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10)
卷之五·四診 (10)
1. 人迎氣口
按《內經》謂:寸口主中,(寸口為太陰肺經脈,肺為臟,故以此通候五臟之氣。)人迎主外。(陽明胃經脈也,胃為腑,故以此通候六腑之氣。腑陽臟陰,陽外陰內,故寸口以候內,人迎以候外。)人迎本在頸下,夾結喉旁一寸五分,後世既廢古人三部分診之法,遂改候人迎於左手關脈,而名右手關脈為氣口,與之相衡。謂氣口大於人迎,為內傷飲食,(以右關屬胃也。
此有理。)人迎大於氣口,為外感風寒,(以左關屬肝,肝主風也。然內風與外風無涉,於理未的。)分主表裡。雖與經意無異,而部位不同矣。猶之足少陰腎氣,本於太谿診之,(在足內踝後五分,筋骨上動脈陷中。)今則診於兩尺。足陽明胃氣,本於跗陽(即衝陽,在足跗上,去陷谷二寸,高骨間動脈中。
白話文:
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,寸口脈象主掌內臟的氣息,(寸口脈屬於太陰肺經,肺是臟腑,所以可以用它來推測五臟的氣息。)人迎脈象則主掌外表的氣息。(陽明胃經脈也,胃是腑,所以可以用它來推測六腑的氣息。腑是陽性的,臟是陰性的,陽在外面,陰在裡面,因此寸口脈用來推測內臟,人迎脈用來推測外在。)人迎脈原本在頸部下方,靠近結喉旁邊一寸五分的位置,後世人不再使用古人三部分診脈的方法,就改成在左手關脈處診察人迎脈,並把右手關脈命名為氣口脈,和人迎脈互相比較。說氣口脈比人迎脈大,是內傷飲食所致,(因為右關脈屬於胃。)
這個說法有道理。
人迎脈比氣口脈大,是外感風寒所致,(因為左關脈屬於肝,肝主風。但是內風和外風並不相關,這個說法並不完全合理。)分開主掌表裡。雖然和經書的意思沒有什麼不同,但部位卻不一樣了。就像足少陰腎經的氣息,原本應該在太谿穴診察,(位於足內踝後方五分,筋骨上動脈凹陷的地方。)現在卻改成在兩尺脈診察。足陽明胃經的氣息,原本應該在跗陽穴診察,(也就是衝陽穴,位於足跗上,距離陷谷穴二寸,高骨間動脈中。)
)診之,今則診於右關也。(張仲景每以寸口、跗陽、腎少陰並言,喻嘉言謂即寸關尺。)
再按結喉旁人迎脈,怕大於兩手寸口脈數倍,從無寸口反大於人迎者。(經謂平人春夏人迎微大,秋來氣口為大,恐非。)此後人所以改候人迎於左關,以與右關較大小也。
白話文:
以前医生诊断的时候,主要看寸口脉、跗阳脉和肾少阴脉,张仲景认为这三条脉就像是寸关尺三部脉一样。现在医生则主要看右关脉。
另外,医生还会按结喉旁的人迎脉,发现人迎脉通常比寸口脉大很多,几乎是两倍。从未见过寸口脉比人迎脉更大的情况。古书上说,普通人春夏人迎脉略大,秋天寸口脉比较大,现在看来可能不完全正确。所以后人改为在左关处诊察人迎脉,然后与右关脉比较大小。
2. 男女脈同異
古謂男脈左大於右,女脈右大於左,驗之不然。蓋人之右手,比左手略大,脈亦應之而右大於左,不論男女皆然也。惟男兩尺怕虛,女兩尺怕實,差不同耳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男性脈搏在左邊比右邊大,女性則相反,在右邊比左邊大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人的右手通常比左手稍大,因此脈搏也會相應地在右邊較大,這不分男女都是如此。只有男性在兩尺的位置容易虛弱,女性則在相同位置容易實滿,二者的差異在此。
3. 胎孕脈
經曰:婦人手少陰動甚者,任子也。(少陰脈指神門言,今則診於左寸矣。)動甚,流利滑動也。(舊說謂心生血,血旺故能胎。按手少陰,全元起作足少陰,謂太谿脈,《準繩》從之。)陰搏陽別,(舊注謂陰尺陽寸,尺脈搏手與寸殊別,《淮繩》從之。)謂之有子。(子,男女通稱。
