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七·諸方(下) (4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·諸方(下) (46)

1. 天門冬地黃膏

天門冬(十斤,湯浸二日,去心),生地黃(肥淨者,三十斤),上二味,安木臼內搗一、二千杵,取其汁,再入溫湯更搗,又取其汁,不論幾次,直待二藥無味方止。以文、武火熬成膏子,盛瓷器內,每服一匙,溫酒化下,無時,日進三服。

白話文:

將天門冬(十斤,浸泡在湯水中兩天,去除心部)和生地黃(肥厚乾淨的,三十斤),放在木臼中,搗碎一、兩千下,取其汁液。然後再加入溫水繼續搗碎,再次取其汁液。如此反覆,直到兩種藥材都沒有味道為止。最後用文火和武火熬製成膏狀,盛放在瓷器中。每次服用一匙,用溫酒化開服下,沒有時間限制,一天服用三次。

2. 妙功丸

丁香,木香,沉香(各半兩),乳香(研),麝香(另研),熊膽(各二錢半),白丁香(三百粒),輕粉(四錢半),雄黃(研),青皮(去白),黃芩,胡黃連(各半兩),黃連,黑牽牛(炒),荊三稜(煨),甘草(炙),蓬莪朮,陳皮(去白),雷丸,鶴蝨(各一兩),大黃(一兩半),赤小豆(三百粒),巴豆(七粒,去皮心膜油),上為細末,蕎麵一兩半作糊和勻,每兩作十丸,硃砂飛過一兩為衣,陰乾。每服一丸,用溫水浸一宿,去水,再用溫水化開,空心服之。

小兒量減服。十年病一服即愈,若未愈,三五日再服,重者不過三服。

白話文:

丁香、木香、沉香各半兩,乳香研磨,麝香另研磨,熊膽各二錢半,白丁香三百粒,輕粉四錢半,雄黃研磨,青皮去白,黃芩、胡黃連各半兩,黃連、黑牽牛炒,荊三稜煨,甘草炙,蓬莪朮、陳皮去白,雷丸、鶴蝨各一兩,大黃一兩半,赤小豆三百粒,巴豆七粒,去皮心膜油。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,用蕎麵一兩半調成糊狀,每兩分成十丸,以飛過硃砂一兩作為藥丸的外衣,陰乾備用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溫水浸泡一夜,去水後再用溫水化開,空腹服用。兒童酌量減服。十年以上的病症,服用一丸即可痊癒,若未痊癒,可在三到五天後再次服用,嚴重者最多服用三次。

3. 牛黃丸

牛黃(研),麝香(各半兩,研),虎睛(一對),蜣螂(去頭足翅),犀角屑,安息香,獨活(去蘆),茯神(去木),遠志(去心),甘草(炙,各一兩),防風(去蘆,一兩半),人參(去蘆),鐵粉(研),硃砂(水飛),龍齒(各二兩,研),上為細末,同研令勻,煉蜜和丸,搗五七百下,丸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荊芥湯下,無時。

白話文:

牛黃、麝香(各半兩,研磨),虎睛(一對),蜣螂(去除頭、腳、翅),犀角屑,安息香,獨活(去除蘆頭),茯神(去除木心),遠志(去除心),甘草(炙烤,各一兩),防風(去除蘆頭,一兩半),人參(去除蘆頭),鐵粉(研磨),硃砂(用水飛過),龍齒(各二兩,研磨)。以上所有成分混合研磨至均勻,用煉製的蜂蜜調和,再用手摳動五百到七百下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粒,使用荊芥湯送服,不分時間。

4. 楊氏五癇丸

白附子(半兩,炮),半夏(二兩,湯洗),皂角(二兩,捶碎用,水半升,揉汁去柤,與白礬一處熬干為度,研),天南星(薑製),白礬(生),烏蛇(酒浸,各一兩),全蠍(炒,二錢),蜈蚣(半條),白殭蠶(炒,一兩半),麝香(三字,研),硃砂(二錢半,水飛),雄黃(水飛,一錢半),為細末,生薑汁煮麵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溫生薑湯送下,食後服。

白話文:

白附子(半兩,炮製),半夏(二兩,用溫水洗淨),皂角(二兩,敲碎,用水半升揉出汁液,去渣,與白礬一起熬乾,磨成粉),天南星(用薑汁製備),白礬(生),烏蛇(用酒浸泡,各一兩),全蠍(炒製,二錢),蜈蚣(半條),白殭蠶(炒製,一兩半),麝香(三字,研磨成粉),硃砂(二錢半,用水研磨成細粉),雄黃(用水研磨成細粉,一錢半),將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細粉,用生薑汁煮成麵糊丸,每丸如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三十丸,溫熱的生薑湯送服,飯後服用。

5. 五癇通明丸

用羊肝一具,肥牙皂(一斤,去筋皮,水三碗,同羊肝煮乾,去肝,將牙皂焙乾為末),半夏(六兩,每個切四塊),箭頭硃砂(一兩五錢,同半夏炒黃色,去硃砂),南星(生,二兩),黑牽牛(二兩,微炒),共為末,薑汁丸,硃砂為衣,每七十丸,薑湯下。忌魚、雞、母豬、牛、羊等肉。

白話文:

取一隻羊肝,將肥皂(一斤,去筋皮,用水三碗與羊肝一起煮乾,再去除羊肝,將肥皂焙乾研成粉末)。半夏(六兩,每塊切成四小塊),與箭頭硃砂(一兩五錢,與半夏一起炒至黃色,去除硃砂)同炒,再加入生南星(二兩)、微炒的黑牽牛(二兩),共研成粉末,製成薑汁丸,以硃砂為外衣,每服七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忌食魚、雞、母豬、牛、羊等肉類。

