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13)

1. 肺痿肺癰

《金匱》問曰: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,(火刑金,因咳,壯火食氣,故肺熱葉焦,手足困弱而不用,曰痿。)肺痿何從得之?師曰:或從汗出,(言汗出過多也。)或從嘔吐,或從消渴小便利數,或從便難,(血已燥矣。)又被快藥下利,重亡津液,(以上數者,皆亡津液之由,可推廣之。

)故得之。(津液亡則陰不濟陽,而熱甚矣。)曰:寸口脈數,其人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?(津液既傷,則熱為乾熱,何故反有唾沫吐出,故疑之。)師曰:此為肺痿之病。(肺熱則清肅之令不行,水精不四布,留貯胸中化為涎沫,不但不濡他臟,並肺亦不滋,乾者自干,唾者自唾也。)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隱隱痛,脈反滑數,此為肺癰。

(肺痿病在氣分,故津液隨氣分化為涎而出諸口。肺癰病在血分,故津液隨血分凝為膿而不出諸口。然亦有唾濁者,觀下文便知。滑為痰涎之診,既乾燥無痰涎,則脈應澀,何以反滑?以血熱也。然初雖數滑,後則數實矣。)咳唾膿血。(癰潰膿血從咳唾出。)脈數虛者為肺痿,(壯火食氣則氣虛,津液亡則陰虛。

)數實者為肺癰。(氣壅血滯為實。)問曰:病咳逆,何以知此為肺癰?曰:寸口(通三部言。)脈微(《金鑑》云:微當作浮,下同)而數,微則為風,數則為熱;微則汗出,數則惡寒。(此以外感言,故脈浮數而身熱,有汗,惡寒。)風中於衛,熱過於營,(過,入也。

外感風寒,內郁成熱,由淺入深。)呼氣不入,(句舊在熱過於營句上,今移此。)吸而不出。(言呼吸之氣,出入不利也,即下喘滿意。)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,風舍於肺,(由皮毛入肺。)其人則咳,(火刑金,肺癢故咳。)口乾喘滿,咽燥不渴,(熱尚在表,未遽傷其津液,故不渴,以初病時言。

)時唾濁沫,(即傷風痰嗽也。)時時振寒。(即惡風寒意。)熱之所過,血為凝滯,(時時振寒,則表久不解,而熱不散,於是日漸深入,而血凝滯。)蓄結癰膿,吐如米粥,(潰後吐膿如米粥。)始萌可救,膿成則死。(亦有不死者,觀下文便知。此條舉外感而言,而內傷之致此者可例矣。

)咳而胸滿,振寒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(可知肺癰亦有唾涎沫者矣,由此推之,則肺痿亦必有不吐涎沫者矣。必泥上條所云以辨證,得毋誤乎?再按肺痿有乾熱,有濕熱,而以乾熱為主。即有涎沫,亦吐者自吐,乾者自干,況無涎沫可吐者,其為乾涸,又何待言乎?合痿門詳看,其理自見矣。熱得濕而後壅腫成癰,則肺癰多為濕熱,故時吐濁。

其不唾者,乃凝結在裡之故。謂肺癰無濕,恐非情理。)久之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,桔梗湯主之。(以解毒排膿。上條言死,此條言不死,蓋證有輕重之別也。)肺癰喘不得臥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(大苦大寒,峻瀉肺邪,恐稍遷延,膿成則死矣。)肺癰胸滿脹,一身面目浮腫,(濁氣不得下降之故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問道:熱邪在上焦的病症,因為咳嗽導致肺痿。(火剋金,因為咳嗽,強盛的火會消耗氣,所以肺會發熱枯萎,手腳疲軟無力不能使用,叫做痿。)請問肺痿是怎麼得的?醫生說:有的是因為出汗過多,(指汗出得太多。)有的是因為嘔吐,有的是因為消渴病導致小便次數頻繁,有的是因為大便困難,(血已經乾枯。)又因為吃了瀉藥導致腹瀉,再次耗損體液,(以上這些原因,都是造成體液耗損的原因,可以由此推廣。)所以就得了肺痿。(體液耗損,陰液不能滋養陽氣,導致熱邪更加嚴重。)