)按叔和王氏曰:左疾為男,右疾為女。(疾者,滑利之意。)又曰:左尺偏大為男,右尺偏大為女。又曰:左沉實為男,右浮大為女。蓋左屬陽,右屬陰,陽道實,故脈實而沉;陰道虛,故脈浮而虛也。(觀坎離二象可見。)大字含有虛意。而滑伯仁則云:左尺洪大為男,右尺沉實為女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:婦女手少陰經脈動甚者,便會懷孕。 (少陰脈指的是神門穴,現在則是在左手寸關脈處診斷。)動甚,指脈象流利滑動。 (舊說認為心臟生血,血氣旺盛就能懷孕。而手少陰經脈,源頭起於足少陰經脈的太谿穴,這一點是《準繩》所遵循的。)陰脈搏動而陽脈分離, (舊注釋認為陰脈在尺脈,陽脈在寸脈,尺脈搏動與寸脈不同,這一點是《淮繩》所遵循的。)便說明懷孕了。 (子,指男女皆可。)
按叔和王氏所說:左手脈象滑利則懷男孩,右手脈象滑利則懷女孩。 (疾者,指脈象滑利之意。)又說:左手尺脈偏大則懷男孩,右手尺脈偏大則懷女孩。又說:左手脈象沉實則懷男孩,右手脈象浮大則懷女孩。這是因為左手屬陽,右手屬陰,陽道實,所以脈象實而沉;陰道虛,所以脈象浮而虛。 (觀察坎離二象便可得知。)「大」字包含虛的意思。
而滑伯仁則說:左手尺脈洪大則懷男孩,右手尺脈沉實則懷女孩。
與叔和相反,滑說恐非。再按胎孕之脈,六部皆滑疾,而兩尺尤甚,不求於尺,而求於寸,亦誤信經語矣。經言心生血,謂血色之赤,自心火來耳,豈真血生於心哉?《準繩》曰:妊娠初時,寸微小,呼吸五至,三月而數,尺滑疾,重按之散者,胎已三月也。不散,但疾不滑者,五月也。
(胎至五月,則乳頭乳根必黑,乳房亦升發,更為實據。)《脈經》云:尺脈按之不絕,妊娠也。(羸弱之婦,不必脈皆滑實,但按尺中應指,源源不絕便是。滑伯仁謂:三部浮沉正等,無他病而不月,為胎妊。亦此意。)其脈離經,(經,常也,與常日脈異者是。一說離經謂歇至,及大小不勻,如雀啄者是。
白話文:
與叔和的觀點相反,滑說恐非正確。再次按胎孕的脈象,六部皆滑疾,而兩尺尤其嚴重,不去探求尺脈,而只看寸脈,也是誤信經文了。經書說心生血,指的是血液的紅色來自心火,怎麼可能真的血生於心呢?《準繩》中說:懷孕初期,寸脈微小,呼吸五至,三月後脈數加快,尺脈滑疾,重按之散者,胎兒已懷孕三月了。不散,但疾不滑者,則懷孕五月了。
(胎兒至五月,則乳頭乳根必黑,乳房也升發,更為實證。)《脈經》說:尺脈按之不絕,是懷孕的徵兆。(體弱的婦女,不必脈皆滑實,只需按尺中應指,源源不絕便是懷孕。滑伯仁認為:三部浮沉正等,無其他病症而月經不來,便是懷孕。也是這個意思。)其脈離經,(經,常也,與平常的脈象不同者是懷孕。一說離經是指脈象歇至,以及大小不勻,如雀啄者是懷孕。)
)而腹痛引腰背,為欲生也。(腹不痛,痛不引腰脊,俱未產,當靜待之。)張路玉云:胎形如抱甕,按之冰冷,而脈乍大乍小,乍有乍無,浮沉動止,早暮不同,為鬼胎。又有如風雨亂點,忽去忽來,或指下見兩岐者,為夜叉胎。又云:孕脈沉細弦急,憎寒壯熱,唇青黑,是胎氣損也。
胎若不動,反覺上搶心悶絕,按之冰冷者,是胎已死。
白話文:
如果肚子痛並且痛到腰背,就表示快要生了。如果肚子不痛,痛也不到腰背,就表示還沒要生,應該靜靜等待。張路玉說:胎兒的形狀像抱著一個大甕,摸起來冰冷,脈象忽大忽小,忽有忽無,浮沉不定,早晚都不一樣,這是鬼胎。還有一種情況,脈象像風雨亂點,忽來忽去,或者在指下感受到兩個分叉,這是夜叉胎。他又說:如果孕婦的脈象沉細弦急,怕冷發熱,嘴唇發青發黑,就是胎氣損傷了。
如果胎兒沒有動靜,反而感覺向上衝到心口,呼吸困難,昏厥,摸起來冰冷,表示胎兒已經死了。
4. 脈有順逆
脈得四時之順,曰病無他;脈反四時,曰病難已。春夏而脈瘦,小也。秋冬而脈浮大,曰逆四時。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命死不治。春不沉,(春脈宜弦,然春初尤帶冬沉,今但弦不沉也。余仿此。)夏不弦,秋不數,冬不澀,是謂四塞。
(為病脈。)沉甚、弦甚、數甚、澀甚,曰病,參見曰病,復見曰病,未去而去曰病,去而不去曰病,反者死。
按脈與時違,須問有病無病。無病而得此,誠為可虞。(無病何因脈變,非無病也。不見其病耳,如受蠹之木,如磨刀之石,不見其損,日有所虧,不無枝葉未壞,本實先撥之憂耳。)若因病而致,不過難治,非必死也。(如秋月病熱,脈得浮洪,為脈證相合,寧可斷為必死乎?)
