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39)

1. 內風證

地黃飲子、六味、八味等(六、八味見虛損)主之。或用竹瀝、荊瀝(去痰)、梨汁(去熱,各三杯)、生葛汁(去熱)、人乳汁(潤燥,各二杯)、陳醬汁(半杯)和勻,隔湯頓溫服。(舌為心之苗,痰火盛則心脈乾燥拘急,故舌強而不能言。又痰迷心竅,則心脈不用,故不能掉舌,且神昏不能語也。

)有痰者,滌痰湯。內熱者,涼膈散(見發熱)加石菖蒲、遠志,(以通心竅也)為末,煉蜜丸,彈子大,硃砂為衣,每服一丸,薄荷湯化下,名轉舌膏。或《寶鑑》訶子湯(見喑)、正舌散、茯神散,外用龜尿點舌,神效。(置龜新荷葉上,豬鬃戮其鼻立出。)語澀,有舌縱、舌麻,皆以痰火治之,烏藥、殭蠶、膽星、芩、連、枳殼、防風、竹瀝、薑汁。

痰盛者。橘紅一斤,逆流水五碗,煮數滾,去橘紅,再煮至一碗,頓服,白湯導之,(後又飲白湯,以手探喉,導令吐也。)吐痰之聖藥也。中後氣未盡順,痰未盡除,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。中氣、中惡、霍亂尤宜之。中後體虛有痰,四君子(見氣。)和星香散,或六君子、(見氣。

)養正丹,(見氣。)墜痰鎮氣,氣實者,以星香散吞之,氣虛者,六君子湯吞之。

四肢不舉。實者,脾濕盛,令筋脈緩軟,宜去濕。虛者,脾燥熱,壯火食氣,無氣以動,十全大補湯(見虛損。)加減,去邪留正。

身體疼痛。風寒濕三氣留滯經脈,故不通而痛。鐵彈丸、十味銼散、(有熱藥,無熱者宜之。)蠲痹湯。(見痹。)

昏冒。活命金丹、至寶丹、至聖保命金丹、牛黃清心丸。

小便不通。《三因》白散子,加木通、燈心、茅根煎,熱盛去附子。潔古云:如自汗,津液外亡,小便自少,不可利之,使營衛枯竭,無以制火,當退熱止汗,小便自利。

遺尿。濃煎參耆湯,少加益智子,頻啜之。

多食。火盛則脾陰虛而燥,故能消食,當瀉火,脾陰復則食減,是其驗也。舊謂脾虛則求助於食。《經》云:實則夢與,虛則夢取。即其義也,亦通。(食以養血,故脾陰虛則思食。然食而能消、則有火也。)

中風須分陰陽。(氣虛者多寒,火盛者多熱。)陰中,面色青白,手足厥冷,多汗。(風火內生,亦有轉為寒症者。蓋風火發越,汗出過多,陽隨外泄,症轉陰寒,固有之矣。昔人謂中風之痰始為熱痰,後為寒痰,亦此意也。)陽中,面赤如醉,怒目上視,強直掉眩。《經》云:掉眩支痛,強直筋縮,為厥陰風木之氣。

木旺生火,風火屬陽,多為兼化,皆熱氣也。又風能勝濕,而為乾燥,風病勢甚,因而筋縮強直,燥熱之甚也。《寶鑑》云:凡人初覺大指、次指、次指麻木不仁,或不用者,三年內必中風,(肺脈終大指,大腸脈起食指,金病則皮毛不固,易於受風也。)宜先服愈風湯、天麻丸各一料,以預防之。

白話文:

內風證,可以用地黃飲子、六味地黃丸、八味地黃丸等方劑來治療(六味、八味地黃丸適用於虛弱體質)。另外,也可以將竹瀝、荊瀝(可以化痰)、梨汁(可以清熱,各三杯)、生葛汁(可以清熱)、人乳汁(可以潤燥,各二杯)、陳醬汁(半杯)混合均勻,隔水加熱溫服。

(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,如果痰火旺盛,心脈就會乾燥拘急,導致舌頭僵硬不能說話。另外,痰迷心竅,也會讓心脈失去作用,導致舌頭不能轉動,甚至神志不清不能說話。)

