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7)
卷之三·雜症 (7)
1. 關格
關格之說不一,而各有理。經謂寸口(即手寸關尺之總名)主中,(寸口本肺脈,屬臟,以候內。)人迎(在結喉旁,乃胃脈,屬腑,以候外)主外,兩者相應,大小齊等。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曰平人。(說見四診。)人迎一盛,(大於氣口一倍也。下仿此。)病在足少陽,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。
二盛,病在足太陽,二盛而躁,病在手太陽。三盛,病在足陽明,三盛而躁,病在手陽明。四盛,且大且數,(數即躁也。)名曰溢陽,(陽盛而溢。)為外格。(拒飲食不得入。)寸口脈一盛,病在足厥陰,一盛而躁,病在手厥陰。二盛,病在足少陰,二盛而躁,病在手少陰。
三盛,病在足太陰,三盛而躁,病在手太陰。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陰,為內關,(溲溺不通。)皆死不治。人迎、寸口俱盛四倍以上,命曰關格,與之短期。(按此皆以躁數為言,是主熱立論,乃舉隅之詞。觀其又一條云:必審按寒熱,以驗臟腑之病,可知此證有寒有熱矣。
)又謂五臟不和,則七竅(耳目口鼻)不通,(氣不通矣。)六腑不和,則留結為癰。故邪在腑,則陽脈不和,不和則氣留而陽盛矣。氣太盛,則陰脈不利,(此二句,當依《難經》云:邪在臟,則陰脈不利,接下不利則血留而陰盛,與上文邪在腑對講。今雲陽太盛則陰不利者,以見陰陽相關,彼此脈絡傳注之理,古人文字往往如此。
)不利則血留而陰氣盛矣。陰氣太盛,陽氣不能榮也,(氣血相和則榮茂,今血不行,而邪聚於陰經,則陽氣不能與通。)故曰關陽。(言閉關不使陽入也。)陽氣太盛,則陰氣不能榮也,故曰格陰。(拒格其陰不得入也。)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,不得盡期而死。
按經言陰陽之邪,偏盛或俱盛,則其經脈不和,而見於人迎、寸口如此。後世獨診寸口,故秦越人以上魚為溢,(陽被陰格,脈從寸溢上魚際也。)為外關內格;(外陽為內陰所拒格,不得下通,如被關閉然。)入尺為覆,(陰被陽格,脈從尺覆,向臂上。覆,退卻之義。)為內關外格。
(陰被格不上通,如被關閉也。)仲景則謂,寸口脈浮而大,浮為虛,(正氣內虛,故外浮越。)大為實。(邪氣實也。)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,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(此與越人同意。越人以脈之長而有餘言,仲景以脈之大而有餘言,皆邪盛也。)又謂下微本大者。(下謂沉分,本謂尺言。
沉分脈微小,惟尺略大也。)則為關格不通,不得尿,(沉而微小,陰虛,尺大寒邪盛。虛寒無陽則不化,故小便不能出,不言格食者,省文也。)頭無汗者可治,有汗者死。(陽脫也。)又謂趺陽脈伏而澀,(伏則氣不行,澀則血不流,無以出納施化。)伏則吐逆,水穀不化,澀則食不得入,(血枯胃腕稿也。
白話文:
關於「關格」的說法有很多種,各自都有其道理。醫書上說,寸口脈(也就是手腕上的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的總稱)主要反映身體內部的狀況(寸口脈本來是肺的脈象,屬於臟,用來觀察體內情況),而人迎脈(位於喉結旁邊,是胃的脈象,屬於腑,用來觀察體外情況)。這兩個脈象應該互相呼應,大小一致。春夏兩季,人迎脈稍微大一些;秋冬兩季,寸口脈稍微大一些,這是正常人的脈象。