白話文:
脈象隨著四季變化而應,若脈象順應四季變化,則表示身體健康,無大礙。如果脈象逆反四季變化,則表示病情難以治癒。
春天和夏天脈象應該細小,秋天和冬天脈象應該浮大,如果春天和夏天脈象細小,秋天和冬天脈象浮大,就叫做逆反四季。
春天出現秋天的脈象,夏天出現冬天的脈象,長夏出現春天的脈象,秋天出現夏天的脈象,冬天出現長夏的脈象,這些都是命懸一線,難以治癒的徵兆。
春天脈象不沉,夏天脈象不弦,秋天脈象不數,冬天脈象不澀,這四種情況都叫做脈象閉塞。
如果脈象過於沉、過於弦、過於數、過於澀,就代表有病。如果這種病症反覆出現,病情就更加嚴重。如果病症已經消失,但又再次出現,也代表病情嚴重。如果病症消失後,並沒有真正消失,也代表病情嚴重。如果脈象逆反四季變化,病人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根據脈象判斷病情時,必須考慮季節變化,並詢問病人是否有病症。如果病人沒有病症卻出現了上述脈象,就應該格外警惕。雖然病人可能沒有明顯的病症,但脈象的變化預示著身體已經出現了潛在的病變,就像被蟲蛀的木頭,或被磨過的石頭,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,但內部已經損壞,就像樹木的根部被削弱,即使枝葉還沒有枯萎,也要擔心樹木會枯萎。
如果病人是因為疾病導致脈象異常,也只不過是病情難以治癒,並不一定會死亡。就像秋天出現熱病,脈象浮洪,這種情況下,脈象和病症相符,不能輕易斷定病人一定會死亡。
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危。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。(經又云:形氣有餘,脈氣不足死。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生。當參看。)形氣相得者生,參伍不調者病,三部九候皆相失者(失常)死。上下左右相應如參舂,(此來彼去,如參舂者之彼起此落也。)不可數者死。中部獨調。
(中部在手,即寸口。)眾臟相失者死。(上部在頭,下部在足,所候各臟若失常,中雖調亦死。)中部獨減者死。(上下部雖調,而中部獨衰減亦死。)
脈從陰陽,(謂陽病見陽脈,陰病見陰脈也。)病易已。逆陰陽,病難已。脈從而病反者何如?曰: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。(陽證見陽脈,為脈至而從矣。然使按之無力,不能鼓指,便非真陽證,不可作熱治。凡諸脈之似陽非陽者,皆然也。)諸陰之反何如?曰:脈至而從,按之鼓甚而盛也。
白話文:
身體健壯,脈搏細弱,呼吸微弱,氣力不足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身體瘦弱,脈搏強勁,胸中氣息充盈,這是死亡的徵兆。《經》書中也說:身體氣力充足,但脈搏虛弱,會導致死亡。脈搏強健,但身體虛弱,則會存活。應該仔細觀察這兩者。身體氣力與脈搏相互協調,則能存活;两者搭配不當,則會生病;三部九候全部失常,則會死亡。上下左右互相呼應,如同舂米,不可數者,必死。只有中部脈象正常。
(中部脈象在手腕,即寸口。)所有臟腑都失常,就會死亡。(上部脈象在頭部,下部脈象在腳部,如果所診斷的各個臟腑都失常,即使中部脈象正常也會死亡。)只有中部脈象衰減,也會死亡。(上下部脈象正常,但中部脈象衰減,也會死亡。)
