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2)

1. 腫脹

)氣強則為水,(熱多而不得外泄,則蒸氣成水也。)難以俯仰,(水浸淫於肌膚筋脈中也。)風氣相擊,身體浮腫,汗出乃愈,此為風水。(此句上有惡風則虛,句下有不惡風者小便通利,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,此為黃汗之文,當是錯簡,刪之。)風水脈浮,身重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

(固表以散風水。)腹痛加芍藥。(加芍藥、甘草以調中。)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,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,越婢湯主之。惡風(汗出而惡風,則為表陽虛)加附子。

皮水,皮受水濕也。脈浮,(水在皮膚故浮。)胕腫,(濕邪從下受,故足跗浮腫。)按之沒指,不惡風,(非風邪也。)其腹如鼓,(如鼓,則非鼓也。以水在皮膚,不在腹內,故外有脹形,而內無滿喘也。)不渴,(在表故不渴。)當發汗。渴而不惡寒者,此為皮水。(獨有水而無風,故不惡風寒。

渴者,蓋皮水亦有淺深之分,深而近里,亦足以抑遏陽氣,不化津液,故渴也。)皮水為病,四肢腫,水氣在皮膚中,防己茯苓湯主之。里水,(當依《金鑑》作皮水。)越婢加朮湯主之,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

正水,(腎臟之水自盛也。)其腹如鼓,脈沉遲,喘。(水泛於上,故喘。)

石水,脈沉,腹滿不喘。(陰盛結於少腹,如石之下沉也。惟其下沉不上干,故不喘。)

黃汗,(汗出沾衣,如黃柏汁。濕土為熱所蒸,故色黃如此。)脈沉遲,身發熱,(濕滯陽氣不行,故鬱而成熱。)胸滿,四肢頭面腫,不愈,必致癰膿。(濕熱久而愈盛,氣血被其壅塞,而成癰膿。)身腫而冷,狀如周痹,胸中塞,不能食,(濕滯也。)反聚痛,(熱為寒濕所郁,相攻擊,故聚痛。

聚,結也。)暮躁不得眠,(暮則寒濕愈盛,熱愈郁,故躁不得臥。)此為黃汗。黃汗身體腫,發熱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(皆面目浮腫也。)脈自沉。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從汗孔入得之。(水寒,遏郁汗液於肌內,為熱所蒸而成黃汗。然汗出浴水,亦舉隅之論耳,當推廣之。

)黃耆芍藥桂枝苦酒(即醋)湯主之。(《金鑑》謂桂枝散邪,黃耆固衛,白芍、苦酒止汗以攝營氣,營衛調和自愈。愚按此方無清熱去濕之品,徒取固斂,得無壅乎?此方恐是錯簡,終不可用。)

按:風水、皮水,皆水之在表者,以感風受濕為別,故有惡風與不惡風之分。正水、石水,皆水之在裡者,以上浮下沉為別,故有喘與不喘之異。黃汗,雖狀如風水,而風水脈不沉,汗不黃,自不同也。(黃汗當參黃疸門。)又按:正水,水之上浮者,必干肺,故喘。然肺自有水病,故《金匱》謂,痛在骨節,咳而喘,不渴者,此為肺脹。

(本文作脾脹,今從《金鑑》改之。)其狀如腫,(似腫非腫,蓋肺脹於中,未形於外也。)發汗則愈。(越婢加朮湯。)又謂肺水,其身腫,(皮膚浮腫。)小便難,(肺氣為水所壅,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)時時鴨溏(水糞相雜也。肺合大腸,水趨之。)是也。又按:石水,水之下沉者,即《金匱》所謂,腎水者,腹大臍腫腰痛,不得溺,陰腫,(陰腫,舊在心水下,今從《金鑑》移此。)陰下濕如牛鼻上汗,其足逆冷,面反瘦,(言不若他水之面目浮腫也)是也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體內氣強盛就會產生水液,(這是因為體內熱氣過多無法向外散發,導致蒸發成水。)身體會難以彎腰或仰頭,(這是因為水液浸泡在肌肉筋脈之中。)當風邪之氣與體內氣相衝擊時,身體就會浮腫,如果能出汗就會好轉,這種情況稱為「風水」。(這句話上面有提到「怕風則虛」,下面則說「不怕風的人小便順暢」。還說到「上焦有寒,口水多」,這些是關於黃汗的內容,應該是放錯地方了,把它刪除。)風水的脈象是浮的,身體沉重,會出汗並且怕風,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。(這是用來固表以驅散風水。)腹痛的話,可以加上芍藥。(加芍藥、甘草是用來調理脾胃。)如果風水導致怕風,全身都腫脹,脈象浮,不覺得口渴,持續自發性出汗,沒有高熱,可以用越婢湯來治療。如果怕風(出汗又怕風,代表體表陽氣虛弱),可以加上附子。