人迎脈如果比寸口脈大一倍,代表疾病在足少陽經,如果脈象浮躁,代表疾病在手少陽經。如果大兩倍,疾病在足太陽經,如果脈象浮躁,疾病在手太陽經。如果大三倍,疾病在足陽明經,如果脈象浮躁,疾病在手陽明經。如果大四倍以上,而且脈象又大又快,這叫做「陽氣外溢」,屬於外格的症狀(會拒絕飲食,吃不下東西)。
寸口脈如果比人迎脈大一倍,疾病在足厥陰經,如果脈象浮躁,疾病在手厥陰經。如果大兩倍,疾病在足少陰經,如果脈象浮躁,疾病在手少陰經。如果大三倍,疾病在足太陰經,如果脈象浮躁,疾病在手太陰經。如果大四倍以上,而且脈象又大又快,這叫做「陰氣外溢」,屬於內關的症狀(會小便不通),這兩種情況都是無法治癒的。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比正常大四倍以上,就叫做「關格」,患者壽命不長。
(這裡說的都是以脈象浮躁、快速來判斷,主要是根據熱證來立論,只是舉例說明。觀察其他條文還提到,必須仔細辨別寒熱,來判斷臟腑的疾病,由此可知關格症狀有寒證也有熱證。)
還有說法認為,五臟不協調,就會導致七竅(耳朵、眼睛、嘴巴、鼻子)不通暢(氣血不通了)。六腑不協調,就會導致氣血停留在體內形成癰腫。所以,邪氣在腑,就會導致陽脈不調和,不調和就會導致氣滯留而陽氣過盛。氣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陰脈不利(這兩句應該依照《難經》的說法,邪氣在臟,就會導致陰脈不利,接著就會導致血停滯而陰氣過盛,這樣才能和前面說的邪氣在腑相對應。這裡說陽氣過盛導致陰脈不利,是為了說明陰陽相關,彼此之間脈絡相通的道理,古代的文字常常這樣表達)。陰脈不利就會導致血滯留而陰氣過盛。陰氣過於旺盛,陽氣就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稱為「關陽」(意思是關閉陽氣,不讓陽氣進入)。陽氣過於旺盛,陰氣就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稱為「格陰」(意思是阻擋陰氣,不讓陰氣進入)。陰陽兩氣都過於旺盛,無法互相調和,所以稱為「關格」,患者活不久就會死去。
依照醫書的說法,陰陽邪氣過於偏盛,或是陰陽兩氣都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經脈不調和,在人迎脈和寸口脈上出現上述的脈象。後世的醫生只診斷寸口脈,所以秦越人認為脈象從寸部往上到魚際部位,表示陽氣被陰氣阻隔,脈象從寸部溢出,是外關內格(外面的陽氣被內部的陰氣阻隔,無法向下流通,就像被關閉了一樣)。脈象從尺部向下反覆流動,表示陰氣被陽氣阻隔,脈象從尺部向上退回,是內關外格(陰氣被阻隔無法向上流通,就像被關閉了一樣)。
張仲景則認為,寸口脈浮而大,浮代表正氣虛弱(正氣不足,所以浮在表面),大代表邪氣旺盛。脈象在尺部代表「關」,在寸部代表「格」,「關」表示小便不通,「格」表示噁心嘔吐(這和越人的看法一致。越人從脈的長度來判斷,而仲景從脈的大小來判斷,都認為是邪氣旺盛)。還有說法認為,沉脈微小,只有尺脈略大,就屬於關格不通,會導致小便不通(沉脈微小表示陰虛,尺脈大表示寒邪旺盛。虛寒無陽氣就無法運化,所以小便無法排出,沒有提到拒絕飲食,是因為省略了)。如果頭部沒有汗可以治療,如果頭部有汗就代表陽氣已經脫失,無法救治。還有人認為,趺陽脈(足背動脈)脈象伏而澀(伏表示氣血無法運行,澀表示血流不暢,無法正常出納運行),脈象伏就表示會噁心嘔吐,水穀無法消化;脈象澀就表示食物無法進入(血枯竭,胃氣衰敗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