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40)
卷之二·雜症 (40)
1. 郁
越蘹之蒼朮,足陽明藥也,氣味雄壯辛烈,開發水穀氣,上升之力多;香附陰血中快氣藥也,下氣之功多。一升一降,互用也。按上升下降,則中焦之郁開矣。氣鬱,胸脅痛,脈沉而澀,宜香附、蒼朮、撫芎。濕鬱,周身走痛,或關節痛,遇陰寒則發,其脈沉細,宜蒼朮、川芎、白芷、茯苓。
熱鬱,目瞀,小便赤,其脈沉數;宜山梔、青黛、香附、蒼朮、撫芎。痰鬱,動則喘,寸口脈沉滑,宜海石、香附、南星、栝蔞仁。血鬱,四肢無力,能食便紅,其脈芤澀,宜桃仁、紅花、青黛、川芎、香附。食鬱,噯酸,腹滿不能食,右寸脈緊盛,宜香附、蒼朮、山楂、神麯、針砂。
上諸郁藥,春加防風,夏加苦參,秋冬加吳茱萸。蒼朮、撫芎,總治諸郁。
按百病皆生於郁,與凡病皆屬火,及風為百病之長,三句總只一理。蓋郁未有不為火者也,火未有不由郁者也,(濃酒厚味,房勞損陰,以致火炎,似無關於郁,然亦必由不能運散乃然耳。)而鬱而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。故曰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。
白話文:
蒼朮這種藥材,是從越蘹這種植物來的,屬於足陽明經的藥,氣味強烈辛辣,能開發水穀之氣,上升的力量很強;香附是陰血中的快氣藥,下降的功效比較多。這兩種藥一升一降,互相配合使用。依照上升和下降的原理,就能夠打開中焦的鬱結。
氣鬱造成的胸脅疼痛,脈象沉而澀,適合用香附、蒼朮、川芎來治療。濕鬱會導致全身遊走性疼痛,或是關節痛,遇到陰冷天氣就會發作,脈象沉細,適合用蒼朮、川芎、白芷、茯苓來治療。
熱鬱會導致眼睛昏花、小便赤黃,脈象沉而數,適合用山梔、青黛、香附、蒼朮、川芎來治療。痰鬱會導致稍微活動就喘不過氣,寸口的脈象沉滑,適合用海石、香附、南星、栝蔞仁來治療。血鬱會導致四肢無力,食慾好但大便帶血,脈象芤澀,適合用桃仁、紅花、青黛、川芎、香附來治療。食鬱會導致打嗝、胃酸、腹脹吃不下飯,右寸的脈象緊而強盛,適合用香附、蒼朮、山楂、神麯、針砂來治療。
以上提到的各種治療鬱結的藥,春天可以加入防風,夏天可以加入苦參,秋冬可以加入吳茱萸。蒼朮和川芎,可以總體治療各種鬱結。
總而言之,各種疾病都源於鬱結,就像各種疾病都屬於火,以及風是各種疾病的起源一樣,這三句話其實講的是同一個道理。因為鬱結必然會導致火氣產生,而火氣也必然是由鬱結所引起的。(雖然像飲酒過量、飲食肥膩、房事過度而導致陰虛火旺,看起來跟鬱結無關,但實際上也是因為不能順利疏通散發造成的。)鬱結而不疏通,其實都是肝木的病變。所以說,知道這個要領,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。
2. 痰
(飲)
痰本吾身之津液,隨氣運行。氣若和平,津流液布,百骸受其潤澤,何致成痰為病?苟氣失其清肅而過於熱,則津液受火煎熬轉為稠濁;或氣失溫和而過於寒,則津液因寒積滯,漸致凝結,斯痰成矣。故痰一也,而因寒因熱其源不同,可概治歟?辨別之法,古以黃稠者為熱,稀白者為寒,此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。試以外感言之,余嘗自驗。
