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五·四診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四診 (11)

1. 脈證從舍

凡脈證不相合,必有一真一假,須細辨之。如外雖煩熱,而脈見微弱者,必虛火也。腹雖脹滿,而脈見微弱者,必胃虛也。虛火虛脹,其堪攻乎?此宜從脈之真虛,不從證之假實也。其有本無煩熱,而脈見洪數者,非火邪也。本無脹滯,而脈見弦強者,非內實也。無熱無脹,其堪瀉乎?此宜從證之真虛,不從脈之假實也。

如寒邪內傷,或食停氣滯,而心腹急痛,以致脈道沉伏,或促或結,此以邪閉經絡而然。既有痛脹等實證可擄,則脈之虛乃假虛,當從證不從脈。又若傷寒,四肢厥逆,寒戰,而脈見數滑,此由內熱格陰。何以知之?以病由傳經漸致,並非直中陰經,從無熱證轉寒之理,既有數滑之脈可據,則外證之虛為假虛,亦從脈不從證也。

白話文:

判斷病情時,脈象和症狀如果出現矛盾,其中一定有一真一假,必須仔細辨別。比如,表面上明明很熱,但脈象卻微弱,那一定是虛火;肚子明明很脹,但脈象卻微弱,那一定是胃虛。虛火和虛脹,能用攻伐的方法治療嗎?這時應該根據脈象的真實虛弱,而不應該根據症狀的假性實證。

同樣,如果病人沒有發熱,但脈象卻洪數,這就不是火邪;如果病人沒有脹滯,但脈象卻弦強,這就不是內實。沒有發熱也沒有脹滯,能用瀉下藥嗎?這時應該根據症狀的真實虛弱,而不應該根據脈象的假性實證。

如果寒邪內傷,或者食物積滯,導致心腹部劇痛,而脈象沉伏、促迫或結代,這是因為邪氣阻閉經絡所致。既然有疼痛和脹滿等實證可以依據,那麼脈象的虛弱就是假虛,應該根據症狀而不是脈象。

又比如傷寒,四肢厥逆,寒戰,但脈象卻數滑,這是內熱格陰所致。為什麼能這樣判斷?因為病症是經由傳經逐漸發展的,並非直接影響陰經,不可能從無熱證轉為寒證。既然有數滑的脈象可以依據,那麼外證的虛弱就是假虛,也應該根據脈象而不是症狀。

2. 南北政辨

《內經》謂:少陰所在,其脈不應。(謂沉細不應指也。)歷驗不然,此偽說也,不必為其所惑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提到:如果脈象在少陰部位沒有反應(指的是脈象既不沈也不細,不符合正常情況),經過詳細檢驗後發現並非如此,這就是一種偽造的理論,不需要被這種理論所迷惑。

3. 附:奇經八脈診法

岐伯曰:前部(寸也)。外者,(外謂浮候。)足太陽也,(膀胱經脈。)內者,(沉候。)足厥陰也。(肝經脈。)中部(關也。)外者,足陽明也,(胃經脈。)內者,足太陰也。(脾經脈。)後部(尺也。)外者,足少陽也,(膽經脈。)內者,足少陰也。(腎經脈。

)前部中央(不浮不沉為中候。)直者,(直對斜言,觀下文自明)手少陰(心經脈。)太陽也。(小腸經脈。)中部中央直者,手厥陰也。(心包絡經脈。)後部中央直者,手太陰(肺經脈。)陽明也。(大腸經脈。)

按此與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不同,殊無理。蓋《內經》乃後人所撰,非出一手,故互異。但此為下文奇經八脈章本,存之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前部(寸部)。外側,(外側指的是浮脈。)是足太陽經脈(膀胱經脈)。內側,(內側指的是沉脈。)是足厥陰經脈(肝經脈)。中部(關部)。外側,是足陽明經脈(胃經脈)。內側,是足太陰經脈(脾經脈)。後部(尺部)。外側,是足少陽經脈(膽經脈)。內側,是足少陰經脈(腎經脈)。

前部中央(不浮不沉,屬於中脈。)直線位置,(這裡的直,相對應於斜,可以參考下文)是手少陰經脈(心經脈)和太陽經脈(小腸經脈)。中部中央直線位置,是手厥陰經脈(心包絡經脈)。後部中央直線位置,是手太陰經脈(肺經脈)和陽明經脈(大腸經脈)。

不過,這和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的說法不一樣,顯然不合道理。因為《內經》是後人所編撰,並非出自一人之手,所以內容會有所差異。但這段文字是後面奇經八脈章節的基礎,所以還是保留下來。

前部橫於寸口丸丸者,(橫如連橫之橫,浮中沉一體,無異也。說詳下文。丸丸猶動脈,所謂如豆也。詳動脈。橫於寸口丸丸者,謂寸口脈團結滑動如丸,浮中沉皆然也。)任脈也。(《脈經》則云寸口緊細實長,下至關,為任脈。此與岐伯異,參察可也。)三部俱浮,(督脈屬陽,故浮。

