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六·諸方(上) (1)
卷之六·諸方(上) (1)
1. 四君子湯
人參,白朮,茯苓(各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,水煎服,加薑棗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(各使用二錢),炙甘草(使用一錢),請用水煎煮後服用,並加入薑棗。
2. 異功散
(即四君子湯加陳皮。)
白話文:
將「四君子湯」加入「陳皮」。
3. 六君子湯
(即異功加半夏。)
4. 黃耆四君子湯
(即四君以黃耆易炙甘草。)
白話文:
在古代的中醫配方中,原本使用炙甘草的部份,現在改用了黃耆。
5. 正氣天香散
烏藥(二兩),香附米(八兩),陳皮,紫蘇葉,乾薑(各一兩),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匕,鹽湯調服。
白話文:
烏藥(二兩)、香附米(八兩)、陳皮、紫蘇葉、乾薑(各一兩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匕,用鹽湯調服。
6. 四七湯
半夏(湯泡五次,一錢五分),茯苓(去皮,一錢二分),紫蘇葉(六分),厚朴(薑製,九分),水一盞,生薑七片,紅棗二枚,煎至八分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將半夏(用湯水泡過五次,取一錢五分),茯苓(去皮,取一錢二分),紫蘇葉(取六分),厚朴(用薑汁製過,取九分),加水一盞,生薑七片,紅棗二枚,煎煮至藥液剩下八分,不限時間服用。
7. 蘇子降氣湯
紫蘇子(炒),半夏(湯泡,各二錢半),前胡(去蘆),甘草(炙),厚朴(去皮,薑製),陳皮(去白,各一錢),川當歸(去蘆,一錢半),沉香(七分),水二鍾,生薑三片,煎至一鍾,不拘時服。虛冷人加桂五分、黃耆一錢。
白話文:
將紫蘇子炒過,半夏用湯泡過,各取二錢半。前胡去蘆頭,甘草炙過,厚朴去皮用薑製過,陳皮去白,各取一錢。川當歸去蘆頭,取一錢半。沉香取七分。用水二鍾,生薑三片,煎至一鍾,不拘時服。體虛怕冷的人,可以加桂枝五分、黃耆一錢。
8. 木香流氣飲
半夏(湯洗七次,焙,二兩),青皮(去白),厚朴(薑製,去粗皮),紫蘇(去梗),香附(去毛,炒),甘草(炙,各一斤),陳皮(去白,二斤)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,莪朮(煨),丁香皮(不見火),大腹皮(制),麥門冬(去心),檳榔,木香(不見火),草果仁(各六兩),木通(去節,八兩),白芷,藿香葉,赤茯苓(去皮),白朮,乾木瓜,人參(去蘆),石菖蒲(各四兩),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三片,棗二枚,煎七分,熱服。
白話文:
半夏洗七次,烘乾,取二兩。青皮去掉白色外皮。厚朴用薑汁處理後,去除粗皮。紫蘇去掉莖。香附去掉毛,炒熟。甘草炙烤,各取一斤。陳皮去掉白色外皮,取二斤。肉桂去除粗皮,不經火烤。莪朮用火煨熟。丁香皮不經火烤。大腹皮經過處理。麥門冬去掉心。檳榔、木香不經火烤。草果取仁,各取六兩。木通去掉節,取八兩。白芷、藿香葉、赤茯苓去皮,白朮、乾木瓜、人參去蘆,石菖蒲各取四兩。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盞半,加薑三片,大棗二枚,煎煮至七分,趁熱服用。
9. 分心氣飲
紫蘇莖、葉(三兩),半夏(制),枳殼(制,各一兩半),青皮(去白),陳橘紅,大腹皮,桑白皮(炒),木通(去節),赤茯苓,南木香,檳榔,蓬莪朮(煨),麥門冬(去心),桔梗,辣桂,香附,藿香(各一兩),甘草(炙,一兩二錢半),上銼散,每服三錢,水一大盞,生薑三片,棗二枚,燈心十莖,煎七分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- 紫蘇莖、葉:三兩份量的紫蘇莖和葉
- 半夏(制):一兩半份量的制過的半夏
- 枳殼(制,各一兩半):兩個各一兩半份量的制過的枳殼
- 青皮(去白):一兩份量的去白的青皮
- 陳橘紅:陳年橘子的紅色部分
- 大腹皮:大腹皮的皮
- 桑白皮(炒):炒過的桑白皮
- 木通(去節):去掉節點的木通
- 赤茯苓:紅色的茯苓
- 南木香:南方的木香
- 檳榔:檳榔
- 蓬莪朮(煨):經過烘烤的蓬莪朮
- 麥門冬(去心):去掉心臟部分的麥門冬
- 桔梗:桔梗
- 辣桂:辣桂
- 香附:香附
- 藿香:藿香
- 甘草(炙,一兩二錢半):經過炙烤的一兩二錢半份量的甘草
配方如下: 將上述所有材料混合研磨成散粉。每次服用時,取三錢的散粉,加一大盞的水,加入三片生薑、二枚大棗、十莖燈心草,然後煮沸後再熬煮至剩餘七分水,不分時辰地服用即可。
10. 補中益氣湯
黃耆(一錢),當歸,人參,炙甘草,陳皮,升麻,柴胡,白朮,此方東垣所制,止有黃耆一錢,其餘各三分。薛立齋常用參、耆各錢半,白朮一錢,當歸一錢,陳皮七分,升麻、柴胡各五分,(東垣取清輕上升,故分數少。立齋每用以濟危急,故隨證加多,然亦相所主以為輕重。
)進退加減,神應無窮。如病甚者,參、耆或三錢、五錢,隨證加用。凡脾胃(此方本主脾肺,脾運則陽明之氣上達而胃開,然不得肺藥之力,則不能親上也。)喜甘而惡苦,喜補而惡攻,喜溫而惡寒,喜通而惡滯,喜升而惡降,喜燥而惡濕,此方得之。(東垣此方,原為感證中有內傷一種,故立此方,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,非補虛方也。
今感證家多不敢用,而以為調理補虛服食之藥,則謬矣。調理補虛,乃通其義而轉用者耳。)
白話文:
這方子是東垣先生所創,其中黃耆用一錢,其餘藥材各用三分。薛立齋常以人參、黃耆各用半錢,白朮一錢,當歸一錢,陳皮七分,升麻、柴胡各五分。東垣先生用量較少,旨在清輕上升,而薛立齋常用此方救急,因此根據病情加重用量。進退加減,功效無窮。若病情嚴重,人參、黃耆可增至三錢、五錢,並根據病情加用其他藥材。脾胃喜甘惡苦,喜補惡攻,喜溫惡寒,喜通惡滯,喜升惡降,喜燥惡濕,此方恰好滿足了脾胃的特性。東垣先生創製此方,主要針對感證中伴隨內傷的病症,用以補足《傷寒論》未提及的部分,並非補虛方。現今許多醫生不敢用此方,誤以為是調理補虛的藥物,這是錯誤的。調理補虛是利用此方原理,轉而應用於其他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