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四診 (26)

1. 脈證從舍

凡脈證不相合,必有一真一假,須細辨之。如外雖煩熱,而脈見微弱者,必虛火也。腹雖脹滿,而脈見微弱者,必胃虛也。虛火虛脹,其堪攻乎?此宜從脈之真虛,不從證之假實也。其有本無煩熱,而脈見洪數者,非火邪也。本無脹滯,而脈見弦強者,非內實也。無熱無脹,其堪瀉乎?此宜從證之真虛,不從脈之假實也。

如寒邪內傷,或食停氣滯,而心腹急痛,以致脈道沉伏,或促或結,此以邪閉經絡而然。既有痛脹等實證可擄,則脈之虛乃假虛,當從證不從脈。又若傷寒,四肢厥逆,寒戰,而脈見數滑,此由內熱格陰。何以知之?以病由傳經漸致,並非直中陰經,從無熱證轉寒之理,既有數滑之脈可據,則外證之虛為假虛,亦從脈不從證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脈象和病症不相符合的情況,必定存在一個真實情況與一個假象,必須細心辨別。例如外表雖然煩躁發熱,但脈象卻顯示微弱,這必定是虛火的表現。腹部雖然脹滿,但脈象同樣微弱,這肯定是由於胃部虛弱。對於虛火和胃部虛弱導致的脹滿,怎麼能進行攻伐治療呢?這種情況下應該根據脈象顯示的真實虛弱情況來判斷,而不應根據病症的假性實證來判斷。

又如,本身並未感到煩躁發熱,但脈象卻顯示洪大快速,這並非火邪入侵。本身並無脹滿不適,但脈象卻顯示弦緊有力,這也並非內部實證。在沒有發熱和脹滿的情況下,怎能進行瀉法治療呢?這種情況下,應該根據病症顯示的真實虛弱情況來判斷,而不應根據脈象的假性實證來判斷。

再如,因寒冷邪氣入侵身體內部,或者食物積滯、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心腹部位劇烈疼痛,使脈象變得沉伏,或者出現促脈或結脈,這是因為邪氣阻塞了經絡所致。既然有實證如疼痛和脹滿可以確認,那麼脈象顯示的虛弱就是假性的虛弱,應該根據病症來判斷,而不是根據脈象。

另外,如果患上了感冒,四肢冰冷,全身寒戰,但脈象卻顯示快速滑順,這是由於內部熱氣排斥陰寒。我們如何知道呢?因為這種疾病是由於邪氣逐漸侵襲經絡所致,並非直接進入陰經,不存在從無熱症狀轉變為寒症的邏輯。既然有快速滑順的脈象可以確認,那麼外部病症顯示的虛弱就是假性的虛弱,也應該根據脈象來判斷,而不是根據病症。

2. 南北政辨

《內經》謂:少陰所在,其脈不應。(謂沉細不應指也。)歷驗不然,此偽說也,不必為其所惑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提到:當少陰病症出現時,其脈象應呈現沉細而不顯於指下。但根據長久以來的經驗發現,事實並非如此。這應該是一種錯誤的說法,我們不需要被這樣的觀點所迷惑。

3. 附:奇經八脈診法

岐伯曰:前部(寸也)。外者,(外謂浮候。)足太陽也,(膀胱經脈。)內者,(沉候。)足厥陰也。(肝經脈。)中部(關也。)外者,足陽明也,(胃經脈。)內者,足太陰也。(脾經脈。)後部(尺也。)外者,足少陽也,(膽經脈。)內者,足少陰也。(腎經脈。

)前部中央(不浮不沉為中候。)直者,(直對斜言,觀下文自明)手少陰(心經脈。)太陽也。(小腸經脈。)中部中央直者,手厥陰也。(心包絡經脈。)後部中央直者,手太陰(肺經脈。)陽明也。(大腸經脈。)

按此與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不同,殊無理。蓋《內經》乃後人所撰,非出一手,故互異。但此為下文奇經八脈章本,存之。

前部橫於寸口丸丸者,(橫如連橫之橫,浮中沉一體,無異也。說詳下文。丸丸猶動脈,所謂如豆也。詳動脈。橫於寸口丸丸者,謂寸口脈團結滑動如丸,浮中沉皆然也。)任脈也。(《脈經》則云寸口緊細實長,下至關,為任脈。此與岐伯異,參察可也。)三部俱浮,(督脈屬陽,故浮。