「皮水」是指皮膚受到水濕的影響。脈象是浮的,(因為水液在皮膚表面,所以脈象浮。)腳背浮腫,(濕邪從下侵入,所以腳背浮腫。)用手按壓會凹陷,不怕風(不是風邪引起的),肚子像鼓一樣脹大,(這裡說的「像鼓」並不是肚子真的像鼓一樣,而是指水液在皮膚表面,不在腹腔內,所以外觀看起來脹脹的,但內部並不會覺得滿悶喘不過氣。)不覺得口渴(因為水在表面,所以不會口渴),這時候應該發汗。如果口渴但不怕冷,這種情況也是皮水。(只有水液而沒有風邪,所以不會怕風寒。口渴是因為皮水也有深淺之分,如果比較深,接近內部,也會抑制陽氣的運行,導致無法產生津液,所以口渴。)皮水造成的疾病,會導致四肢腫脹,水氣在皮膚裡面,可以用防己茯苓湯來治療。「里水」應該是「皮水」才對,可以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,也可以用甘草麻黃湯。

「正水」是指腎臟自身水液過多。肚子像鼓一樣脹大,脈象沉緩,會喘。(水液向上泛溢,所以會喘。)

「石水」是指脈象沉,肚子脹滿但不喘。(這是因為陰氣過盛積聚在小腹,像石頭一樣沉重。因為水向下沉,所以不會向上影響到肺,因此不會喘。)

「黃汗」是指汗液沾到衣服上,顏色像黃柏汁液一樣。是因為濕土受到熱氣蒸發,所以顏色會呈現黃色。脈象沉緩,身體發熱,(濕氣阻礙陽氣運行,所以鬱積而生熱。)胸悶,四肢和頭臉都腫脹,如果沒治好,一定會變成癰膿。(濕熱久了會越來越嚴重,阻礙氣血運行,形成癰膿。)身體腫脹發冷,症狀像周痹一樣,胸悶,吃不下東西,(這是因為濕氣阻滯。)而且會反覆疼痛,(熱被寒濕所困,互相攻擊,所以會反覆疼痛。這裡的「聚」是指凝結。)到了晚上會煩躁不安睡不著,(晚上寒濕更盛,熱氣更鬱積,所以煩躁無法入睡。)這種情況就是黃汗。黃汗會導致身體腫脹,發熱、出汗而且口渴,症狀很像風水,(都會有面部浮腫。)脈象是沉的。如果出汗後到水中洗澡,水從毛孔進入就容易導致黃汗。(水性寒涼,會使汗液鬱積在體內,被熱氣蒸發就形成了黃汗。當然,出汗後洗澡只是舉例說明,應該廣泛推論。)可以用黃耆芍藥桂枝苦酒(就是醋)湯來治療。(《金鑑》認為桂枝可以驅散邪氣,黃耆可以固護衛氣,白芍和苦酒可以止汗,以收攝營氣,使營衛調和就能痊癒。但我認為這個方子沒有清熱祛濕的藥物,只是單純的收斂,恐怕會加重病情。這個方子可能放錯地方了,最好不要使用。)

總結來說,風水和皮水都是水液在體表的情況,區別在於是否受到風邪或濕邪的影響,所以有怕風和不怕風的區別。正水和石水都是水液在體內的情況,區別在於水液是向上浮還是向下沉,所以有喘和不喘的不同。黃汗雖然症狀像風水,但風水的脈象不會沉,汗液也不是黃色的,所以兩者不同。(黃汗應該參考黃疸篇。)此外,正水是水液向上浮,一定會影響到肺,所以會喘。但肺本身也會有水病,所以《金匱》中說,如果疼痛在關節,咳嗽而且喘,不口渴,這是肺脹。(原文寫的是脾脹,現在按照《金鑑》改為肺脹。)肺脹的症狀像是腫脹,(像是腫脹但又不是真的腫脹,這是因為肺脹在內部,還沒有表現在外。)發汗就會好。(可以用越婢加朮湯。)還有一種情況叫肺水,身體會腫脹,(皮膚浮腫。)小便困難,(肺氣被水液壅塞,無法疏通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。)常常會拉出水和糞便混雜的腹瀉。(因為肺與大腸相通,所以水液會往大腸流。)還有,石水是水液向下沉,也就是《金匱》所說的腎水,肚子大、肚臍腫、腰痛,不能排尿,陰囊腫大,(陰囊腫大,舊版本放在心水篇下面,現在按照《金鑑》移到這裡。)陰囊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水一樣,腳會冰冷,臉反而消瘦,(這是說臉不像其他水腫一樣浮腫。)這些都是石水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