如果有痰,可以用滌痰湯治療。如果體內有熱,可以用涼膈散(參考發熱的治療)加上石菖蒲、遠志(用來開通心竅),將藥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彈珠一樣大小,外層裹上硃砂,每次服用一顆,用薄荷湯化開送服,這個藥叫做轉舌膏。也可以用《寶鑑》中的訶子湯(參考喑啞的治療)、正舌散、茯神散,外用龜尿塗抹舌頭,效果很好。(將龜放在新鮮的荷葉上,用豬鬃戳它的鼻子,龜就會排尿。)如果說話困難,出現舌頭鬆弛、舌頭麻木等情況,都是因為痰火導致的,可以用烏藥、殭蠶、膽星、黃芩、黃連、枳殼、防風、竹瀝、薑汁等藥物來治療。

如果痰很多,可以用橘紅一斤,用五碗逆流水煮幾滾,去掉橘紅,再煮到剩下一碗,一次性喝完,再用白開水送服(喝完白開水後,用手探入喉嚨,引導吐痰),這是吐痰的良藥。病後如果氣息還沒完全順暢,痰也沒完全清除,應該服用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。對於病後中氣不足、中惡、霍亂等情況尤其適用。病後身體虛弱又有痰,可以用四君子湯(參考氣虛的治療)和星香散,或者六君子湯(參考氣虛的治療)、養正丹(參考氣虛的治療),這些藥可以降痰鎮氣,如果是氣實體質,可以用星香散直接吞服,如果是氣虛體質,可以用六君子湯送服。

如果四肢不能動,實證是因為脾濕嚴重,導致筋脈鬆弛無力,應該去除濕氣;虛證是因為脾臟燥熱,虛火耗損氣血,導致沒有力氣活動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(參考虛損的治療)加減,去除邪氣、扶助正氣。

如果身體疼痛,是因為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滯留在經脈,導致氣血不通而產生疼痛,可以用鐵彈丸、十味銼散(裡面有溫熱藥物,適合沒有熱象的人服用)、蠲痹湯(參考痹證的治療)。

如果出現昏迷,可以用活命金丹、至寶丹、至聖保命金丹、牛黃清心丸。

如果小便不通,可以用《三因》中的白散子,加上木通、燈心草、茅根煎服,如果有熱象,要去掉附子。潔古說:如果出汗多,體內津液外泄,小便自然會減少,這時不可以利尿,否則會導致營衛枯竭,無力制約體內的火氣,應該退熱止汗,小便自然會恢復正常。

如果出現遺尿,可以用濃煎的參耆湯,稍微加上益智子,頻繁少量地服用。

如果食量很大,是因為火氣旺盛,導致脾陰虛燥,所以能吃,應該瀉火,脾陰恢復後,食量自然會減少,這就是驗證。古人認為脾虛才會依靠食物來補充能量。《經》上說:實證會夢見給予,虛證會夢見索取,就是這個意思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(進食可以養血,所以脾陰虛弱就會想吃東西。但是如果能吃而且能消化,就是有火。)

中風需要區分陰陽(氣虛的人多為寒證,火盛的人多為熱證)。陰中風,面色青白,手腳冰冷,出汗多。(風火內生,也有可能轉為寒證。因為風火發作,出汗過多,陽氣隨著汗液外泄,症狀轉為陰寒,這是自然規律。古人說中風的痰開始是熱痰,後來轉為寒痰,也是這個道理。)陽中風,面色赤紅像喝醉酒一樣,怒目上視,身體僵硬,頭暈目眩。《經》上說:頭暈目眩,四肢疼痛,身體僵硬,筋脈拘攣,這是厥陰風木之氣的表現。

木氣旺盛會生火,風火都屬於陽,多數會相互轉化,都屬於熱證。而且風能克服濕氣,導致乾燥,風病症狀嚴重,就會導致筋脈拘攣僵硬,是燥熱非常嚴重的情況。《寶鑑》上說:如果有人剛開始感覺大腳趾、第二個腳趾、第三個腳趾麻木不仁,或者不能活動,三年內必定會中風(肺經的脈絡終止於大腳趾,大腸經的脈絡起始於食指,如果肺金有病,皮毛就不會固密,容易受風邪侵襲),應該先服用愈風湯、天麻丸各一副,來預防中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