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9)

1. 黃疸

蓋能食者為實火,火盛則血壅於經絡,故生疽瘡。(痛甚而不潰,或潰出赤水。)不能食者為虛寒,虛寒則氣不運,故脹滿。而所以致虛寒者何?曰:以寒治熱,固如繩墨之不能廢。然臟腑有遠近,心肺位近,宜制小其服,肝腎位遠,宜制大其服,使之適至病所而止。否則或過或不及,皆為誅罰無過。

如上消而制大,則速過病所,而寒其中下焦,因致脹滿之病,所謂上熱未除,中寒復起也。是以處方宜審,故曰心肺之藥,莫厭煩而少。

中消者,善食而瘦,(熱能消穀也,此消之一義也。瘦,熱灼肌肉消削也,此消之有一義也。)渴,自汗,大便硬,小便頻數、黃赤,是胃熱盛。叔和所謂口乾飲水,多食飢虛,成消中者是也。(子和釋《經》,二陽之病發心脾,男子少精,女子不月,其傳為風消。謂二陽乃胃與大腸病熱,心受之則血不流,故女子不月;脾受之則味不化,故男子少精。

風火消涸腸胃,此腸胃之消也。)調胃承氣湯,(見大便不通。)或三黃丸,(見發熱。)生地、白蓮藕各自然汁,牛乳各一斤,熬膏,和黃連末一斤,丸如桐子大,白湯下三五十丸,日十服。黃連豬肚丸、清涼飲子。(見傷燥。)

下消者,煩渴引飲,小便如膏,面色黧黑,耳輪焦枯,兩腿消瘦,此腎熱也,又名腎消,六味地黃丸(見虛損。)主之。多因色欲過度,服金石藥,腎水涸竭,虛陽上炎,不交精出,小便淋濁,陽道常堅,古謂之強中也。

按三消,在河間、子和以為熱證。而《金匱》謂消渴,小便反多,飲一斗溲一斗,腎氣丸主之。又《內經》謂心移寒於肺,為肺消,飲一溲二者死,不治。是三消固有寒證乎?曰:此雖亦名消渴,而實不當以消渴名者也。蓋《金匱》所言,乃因其人命門火衰,不能蒸動腎水與脾胃中谷氣,以上達於肺,故上焦失潤而渴。其所飲之水,未經火化,直下膀胱,故飲一溲一,其味不咸,腎氣丸。

(即八味丸。)用附、桂以壯其命門之火,如釜底加薪,則水穀之氣上騰,蒸為潤澤也。然此證止因水不上滋而渴,非如盛火之焚灼,則其渴不甚,飲亦必不多,(其謂飲一斗溲一斗者,乃合算之詞,非言每飲必一斗也。)其與熱證之大渴引飲不止者,安得無殊哉?腎熱則小便如膏,腎寒則小便清白,又自有辨也。

至若《內經》所言,心火衰微,反為水冷金寒之化,不特所飲之水無氣以化,且並身中之津液,亦無氣提攝,相併下趨,而成飲一溲二之證,則肺氣之消索已甚,尚何大渴大飲之有?此皆不當名消渴,致後人涇渭不分,動手即從溫補,熱證逢之,不死何待?此河間、子和二公所謂大聲疾呼,而痛詆其非也。

河間謂:飲多而小便多者,非虛寒無火,不能制水,乃燥熱太甚,腸胃三焦之腠理怫鬱結滯,緻密壅塞,水液不能滲泄於外,(如水沃石,過而不留。)故溲多也。(此消之又一義也。)當除其燥熱,濟津液之衰,使道路散而不結,氣血利而不澀。(即前所謂以辛潤之品,開通腠理也。

白話文:

黃疸

如果能吃東西,表示是實火,火氣旺盛會使血液壅塞在經絡中,因此產生癰瘡。(疼痛劇烈卻不潰爛,或者潰爛流出紅色液體。)如果不能吃東西,表示是虛寒,虛寒會使氣無法運行,所以會腹脹。而導致虛寒的原因是什麼呢?那是因為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熱症,就像用繩墨一般不能有偏差。然而,臟腑有遠近之分,心肺位置較近,藥物劑量應該調小,肝腎位置較遠,藥物劑量應該調大,使藥力恰好到達病處就停止。否則,藥量過大或不足,都會造成危害。