6. 七方

大方,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。(病勢大而邪不一,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。)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。(肝、腎及下部病者宜之。肝、腎下部位遠,若小劑徐呷,則力微勢緩,才到下部即散,故必大劑急啜,乃能及下也。)

小方,有君一臣二之小方。(病小無兼證者宜之。)有分兩少而徐呷之小方。(心肺及上肺病者宜之。)

緩方,有甘以緩之之緩方。(甘草、飴、蜜之屬。)有以丸緩之之緩方。(丸之行,比湯、散為遲。)有品味眾多之緩方。(品眾則遞相拘制,不得各騁其性。)有無毒治病之緩方。(無毒則性純而功緩。)有氣味俱薄之緩方。(氣味俱薄則力弱,故功緩。)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時,需要根據病情的不同,選擇不同的藥方。大方的藥方,有君藥、臣藥、佐藥、使藥各司其職,適用於病勢嚴重、邪氣多樣,無法單靠一兩種藥物治療的疾病。也有分兩大劑量,一次服用完畢的大方,適用於肝、腎及下部疾病,因為這些部位距離較遠,若用小劑量慢慢服用,藥力不足,難以到達病灶,因此必須用大劑量快速服用,才能有效治療。

小方的藥方,則有君藥、臣藥、佐藥,適用於病情輕微,沒有其他併發症的疾病。也有分兩小劑量,慢慢服用的方法,適用於心肺及上肺疾病。

緩方的藥方,則有使用甘草、飴糖、蜂蜜等藥物緩解病情的,也有用丸劑緩解病情的,因為丸劑的藥效比湯劑、散劑慢。還有一些緩方,使用多種藥材,互相制約,以達到緩解病情的目的。也有使用無毒藥物,緩解病情的,因為無毒藥物性質純粹,藥效緩慢。還有氣味清淡的緩方,因為氣味清淡,藥力較弱,所以藥效也比較緩慢。

急方,有急病急攻之急方。(如中風卒厥,用通關散之類。)有湯、散蕩除之急方。(湯、散之行比丸為速。)有毒藥之急方。(毒性上通下瀉,以奪病勢)。有氣味俱厚之急方。(氣味俱厚,則力猛行急。)

按小而兼緩,病在上部而緩者宜之。大而兼急,病在下部而急者宜之。小而兼急,病在上部而急者宜之。大而兼緩,病在下部而緩者宜之。又病大者宜大,小者宜小,治主宜緩,治客宜急,各有攸當。

奇方,有獨用一物之奇方。有合奇數一三五七九之奇方。

偶方,有二味相配之偶方。有合偶數二四六八十之偶方。有二方相合之偶方。

白話文:

急症用藥,有針對急病發作的急方,例如中風昏迷,就用通關散之類。急方有湯劑、散劑,能快速驅除病邪,因為湯劑、散劑比丸劑起效更快。也有一些急方使用毒藥,藉由毒性向上通達、向下瀉下的特性,奪取病邪的勢力。還有一些急方,藥性與氣味都非常濃烈,因此藥力強勁,起效迅速。

藥方的大小與緩急要根據病情的部位和輕重程度來決定。病症在身體上部,病情緩和的,宜用小而兼緩的藥方;病症在身體下部,病情急迫的,宜用大而兼急的藥方;病症在身體上部,病情急迫的,宜用小而兼急的藥方;病症在身體下部,病情緩和的,宜用大而兼緩的藥方。此外,病情重的宜用大劑量藥方,病情輕的宜用小劑量藥方;治療本病的宜用緩和的藥方,治療外來的病邪的宜用急性的藥方,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。

奇方,有單獨使用一種藥材的,也有用奇數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種藥材合成的。

偶方,有兩種藥材搭配的,也有用偶數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種藥材合成的,還有將兩種藥方組合成的。

按王太僕云:汗須以偶氣乃足以外發,下須以奇乃不至攻伐太過。其意蓋以奇為小方,偶為大方。小方治近在臟腑,大方治遠在皮毛也。然則奇偶即大小二方耳,而復立此者,蓋亦有奇大於偶者,故又立此二方,以見治法之變動不居耳,然不必泥。觀仲景桂枝湯汗以五味,大承氣湯下以四味,可見矣。

複方,王太僕以複方即偶方,謬也。當依後人二方相合為偶,數方相合為復之說。又張子和引《內經》【奇之不去則偶之,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】之說,以解複方。謂【復】乃【反覆】之義,蓋奇之不去,則反用偶方,偶之不去,則覆用反佐,反覆重疊,以治其病也,亦通。

白話文:

王太僕認為,出汗要以偶氣才足夠排出體外,瀉下則要以奇氣才不會過於猛烈。他的意思是,奇氣屬於小方,偶氣屬於大方,小方針對靠近臟腑的病症,大方針對遠在皮毛的病症。所以,奇偶其實就是大小兩種方劑,但另外提出奇偶的概念,是因為有些奇方比偶方更有效,所以才又設立了這兩種方劑,以說明治療方法的變化多端。不過,也不必拘泥於此。看看張仲景的《桂枝湯》用五味藥來發汗,《大承氣湯》用四味藥來瀉下,就明白了。

複方,王太僕認為複方就是偶方,這是錯誤的。應該按照後人的說法,兩個方劑相合為偶方,幾個方劑相合為複方。張子和引用《內經》的「奇之不去則偶之,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」來解釋複方。他認為「複」指的是「反覆」,意思是奇方無效就反過來用偶方,偶方無效就反過來用反佐,反覆重疊使用,以治療疾病,這種說法也很通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