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雜症 (14)

1. 厥逆

仲景所謂厥逆,與《內經》所言不同。蓋仲景單就傷寒言,以陰邪直中,寒入三陰而手足冷者為寒厥;陽邪傳經,熱入三陰而手足冷者(熱深入,陽內陷,不達於四肢,故冷也)為熱厥。蓋主外邪言,不論寒熱證皆手足冷者也。《內經》則指內傷言,以上盛下虛,氣血逆沖而上,暴僕卒倒者為厥逆。

(厥者盡也,逆者上衝也,言正氣虛竭,上衝而欲脫也。)又分熱厥者手足熱,寒厥者手足寒,其不同如此。仲景所謂寒厥、熱厥,及蛔厥、臟厥等,已詳《傷寒論》,此篇止就《內經》所論言之。

《經》云: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,此腎虛也。(詳中風門。)又云:氣血並走於上,則為厥,暴死,氣復反(反於下也)則生,不反則死。又云:脈至如喘,(急促之意。)曰暴厥,不知與人言。(即中風不識人證。)又云:陽並於上則火獨光,陰並於下則足寒。又云:陽氣者,煩勞則張,(氣高喘也。

)精絕,(熱耗水虛。)闢積於夏,使人煎厥。(闢積,即襞積,衣褶也,有疊積意。疊積至夏令,則益熱而如煎如熬矣。即中暑證。)又云:大怒則血菀於上,(血隨氣上壅也。)使人薄厥。(薄者,相迫之謂。言氣血亂於胸中,相迫而厥。即中氣證也。)又云:偏枯痿厥,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。

(即中食證。)又云:衝脈者,臟腑之海。其上者,出於頏顙,滲諸陽,灌諸精,其下者,並於少陰之經,滲三陰,下循跗,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,不動則厥,厥則寒。(詳《靈樞·逆順肥瘦篇》。愚按:衝脈實通身經絡之所會歸,故又稱血海,與任督二脈並起胞中。胞中即丹田,在女子謂之胞,在男子為精室,乃性命之根本也,根本一敗,諸經皆敗。

然則卒厥暴僕,豈止一經一臟之所致哉?)又云:邪客於手足少陰、太陰,足陽明之絡,此五絡皆會於耳中,上絡左角。(左額角也。)五絡俱竭,(謂脈為邪阻,不至也。)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,(所謂形如死人。)其狀若屍,曰屍厥。鬄(即薙)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,(即燒灰存性也。

)飲以美酒一杯,(血餘通血,酒通氣,氣血通則蘇。)不能飲者(口噤也)灌之,立已。(此即中惡證也。)

以上經文與《諸中篇》中所言無異,是《經》所謂厥逆者,明以暴僕卒倒為言,初不繫於手足之為寒為熱也。此其與《傷寒論》所稱固大異矣,然《經》亦有以手足寒熱為言者,詳下文。

《厥論》謂: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,以陰氣起於五趾之裡而聚於膝,陰氣勝則從趾至膝上寒,由此人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(於秋冬陽氣收藏之時,妄行耗散,其陽如被奪去也。)陽氣衰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寒也。

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,以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,由其人數醉,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(酒食在胃,因房事傷其精氣,不能運行也。)酒氣與穀食相搏,熱盛於中,遍於身,內熱則溺赤,腎氣日衰,(水受火耗。)陽氣獨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

白話文:

仲景所說的厥逆,和《內經》說的不同。仲景主要針對傷寒來談,認為陰邪直接侵入體內,寒氣進入三陰經脈,導致手腳冰冷,這是寒厥;陽邪在經脈傳遞,熱邪進入三陰經脈,導致手腳冰冷(熱深入體內,陽氣內陷,無法到達四肢,所以才會冰冷),這是熱厥。這是從外邪來談,不論是寒證或熱證,都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現象。《內經》則是指內傷,因為上實下虛,氣血向上逆衝,導致突然昏倒,這才是厥逆。(厥的意思是窮盡,逆的意思是向上衝,說明正氣虛弱衰竭,向上衝而要脫離身體。)又把厥分為熱厥(手腳發熱)和寒厥(手腳冰冷),兩者不同之處就在這裡。仲景所說的寒厥、熱厥,以及蛔厥、臟厥等等,在《傷寒論》中已經詳細說明,這裡只就《內經》所說的來解釋。