傷風咳嗽,痰隨嗽出,頻數而多。色皆稀白。誤作寒治,遂致困頓,後悟其理,方知為熱極所致。蓋火盛壅逼,頻咳頻出,停留不久,故未至於黃稠耳。迨火衰氣平,咳嗽漸息,痰之出者,半日一口,反黃而稠,則火不上壅,痰得久留,受其煎煉所致,而病亦遂愈。方知黃稠之痰,火氣尚緩而微;稀白之痰,火勢反急而盛也。
此皆當用辛涼解散,而不宜於溫熱者也。又以內傷言之,腎火虛,水泛為痰,其痰清稀,當用溫熱,固也。即腎火盛,水沸為痰,其痰亦清稀。蓋龍雷動而雨水隨之,卒然上湧,雖略帶濁沫,終非黃稠可比,亦宜用甘寒壯水,而不宜於溫熱者也。孰謂稀白之痰,必屬於寒哉?大抵稀白而吐疎者,必屬寒。
(予嘗吐痰,出喉冰冷,雖咳嗽頻並,而不咳之時多,仍是疎非數,用溫胃斂肺之藥而愈。然又有痰出喉甚冷,而證仍屬熱者,蓋痰本水屬,積久而多,則火不能溫也。故張子和謂:新痰熱,舊痰寒。)吐數而因傷風鬱熱者,及內傷雷龍火動者,必屬熱。因於脾氣虛寒不能攝涎,頻吐遍地者,必屬寒。
(其人安靜無他,既非傷風咳嗽,又非雷龍火動,可辨。)此等須細為辨別,更當參之以脈,可見也。有氣化之津液,有飲食之津液,胃者津液之海也,故痰聚焉。積久聚多,隨脾胃之氣以四訖,則流溢於腸胃之外,軀殼之中。經絡為之壅塞,皮肉為之麻木,甚至結成窠囊牢不可破,其患固不一矣。
法在平調其氣,熱者使復清肅之常,涼風生而濕土燥;寒者使回陽和之令,旭日出而堅冰消。氣得其平,痰源以絕,而後其停蓄於腸胃之內、肌膚之中者,乃可徐圖。否則根株不拔,旋去旋生,無奏效之日矣。更有一妙義,痰隨氣行,既隨氣以出於腸胃之外,亦隨氣以入於腸胃之內,若潮之往返。
然人身之氣,日則行於外,夜則返於內者也,故遇夜安臥。晨興盥嗽則吐痰獨多,豈非痰隨夜氣內返於胃之故乎?然則往者必令復返,外者必令復內,乃有出路。否則迷留經絡之中,難於消導矣。喻嘉言發明此理,謂人不宜夜食,恐脾胃之氣因食運動,外達而不內收,痰難返胃,誠為篤論。然遇夜而勞擾不息,更屬大戒。
舉一返三,喻氏之說,所當推廣也。
風痰屬肝,脈弦面青,肢體痛悶、麻痹,便溺秘澀,(詳二便及中風門。)心多鬱怒,或成癱瘓,搐搦眩暈,水煮金花丸、川芎丸、防風丸、祛風丸、導痰丸。星、半、天麻、牙皂、殭蠶、秦艽,皆治風痰,可用吐法。或因痰悶絕,烏藥、枳殼、明星、薑汁,灌之即醒。
白話文:
痰本來是我們身體的津液,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。如果氣平和,津液就能順暢分布,全身各處都能得到滋潤,怎麼會變成痰這種病呢?如果氣失去了清肅的特性而變得過於燥熱,那麼津液就會被火煎熬而變得濃稠;或者氣失去溫和的特性而變得過於寒冷,那麼津液就會因為寒冷而積滯,慢慢凝結,這就是痰的形成原因。所以痰雖然都是痰,但因為寒冷或燥熱,它的源頭不同,難道可以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嗎?古人分辨痰的方法,認為黃稠的是熱痰,稀白的是寒痰,這只是說個大概,不能死板地照搬。拿外感風寒來說,我曾經親身體驗過。
感冒咳嗽,隨著咳嗽咳出的痰,次數頻繁而且量多,顏色都是稀白的。如果誤當作寒症來治療,反而會導致身體更加虛弱。後來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才知道這是因為熱到極點所導致的。因為火氣太盛,壓迫氣道,所以咳嗽頻繁,痰不斷咳出,停留的時間不長,因此還沒變成黃稠。等到火氣衰退,氣漸漸平和,咳嗽慢慢停止,咳出的痰,半天可能才一口,反而變成黃色而且濃稠,這是因為火氣不再上衝,痰有較多時間停留,受到煎熬所致,這樣病也才會好。這才明白黃稠的痰,表示火氣還比較緩和;稀白的痰,表示火氣反而急而且旺盛。
