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6)
卷之三·雜症 (6)
1. 小便黃赤
小便白則無火,是黃赤乃有火也,黃柏、知母主之。然有實火虛火之分。如天熱多汗,或陰分枯涸,則小便短少,短少則必黃,此為虛火,不得專用寒涼。
白話文:
如果小便呈現白色,這表示身體內沒有火氣;但若是呈現黃色或赤色,這就顯示有火氣存在,通常會用黃柏和知母這兩種藥材來處理。然而,火氣還需區分是實火還是虛火。例如,在天氣炎熱時,人體容易大量出汗,或者體內陰分不足的情況下,會導致小便量減少,尿量少了自然顏色就會偏黃,這種情況屬於虛火,不能單純使用性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
2. 交腸
大小便易位而出也,(糞出前竅,尿出後竅。)乃藏氣乖亂所致。或因醉飽,或因大怒,氣亂於中,腸胃失職,不循輸化之常道故也。法當宣吐以開提其氣,(如走錯路者,仍令回至原處,則不再誤也。)使闌門清利,得復司泌別之職,則愈矣。吐後宜五苓散(見傷濕)、木香調氣散(見中氣)各一錢,加阿膠末一錢,湯調服。
或研黃連阿膠丸為末,加木香少許,湯送下。此皆除濕熱之劑。蓋氣亂由於郁,(不鬱則順道而行,何亂之有?惟鬱極暴伸,勢必肆行橫決,不循常道。)氣鬱則為濕熱也。嗜酒者血必瘀,濕熱所傷也,四物(見血)加海金砂、木香、檳榔、木通、桃仁。姜宜人二便俱從前陰出,以為交腸,用五苓。
喻嘉言曰:非也。交腸乃暴病,驟然而氣亂於中。此證乃久病,以漸而血枯於內,先由脾不攝血,下行有若崩漏,胞門子戶之血漸亡,轉吸大腸之血亦盡,又轉吸胃中之血亦盡,下脫之血始無源而止。血盡則氣孤而無偶,為拳為塊,奔迫散亂,水穀舍故趨新,水道闢為穀道,江漢兩渠,並歸一路,與交腸易位而出不同,安可用五苓再劫其陰。其說甚辨,錄之。
夏子益奇疾方,治婦人因產病交腸,用舊幞頭,燒灰酒服,仍間服五苓散分利之。如無幞頭,舊紗帽可代,以受頭氣日久,取陽氣上衝之義,(即用吐升提意,故又治血崩。)取漆能行敗血也。
白話文:
[交腸]這是指大便和小便的位置互換的情況,正常情況下,大便應從前方排泄,小便則從後方排出。這種情況是因為臟腑功能混亂導致的。可能是因為過度飲酒或飽食,或是因為極度憤怒,導致體內氣機紊亂,腸胃無法正常工作,無法遵循正常的消化吸收過程。
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催吐來調整體內的氣機,就像迷路的人,要讓他們回到正確的路上,就不會再走錯了。這樣可以讓消化系統恢復正常,重新擔負起分離精華和廢物的功能,病情就會好轉。催吐後,適合服用五苓散(可參考濕氣傷害部分)和木香調氣散(可參考中氣不足部分),每次各一錢,再加入一錢阿膠粉,用熱水調勻服用。
或者將黃連阿膠丸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木香,用熱水送服。這些都是用來清除濕熱的藥物。因為氣機紊亂通常是因為氣滯,如果氣不滯,就會順著正常的道路運行,怎麼會亂呢?只有當氣滯到極點,勢必會不受控制地肆意橫行,不遵循正常的道路。氣滯則會產生濕熱。愛喝酒的人血液通常會瘀滯,這是被濕熱所傷,可用四物湯(可參考血液相關部分)加上海金砂、木香、檳榔、木通、桃仁。
對於大便和小便都從前方排泄的情況,認為是交腸,建議使用五苓散。
喻嘉言說:這不是交腸。交腸是一種急性疾病,突然之間體內氣機紊亂。而這種情況是慢性疾病,逐漸地體內血液枯竭,首先是由於脾臟不能固攝血液,血液下瀉如同崩漏,子宮和陰道的血液逐漸流失,轉而吸取大腸的血液,然後又吸取胃中的血液,當下瀉的血液失去來源時,才會停止。血液流失完畢,氣就孤獨無伴,變得拳曲成塊,急躁散亂,食物和水分捨棄舊的道路,選擇新的道路,原本分別排泄水和食物的兩個通道,合併成為一個,這與交腸的情況不同,不能用五苓散再損耗體內的陰液。
夏子益的奇疾方,治療產後婦女的交腸問題,使用舊的頭巾,燒成灰後用酒服用,同時間歇性服用五苓散以幫助水分排出。如果沒有舊頭巾,舊的紗帽也可以代替,因為它們長時間接觸頭部,可以取其含有的向上衝擊的陽氣的意義(即利用催吐和提升氣機的原理,所以也能治療血崩)。利用漆能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