)直上直下者,(直謂不斜,觀下文自明。)督脈也。三部俱牢,(沉實也。沖為血海,陰盛故沉實。)直上直下者,衝脈也。前部(陽蹺屬陽,故候於寸)左右(兩手也)彈者,(弦緊彈指。)陽蹺也。後部(陰蹺屬陰,故候於尺)左右彈者,陰蹺也。中部(帶脈居中,故候於關)左右彈者,帶脈也。

從足少陰(猶言尺沉分,即上文所謂後部內為足少陰也)斜至足太陽者,(足太陽,上文屬前部外,乃寸浮分也。從尺沉分上至寸浮分,與督脈三部俱浮,衝脈三部俱沉實,皆直上直下者不同,故曰斜也。)陽維也。(屬陽,故始沉終浮。)從足少陽(上文言後部外者足少陽,乃尺浮分也)斜至足厥陰者,(上文言前部內者足厥陰,乃寸沉分也。)陰維也。

(屬陰,故始浮終沉。)

甲,寸浮候,乙,關浮候,丙,尺浮候,丁,寸中候,戊,關中候

巳,尺中候,庚,寸沉候,辛,關沉候,壬,尺沉候

橫於寸部丸丸者,任脈也。(橫於寸部甲丁庚也。借算書勾股法譬之,甲乙丙直線為股,甲丁庚橫線為勾,庚戊丙斜線為弦,任脈見寸口三部,如勾之橫。)寸關尺俱浮者,督脈也。(甲乙丙也,如股之直。)寸關尺俱沉者,衝脈也。(庚辛壬也,亦如股之直。)從足少陰斜至足太陽者,陽維也。

(即從尺沉斜至寸浮,乃壬戊甲也,如弦之斜。)從足少陽斜至足厥陰者,陰維也。(即從尺浮斜至寸沉,乃丙戊庚也,亦如弦之斜。)

按李瀕湖則以脈常行之道為中,而有時偏於外而近臂廉,有時偏於內而近臂中筋間。為圖明之。

所謂從足少陰斜至足太陽者,乃從尺內斜至寸外也。所謂從足少陽至足厥陰者,乃從尺外至寸內也。所謂左右彈者,即內外彈也。與愚說不同,未知孰是,請質高明。再按奇經之病,當以證診,勿專恃脈,其病證詳針灸奇經病篇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道:在脈診的前段部位(即寸部),外側(指的是浮脈)代表的是足太陽經脈(膀胱經),而內側(指的是沉脈)則代表足厥陰經脈(肝經)。在脈診的中段部位(即關部),外側代表足陽明經脈(胃經),而內側則代表足太陰經脈(脾經)。在脈診的後段部位(即尺部),外側代表足少陽經脈(膽經),而內側則代表足少陰經脈(腎經)。

在前段部位的中央,若脈象既不浮也不沉(即中候),且直線呈現的,代表手少陰經脈(心經)和手太陽經脈(小腸經)。在中段部位的中央直線呈現的,代表手厥陰經脈(心包絡經)。在後段部位的中央直線呈現的,代表手太陰經脈(肺經)和手陽明經脈(大腸經)。

如果在寸部出現圓潤、活動的脈象,這代表的是任脈。如果三個部位的脈象都是浮的,且直上直下的,這代表的是督脈。如果三個部位的脈象都是堅韌的,且直上直下的,這代表的是衝脈。在前段左右部位,如果脈象緊繃且能彈指的,代表的是陽蹺脈。在後段左右部位,脈象緊繃且能彈指的,代表的是陰蹺脈。在中段左右部位,脈象緊繃且能彈指的,代表的是帶脈。

從足少陰(即尺部的沉脈部位)斜向至足太陽(即寸部的浮脈部位)的,代表的是陽維脈。從足少陽(即後段的外側,尺部的浮脈部位)斜向至足厥陰(即前段的內側,寸部的沉脈部位)的,代表的是陰維脈。

在寸部呈現圓潤、活動脈象的,代表任脈。在寸關尺三部都呈現浮脈的,代表督脈。在寸關尺三部都呈現沉脈的,代表衝脈。從足少陰斜向至足太陽的,代表陽維脈。從足少陽斜向至足厥陰的,代表陰維脈。

在診斷奇經八脈的疾病時,應當根據症狀來診斷,而不應單純依賴脈象。關於奇經八脈疾病的詳細症狀,請參考針灸奇經病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