脈象應與陰陽相符合,(指的是陽性疾病出現陽脈,陰性疾病出現陰脈。)疾病容易治癒。脈象與陰陽相悖,則疾病難以治癒。脈象相符但病情相反的情況如何?答曰:脈搏到達時順暢,但按之無力,無法鼓起手指,這是所有陽性症狀的表現。(陽性疾病出現陽脈,是脈搏到達時順暢的表現。但如果按之無力,無法鼓起手指,則不是真正的陽性症狀,不能用熱性療法。所有脈象看似陽性但實際上非陽性的情況,都是如此。)所有陰性症狀的相反情况如何?答曰:脈搏到達時順暢,但按之鼓張有力,這是所有陰性症狀的表現。
(陰證雖見陰脈,然鼓指有力,則亦非陰。)熱病,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。(溫病時疫,皆以數盛有力為順,細小無力為逆,汗後脈靜身涼為順,脈仍躁、身仍熱為逆。)風熱而脈靜,泄、脫血而脈實,病在中。(邪內結也。)脈虛,病在外。(外感也。)脈澀堅,皆難治。
(以上皆經語。)諸卒僕暴厥證,(舊名中風,張景岳易名非風。)皆元氣素虧,故爾卒倒,不省人事,脈宜小弱,不宜數盛。中毒宜浮大數實,(浮則毒尚活動,可行散。)不宜微細虛澀。(正被毒傷矣。)勞倦傷,脈以虛大弱緩為順,緊數大汗出,熱不止者死。飲食傷,以滑大為順。
白話文:
雖然有陰證的症狀,但如果按壓手指時力量強勁,就不是真正的陰證。發燒時,出汗但脈搏仍然躁動有力,就會死亡。溫病和時疫,脈搏有力且跳動頻率快是正常的,脈搏微弱无力则是逆向;出汗後脈搏平穩、身體涼爽是正常的,脈搏仍然躁動、身體仍然發熱则是逆向。風熱病卻脈搏平穩,或是腹瀉、流血卻脈搏有力,病症在內,是邪氣在體內積聚。脈搏虛弱,病症在體外,是外感疾病。脈搏澀滞坚硬,都难以治疗。
以上都是經方中記載的原則。所有突然昏厥的症狀,古稱中風,張景岳更名為非風,都是元氣不足導致的,所以突然昏倒,失去意識,脈搏應該微弱,不應該快速有力。中毒應該脈搏浮大有力且跳動頻率快,浮大表示毒素還在活動,可以驅散。不應該脈搏細小虛弱澀滯,表示身體已經被毒素侵害。过度劳累,脈搏虛弱无力且缓慢才是正常的,如果脈搏緊促有力,大量出汗,發熱不止,就會死亡。飲食過度,脉搏滑大才是正常的。
若胃停生冷則兼緊。霍亂吐利後,搏大者逆,太微遲者逆。(未吐利前,脈伏或歇至,不妨,以氣滯不行也。吐利後脈歇亦不妨,以氣暴虛,不能接續也。)噎膈,脈浮滑而大便潤者順,(不過痰氣阻逆。)數弦澀,大便燥結者死。(氣血枯結也。)腫脹,宜浮大有力,忌短澀虛細。
肺痿,虛數為順。肺癰,過於洪數者逆,已潰宜緩滑。失血證,脈宜虛弱,弦實數者逆,加以身熱不得臥,必死。蓄血?脈實大可攻,為順。痢疾為里證,宜沉,惡浮與發熱,(久痢,虛陽外越也。若初病兼表邪者,不在此論。)宜緩細有神,惡強弦。頭目痛,脈浮滑,為風痰上攻,可治。
白話文:
胃里停積生冷食物,就會伴隨腹脹緊縮。霍亂嘔吐腹瀉後,脈搏有力跳動的屬於逆證,脈搏微弱遲緩的也是逆證。 (未嘔吐腹瀉前,脈搏沉伏或暫時消失,無妨,這是因為氣滯不通暢。嘔吐腹瀉後脈搏消失也不妨,這是因為氣血暴虛,無法接續。)噎膈,脈搏浮滑且大便通暢者屬於順證,(不過可能是痰氣阻礙逆流)。脈搏數而弦緊且大便乾結者屬於死證,(氣血枯竭凝結)。腫脹,脈搏宜浮大有力,忌短澀虛細。
肺痿,脈搏虛數者屬於順證。肺癰,脈搏過於洪大而數者屬於逆證,化膿後宜脈搏緩滑。失血症,脈搏宜虛弱,弦緊數者屬於逆證,再加上發熱不能躺臥,必死無疑。蓄血症,脈搏實大可以攻治,屬於順證。痢疾屬於里證,宜脈搏沉取,忌浮脈與發熱,(久痢,是虛陽外越。如果初病兼有表邪,不在此論。)宜脈搏緩細有力,忌強弦。頭目疼痛,脈搏浮滑,是風痰上攻,可以治療。