)直上直下者,(直謂不斜,觀下文自明。)督脈也。三部俱牢,(沉實也。沖為血海,陰盛故沉實。)直上直下者,衝脈也。前部(陽蹺屬陽,故候於寸)左右(兩手也)彈者,(弦緊彈指。)陽蹺也。後部(陰蹺屬陰,故候於尺)左右彈者,陰蹺也。中部(帶脈居中,故候於關)左右彈者,帶脈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手腕寸口脈搏的位置摸起來像一顆顆小圓球,無論是浮在表面還是沉在裡面,都一樣,這就是任脈。

《脈經》中說,寸口脈搏緊而細,實而長,向下延伸至關脈,是任脈。這與岐伯的說法不同,可以參考比較。

如果三部脈搏都浮在表面,這是因為督脈屬於陽,所以浮在表面,脈搏直上直下,不歪斜。

如果三部脈搏都沉實堅牢,這是因為衝脈是血海,陰盛所以沉實,脈搏直上直下。

手腕寸口脈搏前部左右彈動,這是陽蹺脈,因為陽蹺脈屬於陽,所以要從寸口脈搏來診斷。

手腕尺脈後部左右彈動,這是陰蹺脈,因為陰蹺脈屬於陰,所以要從尺脈來診斷。

手腕關脈中部左右彈動,這是帶脈,因為帶脈位於身體中間,所以要從關脈來診斷。

從足少陰(猶言尺沉分,即上文所謂後部內為足少陰也)斜至足太陽者,(足太陽,上文屬前部外,乃寸浮分也。從尺沉分上至寸浮分,與督脈三部俱浮,衝脈三部俱沉實,皆直上直下者不同,故曰斜也。)陽維也。(屬陽,故始沉終浮。)從足少陽(上文言後部外者足少陽,乃尺浮分也)斜至足厥陰者,(上文言前部內者足厥陰,乃寸沉分也。)陰維也。

(屬陰,故始浮終沉。)

甲,寸浮候,乙,關浮候,丙,尺浮候,丁,寸中候,戊,關中候

巳,尺中候,庚,寸沉候,辛,關沉候,壬,尺沉候

橫於寸部丸丸者,任脈也。(橫於寸部甲丁庚也。借算書勾股法譬之,甲乙丙直線為股,甲丁庚橫線為勾,庚戊丙斜線為弦,任脈見寸口三部,如勾之橫。)寸關尺俱浮者,督脈也。(甲乙丙也,如股之直。)寸關尺俱沉者,衝脈也。(庚辛壬也,亦如股之直。)從足少陰斜至足太陽者,陽維也。

白話文:

从脚内侧的少阴经斜着向上,到达脚外侧的太阳经,这条经络叫阳维。从脚外侧的少阳经斜着向上,到达脚内侧的厥阴经,这条经络叫阴维。

阳维从内侧的沉脉开始,最终走向外侧的浮脉,而阴维则从外侧的浮脉开始,最终走向内侧的沉脉。

从手腕寸关尺三部来看,在寸部横着分布的脉络是任脉;在寸关尺三部都浮起的脉络是督脉;在寸关尺三部都沉下去的脉络是冲脉;从脚内侧的少阴经斜着向上,到达脚外侧的太阳经的脉络是阳维。

(即從尺沉斜至寸浮,乃壬戊甲也,如弦之斜。)從足少陽斜至足厥陰者,陰維也。(即從尺浮斜至寸沉,乃丙戊庚也,亦如弦之斜。)

按李瀕湖則以脈常行之道為中,而有時偏於外而近臂廉,有時偏於內而近臂中筋間。為圖明之。

所謂從足少陰斜至足太陽者,乃從尺內斜至寸外也。所謂從足少陽至足厥陰者,乃從尺外至寸內也。所謂左右彈者,即內外彈也。與愚說不同,未知孰是,請質高明。再按奇經之病,當以證診,勿專恃脈,其病證詳針灸奇經病篇。

白話文:

脈象的變化,有時會從尺寸之間斜向移動,像是弦一樣的斜度。從足少陽斜向足厥陰,屬於陰維脈。同樣地,從尺浮斜向寸沉,也屬於弦脈,像是弦一樣的斜度。

李瀕湖認為脈象的正常位置是在中間,但有時會偏向外側靠近手臂的邊緣,有時會偏向內側靠近手臂的筋骨之間。

所謂從足少陰斜向足太陽,指的是從尺寸內側斜向外側。從足少陽斜向足厥陰,指的是從尺寸外側斜向內側。左右彈指的是內外彈動。這與我的理解有所不同,不知道哪個正確,希望向高明請教。另外,奇經的病症應該根據病證來診斷,不能單憑脈象,詳細的病證可以參考針灸奇經病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