯,能引清氣上朝於口,又蠶與馬同屬午火,心也。作繭成蛹,退藏之義,故能抑心火而止渴也。治上者劑宜小而服宜頻。東垣謂消渴,未傳能食者,必發腦疽背瘡;不能食者,必傳中滿鼓脹。
白話文:
黃疸
另外,有因為溫疫引起的黃疸,詳細情況請參考溫疫篇。還有因為瘀血引起的黃疸,會出現身體發熱、小便量少且顏色深、大便呈現黑色,脈象澀滯的症狀,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(相關內容請參考血症篇),把體內的黑血排出後就會痊癒。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不黃,只有眼睛發黃。《內經》說,風邪從陽明經進入胃部,沿著經脈上行到眼睛內外角,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肥胖的人身上,因為風邪無法向外宣洩,導致熱邪積聚在體內,使眼睛發黃。可以使用青龍散來治療。(這裡只是舉例說明,並非所有情況都如此。)
治療原則:
朱丹溪認為,各種黃疸不必過於細分,都應該以治療濕熱為主。可以使用養胃化疸湯:包含茵陳、蒼朮、木通、澤瀉、豬苓、山梔、白茯苓、薏苡仁。如果是因為飲食積滯引起的黃疸,可以加入神麴、山楂、麥芽來幫助消化。如果是因為飲酒引起的黃疸,可以加入苜蓿、葛根來解酒。如果是因為婦女操勞過度引起的黃疸,可以加入當歸、紅花來活血化瘀。有一個很有效的方子:用黃蠟和香油調製成膏狀,長度約六寸,用筷子頭捲起,用濕麵包住,厚度約兩指寬,大小如手掌,中間用手指戳一個洞,對著肚臍貼上去,將膏捲入孔中,然後點火熏烤。大部分情況,熏烤九條就會痊癒。如果是因為飲食引起的黃疸,可以使用紅丸子(相關內容請參考傷飲食篇)、《寶鑑》中的茵陳梔子湯、或是谷疸丸來治療。
如果是因為飲酒引起的黃疸,可以使用梔子大黃湯、葛根煎湯,或是用梔子仁煎湯後加入五苓散來服用(相關內容請參考傷濕篇)。也可以直接用生五苓散加入乾葛一錢來服用,或是使用葛花解酲湯(相關內容請參考傷飲食篇)。如果飲酒引起的黃疸轉變成腹脹,並且逐漸出現面部和全身浮腫,可以使用霍脾飲,加入木香和麥芽各五分。如果是因為婦女操勞過度引起的黃疸,可以使用加味四君子湯(如果大便不順暢可以使用)、滑石散(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)、或是腎疸湯來治療。
如果是在生病後因為脾氣虛弱而出現黃疸,可以使用異功散(相關內容請參考氣虛篇),加入黃耆和扁豆各一錢。黑疸病情危急,應該立即使用土瓜根一斤,搗碎後榨汁六合,一次服下,應該會有黃水從小便排出,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次服用。如果眼睛發黃無法消除,可以使用瓜蒂散(相關內容請參考傷飲食篇),吸入鼻腔中以促使黃水流出。
消渴(這裡指的是渴而且會消瘦的病症,單純口渴的情況放在後面說明)
河間認為,消渴是因為體內水液不足,導致火熱過盛,燥熱嚴重,所以會口渴而且飲水很多。朱丹溪也認為,是因為心火太旺,耗盡體內津液,如果在上會導致膈消(胸膈部位消瘦),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肺臟;如果在中會導致腸胃消瘦,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脾臟;如果在下會導致膏脂液消瘦,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腎臟;如果在外會導致肌肉消瘦,嚴重的話會影響到筋骨。如果四臟都消瘦了,就會導致心火焚燒而死。治療這種病症,只能夠調理而不能過度攻下,否則只會短暫滋潤,無法抑制火熱上炎;如果只用攻下而不調理,也無法滋潤乾燥的膈膜;如果攻下和調理同時進行,但是減少食物的滋味、戒除不良嗜好、控制情緒波動,也容易復發。根據上、中、下的部位不同,都應該從火熱方面來考慮。
上消指的是口渴嚴重,飲水很多,嚴重的時候舌頭也會發紅乾裂。《內經》說,這是因為心火傳到了肺,形成膈消的病症。如果大小便正常,就知道是燥熱在上焦引起的。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(相關內容請參考發熱篇)來治療。如果小便量少,是因為熱邪消耗了體內的水液(這也是消的一種表現)。也可以使用之前的方子,並加入生津潤燥的藥材,例如花粉、北味、麥冬、乾葛等。如果小便不順暢(不順暢不是指量少,而是指體內有水液但是排不出來),可以使用之前的方子加入五苓散(相關內容請參考傷濕篇)。朱丹溪認為,這種情況可能會轉變成水腫。如果小便順暢,說明是飲水多,小便也多(詳細情況請看下文)。可以使用之前的方子,並加入辛潤的藥物,以疏通腠理。上消一般是因為心火過盛,可以使用黃連單味煎湯,放涼後在口渴煩躁時飲用,長時間飲用可以痊癒。如果是因為過度勞心導致的消渴,可以使用黃耆六一湯,加入蓮肉和遠志各一錢,再服用玄兔丹,平時用大麥煎湯,間隔服用靈砂丸。
將糯米炒爆、桑樹根白皮等份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煎服,在口渴時飲用,使水穀之氣上升到肺部,化為津液,這就是金生水的道理。這兩味藥都是肺藥,並且具有淡滲的作用,所以可以採用。繰絲湯可以引導清氣上升到口腔,而且蠶和馬都屬於午火,代表心,蠶作繭成蛹,有退藏之意,所以可以抑制心火而止渴。治療上消,藥量應該少而頻繁服用。李東垣說,消渴症如果沒有影響到食慾,就會發生腦疽、背瘡;如果影響到食慾,就會發展成中滿鼓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