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1)

1. 卷之三·雜症

2. 腫脹

腫脹有二:一因於水,水氣停蓄於肌膚或臟腑,因而肌膚浮腫,肚腹膨脹也。其色鮮明潤澤,其皮光薄,(甚則如水晶。)其肉腐,其身重,其腫不速,每自下而上,腫有分界,按其手足上,如糟如泥,成窟不起。(按而散之,猝不能聚也。肢體如是,腹未必然。以腹中氣盛水多,水挾氣能鼓起也。

)一因於氣,氣熱壅滯作脹,(所謂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也。)或氣寒不運作脹,(所謂胃寒則䐜脹,臟寒生滿病也。)或氣實作脹,(實者,邪氣實也。如氣因痰食蟲血,七情鬱滯,而壅盛作脹,所謂脾氣實則腹脹,胃氣實則脹也。)或氣虛作脹。(虛則不能運,所謂氣虛中滿,太陰虛則鼓脹也。

)其色蒼老,皮厚肉堅。其脹或連胸脅,或倏然而脹者,陽性急速也。或自上及下者,陽本乎上也。或通身盡脹者,氣無不至也。以手按之,隨手即起者,如按氣囊也。(兩足或有按之不能猝起者,以氣蒸成水,氣親上,水就下故也。)證既不同,施治亦異。然水與氣本一物,(觀噓氣成水,蒸水成氣,可知矣。

)病常相兼,(水蓄氣必滯,氣鬱水亦停。)則治水當兼理氣,(氣行水自行。)治氣當兼行水。(水行氣亦通。)

治水當分陰陽。陰水,無火之水也,或益脾肺之陽,或補命門之火。陽水,有火之水也,隨火之所在而治之。(少年縱酒,濕熱內蓄,最多此證。)

遍身腫,煩渴,小便赤澀,大便多閉,此屬陽水。輕宜四磨飲(見氣),添磨生枳殼,兼進保和丸。(見傷飲食。)重則疏鑿飲子利之,以通為度。(亦有雖煩渴,而大便已利者,宜用五苓加木通、大腹皮,以利小便。五苓見傷濕。)

遍身腫,不煩渴,大便自調,或溏泄,小便雖少而不赤澀,此屬陰水,宜實脾飲。小便如常,至晚有微赤,卻無澀滯,亦屬陰也,不可遽補,木香流氣飲(見氣),繼進復元丹。若大便不溏,氣息(息疑急)脹滿,宜四磨飲下黑錫丹。(見呃逆。)

陰水雖宜補陽,然小火不能勝大水,必先瀉去其水,乃用暖藥以補元氣。陰水雖寒,久亦鬱而成熱,寒本也,熱標耳。

《金匱》分五水,曰:風水,皮水,正水,石水,黃汗。

風水,脈浮,骨節疼痛,(水流關節。)或重而酸,(水在肌膚也。)發熱無汗,惡風,(外感風邪)。面目腫大,目下微腫如蠶,如新臥起狀,(目下屬太陰,又胃細筋散目下,土虛則水反克,循胃脈而上注也。)頸脈動,(人迎脈也,水浮氣上逆,故動。)時時咳,(水氣侵肺。

)當發汗。脈浮而洪,浮則為風,洪則為氣,(氣鬱熱也。)風氣相搏,風強(風多於熱也)則為癮疹,身體為癢,癢為泄風,(言癢者,名為泄風也。熱為風所閉,欲泄不得泄,故作癢。)久為痂癩。(即養成癘瘋。以風熱久不散,鬱而為濕,風熱濕相蒸生蟲,肌肉潰腐也。

白話文:

腫脹的原因有兩種:一種是因為水,水氣停留在皮膚或內臟,導致皮膚浮腫,肚子脹大。這種腫脹的顏色鮮明潤澤,皮膚看起來光滑而薄(嚴重時像水晶一樣透明),肌肉腐爛,身體感到沉重,腫脹的速度比較慢,通常從下往上蔓延,腫脹的地方有明顯的界限。按壓手腳的腫脹處,感覺像按在糟糠或稀泥上,會形成凹陷且難以恢復。(按壓後會散開,短時間內無法聚攏。四肢是這樣,肚子則不一定,因為腹部氣盛水多,水和氣會將肚子鼓脹起來。)