如果上焦有熱,卻使用劑量大的藥,會很快超過病處,導致中下焦寒冷,因此造成腹脹的病症,這就是所謂的上熱未除,中寒又起的狀況。因此,開藥方必須謹慎,所以說心肺的藥,不用擔心太過繁瑣而減少。

中焦的病症,會出現吃得多卻消瘦(熱能消耗穀物,這是消的一種含義。消瘦,是熱灼傷肌肉使之消減,這是消的另一種含義。),口渴,自汗,大便乾硬,小便頻繁、黃赤,這是胃熱旺盛的表現。就像叔和說的,口乾想喝水,吃得多但很快就感到飢餓,這是形成消中症的原因。(子和解釋《經》文說,二陽的病是發生在心脾,男子會少精,女子會月經不調,病情傳變就會成為風消。所謂二陽是指胃和大腸有熱,心臟受到影響則血液不流通,所以女子月經不調;脾臟受到影響則食物無法消化,所以男子會少精。風火耗竭腸胃,這是腸胃的消損。)可以用調胃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的章節)或三黃丸(見發熱的章節)治療,或者用生地、白蓮藕的自然汁各一斤,牛奶一斤,熬成膏,再加入黃連末一斤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白開水送服三五十顆,一天服用十次。也可以用黃連豬肚丸、清涼飲子。(見傷燥的章節)

下焦的病症,會出現煩躁口渴想喝水,小便像米湯一樣混濁,臉色暗黑,耳朵輪廓焦枯,兩腿消瘦,這是腎熱的表現,又稱為腎消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(見虛損的章節)治療。大多是因為性慾過度,服用金石類藥物,導致腎水枯竭,虛火上炎,精液無法排出,小便淋漓混濁,陰莖經常勃起,古人稱之為強中。

依照上述三消,在河間、子和認為是熱症。《金匱要略》說消渴,小便反而增多,喝一斗水就排一斗尿,用腎氣丸治療。另外,《內經》說心臟把寒氣傳給肺,形成肺消,喝一杯水排兩杯尿的會死亡,無法治療。那麼,三消難道也有寒症嗎?答案是:這種情況雖然也稱為消渴,但實際上不應該稱為消渴。因為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,是因為命門火衰弱,無法推動腎水和脾胃中的穀氣,向上輸送到肺部,所以上焦失去滋潤而口渴。喝進去的水,沒有經過火的轉化,直接進入膀胱,所以喝一杯水排一杯尿,尿液的味道不咸,用腎氣丸(也就是八味丸)來治療,用附子、桂枝來壯大命門的火,就像在鍋底加柴火一樣,水穀的氣就能夠上升,蒸發成滋潤的津液。然而,這種病症只是因為水無法上行滋潤而口渴,並不像盛火燃燒一樣,所以口渴不會很嚴重,喝水也不會很多。(說喝一斗水排一斗尿,是概括的說法,並不是說每次喝都會排一斗尿。)這種情況與熱症的嚴重口渴、喝水不止的情況,怎麼能沒有區別呢?腎熱則小便混濁如米湯,腎寒則小便清澈,這是可以分辨的。

至於《內經》所說的,心火衰弱,反而轉化為水寒金冷的狀況,不僅喝進去的水無法被轉化,連身體中的津液也無法被提升,一同向下流,形成喝一杯水排兩杯尿的症狀,這時肺氣的損耗已經非常嚴重,又哪裡會有嚴重口渴、大量喝水的情況呢?這些都不應該稱為消渴,導致後人涇渭不分,動不動就用溫補的方法,如果熱症碰到這種治療方式,不死才怪。這也是河間、子和兩位大聲疾呼,痛斥其錯誤的原因。

河間說:喝得多而小便多的人,不是因為虛寒無火、無法控制水液,而是因為燥熱太過,腸胃三焦的毛孔堵塞,水液無法向外滲透(就像水澆在石頭上,流過而不停留),所以小便多。(這是消的另一種含義。)應該清除燥熱,補充津液的不足,使通道疏通而不堵塞,氣血順暢而不滯澀。(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用辛潤的藥物,打開毛孔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