問:寸口脈搏跳動快速,這個人咳嗽,口中反而有混濁的唾液痰沫,這是怎麼回事?(體液已經受損,那麼熱邪就應該是乾燥的熱,為什麼反而有唾沫吐出來,所以感到疑惑。)醫生說:這是肺痿的病。(肺熱導致清肅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,水液精華無法輸送到全身,停留在胸腔化為痰涎,不但不能滋養其他臟腑,連肺自身也無法滋潤,乾燥的仍然乾燥,產生唾液的仍然產生唾液。)如果口中覺得乾燥,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,脈搏反而滑數,這是肺癰。

(肺痿的病在氣分,所以體液會隨著氣分化為痰涎從口中排出。肺癰的病在血分,所以體液會隨著血分凝結成膿,無法從口中排出。但也有吐出混濁唾液的情況,看下面的內容就知道了。脈搏滑是痰涎的表現,既然乾燥沒有痰涎,脈象應該是澀的,為什麼反而滑?是因為血熱。但最初雖然是滑數,後來就會變成數而有力。)咳嗽吐出膿血。(癰潰破後,膿血從咳嗽中吐出。)脈搏跳動快且虛弱的是肺痿,(強盛的火會消耗氣,導致氣虛,體液耗損則導致陰虛。)脈搏跳動快且有力的是肺癰。(氣鬱結血瘀滯導致有力。)

問:病人咳嗽氣逆,要怎麼知道這是肺癰?醫生說:寸口脈(指寸關尺三部脈。)脈象微微(《金鑑》說:微應該作浮,下面同。)而跳動快,微弱代表是風邪,跳動快代表有熱;微弱代表出汗,跳動快代表怕冷。(這是從外感來說的,所以脈浮數而且身體發熱,有汗,怕冷。)風邪侵犯衛分,熱邪深入營分,(深入的意思。)外感風寒,在體內鬱積成熱,由淺入深。呼吸時吸氣難以進入,(這句話以前在熱邪深入營分這句之上,現在移到這裡。)吸氣進去卻難以呼出。(說明呼吸之氣,出入不利,就是下喘滿的意思。)風邪損傷皮毛,熱邪損傷血脈,風邪停留在肺,(由皮毛進入肺。)這個人就會咳嗽,(火剋金,肺癢所以咳嗽。)口乾氣喘胸悶,咽喉乾燥但不口渴,(熱邪還在表層,還沒有立刻傷到體液,所以不口渴,這是指剛發病的時候。)時常吐出混濁的痰沫,(也就是受風邪引起的痰嗽。)時不時感到寒冷。(就是惡風寒的意思。)熱邪所到之處,血液會凝結阻滯,(時時感到寒冷,那麼表面的寒邪就很久沒有解除,而熱邪無法散發,於是逐漸深入,導致血液凝結阻滯。)蓄積結成癰膿,吐出來像米粥一樣,(潰破後吐膿像米粥一樣。)剛開始的時候還能救治,膿液形成就難以救治。(也有不死的情況,看下面的內容就知道了。這條講的是外感的情況,而內傷導致這種情況的可以類推。)

咳嗽胸悶,發冷脈搏跳動快,咽喉乾燥但不口渴,時常吐出混濁帶有腥臭味的唾液,(可知肺癰也有吐出涎沫的情況,由此推論,那麼肺痿也一定有不吐涎沫的情況。一定要拘泥於上面所說的來辨證,難道不會有錯誤嗎?再說肺痿有乾熱,有濕熱,而以乾熱為主。即使有涎沫,也是吐的自吐,乾的自乾,更何況沒有涎沫可以吐的,那一定是更加乾燥,又何必多說呢?結合肺痿門的詳細內容來看,道理自然清楚。熱遇到濕氣才會壅腫形成癰,所以肺癰多數是濕熱,因此時常吐出混濁的液體。那些不吐的,是因為凝結在裡面的緣故。說肺癰沒有濕氣,恐怕不合情理。)時間久了吐出來的膿像米粥一樣的,就是肺癰,用桔梗湯來治療。(用來解毒排膿。上一條說會死,這一條說不會死,是因為病情有輕重之分。)肺癰導致喘息無法躺臥,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。(藥性大苦大寒,峻猛地瀉除肺的邪氣,恐怕稍微拖延,膿液形成就沒救了。)肺癰導致胸悶脹痛,全身包括面部都浮腫,(是因為濁氣無法下降的緣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