《內經》說:體內氣血被奪而導致厥逆,就會造成失語和癱瘓,這是腎虛造成的。(詳細請參考中風篇。)又說:氣血都向上衝,就會導致厥逆,突然死亡;如果氣血能夠回到下方,就能活,如果不能回到下方就會死。又說:脈搏跳動急促如喘,稱為暴厥,會失去意識,不認識人。(也就是中風不認人的症狀。)又說:陽氣集中在上,就會導致火氣過旺;陰氣集中在下,就會導致腳冷。又說:陽氣,在勞累過度時會張揚(導致氣喘),精氣耗竭(因為熱耗損了水分),在夏天積聚,會使人感到煎熬而厥倒。(積聚,就像衣服褶皺堆疊一樣,堆積到夏天,就會更熱,像煎熬一樣。也就是中暑的症狀。)又說:大怒會導致血氣壅塞於上(血氣隨著怒氣向上壅堵),會使人薄厥。(薄的意思是相迫,意思是氣血在胸中紊亂,互相擠迫而導致厥倒。也就是中氣的症狀。)又說:半身不遂,肢體痿軟而厥倒,這是富貴之人因飲食過於肥甘厚膩所造成的疾病。(也就是飲食積滯的症狀。)又說:衝脈是臟腑之海,向上發於額頭,滲透到陽氣,灌溉精氣;向下與足少陰經脈並行,滲透到三陰,向下循行至腳背。所以如果衝脈的支脈阻塞,腳背就無法動彈;無法動彈就會厥逆,厥逆就會手腳冰冷。(詳細請參考《靈樞·逆順肥瘦篇》)。我認為:衝脈是全身經絡會聚的地方,所以又稱為血海,與任督二脈一起從胞中發源。胞中就是丹田,在女子稱為胞,在男子稱為精室,是性命的根本,如果根本敗壞,所有經脈都會敗壞。這樣看來,突然昏倒,豈只是單單一條經脈或一個臟腑所導致的呢?又說:邪氣侵入到手足少陰、太陰,足陽明的絡脈,這五條絡脈都會聚於耳中,向上連結到左額角。(左邊額頭的角落。)五條絡脈都阻塞了(意思是脈搏被邪氣阻礙,無法到達),會導致全身脈動,但身體卻失去知覺(也就是所謂的形如死人),看起來像屍體,稱為屍厥。剃掉左額角一寸的頭髮,燒成灰,用美酒一杯送服(血餘可以活血,酒可以通氣,氣血通暢就可以甦醒。)如果不能喝(因為牙關緊閉),就灌下去,立即就會好。(這就是中惡的症狀。)

以上經文和《諸中篇》所說的沒有不同,《內經》所說的厥逆,明確是指突然昏倒而言,一開始就沒有說到手腳是發冷還是發熱。這和《傷寒論》所說的厥逆有很大的不同。但是《內經》也有提到手腳寒熱的情況,詳細內容請看下面。

《厥論》說:陽氣衰弱於下,就會導致寒厥,因為陰氣從腳趾內側升起,聚集在膝蓋,陰氣旺盛,就會從腳趾到膝蓋都冰冷。如果這個人體質強壯,在秋冬陽氣收藏的時候,過度耗損陽氣,就像陽氣被奪走一樣,導致陽氣衰弱,陰氣獨盛,所以手腳才會冰冷。

陰氣衰弱於下,就會導致熱厥,因為陽氣從腳趾外側升起,陰脈聚集在腳底,聚集在腳心。陽氣旺盛,就會導致腳底發熱。如果這個人喝醉了,又吃飽了,然後又行房事,氣積聚在脾臟中無法散開(酒食在胃,因為房事傷了精氣,導致氣機無法運行),酒氣和食物相互搏擊,體內熱盛,遍布全身,內熱就會小便發紅,腎氣日漸衰弱(因為水被火耗損),陽氣獨盛,所以手腳會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