另一種是因為氣,氣的熱邪壅塞導致脹滿(所謂各種肚子脹大,都屬於熱邪引起的),或是寒氣阻礙氣的運行導致脹滿(所謂胃寒就會肚子脹,內臟寒冷也會產生腹脹),或是氣實導致脹滿(氣實指的是邪氣旺盛,比如氣因為痰、食物、蟲、血、或七情鬱結而壅盛,導致脹滿,所謂脾氣旺盛就會腹脹,胃氣旺盛也會腹脹),或是氣虛導致脹滿(氣虛則無法運行,所謂氣虛則腹中脹滿,太陰虛弱也會導致腹脹)。

這種腫脹的顏色蒼老,皮膚厚實肌肉堅硬。脹滿可能連帶胸部和脅部,或者突然脹起來,這表示陽氣的性質是迅速的;脹滿從上往下蔓延,表示陽氣的根本在上方;如果全身都脹起來,表示氣無所不到。用手按壓腫脹處,手一放開就立即恢復原狀,就像按壓氣囊一樣。(兩腳有時按壓後無法立即恢復原狀,是因為氣蒸發成水,氣往上走,水往下沉的緣故。)病症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但水和氣本來就是同一種物質(觀察呼氣成水,水蒸發成氣就知道了)。病症常常是互相夾雜的(水停滯氣必然不順暢,氣鬱結水也會停滯)。因此治療水腫時,應該同時調理氣(氣運行,水自然會流動);治療氣脹時,應該同時疏通水道(水流動,氣也自然會通暢)。

治療水腫應區分陰陽。陰水是指沒有火的水,治療上應該增加脾肺的陽氣,或者補充命門的火。陽水是指有火的水,治療上應該針對火所在的部位進行治療(年輕人過度飲酒,濕熱內積,最容易出現這種症狀)。

如果全身腫脹,煩躁口渴,小便赤澀,大便多半閉塞,這屬於陽水。輕微者適合服用四磨飲(參考氣的章節),加入炒枳殼,同時服用保和丸(參考傷食的章節)。嚴重者則用疏鑿飲子來利水,以疏通為標準。(也有人雖然煩躁口渴,但是大便正常,這種情況應該服用五苓散加木通、大腹皮來利小便。五苓散參考傷濕的章節。)

如果全身腫脹,但不煩躁口渴,大便正常,或者腹瀉,小便量少但不赤澀,這屬於陰水,適合服用實脾飲。如果小便量正常,但晚上有輕微的紅色,卻不澀痛,也屬於陰水,不能立即進補,先服用木香流氣飲(參考氣的章節),之後再服用復元丹。如果大便不溏瀉,只是氣喘脹滿,則適合服用四磨飲,搭配黑錫丹(參考呃逆的章節)。

陰水雖然適合補陽,但是小火無法勝過大水,必須先瀉去體內的水,才能用溫熱的藥物來補充元氣。陰水雖然性質寒冷,但時間久了也會鬱積化熱,寒是根本,熱是表象。

《金匱要略》將水腫分為五種: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、黃汗。

風水,脈象浮,關節疼痛(水流竄到關節),或者身體沉重酸痛(水在皮膚肌肉),發熱沒有汗,怕風(這是外感風邪引起的)。面部腫大,眼睛下方輕微腫脹,像剛睡醒的樣子(眼睛下方屬於太陰,而且胃的細絡散布在眼睛下方,脾土虛弱,水就會反過來剋制土,沿著胃脈上注到眼睛下方),頸部脈搏跳動(這是人迎脈,水浮氣逆向上,所以跳動明顯),時常咳嗽(水氣侵犯肺部)。這時應該發汗。脈象浮而且洪,浮代表有風邪,洪代表有熱氣(氣鬱積而化熱)。風和熱互相搏鬥,風邪強盛(風邪多於熱邪)則會出現癮疹,身體發癢,癢代表風邪外泄(癢表示風邪正在外泄。熱邪被風邪閉塞,想要宣泄卻無法宣泄,所以會發癢)。時間久了會變成疥瘡。(也就是形成癩病。因為風熱長時間無法消散,鬱積而化為濕邪,風熱濕邪相互蒸騰產生蟲,導致肌肉潰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