短澀為血虛火逆,難治。卒視無所見者死。(清陽失守,邪火僭逆於上也。)瘕疝積聚之類,沉實有力可治,虛弱者死。癲狂宜滑大,忌澀小。癰瘡未潰,浮滑數大為順,沉細遲澀者逆。痙病,浮弦為陽,沉緊為陰,然過於堅強者不治。胎脈宜和滑流利,忌虛澀。新產及崩漏宜緩弱,忌弦數。
大抵新病陽病,凡屬邪氣有餘之證,法當攻伐者,須見盛大有餘之脈,乃可受攻。若見細微不足之脈,則邪盛正衰,攻邪恐傷乎正。仲景謂陽病見陰脈者死,雖未盡然,然亦難為力矣。久病陰病,凡屬正氣不足之證,法當培補者,須見虛弱不足之脈,乃可受補。補之而脈之弱者漸大,虛者漸充,是陰脈轉為陽脈,此仲景所謂陰病見陽脈者生也。
白話文:
脈象與病症的關係:
脈象分析:
- 短澀: 指脈搏短促而澀滯,屬於血虛火逆,難以治療。若突然雙眼失明,則預示死亡。 (這是由於陽氣無法守住上焦,邪火逆流上攻所致。)
- 瘕疝積聚: 若脈象沉實有力,則可治療,但若脈象虛弱無力,則預示死亡。
- 癲狂: 脈象宜滑大,忌澀小。
- 癰瘡: 尚未潰破時,脈象浮滑數大為順,沉細遲澀者為逆。
- 痙病: 脈象浮弦為陽,沉緊為陰,但若脈象過於堅強,則難以治療。
- 胎脈: 宜和滑流利,忌虛澀。
- 新產及崩漏: 脈象宜緩弱,忌弦數。
治療原則:
- 新病陽病: 屬於邪氣有餘之證,應採取攻伐之法。若脈象盛大有餘,則可受攻。但若脈象細微不足,則邪盛正衰,攻伐恐傷正氣。
- 久病陰病: 屬於正氣不足之證,應採取培補之法。若脈象虛弱不足,則可受補。若補之而脈象漸大,虛者漸充,則陰脈轉為陽脈,此為仲景所言「陰病見陽脈者生」之意。
仲景所言「陽病見陰脈者死」,雖不盡然,但亦難以治療。
總結:
以上內容闡述了不同脈象所對應的病症及治療原則。脈象的變化反映著人體內氣血運行的情況,是判斷病情輕重、預測預後的重要依據。醫生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,結合脈象等信息進行診斷和治療。
若見強實有餘之脈,則土敗木賊,任補不應,或反以助邪,不可救矣。(凡敗證脈脫,治後脈氣以漸生復為佳。若陡然而出,如復元者必復脫不可救矣。此燈將滅而復明之義也。)再按陽病而得盛大之脈,須察其胃氣之虛實,必盛大而和緩,方任攻伐。若弦多胃少,或形氣不足,俱不可攻。
若癥瘕積聚,脈本帶弦,亦須看弦中胃氣仍在,且形氣未損,又處不得不攻之勢,方可議攻。病去六七即已,所謂大積大聚,衰其大半而止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看到脉象强劲有力,说明体内土气衰败,即使补充也不起作用,甚至可能加重病情,就无法挽救了。一般来说,病症衰败导致脉象虚弱,治疗后脉气逐渐恢复是好的。如果脉气突然强劲,就像恢复健康一样,反而会再次衰败,无法挽救,这就像快要熄灭的灯突然亮起来一样。
再者,对于阳性病症导致脉象强盛的情况,需要仔细观察胃气的虚实。只有脉象强劲且平和,才能考虑攻伐治疗。如果脉象弦紧而胃气不足,或者气血虚弱,都不可攻伐。
如果出现癥瘕积聚,脉象本身带有弦紧,也要看弦紧之中是否还有胃气,以及气血是否受损。如果必须攻伐才能治疗,才能考虑攻伐。疾病痊愈六七分的时候,就应该停止治疗,因为过大的积聚,在衰减大半之后就会自行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