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11)

1. 眩暈

眩,惑亂也,從目從玄。玄,黑暗也,謂眼見黑暗也。(虛人久蹲陡起,眼多黑暗是也。)暈與運同,旋轉也,所見之物皆旋轉如飛,世謂之頭旋是也。此風火上衝使然。經以掉眩屬風木,風即火氣之飄忽者,風從火生,火藉風煽,觀焰得風而旋轉,可見矣。(外風、內風、熱風、冷風,皆能煽火。

)經言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,然則目之能視者,乃臟腑之精氣靈明為之也。此上注之精氣。必安靜不搖,而後蠋物有定,若為風火所煽而旋轉,則所見之物亦旋轉矣。此乃目之精氣為病,非目睛之轉動也。然經謂目系屬於腦,出項中,邪(邪指風邪言)中項入深,隨目系入腦則腦轉,腦轉則引目系急,目系急則目轉眩。趙以德謂順靜寧謐者水之化,動擾撓亂者火之用。

頭以腦為主,腦者髓之海,目之瞳子亦腎之精,二者皆屬腎水,喜寧靜而惡動擾。寧靜則清明內持,動擾則散亂昏惑,故目眩腦轉云云。則風火煽動,固有腦轉系急,而目轉眩者乎。六淫七情,飲食痰水諸邪,皆能動火生風,風火盛極即然,雖壯實人亦有之,不必虛弱也,但虛者多耳。昧者定歸之虛,試觀醉人眼花,與虛何涉哉。

劉宗厚以為上實,經以為上虛,非相悖也。蓋虛者血與氣也,實者風火與痰涎也,正自虛而邪自實也。痰涎隨風火上壅,濁陰乾於清陽也,故頭風眩暈者多痰涎。丹溪謂無痰不作眩,必搐去而後愈。

白話文:

[眩暈]

「眩」這個字,代表的是混亂的意思,由「目」和「玄」兩個部首組成。「玄」指的是黑暗,也就是眼睛看到的是一片漆黑的情況,例如體質虛弱的人如果蹲下後突然站起來,眼前往往會一陣黑暗,就是這個道理。

「暈」字與「運」同音,意指旋轉。當你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在快速旋轉,就像在空中飛舞一樣,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頭暈目眩。這種現象是由於風火上衝所導致的。根據中醫理論,掉眩這種症狀歸屬於風木,而風其實是火氣的一種飄忽不定的表現。風從火而生,火藉由風力來煽動,看看火焰遇到風會開始旋轉,就可以理解了。無論是外界的風、體內的風、熱風或冷風,都有可能煽動火氣。

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的精氣,都會向上聚集到眼睛。因此,眼睛之所以能看清楚東西,是因為臟腑的精氣靈敏明亮所造成的。這些上行的精氣必須保持穩定,不晃動,這樣才能讓我們看東西時有一個固定的焦點。但如果受到風火的煽動而開始旋轉,那麼我們看到的東西也會跟著旋轉。這其實是眼睛的精氣出了問題,而不是眼球本身的旋轉。

然而,根據經典,眼睛的神經連接大腦,從頸部穿出。如果風邪侵入頸部,深入體內,沿著眼睛的神經進入大腦,就會造成大腦的旋轉。大腦旋轉會牽拉眼睛的神經,使眼睛的神經緊張,進而導致眼睛的旋轉和眩暈。趙以德曾經提到,平靜、寧靜的狀態是水的特性,而擾亂、混亂的狀態則是火的作用。

大腦是控制頭部的主要部位,而大腦又是骨髓的儲存地,眼睛的瞳孔也是腎的精華所在。這兩者都屬於腎水,喜歡寧靜而不喜歡擾亂。當它們處於寧靜狀態時,內心會保持清晰;一旦受到擾亂,就會出現散亂和混亂的狀況,所以才會出現目眩和大腦旋轉等症狀。由此可見,風火的煽動確實會導致大腦的旋轉和眼睛的緊張,進而導致眼睛的眩暈。六淫、七情、飲食、痰水等各種異常情況,都能引起火氣和風氣的生成。當風火旺盛到極點時,即使是體魄強健的人也可能出現這種症狀,並不一定只有體質虛弱的人才會發生,只是體虛的人較多罷了。有些人誤解認為這是體虛所致,但試想一下,喝醉酒的人眼前也會出現幻覺,這與體虛又有什麼關係呢?

劉宗厚認為這是上實,而經典則認為這是上虛,其實這兩種觀點並不矛盾。所謂的虛,指的是血和氣的不足;所謂的實,指的是風火和痰涎的過剩。這是因為正氣不足,邪氣才會趁虛而入。痰涎隨著風火上沖,導致濁陰幹擾清陽,所以頭痛、眩暈的人往往會有很多痰涎。丹溪曾說過,沒有痰就不會出現眩暈,必須把痰抽出來才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