這些情況都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,不適合使用溫熱的藥物。再從內傷的角度來說,如果腎火虛弱,水液就會泛濫成痰,這種痰清稀,當然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但如果腎火旺盛,水液也會像沸騰一樣化為痰,這種痰也是清稀的。就像龍雷震動時,雨水也會隨之而來,突然湧出,雖然會稍微帶些混濁的泡沫,但終究不會像黃稠的痰一樣,這種情況也應該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養水液,不適合使用溫熱的藥物。誰說稀白的痰一定屬於寒呢?通常來說,如果痰稀白而且吐的量少,那一定是屬於寒。
(我曾經吐痰,痰從喉嚨出來時冰冷,雖然咳嗽頻繁,但不咳的時候多,仍然是量少而不是量多,用溫胃斂肺的藥就痊癒了。但也有痰從喉嚨出來很冷,而證候仍然屬於熱的,這是因為痰本來就是水屬性,積久而多,火氣也無法把它溫熱。所以張子和說:新產生的痰屬於熱,而久積的痰屬於寒。)如果吐痰多是因為感冒導致的鬱熱,或是因為內傷導致的雷龍火動,那一定屬於熱。如果是因為脾氣虛寒,無法收攝津液,而頻繁吐痰,弄得滿地都是,那一定屬於寒。
(如果一個人安靜無其他症狀,既不是因為感冒咳嗽,也不是因為雷龍火動,就比較容易分辨。)這些情況需要仔細分辨,更要結合脈象來判斷,才能看清病因。津液的來源有氣化而來的,也有飲食而來的,胃是津液匯聚的地方,所以痰也會在這裡聚集。如果痰積久了,積聚得多了,就會隨著脾胃之氣流竄到全身各處,流到腸胃之外,身體軀殼之中。經絡因此被阻塞,皮膚肌肉也因此麻木,甚至會結成牢不可破的囊腫,其所造成的病患實在是太多了。
治療方法在於平調氣機,對於熱證,要使其恢復清肅的正常狀態,讓涼風吹來,使潮濕的土壤變得乾燥;對於寒證,要使之恢復陽和的狀態,讓旭日照耀,使堅硬的冰塊消融。當氣機調和,痰的來源就會斷絕,然後才能慢慢治療那些停留在腸胃內、肌膚中的痰。否則,如果根源沒有拔除,痰就會不斷產生,難以見效。還有一個奧妙的道理,痰是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的,它既能隨著氣從腸胃之外排出,也能隨著氣再回到腸胃之內,就像潮水的往返一樣。
然而,人體的氣,白天會運行到體外,夜晚則會返回到體內,所以晚上安睡,早上起來洗漱的時候痰特別多,難道不是因為痰隨著夜間之氣回到胃裡了嗎?既然如此,那麼過去流出去的痰一定要讓它再回來,外面的痰一定要讓它回到體內,這樣痰才有出路。否則,痰就會迷失在經絡之中,難以消除。喻嘉言闡明了這個道理,認為人不應該在晚上吃東西,因為晚上吃東西會讓脾胃之氣因為消化食物而向外運行,無法收斂回體內,導致痰難以回到胃裡,這真是精闢的見解。如果晚上還勞累不休息,更應該嚴厲禁止。
舉一反三,喻嘉言的說法,應該加以推廣。
風痰屬於肝,脈象弦細,臉色發青,肢體疼痛、悶脹、麻木,大小便不通暢(詳細情形可參考二便和中風篇章)。容易感到鬱悶憤怒,或者導致癱瘓、抽搐、眩暈。可用水煮金花丸、川芎丸、防風丸、祛風丸、導痰丸等藥物。星、半夏、天麻、牙皂、殭蠶、秦艽,這些藥都可治療風痰,也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。如果因為痰悶導致昏厥,可用烏藥、枳殼、明星、薑汁來灌服,即可清醒。